中药“温化寒痰药”——芥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温化寒痰药”——芥子
本品为十字花科植物白芥或芥的干燥成熟种子。
前者习称“白芥子”,后者习称“黄芥子”。
主产于河南、安徽。
夏末秋初果实成熟时割取植株,晒干,打下种子,除去杂质。
本品气微,味辛辣。
以粒大,饱满者为佳。
生用或炒用。
一、药性和功效
本品性味辛,温。
归肺经。
具有温肺豁痰利气,散结通络止痛之功效。
用法用量:煎服,3~9克。
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本品辛温走散,耗气伤阴久咳肺虚及阴虚火旺者忌用;消化道溃疡、出血及皮肤过敏者忌用。
用量不宜过大,以免引起腹泻。
不宜久煎。
二、歌括
《药性歌括四百味》歌诀:白芥子辛,专化胁痰,疟蒸痞块,服之能安。
三、临床应用
1.寒痰咳喘,悬饮胸胁胀痛
本品辛温力雄,性善走散,能温肺寒,利气机,豁痰涎,逐水饮。
治寒痰壅肺,气逆咳喘,痰多清稀,胸闷者,常与苏子、莱菔子同用,如三子养亲汤(《韩氏医通》);若痰饮停滞胸膈成胸胁积水,咳喘胸满胁痛者,可配伍甘遂、大戟等以豁痰逐饮,如控涎丹(《三因方》)。
治疗冷哮日久,可与细辛、甘遂、麝香等研末,于夏令外敷肺俞等穴,或以白芥子注射液在肺俞、膻中、
定喘等穴位行穴位注射。
2.痰滞经络,关节麻木疼痛,痰湿流注,阴疽肿毒
本品温通经络,善散“皮里膜外之痰”,又能消肿散结止痛。
治痰湿阻滞经络之肢体麻木或关节肿痛,可配伍马钱子、没药、肉桂等,亦可单用研末,醋调敷患处。
治痰湿流注,阴疽肿毒,常配伍鹿角胶、肉桂、熟地黄等药,以温阳化滞,消痰散结,如阳和汤(《外科全生集》)
四、现代药理研究
1.化学成分
本品主要含含氮类成分:芥子碱,白芥子苷,4-羟基-3-吲哚甲基芥子油苷,前告伊春;还含脂肪油、蛋白质及黏液质、多种氨基酸等。
2.药理作用
白芥子苷遇水后,经芥子酶的作用生成挥发油,为强力的皮肤发红剂、催吐剂,并有起疱作用。
芥子粉使唾液分泌及淀粉酶活性增加,小剂量能刺激胃黏膜,增加胃液及胰液的分泌,大剂量可迅速引起呕吐。
本品有祛痰作用。
水溶剂体外对色毛癣菌、许兰黄癣菌等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黄芥子苷水解产生的苷元有杀菌作用。
白芥子具有辐射保护及抗衰老作用。
白芥子醇提物有抗炎、镇痛及抗前列腺增生作用。
六、白芥子油
对皮肤黏膜有刺激作用,能引起充血、灼痛,甚至发疱内服
过量可引起呕吐、腹痛、腹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