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良肢摆放位联合被动运动训练对脑梗死后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及Barthel指数的影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早期良肢摆放位联合被动运动训练对脑梗死后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及Barthel指数的影响发布时间:2022-11-11T05:29:29.645Z 来源:《护理前沿》2022年18期作者:梁敬红、莫文慧、韦江凤、李翔、黄永欢、柯阳、陆小霞、王芳、赵鲜蓝
[导读] 目的探究对脑梗死后偏瘫患者实行早期良肢摆放位联合被动运动训练,对患者产生的临床价值。

方法收集脑卒中偏瘫住院患者
梁敬红、莫文慧、韦江凤、李翔、黄永欢、柯阳、陆小霞、王芳、赵鲜蓝广西柳州市工人医院神经内科广西柳州 545005 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卫生健康管理委员会研项目,项目合同号:Z20180471
摘要:目的探究对脑梗死后偏瘫患者实行早期良肢摆放位联合被动运动训练,对患者产生的临床价值。

方法收集脑卒中偏瘫住院患者,采用简化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量表筛查下肢功能≤13分,Barthel指数评定自理能力≤40分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对照试验分为二组,对照组采用单一药物治疗治疗、康复护理由患者自主进行;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早期良肢摆放位干预+被动运动训练,每日2次、每次40min。

采用以上2个量表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4天、30天、90天进行疗效判定,比较联合康复干预对两组患者偏瘫下肢运动功能恢复进程的影响。

以GQOLI-74量表评价患者护理后生活质量。

结果治疗14天、30天、90天后,2组患者的Fugl-Meyer、Barthel指标均较组内治疗前有显著差异(P<0.01)。

治疗后,治疗组GQOLI-74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早期良肢摆放位干预+被动运动训练能有效促进脑卒中后偏瘫下肢运动功能的康复进程,恢复患者自理能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脑卒中;下肢运动功能良肢摆放位;被动运动训练;肢体恢复功能
脑卒中(又被称之为是中风或脑梗死),指的是突发性较强的脑血管疾病,急性期需要接受手术或用药治疗[1]。

治疗后,会对患者肢体功能产生一定影响,应以恢复以及预防复发为治疗重点。

目前生活方式转变,导致三高人群逐渐增加,进而促使脑血管疾病发生率上升。

脑卒中疾病具有较高致死率以及致残率,严重影响人生活质量以及生命安全,故在治疗完成后,对患者实行合理的康复训练效果显著。

发病早期,良肢摆放位以及被动运动训练是提升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肢体运动能力的有效护理方式之一,能显著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而目前受康复技术以及住院所需费用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患者无法接受长期住院治疗。

结合尽早康复训练,患者恢复效果较佳的特点,待患者病情稳定后,为患者实行良肢拜访以及肢体被动活动训练,系统性的为患者提供适应性训练,能充分发挥脑卒中疾病的残存功能,并帮助患者解决治疗后出现的健康问题,提升患者健康意识,减少患者复发率。

故我院以2018年12月~2020年7月我科住院的脑卒中偏瘫患者98例为研究对象,分析良肢摆放位以及被动康复训练对患者产生的临床价值,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资料与方法
1.1纳入与排除标准
1.1.1纳入标准:①纳入标准: 符合中华医学会公布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2018》的诊断标准【2】。

入院时采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量表筛选下肢功能≤13分,Barthel指数评定自理能力≤40分的患者;②卒中后单侧肢体瘫痪;③无合并严重的感染、心脏病、神经系统其他疾病;④神志清楚,卒中无进展,无听力障碍,认知能力正常,能配合完成治疗者;⑤经充分告知后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1.1.2排除标准:①合并有严重的急性、慢性心肌病、心瓣膜病及其他器质性心脏病;②合并有严重的感染、呼吸衰竭、急慢性肾功能衰竭、癌症等其他器官的器质性病变;③合并严重的下肢关节疾病如骨折、骨性关节炎者;④伴有认知、言语、听力等功能障碍、或有精神症状无法配合治疗;⑤因其他神经系统疾病造成的偏瘫;⑥经告知后对本研究不理解不认同、依从性不佳、拒绝配合随访等。

1.1.3 终止和脱落标准:①治疗过程中病情变化不能完成治疗者;②研究过程中依从性不强,治疗安全性及有效性受到影响患者;③治疗时间不够患者要求自动出院患者;④治疗结束后未能完成3次随访患者。

1.2一般资料
收集2018年12月~2020年7月我科住院的脑卒中偏瘫患者98例,其中男性59例,女性38例,年龄43~89岁;按照入院单双号分为二组,其中治疗组47例;对照组51例。

