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精品教案:2.3 获得教养的途径 导学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获得教养的途径
【理论支持】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在原有经验基础上的意义生成,要求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成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教学《获得教养的途径》这篇课文时,可设计几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讨论即“多重对话”,通过组内同学间的合作和探讨,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成果,学会倾听和批评别人意见,学会表达和反省自己的观点。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平等对话的参与者。

可以坦诚地表达看法,参与对话讨论,对学生认识上的明显偏差,也应给予必要的评说与指导。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作者思想及其主要作品。

过程与方法:理解重要语句,认识阅读经典是获得教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经典的魅力,树立正确的读书观。

【教学重点难点】阅读经典与获得教养的关系。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延伸
一、识记字音
跋.()涉狭隘.()慰藉.()斑斓.()闲暇.()
戕.()害麻痹.()符箓.()锁钥.()
二、知人论世
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1877-1962)出生于德国西南部的小城卡尔夫的一个牧师家庭,1923年46岁时入瑞士籍。

1962年于瑞士家中去世。

爱好音乐与绘画。

自幼在浓重的宗教气氛中长大,1891年,他通过“邦试”,考入毛尔布隆神学校。

由于不堪忍受经院教育的摧残,半年后逃离学校。

这期间他游历过许多城市,从事过多种职业。

在比较广泛地接受东西方文化熏陶之后,1904年,墨塞发表了长篇小说《彼得·卡门青特》,一举成名,从此成为专业作家。

这一年他在玛丽结婚,移居巴登湖畔,埋头写作,1906年发表了长篇小说《在轮下》。

这一时期的创作以浪漫主义诗歌、田园诗风格的抒情小说和流浪汉小说为主,作品洋溢着对童年和乡土的思念之情,充满对广大自然和人类的爱,同时也表现了青年人的精神苦闷与追求。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黑塞的创作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他醉心于尼采哲学,求助于印度佛教和中国的老庄哲学,并对荣格的精神分析产生了深厚的兴趣。

他试图从宗教、哲学和心理
(1919)、学方面探索人类精神解放的途径。

这时期的长篇小说有《克努尔普》(1916)、《德米尔》
《席特哈尔塔》(1922)、《荒原狼》(1927)和《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1930)等。

这些书深受西方读者的喜爱,得到极高的评价,其中《荒原狼》曾轰动欧美,被托马斯·曼誉为德国的《尢利西斯》。

30年代后,法西斯在德国猖獗,黑塞对社会前途陷入深深的怀疑与绝望之中,但他仍不倦地从东西方宗教与哲学中寻求理想世界,《东方之行》(1932)、《玻璃球游戏》(1943)正是这一时期追求与探索的结晶。

黑塞被称为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这说明他在艺术上深受浪漫主义诗歌的影响。

他热爱大自然,厌倦都市文明,作品多采用象征手法,文笔优美细腻;由于受精神分析影响,他的作品着重在精神领域里进行挖掘探索,无畏而诚实地剖析内心,因此他的小说具有心理的深度。

1946年,"由于他的富于灵感的作品具有遒劲的气势和洞察力,也为崇高的人道主义理想和高尚风格提供一个范例",黑塞获诺贝尔文学奖。

三、写作背景
“然而,血统、故土、母语并非一切,在文学同样如此;超越这一切之上还有人类。

常常既令我感到惊讶又令我感到幸福的是,在最遥远和最陌生之处也能发现故乡,对那些似乎最隐秘和最难接近的东西也能产生热爱,并因之变得亲密起来。

”(黑塞《我最爱读的书》)“就善读者而论,读一本书就是去了解一个素昧平生者的德性和思维方式,寻求与他相知,尽力赢他为友。

”“各人只能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喜好慢慢地积累书籍,正如他为自己挑朋选友无二。

