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登上地球之巅_模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登上地球之巅_模板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1960年5月,英勇的中国登山健儿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从珠穆朗玛峰北坡成功登顶,书写了世界登山史上的新纪录。

郭超人,北京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奔赴西藏,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从事新闻工作。

当时,他作为随登山队采访的一名记者,直接或间接了解到这次登山活动过程中的许多感人故事。

登山成功后,郭超人以最快的速度写成长篇通讯报道《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并发表。

这篇课文就节选自这篇通讯。

学习这篇课文之前,有必要先大致了解与课文有关的一些内容。

1960年3月19日,中国登山队在海拔5120米的珠峰下一块宽阔的谷地上停下来。

这里,就是登山队的大本营。

参加这次登山活动的共有214名队员和工作人员,他们来自祖国各地,来自各行各业,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登上珠峰,为国争光。

在大本营,他们战天斗地,与风雪搏斗,表现出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为了尽早征服珠峰,他们争分夺秒,做了大量周密的准备工作。

为确保登顶成功,登山队进行了许多适应性的行军。

登山队决定把夺取珠峰的战斗分成四个“战役”来进行,分别制定到达6400米、7600米和8300米的攀登高度,再返回大本营的.计划,最后从8300米处突击顶峰。

3月27日傍晚,登山队员完成了第一个“战役”,安全返回大本营。

28日,另一批登山队员出发了,打响了第二个“战役”。

这一次的难度明显比第一阶段高,冰崩和雪崩随时都可能出现。

登山队员十多个小时没吃饭,没喝水,硬是打通了通往北坳的大道。

4月11日,队长史占春带领队员沿着副队长许竞打通的道路,终于上升到7300米的高度,为第三次行军到达8000米以上的进军路线,进行了必要的侦察并确定了初步方案。

29日,登山队开始了第三次征服高度的战斗。

行军过程中,有的人因为缺氧而晕倒,但困难吓不倒他们,经过两天的奋斗,他们终于安全到达7600米,这是我国当时登山史的新高度。

5月2日,登山队开始了对被人称为8000米以上高度的“死亡地带”的征服,第二天晚上,他们战胜了被认为不可征服的“第二台阶”,登上了8600米的高度,并安全返回大本营,胜利地“超额”完成了第三次适应性行军任务。

5月24日上午,登顶的总攻终于打响,四名精选的队员从8500米的高度开始了对珠峰的冲刺。

课文就是从这里开始节选的。

整体把握这篇课文,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单从课文来看,好像就只是这四个人的登山故事,但联系全篇通讯来看,三位队员最后的胜利,是团结协作,共同奋斗的结果,是集体主义精神的胜利。

假如没有二百多名队员和服务人员的前期大量工作,没有几次集体的适应性行军,打通通向珠峰的关键性道路,则三位队员绝没有可能取得登顶的胜利。

(当然,必须强调的是,几位冲顶的队员是所有队员中的佼佼者。

)登山活动与其他探险活动相比,其集体协作精神显得尤其重要。

为了队友的成功,还要有勇气献出自己的生命,刘连满就是这样一个明显的例子。

登顶过程中,要注意作者着意描写的三大困难:寒冷、黑夜和缺氧。

而这三者都构成对生命的极大威胁。

作者在行文中处处表现这些困难对于队员的严峻考验。

正是在这样的考验面前,才充分体现了队员们坚强的意志和大无畏的精神。

为此,教学时让学生默读课文,.总结登山英雄是靠的什么来克服上述困难的(靠意志、毅力、团结合作和牺牲精神)。

作者叙述事件有详有略,选择最典型的事件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如重点写了征服“第二
台阶”。

这一“台阶”被外国探险家认为是不可逾越的,1924年英国赫赫有名的登山家马洛里和欧文就是在这一带失踪的。

还重点写了刘连满同志宁可自己牺牲也要把氧气留给同志的事迹。

由这一个人的行为,可以窥见全体登山队员的优秀品质,也可以推断这样的队伍将是必胜的。

二、问题研究
课文中有不少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它们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课文中,作者除了尽力渲染恶劣的自然环境外,还不时用闲笔描写美丽的珠穆朗玛峰的景色。

