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2部分第8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课件湘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乱砍滥伐森林
全球
臭氧 ①自然原因:太阳活动 两极和青藏高原上
层破 ②人为原因:大量排放氟氯烃等消耗臭氧 空出现臭氧层空洞
坏 的物质
①自然原因:地形造成酸性气体不易扩散 ①世界:西欧、北
酸雨 ②人为原因:燃烧矿物燃料,排放二氧化 美、日本
硫、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
②中国:南方地区
(2)生态破坏问题
一、综合思维——正误判断
1.天人合一体现了人地协调发展观。
(×)
2.人类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导致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
3.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最终目的是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
4.发展生态农业是可持续发展的现实实践。
(√)
二、地理实践力——读图填空 读人地关系的演化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A
B
C
1.写出 A、B、C 分别对应的人类历史阶段:
A 采猎文明时期,B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时期,C后工业文明时期。
2.若人类过度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会产生的环境问题有 资源短缺和生态破坏。
3.若人类过度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会产生的环境问题 是环境污染,严重时也会导致生态破坏。
4.在城市,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人类过度排放废弃物而造成的 环境污染。
高频考点 互动探究
环境问题的成因与表现
[例1] (2019·江苏高考)下图为“华东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城市大 气 PM2.5 和 SO2 多年平均浓度日变化曲线图”❶。读图,回答(1)~(2) 题。
(1)两地区的城市大气 PM2.5 浓度一般在 10 时以后下降,其主要 原因是( )
A.户外活动减少,利于污染物沉降 B.降水频率增加,有利于空气净化 C.热岛效应增强,利于污染物扩散 D.汽车流量减少,尾气排放量减少
(4)基本观念
五、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1.控制人口规模 (1)目的:减轻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 发展的关系。 (2)地位:是协调人地关系的根本措施。
2.转变发展模式
发展模式
目的
生产与消费方式
影响
传统的经 扩大生产规模、增加
使人类陷入严重
高投入、高消耗、
济发展模 产品产量和提高消费
的资源、环境危
高污染
式 水平

可持续的 经济发展
模式
强调环境承载能力和 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
清洁生产和文明 消费
减少经济活动所 造成的环境压力 和资源耗竭
[特别提醒] 经济增长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区别 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经济增长往往仅指经济数量上的增长,而 不太重视质量和效益,而经济可持续发展不仅指经济数量的增长,更 追求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因此说经济增长只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 方面而已。
表现
原因
典例或分布
森林的环境调 节功能下降
滥伐森林
巴西热带雨林遭破坏
水土流失、土 地荒漠化加剧
自然植被遭破坏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我国西北地 区的荒漠化与沙尘暴、巴比伦王国 的消失
土壤盐碱化 不合理的灌溉等
黄淮海平原的次生盐碱化
生物的生存环境遭
生物多样性减
过度捕猎华南虎、藏羚羊,湿地、
到破坏或过度捕猎
生态环境恶
后果与危 化、环境污染 对环境问题带来的影响,要能准确全面地
害 加剧、生命财 进行分析
产损失
环境污染:根本措施在于减少污染物排放(可通过提高资 植树 源利用率、废弃物净化处理后排放、使用环保原料和燃 造林、 料等达到目的),同时加强绿化,以增强环境自净能力; 解 改善 对于全球性问题还需加强要改变和停 措 治理 止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再通过恢复植被、水域等增强环 施 污染、 境的平衡调节功能 节约 资源短缺:要从“开源”(替代资源的开发、加强储量勘 资源 探等)和“节流”(提高利用率、减少浪费、加强资源循环
土地荒漠化—西北地区和内蒙古东部