二组病例在性别、年龄、左右肢体偏瘫侧、住院时间、脑卒中类型、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无差异(P>0 05),经院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具有可比性。

(两组患者年龄比较P=0.138>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住院病程比较P=0.576>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3方法
2组患者均按照《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2018》的诊断标准【2】规范给予药物治疗以及二级预防,如抗板调脂稳定斑块、控制血压及血糖等规范治疗。

对照组:病情稳定后常规进行康复功能训练,包括运动、语言训练、作业疗法、物理因子疗法、针灸等等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为患者提供早期良肢摆放位联合被动运动训练。

①早期良肢摆放位:在患者患肢侧自肩颈位置加垫软枕,让患者患肢高度超过肩部,防止患者肩关节脱位现象发生。

于患者上肢位置实行伸展位,下肢位置实行屈曲位,体位摆放能以软枕作为辅
助。

鼓励患者行侧卧位,能增强对于患者产生的刺激。

患者治疗期间,定期为患者提供按摩。

②被动运动训练:家属以及护理人员定期为患者实行按摩干预,由远端至近端为主要顺序,重点关注患者手臂、肩膀位置的按摩。

按摩完成后,辅助患者完成肢体被动运动。

上肢:按压与按摩肩关节,辅助患者上臂内旋以及外旋伸展,完成停曲运动。

辅助患者肘关节以及腕关节屈伸,将腕部向背面弯曲30°,并辅助收治完成屈伸运动以及分合运动。

自上而下对患者腿部肌肉进行按摩,并将患者患肢屈起,一只手支撑患者足部,另一只手完成摇撸运动。

运动中防止患者骨盆回缩,防止患者关节僵硬。

按摩至患者膝关节处时,辅助患者小腿内旋以及外旋,并辅助患者完成关节屈伸以及分合运动。

上述训练均每日2次、每次40min,持续90天为1疗程,后观察患者各项指标。

1.4疗效评定
采用Fugl-Meyer下肢部分、Barthel指数两个量表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4天、30天及90天评价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

以GQOLI-74量表评价患者生活质量。

1.5统计学方法
SPSS 24.0软件为统计工具,计量资料:( ±s)表示、组间对比t检验,计数资料:n(%)表示、组间对比检验,P<0.05,差异性标准。

2 结果
二组患者治疗前Fugl-Meyer下肢部分、Barthel指数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14天30天、90天后,2组患者的Fugl-Meyer、Barthel指标均较组内治疗前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

见表2、表3。

治疗后患者GQOLI-74评分明显高于对寨组,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

见表4。

(两组治疗前比较P=0.103>0.05,两组治疗后14天、30天、90天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意义P=0.00<0.05)
(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意义P=0.00<0.05)
3 讨论
脑卒中是患者脑部痉挛的表现,引发患者上肢与下肢屈伸痉挛症状,该痉挛症状对患者运动功能以及日常活动能力造成影响[3]。

如不能及时抑制患者痉挛症状,刺激患者痉挛位置,则可能会导致肌肉痉挛加剧,影响患者运动功能[4]。

在良肢摆放以及按摩刺激下,能循序渐进的辅助患者完成被动运动,让患者患肢痉挛症状得以有效改善,能防止患者运动过程中产生异常运动模式。

在入院期间,患者家属能掌握简单的康复操作步骤,方便患者居家护理干预[5]。

同时,护理人员还能对患者进行指导,为患者家属建立良好的康复体系。

在迟缓期,对患者进行刺激,能不断向患者中枢神经输入本位运动冲动,让患者形成易化效应,逐渐促进患者肌肉收缩,恢复患者肌肉活力。

综上所述,对脑卒中合并偏瘫患者实行良肢摆放位合并被动运动训练,能改善患者肢体运动能力,能提升患者运动能力,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钱见见,张泽荣,邹志伟,等. 持续被动运动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疗效[J]. 淮海医药,2022,40(2):154-157.
2、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 2018[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8.51(9):666-682.
3、陈兰英,段艳芹,杨辉,等. 持续性被动康复训练联合中药离子导入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及满意度的影响[J]. 西部中医
药,2021,34(6):123-126.
4、冼洪霞,刘永林,湛婷婷. 卒中偏瘫患者在中频脉冲治疗仪基础上落实早期康复锻炼的效果[J].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22,28(1):19-22.
5、张伟,李瑞青,谷玉静,等. 局部振动与体外冲击波治疗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小腿三头肌痉挛和步行能力的影响[J].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22,44(4):318-323.
作者简介:梁敬红(1975-),女,汉族,广西柳州市人,研究生班学历,副主任护师,大科护士长。

主要研究方向:卒中的护理及康复治疗。

作者单位:广西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神经内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