如:“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不散。

”“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顶峰还露出隐约的轮廓。

”“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都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

”等等。

这些描写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阅读的紧张之余还可以求得放松,来欣赏一下美丽的珠峰景色。

这在阅读效果上可称为一张一弛,给人美的享受。

练习说明
一阅读课文,概述几名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

设题意图是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

要注意让学生概括得尽量简洁。

参考答案:
经过充分的准备,5月24日上午9时,登山队员王富洲、刘连满、屈银华和贡布向珠峰最后380米高度冲击。

他们艰难地向前行进着。

两个多小时后,著名的“第二台阶”挡住了他们的去路。

他们沿着第三次行军侦察的路线,冒着严寒,花了五个多小时,用搭人梯的方式,爬上了不到7米高的“第二台阶”。

这时,队员们又不得不面对另一个对手黑夜的挑战。

他们借着雪夜的反光,一步一步地前进。

由于前面用时过多,他们背上的氧气已经所剩不多了,他们现在又受到缺氧的严重威胁。

反应最强烈的是刘连满,他每前进一步都非常困难了。

为了争取时间,大家决定刘连满留下,其余三人以最快速度突击登顶。

严重缺氧的刘连满躺在一块避风的大石块旁边休息,开始进入一种半昏迷状态。

这时,他冒着生命危险,毅然决定把自己所剩不多的氧气留给登山的同志,并留下了一封感人的短信。

与此同时,三位登山队员正搏斗在前进的道路上。

他们匍匐在地上,借着星光和反照的雪光,辨认路途,艰难前进。

到8830米时,三人的氧气已经全部用完,他们果断地抛掉背上的空氧气筒,开始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艰难而危险的无氧攀登。

这样的攀登,其艰苦程度可想而知。

他们四肢更加沉重了,行动更加迟缓了,有时攀过一米高的岩石,也要用半个多小时。

但必胜的信念在支持着他们。

凌晨,他们终于登上了珠穆朗玛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北坡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创举。

二下面是课文中描写景物的句子,注意观察夜色,试着仿写几句。

1.5月24日清晨,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峰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不散。

2.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顶峰还露出隐约的轮廓。

3.夜色深沉,山上山下到处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

珠穆朗玛顶峰的黑影在他们面前开始变得非常低矮了。

4.举目四望,朦胧的夜色中,珠穆朗玛山区群峰的座座黑影,都匍匐在他们的脚下。

现在,他们三人的头上,只有闪闪发光的星斗……
设题意图是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文笔精华写景的句子,积累下来并学会模仿、运用。

没有固定答案,可让学生当堂仿写,要提醒学生调动生活积累,充分发挥想像,尽量写出当地夜景的特色,写出夜色的美。

三探险,需要有强烈的集体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以前文的劳伦斯·奥茨和本文的刘连满等队员为例,写一则心得笔记。

设题意图是把两篇课文连贯起来学习,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同时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

教学建议
一、中国人从北坡攀登珠峰,在世界登山史上是一件大事。

教师可以预先布置学生在课外设法了解一些有关的背景材料,以使本课的学习更有历史和文化内涵,把课内外学习联系起来。

二、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可让学生练习复述课文内容,注意作者叙事的详略,并在今后作文时学会运用。

三、有条件的,可播放雪域高原特别是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的光盘和图片,以加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效果。

四、利用本课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

中国登山健儿成功征服珠峰,表明中国人民是伟大、坚强的,中国也不乏具有崇高献身精神的、高水平的探险家。

以此激励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壮志豪情。

有关资料
一、作者简介
郭超人(1934—2000),男,湖北武穴人,汉族,中国共产党党员,高级记者,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