”“纵使有益的指点和友好的引导使之可能,无论老幼,每人仍应在书国自辟蹊径。

”“谁读书如恋友,书中真旨就将自行显露,与己融为一体。

他所读之得就不会飘逝而去,荡然无存,而是如挚友之所能,同他朝夕相处、相依为命,为他带来欢乐和慰安。

”(黑塞《论与书为友》)
四、整体感知
全文思路结构:
第一部分(~ ):。

第二部分(~ ):。

第三部分(~ ):。

课内探究
一、自主学习
1. 导入新课
投影展示;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过:“教养是有教养的人的第二个太阳。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没有任何东西能比人类的爱更富有智慧、更复杂。

它是花丛中最娇嫩的,更是最质朴的、最美丽的和最平凡的花朵,这个花丛的名字叫教养。


那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获得教养的途径是什么?今天我们大家一起学习瑞士作家赫尔曼·黑塞的《获得教养的途径》,聆听大师的教诲。

2.检查预习:(投影检查字音预习)
3.文本诵读:朗读全文,划出体现论述思路的关键句
4.整体感知:
第一部分(第1段):阐释什么是“真正的修养”。

第二部分(第2至5段):论述阅读杰作的作用和态度。

第三部分(第6至7段):进一步论述通过阅读经典作品获得教养的必要性。

二、合作探究
. 你读过经典吗?你为什么认为它是经典?你觉得什么样的作品才称得上“经典”?
学生讨论,回答。

明确:教师引用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的观点说明“何谓经典”。

经典作品是一些产生某种特殊影响的书,它们要么自己以遗忘的方式给我们的想像力打下印记,要么乔装成个人或集体的无意识隐藏在深层记忆中;一部经典作品是这样一部作品,它不断让周围制造一团批评话语的尘雾,却总是把那微粒抖掉;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

这三个定义基本上把经典的特征说透了:真正的经典,不怕被世人投入忘川,不在乎如冰的冷嘲和如火的热评,也不会使读者浅尝一口即束之高阁。

三、问题探讨
1. 作者论述什么是真正的修养时认为真正的修养“目的不在于提高这种或那种能力和本领”,你如何理解?
明确:修养无功利目的,读书是终生任务。

黑塞说“真正的修养不追求任何具体的目的”,又说教养就是对精神和心灵完善的追求,这两句话并不矛盾。

真正的修养不存在功利的企图,正是为了“精神和心灵的自我完善”,而“具体的目的”指的是通常所说的提高某种能力和本领。

从人的生存来讲,本领和能力固然重要,但是毕竟是生存的手段,而修养或教养是生存的境界。

2.为什么黑塞认为“获得教养必须以个性或人格的追求为前提”?
明确:作者的这一见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文章指出读书是心灵的追求,这个追求必须有对文明的热爱,有对知识的敬重。

之所以提出这一问题,是作者看到生活中存在着许多诱惑,存在着轻视读书的现象,而即使是热爱学习的人,对读书的作用也会有误解。

(第四段中,作者特别指出“为数甚多的年轻人”轻视读书的倾向。

)作者建议读书应该从基础阅读开始,在提高能力的同时要提高阅读的层次,因为读流行文学无法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教养。

他认为一些人对阅读杰作不愿意花力气、下功夫,是没能正确认识读书的目的,没有认识到自我修养的追求,因而也不会发现杰作的价值。

3.黑塞认为“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价值”,你如何理解?
明确:这句话阐述的是阅读的态度。

阅读杰作,特别是读那些有久远影响、有世界声誉的杰作,要有崇敬之心,庄重之感,如果没有一种敬重之心,是难以体会到杰作的伟大的。

黑塞阐明了一个认识,即问题不仅在于多读,更在于“爱的阅读”、“敬重知识”和“心的教养”,——因为阅读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教养,只有“用心”,阅读效率才能得到提高。

在具体的阅读方法上,作者主张“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

4.对经典作品为什么要反复阅读?思想家和作家的著作,“过一些年都会对读者呈现出新的、变化了的面貌,都将得到新的理解,在他心中唤起新的共鸣”,原因是什么呢?你有过这样的阅读体验吗?请同学结合自己的阅读经历来谈
明确:学会读书,懂得运用自己的经验深入阅读,融会贯通,就能发现经典作品的独特魅力。

