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洛丽塔》看纳博科夫的“反弗洛伊德倾向”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点。
研究的全面性集中体现在论述专著的资料丰实、收录整严和内容权威上。其中 一部具有重大珍藏价值的文集是诺曼・佩奇(Norman Page)编纂的《纳博科夫: 批评遗产》(1997)。收录的七十多篇批评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列出,便于研究者发 现不同批评阶段的诸种批评潮流。哈洛尔德・布鲁姆于1993年再次编纂《主要文 学人物洛丽塔》一书,更为全面地收集了关于《洛丽塔》的研究文章。而布莱恩・波 伊尔德(Brian Boyd)的《纳博科夫的俄罗斯岁月》(1990)和《纳博科夫的美国 岁月》(1 991)这两本专著,既是极具权威性的纳博科夫传记,又非常完整中肯地 评价了纳博科夫的小说创作。1995年《加兰纳博科夫研究大全》一书面世。到了 2005年,由朱利安・康诺利(Julian W.Cormolly)编辑的《纳博科夫剑桥文学指 南》是最新一部纳博科夫研究论文集,其中巴里・谢尔的《诗人纳博科夫》前所 未有地完整地评述了纳博科夫的诗歌创作。 在研究领域的多方向方面,研究者们纷纷进行了跨界研究。亚历山大罗夫
绪论
III
源泉就是此阶段由杰弗里・格林(Geoffrey Green)撰写的《弗洛伊德和纳博科夫》 (1988),这部书中所讨论的纳博科夫对弗洛伊德的反感在后来不断地成为纳氏研 究的焦点问题。 第三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此时纳氏已去世多年,学界对纳博科夫的 研究不断呈涟漪式向多领域跨界扩散的态势,如对纳博科夫哲学思想的关注,纳 博科夫的文学创作与音乐、绘画、电影等其他艺术门类的跨界关系等……关于纳 博科夫研究的第三阶段可表现为研究的全面性和研究领域的多方向性这两个特

11

独创性声明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 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
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墨蕉婆太堂或其他教育机构的
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司为主i I

签字日期:知。尹年么月么日
core
text of Lolita,and by proceeding
the very
of such inclination.‘'Anti—Freudianism’’is used by Nabokov to construct the whole
seen
text,and this consummate strategy of his has to be
Bergirb
Jr.)的《纳博科夫英
文批评:注释和书目》(1967)、塞缪尔・舒曼(Samuel Schuman)的《纳博科夫:参 考书目指南》(1979)、茹德米拉・弗斯特(Ludmila Foster)的《纳博科夫俄侨批评》 (1972)、以及迈克尔・朱利尔(Michael Juliar)的《纳搏科夫:描述性书目》(1986)。 最值得一提的是佩奇・斯德克纳(Page Stegner)的《遁入美学:纳博科夫的艺术》 (1966),它是第一本研究纳博科夫作品的专著。书中重点研究的是纳博科夫作品的 主题。安德鲁・菲尔德(Andrew Field)的《纳博科夫的艺术生命》(1967)也是 此阶段纳博科夫研究的重要成果,作者在书中完整地列出了到当时为止纳博科夫 的所有作品,为后来的研究突破了文献资料的壁垒。
关键词:反弗洛伊德倾向;结构策略;借用和变形;欲望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bstract
This thesis shall focus
ON
Vladimir Nabokov’S“Anti.Freudianism’’exuded by the with the structure,get
to
surface layer of the
that it is by borrowing and penetrated in each individual chapter.Lastly,it is discovered
transforming Freudian theory that Nabokov radically elucidates his own interpretation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人完全了解墨蕉堑太堂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
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
人授权墨蕉逛太堂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汇编本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in the light of his unique literary
make-believe view,and his dual capacity
researcng
Nabokov--both

