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的“五步问题导学”教学法导学案附答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8课百家争鸣的“五步问题导学”教学法导学案附答

第8课《百家争鸣》的“五步问题导学”教学法
导学案附答案
一、明确任务
1、教学目标:了解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归纳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观点,概括其共同点,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初步认识孔子的历史地位,感受百家争鸣对当时及后世的重要意义。

2、教学重点:各家学派的主要思想及其主张。

3、教学难点:百家争鸣产生的原因和法家思想受到重视的原因。

二、自主预习完成知识梳理
(一)老子:1、简介:老子是春秋后期人,学派的创始人。

2、思想:老子认为,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人们应顺应自然;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老子在政治上主张“”人们与世无争,天下就能太平。

3、学说:《》,道家的经典。

(二)孔子和儒家学说
1、孔子简介:春秋后期人,出身下层贵族,大思想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被其弟子整理成《》被全世界奉为古代文化名人之一。

2、成就:(1)提出“”的学说,主张要有爱心和同情心,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贴民意,反对。

(2)创办,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

注重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发现和总结出许多教育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

(3)在晚年精心整理古代重要的资料,对传承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和学术思想作出巨大贡献。

(三)百家争鸣
1、背景: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崩溃,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

此时的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史称“”
2、战国时期的学派及思想主张
(1)墨家:墨家创始人,主张“”、“”,支持正义战争。

(2)儒家:代表人:主张实行“”,还提出“”。

代表人:主张“”。

(3)道家:代表人:强调治国要顺应和。

认为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要保持独立的人格。

(4)法家:代表人:反对,强调,树立,建立
3、含义:战国时期,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

他们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以图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

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

这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历史上称为“”。

三、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1、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2、孔子在教育方面的主要贡献?
四、展示交流成果
1、怎样理解孔子的“仁”的学说?
五、巩固拓展
1、故宫里有一块牌匾上写着“中正仁和”,其中“仁”的思想来自于()
A.道家
B.儒家
C.法家
D.墨家
2、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中,具有环保意识的思想家是()
A.孔子
B.荀子
C.墨子
D.孟子
3、战国末期,主张“君主应凭借权力和威势,保证法令的贯彻执行,以巩固君主地位”的思想家是
A.孔子B.老子C.韩非子D.孙子
4、400多年前,意大利传教士翻译了记录孔子言行的著作并带到欧洲,孔子学说开始西传。

到目前,全球已建成的孔子学院有140所。

当年传教士翻译的这部著作应是
A.《离骚》
B.《论语》
C.《道德经》
D.《孙子兵法》
5、易中天先生在《百家讲坛》讲述诸子百家时,将某一学派的思想主张概括为“构建理想社会:互爱互利、兼爱、非攻”。

这一学派最有可能是()
A.儒家B.法家C.道家D.墨家
6、有关“百家争鸣”的看法不准确的是()
A.形成了一种学术繁荣的局面
B.形成了一种民主的学术研究、辩论的氛围
C.因为社会的急剧发展,需要新的学说和理论来支撑
D.当时社会比较发达,这些思想家有许多空闲时间去思考
7、中华民族具有“和为贵”“亲仁善仁”的文化传统。

先秦时期,提出“仁”“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家是()
A.老子B.孔子C.墨子D.韩非
8、“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故事蕴含了对立事物能够互相转化的道理。

这跟我国古代一位思想家的主张不谋而合。

这位思想家是()
导学案答案
一、自主预习完成知识梳理
(一)1、楚国;道家。

2、“无为”。

3、《老子》。

(二)1、鲁国;儒家;《论语》。

2、(1) “仁”;苛政。

(2)私学;“有教有类”;道德。

(3)文献。

(三)1、“诸子百家”
2、
(1)墨子;“兼爱”、“非攻”。

(2):孟子;“仁政”,“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荀子;“礼治”。

(3)庄子;自然、民心。

(4)韩非;空谈仁义;以法治国;君主的权威;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3、“百家争鸣”。