而人的经验不断增长,阅读不断地深入,就能不断地能从名著中有所发现,这就是所谓的“常读常新”。

•如《三国演义》是历史小说,少年读此书,可能仅仅为其中的情节人物所打动,而有了一定的修养和阅历后,重读此书,可能就会从历史变迁、政治谋略、外交智慧等方面去解读了。

其他如《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等,高中时代重读,体会和少年时代已经大不一样,而人生每个时期都能从中汲取营养,这就是经典的力量。

四、巩固检测
“在数千年来不计其数的语言和书籍交织成的斑斓锦缎中,在一些突然彻悟的瞬间,真正的读者会看见一个及其崇高的超现实的幻象,看见那千百种矛盾的表情神奇地统一起来的人类的容颜。

”句中“斑斓锦缎”“真正的读者”“超现实的幻象”“人类的容颜”分别指什么?
明确;“斑斓锦缎”指的就是“世界文学”
“真正的读者”指获得了教养的读者
“超现实的幻象”指作品中的思想、经验、象征、幻象和理想等
“人类的容颜”指人类共同的精神、理想和追求
课后提升
一、文本复习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组是( )
A.憧.憬(chōng) 鸟瞰.(kàn) 吮.吸(shǔn) 炽.热(zhì)
B.慰藉.(jí) 市侩.(kuài) 中.肯(zhòng) 身体羸.弱(léi )
C.追溯.(sù) 卓.越(zhuó) 混淆.(xiáo) 戕.害(qiāng)
D.锲.而不舍(qì) 标识.(zhì) 纰.(pī)漏悬崖勒.马(lē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5题
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者都敞开着,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望洋兴叹,因为问题不在于数量。

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

还有人见书便生吞下去,对什么都能说上几句,然而一切努力全都白费。

因为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那就是个性或人格。

没有这个前提,教养在一定意义上便落了空,纵然能积累某些知识,却不会产生爱和生命。

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重的知识,没有心的教养,是戕害性灵的最严重的罪过之一。

当今之世,对书籍已经有些轻视了。

为数甚多的年轻人,似乎觉得舍弃愉快的生活而埋头读书,是既可笑又不值得的;他们认为人生太短促、太宝贵,却又挤得出时间一星期去泡六次咖啡馆,在舞池中消磨许多时光。

是啊,“现实世界”的大学、工场、交易所和游乐地不管多么生气蓬勃,可整天呆在这些地方,难道就比我们一天留一两个小时去读古代哲人和诗人的作品,更能接近真正的生活么?不错,读得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

但尽管如此,我仍然不反对任何人倾心于书。

让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吧!但单靠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是学不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而必须读杰作。

杰作常常不像时髦读物那么适口,那么富于刺激性。

杰作需要我们认真对待,需要我们在读的时候花力气、下功夫……
2.作者说“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那么,你认为怎样的人才是“真正的读书人”?
3.作者写道:“因为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那就是个性或人格”。

为什么通过读书获得教养要和“个性”“人格”联系在一起?
4.你怎样理解“不错,读得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这句话?
5.为什么“单靠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是学不会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的,而必须读杰作”?
二、拓展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史记》的书生私见
①我一生读书、教书、译书、著书,识字以来,除不得已外,70多年来,和书须臾不离。