butterfly
to be
composer of chess problems.And then,this structural strategy is
(Alexandrov,Vladimir
E.)的《纳博科夫的彼岸世界》(1 991)将纳博科夫研究与
哲学研究相结合,聚焦纳博科夫的形而上学思想和彼岸世界思想,认为纳博科夫 的艺术是建立在其对于某个超验领域的直觉基础之上的。朱利安・康诺利主编的 《纳博科夫与其小说:新视角》(1999)论述纳博科夫作品中的犹太问题、纳博科 夫的历史观和文化观等方面。利舍・尊舍因(Lisa Zunshine)的《纳博科夫在边缘: 重绘批评的边界》(1999)则讨论了纳博科夫的创作与音乐、绘画等其他艺术门类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978年纳博科夫学会在堪萨斯大学的成立成为了纳博科夫第二研究阶段的里 程碑事件,自此,该学会每半年出版学刊《纳博科夫研究者》,选载最新研究动态, 报道各国译介纳博科夫的情况。从1980年开始,在每年的秋季刊中刊出前一年关 于纳博科夫研究的所有语言版本的研究书目。20世纪90年代初,对纳博科夫的小 说研究集中涌现出数量可观的批评性文字,其中包括五十本专著、十五本批评文 集和专题刊物、上百篇论文、成千篇述评和五十多篇博士论文。评论主要涉及的 是纳博科夫小说的结构、叙述、问题以及小说的道德伦理主题等方面。 这一阶段对纳博科夫的小说研究又可粗略地划分为单篇小说研究和专题小说 研究。 就单篇小说研究来说,《洛丽塔》理所当然的成为了研究重心。阿尔弗雷德・阿 培尔(AlfredAppel)的《洛丽塔》注释本(1970初版,1991修订版)对《洛丽塔》 全文进行了逐行注释;亚历山大・纳奇莫夫斯基(Alexander Nakhimovsky)和斯 拉娃・帕伯诺(Slava Papemo)的《纳博科夫的(洛丽塔)英俄词典》(1982)列 出了《洛丽塔》英文版与俄文版的词汇表,便于研究者从中发现《洛丽塔》中的 文体和译介问题;哈洛尔德・布鲁姆(Harold Bloom)编纂的《纳博科夫的(洛丽 塔)》(1987)是此期间关于这部小说的资料最完整、论证最详实的论文合集。 专题小说研究专著方面,研究者们主要聚焦于纳博科夫小说形式技巧和伦理 主题的多样探讨。罗(W.W.Rowe)的《纳博科夫的鬼怪世界》(1981)和朱丽娅・贝 德尔(Julia Bader)的《水晶地》(1972)重点研究了纳博科夫小说中结构、叙述、 文体等方面的文体技巧。其中,罗的《纳博科夫的鬼怪世界》集中分析了纳博科 夫小说中的鬼怪精灵世界,为后来评论界对纳博科夫小说的形而上学的研究埋下 了伏笔。利昂娜・托克尔(LeonaToker)的《纳博科夫的文学结构的奥秘》(1989) 则详细分析了纳博科夫十部小说中的多样的形式技巧和内容之间的平衡关系。而 在纳博科夫小说中是否存在道德或是伦理主题方面,艾伦・皮弗(Ellen Pifer)则 在《纳博科夫和小说》(1980)中给出了极具力度的分析。正是在此基础上,纳博 科夫研究已依稀可看出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的多领域跨界研究的过渡倾向。针对 本文所要讨论的纳博科夫的反弗洛伊德倾向问题,对笔者来说最重要的一处灵感
of desire
in
its existential
sense,which is the real implication underlying this
one’S
phenomenal“Anti-Freudianism’’———-that desire identifies
being.
Keywords:Anti—Freudianism;structural strategy;borrowing and transforming;desire
黑龙江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透过《洛丽塔》看纳博科夫的“反弗洛伊德倾向” 姓名:那洋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英语语言文学 指导教师:白劲鹏 20090403
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
本文将聚焦于《洛丽塔》文本中表面流露出的“反弗洛伊德倾向",力图从《洛 丽塔》的结构入手,深度解析“反弗洛伊德倾向’’的本质内涵。“反弗洛伊德"只 是纳博科夫的一种用以结构全篇的文本策略,而这种策略的娴熟使用又是和纳博 科夫独特的文学虚构观以及他的双重游戏者身份分不开的(蝴蝶研究者和象棋制 谜人)。继而,笔者在论文中逐章节地研究了纳博科夫是如何施展这种结构策略的。 最后发现纳博科夫通过对弗洛伊德理论的借用和变形来从根本上阐发自己对欲望 的存在性解读。现代人通过欲望把握存在才是埋藏在“反弗洛伊德"表象下的深 度意蕴。
那淳
导师签名:
伽陟\
签字日期:hu甲年乡月乡日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签字日期:z岬年乡月占Et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电话:|s≮~}毛譬冬寥弓警
邮编:
绪论