二、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1、战国时期,各国竞相改革,社会急剧变化。

士人针对各种社会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宣传自己的主张,形成了不同学派,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2、1)、创办私学,打破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
(2)、主张“有教无类”,招收不同的学生,先后培养三千弟子,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

(3)、孔子教学中,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发现和总结了许多教学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
(4)、孔子晚年精心整理古代重要的文献资料,对传承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和学术思想做出巨大贡献
(5)、思想论著:孔子思想由其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
三、展示交流成果
1、孔子提出“仁者爱人”,既要有爱心,和同情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四、巩固拓展
1-5BCCBDDBA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练习:第8课百家争鸣
第8课百家争鸣
一、选择题
1.右图是位于文登市圣经山上的《太上老子道德经》摩崖石刻,据记载为金元时期的道家弟子所刻。

下列属于老子思想的是( )
A.“仁”
B.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C.主张改革,实行法治
D.“兼爱”“非攻”
2.孝义市二模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分配教育资源……”当代中国,教育公平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

孔子的下列观点中,最能体现报告精神的是( )
A.因材施教 B.温故知新
C.“有教无类” D.“仁者爱人”
3.吕梁市柳林县期末考试“半部《论语》(如图)治天下”,这表明哪家思想被我国封建统治者大力推崇( )
A.儒家思想
B.墨家思想
C.道家思想
D.法家思想
4.下列关于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的描述,最准确的是( )
A.各个学派都希望统治者采用自己的主张
B.一些知识分子不安于现状,力求改变
C.各个学派的思想家都希望自己名垂青史
D.各国竞相改革,社会急剧变化
5.儒家认为爱父母总要胜过爱其他人,爱是有差等的。

墨家则不然,它坚持说爱别人和爱父母应当是同等的。

这说明墨家主张 ( )
A.“仁” B.“仁政” C.“兼爱” D.非攻
6.战国时期,儒、墨、道、法、兵等诸子百家对急剧的社会变化提出了不同的看法,纷纷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提出“民贵君轻”思想主张的是 ( )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
7.大同市一中期中考试九年级某班班委会因为班上纪律混乱,准备制定严格的班规来约束同学们的行为,他们的主张和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哪一学派主张相似( )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8.战国时期,在思想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下列思想家与其主张对应错误的一项
是( )
A.墨子——“兼爱”“非攻”
B.孟子——“仁政”
C.荀子——“礼治”
D.韩非——无为而治
二、非选择题
9.春秋战国时期是学术思想空前活跃的时期,产生于这一时期的学说对后世的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的政治主张及治学方法,至今还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根据所学知识,探究问题。

【探儒学之风】
生平:名丘,春秋后期鲁国人,__A__学派创始人。

思想主张:__B__
文化成就:整理了《诗经》等书,编订了《春秋》。

(1)以上是小明同学制作的关于孔子的知识卡片,请你帮他将字母部分所代表的内容完善起来。

(2)请你按照孔子的教育风范填写下列空白处。

①孔子认为,不论社会地位高低,贫富贵贱,人人都应该有接受教育的机会。

教育对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孔子很了解自己的学生,知道高柴愚钝,曾参性子慢,子张好偏激,子路爱冲动。

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教育,发挥他们的长处,帮助他们克服不足。

教学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孔子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学习态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孔子认为学习应该反复学,以加深认识。

学习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填百家争鸣】
(3)以下是小明同学在学习百家争鸣时所总结的知识表格,请你帮他填充完整。

学派代表人物代表作主要思想
墨家墨子《墨子》①
儒家孟子《孟子》“仁政”“民贵君轻”
道家庄子《庄子》②
法家③《韩非子》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访校园生活】
东湖中学是一所新建成的美丽校园,可是,总有一些同学不能自觉保护这美好的校园环境,例如,校园里原本洁白的墙壁已留有脚印、球印;光洁的地板粘上了口香糖。

