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层学第七章(早古生代)分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寒武系 寒武纪古地理轮廓基本上与震旦纪相似,华北板块、扬子 板块主体部分和塔里木板块的北缘以稳定海相碳酸盐沉积为 主,化石丰富,层序完整。在板块的大陆边缘为活动沉积类 型。在陆棚边缘及斜坡部分为碳质、硅质和薄层碳酸盐沉积, 含浮游三叶虫。深海部分常为火山岩,泥砂质复理石沉积, 生物化石稀少。
中国早寒武世古地理图
(二)华北地区寒武系 华北板块主体自新元古代后期抬升后一直遭受风化剥蚀, 早寒武世开始接受海侵。寒武纪华北地区为稳定的陆表海碳酸 盐沉积,其南缘以主动大陆边缘与秦岭洋毗邻。 1、华北板块寒武系 华北地区是寒武纪稳定沉积类型分布区之一,除早寒武世 早期普遍缺失沉积外,其余地层发育完整,化石丰富,岩相厚 度稳定。山东张夏剖面是我国中、上寒武统标准剖面,其地层 自下而上划分如下:下寒武统馒头组,中寒武统毛庄组、徐庄 组和张夏组,上寒武统崮山组、长山组和风山组。
咸化海、生物少 -
浅海、壳相
横向变化小 -
海侵超覆
稳定
2、华北-东北南部区
主要岩性 环境(岩相) 构造性质
晚奥陶世-志留纪
古陆
早中奥陶世
白云岩 灰岩
咸化海 浅海
寒武纪
竹叶状灰岩 鲕状灰岩 紫色页岩
滨-极浅海
稳定 稳定
3、华南区 以过渡型至活动型沉积为主 江南: 寒武纪-奥陶纪 以页岩、板状页岩为主,属非补偿的下沉 海盆沉积 志留纪 砂泥质类复理石沉积。从中志留世普遍上升,晚志 留世仅剩下粤桂交境的钦防海槽,以砂泥质复理石沉积为主。 华南: 均为补偿的地槽沉积,复理石为特征。志留系横向变化大, 地壳的活动性加强。
中国早奥陶世古地理图
三、志留系 志留纪处于加里东构造阶段的晚期,是构造运动相对活跃的 时期。板块内部稳定地区因受边缘造山运动的影响,沉积和古 地理格局显著改变。华北板块与柴达木地块,扬子板块与华夏 板块之间碰撞拼合
(一)华南地区志留系 志留纪是华南裂谷盆地萎缩、消亡的时期。受其影响,扬 子板块早、中志留世海域仅限于北部,晚志留世海退,海水仅 残存于川滇及钦防残余海盆,其他地区均抬升成陆。志留纪后 期华夏板块与扬子板块对接拼合形成统一的华南板块。 1、扬子板块志留系 鄂西宜昌剖面是扬子区研究较早、较深入的地区之一,该 区志留系包括下志留统龙马溪组、罗惹坪组、石屋子组和中志 留统沙帽组
滨海相碎屑岩 (超补偿 )
正常浅海环境