先后任新华社西藏分社、陕西分社、四川分社记者、副社长,新华社秘书长、副社长。

1992年11月起任新华社社长。

中国共产党十三届、十四届、十五届中央委员。

50年代曾采写大量新闻报道揭露西藏农奴制的黑暗,60年代随中国登山队完成攀登珠穆朗玛峰和希夏邦马峰的报道,70年代采写的《驯水记》歌颂了中国人民与大自然作斗争的伟大业绩,在陕西采写的《安康调查》揭露了“四人帮”在农村推行极“左”路线的弊端。

已出版的新闻作品有《
教学建议
一、题解
课文标题中的“提醒”并不是对未来作某种预见(人们习惯的“提醒”一般都是对灾祸的警告),而是让人们“珍惜”幸福。

二、思路结构
作者借日常生活中许多现象,举例叙说人们往往注重提醒灾祸,而忽视了幸福的存在,以此告诉人们不要患得患失地去期待着灾难的来临,而应珍惜现在的幸福时刻,尽情地享受幸福。

本文可以分为三部分,首先作者从生活中人们常被提醒防备灾祸入手,谈到人们经常忽视了提醒幸福,其次谈了为什么要提醒幸福,告诫人们要珍惜幸福、提高对幸福的敏感,人们便会拥有更多的幸福,最后呼吁人们“常常提醒自己注意幸福”。

三、独到的构思
文章的题目是“提醒幸福”,“幸福”还需要提醒吗?这正是作者心思敏锐眼光独到之处。

作者发现人们的日常生活太苦太累,人们只知道一味地去追求,而不懂得享受生活,漠视身边的幸福,因此作者首先从日常生活中的诸多现象设譬发问,告诉人们不要只注意苦难,而忽视了幸福。

然后,作者谈了自己对幸福的理解。

作者又进一步指出幸福也有它的征兆,为此作者提醒人们要珍惜幸福,懂得享受幸福。

最后作者指出,幸福其实并不需要很多的金钱、很高的地位,因为“幸福并不与财富、地位、声望、婚姻同步,它只是你心灵的感觉”。

文章条理清楚,意蕴丰富,耐人寻味。

四、排比手法的运用
课文不仅有句与句之间的排比,还有段与段之间的排比。

句与句之间的排比如:
天气刚有一丝风吹草动,妈妈就说,别忘了多穿衣服……苦难也许马上就要降临……提醒小心跌倒……注意路滑……;
世上有预报台风的……有预报地震的;
贫困中相濡以沫的一块糕饼,……女友一个温馨的字条;
当我们一无所有的时候……因为我曾经生活过。

段与段之间的排比如:
我们已经习惯……;
幸福常常是朦胧的……幸福绝大多数是朴素的……;
当春天的时候……幸福的时候……;
所以,丰收的时候……所以,当我们一无所有的时候……
这样运用排比,能用各种相类似的生活现象,说明作者的观点,阐述清晰明了,让人信服。

在行文上一气呵成,连贯有力。

五、引导学生深入讨论建议
作者所说的幸福是”心灵的感觉”,人们要抓住当前的欢乐等看法只是人类诸多幸福观的一种,并不是定论。

学生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这是正常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讨论。

也可以和《热爱生命》中“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着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观点相比照。

教学设计示例
一、预习课文。

1.至少读两遍课文。

2.查词典,做下列作业题。

A.给下列加下划线的字注音。

姗姗()怅然()惴惴不安()谆谆告诫()
甘霖()祈盼()袅袅婷婷()熠熠夺目()
B.解释下列各词语。

希冀枕戈待旦南辕北辙瞻前顾后
温馨相濡以沫荣辱不惊踌躇
二、学习新课。

1.检查作业。

2.以“幸福”为话题导入新课。

什么是幸福?我们可以说自己是幸福的吗?
考试成绩很好,那是幸福;有父母的关怀,听了老师的表扬,那是幸福;与同学尽情地玩了一场,那是幸福;看了好风景,心中有说不出的快乐,那是幸福……这样说来,我们的生活好像真的不缺少幸福。