自称书生,当不为过。

说来也难以置信,尽管我的小小书斋满架、满橱、满桌、满壁、满地都是图书报刊,但我常挂记在心头的书并没有几本。

细细思来,关于太史公的《史记》实有不少久藏在心里的话,不吐不快。

②我和《史记》相识是出于父命。

年未及冠,父亲带我去拜见老师。

礼毕,老师说:“那么,就让他从《史记》圈起吧。

”这是他定下的入门规矩,先得圈几部书。

图书就是现在所说的标点,但符号单纯,只用圈断句。

接着又指点一句:“可以先从‘列传’圈起。

”父亲和老
师作出这个安排,目的在学文,而不在学史。

③在我这一代,父命师训固然还起一定的作用,但是我大热天能坚持埋头圈书,其实还是出于《史记》本身的吸引力。

要分别了,我去向老师告辞。

他抽了一筒水烟,抬眼看了我一下:“你觉得这部书怎么样?”对这突然袭击,我毫无准备,只能率直地说:“我很喜欢读。

”“为什么?”“太史公文中有我,把古人写活了。

”这位老师露出一丝微笑,并不像是满意的微笑。

他接着说:“既然喜欢读,还不妨多读读。


④事隔30年,我列名老九,置身世外。

当其时,亲友侧目,门庭罗雀,才又想起这部“不妨多读读”的书来。

读到司马迁《报任安书》中的“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

”我惘然如跌入了时间的空洞。

历史应当是个逝者不能复返的过程,怎会在2000年前他已写出了我无法用言语表达的自己当时活生生的心态?
⑤过了半个花甲再读《史记》,眼前不能不浮起那位老师不像是满意的微笑,似乎明白了他“不妨多读读”的意思,好像是说:“年轻人,慢慢体会吧。

”这么多年的世道,把我的思路导入了对《史记》新的反应——太史公文中有我,把后人写活了。

⑥这种体会却又引出了一个难解的困惑。

2000年的时间丢到哪里去了呢?我似乎见到了一个时间的空洞。

我在“喜读”这部书的感情里,插入了一种“惶悚”的心理。

如果真的是岁寒而知松柏之后凋,举世混浊乃见清士——这不是一个令人心寒的世界么?我生来是个软心人,盼望着在时间的推移中世界是会越来越好的。

如果时间真是有空洞,人不能在时间过程中不断进步,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呢?
⑦又过了30年。

我已入耄耋之龄。

在写这篇“说史记”的短文时,突然发现我连太史公的生卒年代都不知道。

查了一些工具书,对太史公哪年去世都用“?”号,存疑不写。

后来我在中华书局标点本《史记》3321页注16下找到《集解》①说:“ 案:卫宏《汉书旧仪注》曰:”司马迁作景帝本纪,极言其短及武帝过,武帝怒而削去之。

后坐举李陵,陵降匈奴,故下迁蚕室(古代施宫刑的牢狱)。

有怨言,下狱死。

“关于太史公保李陵、下蚕室的事,在《报任安书》中言之甚详,也是后世所熟知的。

裴引卫宏的注,我是第一次读到。

似乎是隐约地说,司马迁下蚕室的真实原因是笔下无忌,得罪了皇上,保李陵何至于下蚕室?结果是死在狱中,年月不详。

这个下场,历代史书一般是隐讳不提的。

⑧太史公不是个贪生怕死的人,更不会不知道自己的落场。

他忍辱偷生写完这部《史记》,最后在自序中还明白写出:“藏之名山,副在京师。

俟后世圣人君子。

”在京师的那本是公开的,自然难免被削改。

他似已防止这一手而把正本安放在下落不明之处。

《索隐》②作者司马贞还故作谜语,引《穆天子传》说名山在“群玉之山,河平无险,四彻中绳”之处;又在《述赞》中告诉读者副本是受到篡改的,所以说“惜哉残缺,非才妄续”。

但是正本究竟何在呢?
⑨半夜不寐,似有所悟。

我真是个太史公所说的浅见寡闻的俗人。

怎么不领会有生无卒的妙笔?太史公的生命早已化入历史。

历史本身谁知道它卒于何时?《史记》所述正是这生生不息、难言止境、永不落幕的人世。

正是这台上的悲喜啼笑构成了不朽的人类心态。

这就是它的正本,也是它的名山。

让这台戏演下去吧,留个问号给它的结束不是更恰当、更好些么?
⑩“既然喜欢读,不妨多读读。

”这是60多年前老师临别时的话,不寐之夜又在耳边叮咛。

时乎,时乎,怎样分辨今昔呢?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节,作者:费孝通。

)注释:①《集解》:南朝裴注释《史记》的著作。

②《索隐》:唐代司马贞注释《史记》的著作,《述赞》是其中的一篇。

6.文章第1段既写满地的书,又写心头的书,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7.文章第3段和第10段前后两次出现“既然喜欢读,不妨多读读”这句话,含义有何不同请简要回答。