纳博科夫,这个个人经历颇具传奇色彩的天才作家,一生逡巡于不同语言与 文化之间,并在作家、文学评论家、文体学家、蝴蝶研究者、象棋爱好者等诸种 身份中轻松转换。其人其作以其独特的持久魅力令中外学界倾倒不已,而他那引 爆轰动效应的魔力之作《洛丽塔》更是长期占据着争论的中心。本文则尝试从另 一角度,通过深度剖析纳博科夫在《洛丽塔》文本表层中的“反弗洛伊德倾向", 进而寻向进入让无数研究者为之着迷的《洛丽塔》的另一条通幽秘途。 通过综观纳博科夫及其作品的研究文献,笔者发现西方对纳博科夫的研究大 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洛丽塔》发表以前,此时关 于他的研究还不算赫然纷涌,当算作纳博科夫研究的沉寂酝酿期。 从60年代初到90年代,纳博科夫研究的第二阶段随着《洛丽塔》的发表而 来临。自此国际学界对纳博科夫的研究逐渐显露出了系统化的特点,研究兴趣呈 现出宽广的跨越幅度,从其小说的形式、结构、语言、叙述,到文体风格以及小 说所涉及的道德伦理冲突等无一不包。纳博科夫研究的系统化的重要表现则是各 种关于纳博科夫的研究著作的不断出版。这些书目的出版为纳博科夫的第三阶段 的后续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保障。其中颇为引人注目的学术著作主要包括:杰 克逊・布艾尔(Jackson R.Bryer)和托马斯・柏金(Thomas
之间的关系。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以上概述回顾了国外纳博科夫的整体性研究,现在专门就国外对“纳博科夫和 弗洛伊德"这一论题来进行梳理。正如詹尼弗・舒特(Jenefer Schute)在1995年 《加兰纳博科夫研究大全》中的关于纳博科夫和弗洛伊德的评论中所说,纳博科 夫对精神分析学的憎恶、反感,几乎无需加以证明。事实上,这种厌恶之情在许 多纳博科夫研究者们的著作、文章中早已得到了确证。如佩奇・斯德克纳(Page Stegner)认为,在某种程度上,《洛丽塔》这一作品大量地充斥着对弗洛伊德式的心 理分析疗法的戏仿;克劳德・穆查德(Claude Mouchard)注意到纳博科夫几乎在 每一部作品的前言中都向弗式信徒提出了质疑与挑战,这似乎已成为了一种仪式、 一种惯例。对“纳博科夫和弗洛伊德”的提及一直以来都散见于纳博科夫研究者 们的评论中,但是直到1988年杰弗里・格林撰写的《弗洛伊德和纳博科夫》的出 版,才逐渐把纳博科夫对弗洛伊德的反感这一专门性问题引入人们的视线。 杰弗里・格林撰写的《弗洛伊德和纳博科夫》认定了与二十世纪所有其他重要 作家相比,纳博科夫对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的鄙夷最为尖刻。格林认为,这是 现代文学中最有趣的问题之一。这本书由此明确提出了纳博科夫的“反弗洛伊德 倾向”。 而Alan Elms的“Nabokov eontra Freud”(1994)则进一步指出,“不要被纳博 科夫在其小说中对弗洛伊德学说的滑稽模仿而误导,纳博科夫的小说实际上在许 多方面都是弗洛伊德的理论的表达”①,这里其实就有对上述研究的反拨意味。Alan Elms认为纳博科夫的人物塑造很明显地以弗洛伊德式的精神分析为基础,并建议 研究者尽可以忽略文本中一系列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直接抨击,进而看到 纳博科夫小说中许多重要的情节构造和人物心理的塑形,是建立在认同了弗洛伊 德理论基础之上而进行操作的。纳博科夫的小说里面,经常用梦和口误来暗示人 物被压抑的情感和动机,其小说情节上的触发点常常是童年的创伤、俄狄浦斯式 的情结、不伦之欲和压抑的同性之爱……这几乎在根本意义上完全符合了弗洛伊 德的基本“母题”。这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透析了纳博科夫与弗洛伊德理论之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