(4)作为东湖中学的学生,请你分别用儒家、法家的思想观点来加以分析,并谈谈自己的认识。

1.B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A是孔子的主张,C是韩非的主张,D是墨子的主张。

2.C 3.A 4.D
5.C [解析] 墨家的创始人是战国时的墨子,他主张“兼爱”“非攻”,题干描述“坚持说爱别人和爱父母应当是同等的”说明墨家主张“兼爱”。

故选C。

6.A 7.B
8.D [解析] 此题为否定型选择题。

仔细辨析选项,D中“无为而治”是道家的思想,不是韩非的主张。

9.(1)A:儒家B:“仁”
(2)①有教无类②因材施教③实事求是④温故而知新
(3)①“兼爱”“非攻”②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保持独立的人格。

③韩非
(4)儒家:损坏公物是品德问题,可以说服教育。

法家:损坏公物是违法行为,应严厉惩罚。

2019-2020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单元同步教案:第8课百家争鸣
第8课百家争鸣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了解老子、孔子及其他思想家的主张,掌握孔子在思想、教育文化方面的主要贡献,记住百家争鸣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列表比较诸子百家的主张,培养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

情景剧表演切身体会各学派的主张。

学会归纳知识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新合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良好的学风,敢于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确立正确的思想方法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重点各家学派的主要思想及其主张。

难点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课时计划1课时实际完成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利用《论语》导入新课。

通过新颖的导入
方式提高学生的
学习兴趣。

二、展示学习
目标1. 说出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
观点。

2.归纳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观点,
概括其共同点,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3.初步认识孔子的历史地位,感受百
家争鸣对当时及后世的重要意义。

重点:各家学派的主要思想及其主张。

难点: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
远影响。

阅读学习目标,
明确本课学习
任务。

明确本节课的学
习任务,让学生带
着任务开展下面
环节。

三、自主学习学生先根据导学案自学找出下列问题
的答案,然后教师进行重要知识点进
行讲解强调。

1.老子
学派:老子是春秋时期的楚国人,__
道家__学派的创始人。

思想主张:万物运行有其自然的法则,
人们应__顺应自然_;世间的事物都有
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_相互转
化的。

老子在政治上主张“__无为而
治”。

他的学说集中在《_道德经_》
一书,这部书成为道家经典。

2.孔子和儒家学说
政治方面:核心思想是“_仁__”,提
出“仁者爱人”,将“仁”作为处理
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
范;推崇西周的制度,主张_以德治国
_,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

教育方面: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
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_有教无
类__”,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

在教学中,注重_道德教育和__文化
知识___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
和方法。

影响:孔子是_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思想由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

孔子的学说,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
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3.百家争鸣
学生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独立
完成问题,并初
步记忆。

通过自学了解课
本的大致内容。

背景: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崩溃,新的社会制度逐渐确立。

此时的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史称“百家争鸣”。

四、合作学习学生先讨论,后讲解。

归纳“百家争鸣”各学派的代表人物
及其主张?
(1)墨子墨家的创始人主张“兼
爱”“非攻”,要求人民互爱互利;
提出要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提倡节

(2)孟子儒家的代表主张实行
“仁政”;“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
轻”;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
(3)荀子儒家的代表主张实行
“礼治”,明确尊卑等级
(4)庄子道家的代表强调治国
要顺应自然和民心,认为人生应追求
精神自由,要保持独立的人格
(5)韩非法家的集大成者强调
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
央集权专制统治
小组讨论探究培养学生合作学
习,分享智慧的能
力。

五、课堂小结百家争鸣
1.老子
2.孔子和儒家学说
3.百家争鸣
思考、归纳、总

通过设计板书,培
养学生的归纳、表
达能力,巩固本节
课的内容。

完成配套练习相应习题。

进一步加强对知六、巩固复习
识的记忆及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