8.文章第3段说“太史公文中有我,把古人写活了”,第5段说“太史公文中有我,把后人写活了”;这前后两次出现的相似性的话语,所指与含义有何不同?请作阐述。

9.综观全文,概括本文作者所要表达的、流露在字里行间的历史观。

三、美文品读
读书使人优美
毕淑敏
优美在字典上的意思是:美好。

做一个美好的人,我相信是绝大多数人的心愿。

谁不愿意美好啊?除了心灵的美好,外表也需美好。

为了这份美好,人们使出了万千手段。

比如刀兵相见的整容,比如涂脂抹粉的化妆。

为了抚平脸上的皱纹,竟然发明了用肉毒杆菌的毒素在眉眼间注射,让面部微小神经麻痹,换来皮肤的暂时平滑……让我这个曾经当过医生的人,胆战心惊。

其实,有一个最简单的美容之法,却被人们忽视,那就是读书啊!
读书的时候,人是专注的。

因为你在聆听一些高贵的灵魂自言自语,不由自主地谦逊和聚精会神。

即使是读闲书,看到妙处,也会忍不住拍案叫绝……长久的读书可以使人养成恭敬的习惯,知道这个世界上可以为师的人太多了,在生活中也会沿袭洗耳倾听的姿态。

而倾听,是让人神采倍添的绝好方式。

所有的人都渴望被重视,而每一个生命也都不应被忽视。

你重视了他人,魅力就降临在你双眸。

读书的时候,常常会会心一笑。

那些智慧和精彩,那些英明与穿透,让我们在惊叹的同时拈页展颜。

微笑是最好的敷粉和装点,微笑可以传达比所有语言更丰富的善意与温暖。

有人觉得微笑很困难,以为是一个如何掌控面容的技术性问题,其实不然。

不会笑的人,我总疑心是因为读书的不够广博和投入。

书是一座快乐的富矿,储存了大量浓缩的欢愉因子,当你静夜抚卷的时候(当然也包括网上阅读),那些因子如同香氛蒸腾,迷住了你的双眼,你眉飞色舞,中了蛊似的笑起来,独享其乐。