作家怎么说呢?当代女作家毕淑敏的《提醒幸福》,说的是她对幸福的理解,今天我们来细细读一读,看我们能不能认同她的看法。

三、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自由朗读或默读课文。

2.给课文分段。

方法:互相讨论,老师提示。

提示的内容:
A.作家说人们总是习惯在提醒中过日子,这种提醒有效没有?
显然,作家说多半没效,这到了第几自然段?应该是到第9自然段。

B.作家说了很多幸福是什么,最后则说要“激情地享受每一天”,举了“春天”时应该怎样?“幸福”时应该怎样。

还有那些“所以”打头的段落,当然也是“享受幸福”,更应该放在—起。

理解:将课文简要地分为三大节,1到9自然段为第一节,10到25自然段为第二节,26到最末为第三节。

也可以把文章最末一段划出来当第四大节。

四、讨论课文内容。

1.学习课文的第一节,提出以下问题:
A.“提醒”本来是什么意思?作家说,这个词的后面总是跟着不好的东西,所以有
“淡淡的贬义”,生活中真是这样的吗?
理解:“提醒”本来是从旁指点,促使注意之意。

让学生对照自己的生活比较,会发现作家讲得还真是那么回事,“提醒”确实老跟着不好的东西。

B.作家说的“风暴”与“良宵”各比喻了什么?如果把这种形象化的说法换成直接说理,那又会怎样?
理解:答案可以不求—致,但要理解“良宵”是比喻好的、美的、幸福的东西,“风暴”则恰恰相反。

不能想象换了以后成什么样子。

我们经常所说的“文采”就在这些地方。

C.朗读第2至第8自然段的内容。

D.请把“提醒”两字在文中的意思说一说,它可以用什么词来替换。

理解:这里的含义不是对灾祸的警告,而是提醒大家对幸福要珍惜。

题目的“提醒”可以用“珍惜”来替换。

五、学习文章的第二大节,围绕下列问题学习。

1.默读这一节课文,寻找作家给“幸福”下的定义与解说,每人至少找出三条。

A.避去苦难之后的时间是什么?——那就是幸福啊!
E.幸福是一种心灵的震颤。

C.幸福就是没有痛苦的时刻。

D.幸福常常是朦胧的,很有节制地向我们喷洒甘霖。

E.幸福绝大多数是朴素的。

F.幸福不喜欢喧嚣浮华,常在暗淡中降临。

G.贫困中相濡以沫的一块糕饼。

患难中心心相印的一个眼神,父亲一次粗糙的抚摸,女友一个温馨的纸条……这些都是千金难买的幸福啊。

H.幸福有时会同我们开一个玩笑,乔装打扮而来。

J.幸福有时很短暂,不像苦难似的笼罩天空。

K.苦难的体积庞大。

幸福可能只是一块小小的矿石。

但指针—定要向幸福这一侧倾斜,因为它有生命的黄金。

L.幸福有梯形的切面,它可以扩大也可以缩小,就看你是否珍惜;(这句话要用数学知识解说—下。

)
2.轻声朗读这些定义与解说,想—想,毕淑敏与张洁对幸福的理解有什么不同?
讨论理解:从这一段里对幸福的定义与解说中可以看出,毕淑敏所举出的几乎都是平凡的人和事.而她以为幸福就正是包含在这些平凡的人事中。

因而可以看出,张洁以为的幸福足和平、安宁、生活富足;而毕淑敏对幸福的理解要宽泛得多,生活中每一件平凡小事都可以包含幸福,关键是要你自己学会倾听,学会感受。

3.理解这段文字里不容易理解的—些句子。

配合作业题的第二题做。

A.第15自然段里的2、3两句怎么理解?
讨论归纳:“感官的享受”即指感觉器官的好的感受,这是人们天生就会的,比如天生能感觉到人体的舒适与否,但是“灵魂的快意”即心灵的快乐,却是要不断地训练自己才能很好地感受到的,怎样进行训练呢?即要能时时发现日常平凡生活中的美处,同学的一个微笑,老师的一次无声的鼓励,这些都是幸福,都要时刻提醒自己注意这种幸福,能做到这样就可以“掌握幸福韵律”了,也就能区分什么是“灵魂的快意”,什么“感官的享受”。