最为严重的地区土壤盐碱化—东北、华北、西北地区 水土流失—黄土高原和长江上游地区
④我国华北地区水资源日趋紧张。 ⑤我国三河(海河、辽河、淮河)和三湖(太湖、巢湖、滇池)的水 质恶化问题。
4.掌握环境问题的分析思路
环境问题的考查往往以区域图、关联图及文字材料为线索,以社
人类生产、生活过 染、土壤污染、固体废 类生存环境
程中排放有害物质 弃物污染、噪声污染、 质量下降
辐射污染等
人类生存 环境质量
下降
三、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1.古代人地关系思想的产生
阶段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对人地关系的认识
人类社 对环境影响极为有限,处于被动地 会早期 适应环境的境地
很肤浅
随着人口增加,对资源和环境开发
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1)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 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2)核心思想: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 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 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的基础上。 (3)目标:既要使人类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 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
[尝试解答] (1)C (2)A
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是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不协调而造成 的,对其成因及表现的分析理解,可从以下方面进行:
1.正确理解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对立统—的关系
箭头①②分别代表人类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箭头③④指人 类将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的产物,以废弃 物的形式排放到环境中去。箭头⑤⑦是指人类通过生活、生产活动对 环境产生影响。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资源, 使环境得到保护或改善;二是不合理利用,使环境质量下降。箭头⑥⑧ 是指环境把它所受到的影响反过来作用于人类本身。这种反作用,一 种是良性的,另一种是恶性的,会影响人类生产、生活和健康,甚至 危及人类的生存。

森林破坏等
等原因
(3)自然资源短缺问题
表现
原因
典例或分布
水污染、工农业生产用水
水资源短缺
华北平原的春旱
量大及降水少
土地资源短缺 城市建设用地增加等 耕地减少、草场退化
能源短缺 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 我国东部地区能源短缺
(4)我国当前突出的环境问题 ①我国北方的沙尘暴愈来愈频繁。 ②我国东部季风区的水旱灾害问题。 ③我国土地的荒漠化、土壤的盐碱化、水土流失问题。
会关注的环境问题为主线,主要考查环境问题的判断(类型、表现及
分布)、产生的原因、造成的后果以及治理的措施等。
考查角度 关键词
答题思路
资源短缺、生 类型、表
态破坏、环境 现及分布
污染
从题目所给的图、表、文字等材料中判断 出环境问题类型及其表现特征和分布等
自然原因、人 成因分析
为原因
一般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目 前的环境问题主要是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 动导致的,因此人为原因是分析的重点
区,都在 10 时后下降;SO2 浓度是东北地区大多数时段大于华 东地区 教材 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如果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会 寻因 导致环境质量下降,形成环境污染
(1)由信息❶、❷可知,两地区的城市大气 PM2.5 浓度一般在 10 时以后下降主要是因为此时段后城市受太阳辐射影响增大,加 上人为原因排热增加,气温上升迅速,热岛效应增强,空气对 综合 流旺盛,有利于污染物扩散 判断 (2)由信息❷可知 SO2 浓度大多数时段是东北地区高于华北地 区,从资源状况看东北地区煤炭资源丰富,能源消费是以煤炭 为主,SO2 排放量大;华东地区煤炭资源少,我国为其实施了 西气东输工程,其能源消费是以油气为主,SO2 的排放量少
3.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资源类型
可持续利用措施
防治土地荒漠化,治理水土流失和土壤污染,保护基本 土地资源
农田,对工矿废弃地进行复垦等
森林资源 合理利用和妥善保护森林资源,促进人类社会健康发展
水资源 节约、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
海洋资源 伏季休渔、禁止滥捕、环境污染治理等
4.协调人地关系,从我做起 (1)协调人地关系: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方法,协调社会经济 发展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协调人类社会的眼前利益与 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协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关系;协调 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关系。 (2)个人参与:维护 生态平衡,珍惜自然资源,保护好生态环境。
第八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考纲
考点
环境问题的成因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
与表现 问题;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协调人地关系的主
可持续发展及其 要途径;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实践
知识细化
能力要求
应用实践
人类关系思想的历史演 理解主要人地思想的观 结合统计图表分