也许有人说,我读书的时候,时有哭泣呢!哭,其实也是一种广义的微笑,因为灵魂在这一个瞬间舒展,尽情宣泄。

告诉你一个小秘密:我大半生所有的快乐累加一处,都抵不过我在书中得到的欢愉多。

而这种欣悦,是多么地简便和利于储存啊,物美价廉重复使用,且永不磨损。

读书让我们知道了天地间很多奥秘,而且知道还有更多的奥秘,不曾被人揭露,我们就不敢用目空一切的眼神睥睨天下。

读书其实很多时候是和死人打交道,图书馆堆积的基本上都是思索者的木乃伊,新华书店里出售的大部分也是亡灵的墓志铭。

你在书籍里看到了无休无止的时间流淌,你就不敢奢侈,不敢口出狂言。

自知是一切美好的基石。

当你把他人的聪慧加上你自己的理解,恰如其分地轻轻说出的时候,你的红唇就比任何美丽色彩的涂抹,都更加光艳夺目。

你想美好吗?你就读书吧。

不需要花费很多的金钱,但要花费很多的时间。

坚持下去,持之以恒,优美就像五月的花环,某一天飘然而至,簇拥你颈间。

读书的艺术
林语堂
读书或书籍的享受素来被视为有修养的生活上的一种雅事,而在一些不大有机会享受这种权利的人们看来,这是一种值得尊重和妒忌的事。

当我们把一个不读书者和一个读书者的生活上的差异比较一下,这一点便很容易明白。

那个没有养成读书习惯的人,以时间和空间而言,是受着他眼前的世界所禁锢的。

他的生活是机械化的,刻板的;他只跟几个朋友和相识者接触谈话,他只看见他周遭所发生的事情。

他在这个监狱里是逃不出去的。

可是当他拿起一本书的时候,他立刻走进一个不同的世界;如果那是一本好书,他便立刻接触到世界上一个最健谈的人。

这个谈话者引导他前进,带他到一个不同的国度或不同的时代,或者对他发泄一些私人的悔恨,或者跟他讨论一些他从来不知道的学问或生活问题。

一个古代的作家使读者随一个久远的死者交通;当他读下去的时候,他开始想象那个古代的作家相貌如何,是哪一类的人。

孟子和中国最伟大的历史家司马迁都表现过同样的观念。

一个人在十二小时之中,能够在一个不同的世界里生活二小时,完全忘怀眼前的现实环境:这当然是那些禁锢在他们的身体监狱里的人所妒羡的权利。

这么一种环境的改变,由心理上的影响说来,是和旅行一样的。

不但如此。

读者往往被书籍带进一个思想和反省的境界里去。

纵使那是一本关于现实事情的书,亲眼看见那些事情或亲历其境,和在书中读到那些事情,其间也有不同的地方,因为在书本里所叙述的事情往往变成一片景象,而读者也变成一个冷眼旁观的人。

所以,最好的读物是那种能够带我们到这种沉思的心境里去的读物,而不是那种仅在报告事情的始末的读物。

我认为人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去阅读报纸,并不是读书,因为一般阅报者大抵只注意到事件发生或经过的情形的报告,完全没有沉思默想的价值。

据我看来,关于读书的目的,宋代的诗人和苏东坡的朋友黄山谷所说的话最妙。

他说:“三日不读,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

他的意思当然是说,读书使人得到一种优雅和风味,这就是读书的整个目的,而只有抱着这种目的的读书才可以叫做艺术。

一人读书的目的并不是要“改进心智”,因为当他开始想要改进心智的时候,一切读书的乐趣便丧失净尽了。

他对自己说:“我非读莎士比亚的作品不可,我非读索福客俪的作品不可,我非读伊里奥特博士的《哈佛世界杰作集》不可,使我能够成为有教育的人。

”我敢说那个人永远不能成为有教育的人。

他有一天晚上会强迫自己去读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读毕好象由一个噩梦中醒转来,除了可以说他已经“读”过《哈姆雷特》之外,并没有得到什么益处。

一个人如果抱着义务的意识去读书,便不了解读书的艺术。

这种具有义务目的的读书法,和一个参议员在演讲之前阅读文件和报告是相同的。

这不是读书,而是寻求业务上的报告和消息。

所以,依黄山谷氏的说话,那种以修养个人外表的优雅和谈吐的风味为目的的读书,才是唯一值得嘉许的读书法。

这种外表的优雅显然不是指身体上之美。

黄氏所说的“面目可憎”,不是指身体上的丑陋。

丑陋的脸孔有时也会有动人之美,而美丽的脸孔有时也会令人看来讨厌。

我有一个中国朋友,头颅的形状像一颗炸弹,可是看到他却使人欢喜。

据我在图画上所看见的西洋作家,脸孔最漂亮的当推吉斯透顿。

他的髭须,眼镜,又粗又厚的眉毛,和两眉间的皱纹,合组而成一个恶魔似的容貌。

我们只觉得那个头额中有许许多多的思念在转动着,随时会由那对古怪而锐利的眼睛里迸发出来。

那就是黄氏所谓美丽的脸孔,一个不是脂粉装扮起来的脸孔,而是纯然由思想的力量创造起来的脸孔。

讲到谈吐的风味,那完全要看一个人读书的方法如何。

一个人的谈吐有没有“味”,完全要看他的读书方法。

如果读者获得书中的“味”,他便会在谈吐中把这种风味表现出来;如果他的谈吐中有风味,他在写作中也免不了会表现出风味来。

所以,我认为风味或嗜好是阅读一切书籍的关键。

这种嗜好跟对食物的嗜好一样,必然是有选择性的,属于个人的。

吃一个人所喜欢吃的东西终究是最合卫生的吃法,因为他知道吃这些东西在消化方面一定很顺利。

读书跟吃东西一样,“在一人吃来是补品,在他人吃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