B.第18自然段的比喻句。

理解:结合学生生活实际,从“标本”人手理解这个比喻句。

标本是我们见过的东西,五色无香,不生动,不灵活,而未制成标本之前,却是生动、灵活、色香俱全的,作家用“回忆幸福标本”的说法表达了人们对幸福的忽略:在幸福之中时,不知道感受,幸福离我们而去了,却去回味、追寻,念念不忘。

C.第24自然段的“幸福”借了“机遇、友情、成功、团圆……”的衣裙而来,它们却不一定是幸福,甚至可能有“钢铁般的心核”,这些怎么理解?
应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来理解。

“机遇……”这些东西很多时候确实带来幸福,但许多时候也带来不幸,这就是“钢铁般的内核,是我们不能把握、无法享受的那一部分。

再说,难道没有那些东西,我们就不能幸福吗?显然不是,生活中我们处处都能发现幸福,所以并不一定要有那些东西才是幸福的,作家也就是这个意思。

六、学习课文的最后一节内容。

设想:少讲多读,在读中感受作家所说的应该如何享受幸福。

要求:注意段落的排比,要读出气势。

语文教案-提醒幸福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10勇气
教学目的
1.理解本文含义深刻的句子。

2.人物分析,如何表现勇气。

3.理解为正义事业而献身的勇气。

教学重点
目标1 目标2
教学难点
目标1
教学步骤
一、课前三分钟(课外阅读读后感)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什么是勇气?同学们想一想,在你的心目中什么是最值得欣赏和佩服的勇气?
学生可能有各种各样的回答,老师.总结:见义勇为是勇气,敢说真话是勇气,大胆创新是勇气,不畏强暴是勇气,敢于批评别人是勇气,敢于解剖自己更是勇气。

在战场上为正义而战,浴血奋斗,流血牺牲是战士的勇气;为了人类的解放,为了自由、平等、光明、幸福的未来,不怕一切困难和危险更是一种勇气,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具备的勇气。

三、学生自读课文,查字典扫清阅读障碍。

重点词语:
拘谨颀长衰微悉意孔武有力毫不犹豫寥寥可数
官衔蟋身碗橱卓越哈喝缺乏
四、学生自由发言,结合练习,讨论以下问题:(目标1)
问题一:文章标题叫做”勇气”,作者在文中也提到了两种”勇气”:美国青年的勇气和法国妇女的勇气。

你认为作者更看重哪一种勇气?为什么?
明确: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这一重点:作者更看重法国妇女的勇气。