析,考查人地关系
会判读关联示意图 图,考查可持续
发展的途径
基础梳理 自主通关
一、环境问题的概念与类型 1.概念: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使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并 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和破坏的问题。
2.类型
环境污染 酸雨
漠化 自然资源
土地荒
[特别提醒] 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 致环境质量下降,如水污染、大气污染等。生态破坏是指由于人类对 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如水土流失、 土地荒漠化等。资源短缺是指资源数量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如水资 源、矿产资源短缺等。 (2)联系:环境污染往往引起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往往 引起资源短缺,资源短缺也会引起生态破坏。
以后
协调论) 使人地之间得到协调发展
20 世纪
社会经济的发展要与人口、资源、环境等 可持续发展论
80 年代
诸多因素相协调
四、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1.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必由之路 (1)背景: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人口增长、资源危机 和环境污染 等问题日趋严重。 (2)目的: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存环境,促进共同发展。 (3)行动纲领:《 21 世纪议程 》。
2.准确把握环境问题产生的机理与表现
3.环境问题的表现
(1)环境污染及其衍生出的问题
①环境污染问题
表现
原因
典例或分布
工业“三废”和有 洛杉矶的光化学烟雾、泰晤士
大气污染、水体
害人体健康的农药 河的悲剧、部分农业区的“有
污染、土壤污染
任意排放
毒农作物”
固体废弃物污 生产和生活中的大 太原矿区的煤矸石随意堆放
二、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问题
成因
表现
后果
部分资源趋 人类长期大规
于枯竭,人均 模地开采和破
资源拥有量 坏自然资源
减少
自然资源数量锐减和 资源不能满足
质量下降
人类需求
生态系统破坏,加剧水
生态破坏,生
人类长期砍伐森林 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和
物多样性受
和开垦草原
生态恶化,生物多样性

受损
生态恶化
水污染、大气污 环境污染,人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会解读人地关系模式图 思想的发展
主要的环境问题成因 解释热点环境问题成因 分析具体地理事
环境问题分布的差异
象,考查环境问题
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内 绘制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 解读具体地域的

示意图
发展,考查可持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判断热点现象对应的原则 续发展的途径
解读关联示意
循环经济、清洁生产
5.在农村,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因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强度 过大而造成的生态破坏。
三、人地协调观——趣味思考 1.近年来,我国华北地区频繁打响的“蓝天保卫战”,反映了 什么环境问题?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 大气污染问题。由于人口城市密集,经济发展迅速,向 大气中排放了大量的污染性物质,导致了严重的大气污染。 2.目前我国东北林区已全部停止天然林的采伐,许多林厂的伐 木工人的日常工作已经由伐树变为种树,这种转变体现了可持续发展 的内涵是什么? [提示] 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2)华东地区大部分时段大气 SO2 浓度低于东北地区,主要的影响
因素是( )
A.能源结构
B.人口密度
C.资源条件
D.出行方式
[思维流程] ❶图示主题是华东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城市大气 PM2.5 和 SO2 多 年平均浓度日变化曲线
信息 提取 ❷图中显示城市大气 PM2.5 华东地区大多数时段大于东北地
农业革
认为人类社会发展是由
利用的强度与广度增大,出现各种
命以后
地理环境决定的
环境问题
2.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
时间 人地关系理论
主要核心思想
地理环境决定 各地区人类活动的特征取决于所在的
19 世纪

地理环境的性质
20 世纪初 可能论 人对环境具有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 “二战” 和谐论(人地 人类应主动谋求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和谐,
染(垃圾污染) 量垃圾随意堆放
噪声污染
交通运输、工业生产 等
许多城市噪声超标
放射性污染 放射性物质泄漏 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
海洋污染
各类污染物排入海 渤海湾大赤潮、日本九州岛水

俣湾汞污染、海上石油泄漏
②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
表现
原因
典例或分布
①自然原因:气候的变化 全球
②人为原因:燃烧矿物燃料、排放温室气 变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