一方面,作者不厌其烦地引述将军的话褒扬这位法国妇女,用意很明显。

另一方面,美国青年身上所体现出的更多的是一种个体的智慧与勇气的力量。

而法国妇女身上所体现出的因为渴望和平,痛恨战争而产生的信仰的勇气和力量,则更多地体现出人类由于对和平的渴望而产生的巨大的精神力量。

这种勇气是人类向往自由、光明、幸福的美好品质,是人类由野蛮迈向文明,不断发展进步的强大动力。

问题二:当美国伞兵第二次回到农家门前时,是什么原因使得那个刚刚失去丈夫的法国妇女再次收留了他?她前后两次回答说:”哦,当然啦。

”这两个”当然”中所包含的意义是否一样?明确:这个法国妇女之所以会再次救助这个美国伞兵,是因为她痛恨战争,痛恨占领她家园的侵略者,痛恨战争带来的一切罪恶。

对和平的渴望湖信仰使她在这样一个惨烈的环境中仍然能保持善良与镇定。

这一切使她在刚刚因收留这个美国伞兵而失去丈夫后能够再次坚定他毫不迟疑地收留他。

两个”当然”所包含的意义是一样的。

但是,第二个”当然”包含着更大的勇气,更加体现出人物的强大的精神力量。

五、学生自己理清文章层次结构。

这个问题比较简单,可以由学生独立完成。

第一部分(第1段):偶遇美国伞兵,引出故事。

第二部分(第2至18段):通过美国伞兵两次被救的故事,表现”两种勇气”。

第三部分(第19至22段):通过”将军”对法国妇女的赞扬,揭示主题。

明确:第一部分是引子,是文章的开头;第二部分是故事,是文章的主体;第三部分是文章的结尾,是升华主题的部分。

六、人物分析。

(目标2)
问题一:在整个故事中,联系美国伞兵所作所为,你认为他表现了怎样的”勇气”?
答案不要求统一。

明确:着陆失误,大胆求援--勇敢
不幸被捕,越窗逃生--机敏
身陷绝境,再返农家--智慧
问题二:你如何理解作者对”法国妇女”的描写?
明确:在两个人物中,作者更为关注、更为敬仰的是这个法国妇女。

但是对她的刻回
画只有寥寥数笔。

第一次出场时,作者只有简单的两句外貌描写:”她长得并不漂亮,不是笑容满面,但她的眼光却善良而镇定。

”然而,正是这”善良而镇定”使其后来的一系列行为都有了依托。

面对美国伞兵的求援,这位妇女只是简单地回答了几个字:”哦,当然啦。

”然后就把他带到屋里。

不假思索的回答,毫不犹豫的行动,无疑表现了这位法国妇女内心的坚定。

第二次出场时,这位法国妇女已经失去了丈夫,”她满脸苍白,泪眼模糊”。

但面对美国伞兵的再次求助,她给予的是同第一次毫无二致的回答,是同样毫不迟疑的行动。

到这~刻,法国妇女美丽而高贵的形象赫然而立。

她的勇气和力量是对和平的信仰所赋予的,神圣而不可剥夺。

作者对法国妇女的描写是含蓄而深刻的。

七、.总结全文。

(思想教育)
和平与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然而,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上却不断地发生战争,血腥,和暴力浸透了人类的历史。

在未来的岁月中,人类仍然需要警惕和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

让我们记住:和平是一种信仰。

八、课后作业。

A、完成练习一。

B、完成练习二。

(改写比较效果)
C、写一篇读后感。

九:说课精要:本文的教学重点在于从情节入手,了解文章是如何开头、发展、结束的,并从情节中提炼出主题。

如何区分两种勇气,让学生理解法国妇女的勇气更为可贵是本文的难点。

教学方法应以学生自读为主,辅以教师的点拨,特别是文章的结束部分,教师必须要把难点给学生讲清楚,让学生明白作者的用意。

十、教学结构:导入--自读课文--讨论练习--理清层次--人物分析--.总结
十一、教学后记:
10勇气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珍珠鸟的样子和特点,理解课文内容。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与珍珠鸟之间亲近、温馨的情感,领悟人和动物是完全能和谐相处的。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认识珍珠鸟在“我”的照料与呵护下发生变化的过程,难点是理解“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三.教具准备:
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激趣导入:欣赏《我的野生动物朋友》的几幅精彩的图画,学生畅谈感想。

2、探求新知:切入课文。

3、明确文题。

介绍作者。

介绍珍珠鸟。

4、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然后分小组讨论课文要点。

说说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课文主要写了什么?珍珠鸟长什么样儿?珍珠鸟的习性。


二、自解课文,探究学习。

1、小组讨论。

请你探究:
①找出文中写珍珠鸟的活动变化的句子,画上横线,读一读,说说为什么珍珠鸟的活动会有这些变化?
②文中有许多吸引人的描写,请你找出你觉得好的地方,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再有感情的朗读一下。

③谈谈你对“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这句话的理解。

2、全班交流。

学习活动:请你交流自己对上述问题的学习体会,你可以只就其中的某一方面来作交流。

3、查缺补疑。

文章中,还有不能理解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