笔石页岩相
滨海相碎屑岩(超补偿 )
S2
正常浅海环境
笔石页岩相
S1
中国东部志留系柱状对比图
中国中志留世古地理图
四、早古生代小结 (一)中国东部早古生代地质演化特征 中国东西分界线:贺兰山-龙门山-大雪山一线 东部具三足鼎立的古地理、古构造格局,以阿拉善地区 (贺兰山、六盘山)-秦岭-淮阳山脉为界分为:华北-东北 南部区、中国南方区(以雪峰山-九岭为界再分为:扬子区、 江南区和华南区)
浅海沉积
咸化海
滨海沉积
正常浅海(澄江动物群) -
潮下低能海湾 滨海潮间-潮下带
湖 北 宜 昌 三 峡 寒 武 系 剖 面
中国东部寒武纪柱状对比图
2、扬子板块大陆边缘及华南裂谷寒武系 扬子板块东南大陆边缘,非补偿海盆。整个寒武系厚度不超 过800m。 华南裂谷盆地 ,砂泥质浊积岩,夹少量灰泥及凝灰质,含 深水放射虫和海绵骨针 。 扬子板块的北部大陆边缘南秦岭区 ,形成大陆边缘裂谷盆 地,以火山岩为特征。裂谷盆地以北、北秦岭活动大陆边缘以 南的秦岭微板块为浅水碳酸盐台地沉积。 扬子板块西部大陆边缘寒武系保存很少,属扬子板块西部边 缘的一部分。
1、扬子区
主要岩性
环境(岩相) 横向变化 构造性质
晚志留世 -
早志留世
页岩、灰岩、砂岩
早志留世早期 -
晚奥陶世晚期
黑色页岩
浅海 壳相、混合相
非补偿海湾 笔石相
东部上升 西部下降
北部下降 南部上升
稳定性差 稳定性差
中晚奥陶世 -
早奥陶世
灰岩
浅海 壳相、混合相
稳定 -
东西分异明显
最稳定
寒武纪
白云岩 - 灰岩
我国受加里东运动影响明显的地区有华南及西北地区 华南区:泥盆系普遍不整合覆盖于浅变质的下古生界之上, 这次运动称为广西运动。运动的结果是:在江南仅剩下钦防海 槽至早泥盆世。华南地区褶皱升起形成山系,和扬子板块一起 构成一个巨大稳定地区——华南地块。 西北地区祁连山是早古生代活动地区,常见变质的志留系 与未变质的泥盆系呈不整合接触。特别是北祁连山玉门一带, 构造活动强烈,伴有岩浆活动,代表了祁连运动的结果。祁连 山褶皱升起,使华北板块、塔里木板块与柴达木地块连成一片 大陆,导致北方海槽和南部地中海域的对立更加明显。 华北及西南区,加里东构造阶段相对稳定,只有相对的升 降运动。但西南较华北而言,复杂和活动一些,差异较大。
(二)华北地区奥陶系 华北地区奥陶系主要是碳酸盐沉积,下奥陶统发育齐全, 岩相稳定;中、上奥陶统发育不全,仅在少数地区有沉积。
1、华北板块奥陶系 华北板块内部主要发育下奥陶统,中、上奥陶统大部分缺 失。河北唐山地区下奥陶统发育完整,化石丰富,是华北型 奥陶系标准剖面
浅海-潮上环境
潮上蒸发环境 潮下浅海
(一)华南地区寒武系 扬子板块以稳定型陆表海为特征,其东部为扬子板块东部被 动大陆边缘,而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之间为裂谷盆地发展阶段。
1、扬子板块寒武系 扬子区海侵广泛,地层具明显的两分性:下统为泥砂质和碳 酸盐沉积,化石丰富;中、上统以镁质碳酸盐沉积为主,化石稀 少。典型剖面在滇东晋宁梅树村和湖北宜昌三峡。 滇东晋宁梅树村剖面下寒武统与震旦系为连续沉积,化石丰 富,研究程度较高,是震旦一寒武纪界限层型的候选剖面。

水能量较弱的浅海陆棚环境






开阔台地环境


台地边缘礁或滩相
台地边缘浅滩相 -
潮间至潮下
能量较弱的半闭塞台地沉积
中国东部奥陶系柱状对比图
奥陶纪是地史上海侵范围逐渐扩大的时期,扬子板块内部表 现为自中寒武世西部不断扩大的康滇古陆,随着早奥陶世海侵 的开始,海水不断向西超覆,造成扬子区内部岩相变化显著。
第二节 下古生界
早古生代时限为距今540-410Ma,延续时间130Ma。包 括寒武纪、奥陶纪和志留纪。
中国区域早古生代 年代地层(地质年代)表
从早古生代起,地球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这 一时期的生物界与前寒纪生物界明显不同,以小壳动物群的 大量繁盛为起点,各种后生动物迅速发展,其中三叶虫、笔 石、腕足类、头足类、珊瑚等海生无脊椎动物十分繁盛,并 大量保存为化石。从寒武纪开始,地质各年代的划分,主要 依据生物的演化阶段。
潮坪环境





武 系
潮下高能环境沉积




510m
滨-浅海沉积

干热气候下的滨浅海沉积
浅海沉积 咸化海 滨海沉积
正常浅海 潮下低能海湾 滨海潮间-潮下带
2、华北板块大陆边缘寒武系 华北板块南部是主动大陆边缘,发育蛇绿岩套及岛弧火山岩, 证明当时秦岭洋向北俯冲,在华北板块南缘形成了活动大陆边 缘。 华北板块北部大陆边缘,报道有年龄值在850-600Ma左右 的蛇绿岩套及小壳动物群,推测寒武纪在地台北缘白云鄂博一 带处于稳定大陆边缘状态,逐渐向活动型过渡。 板块西南侧与柴达木古陆之间为古祁连洋,早寒武世时未接 受沉积,中寒武世起祁连山南北坡都张裂成裂陷海槽。北祁连 海槽中发育较深海含放射虫硅质岩、中基性火山岩及砂泥质复 理石。
2、扬子板块大陆边缘奥陶系 扬子板块东南大陆边缘,呈北东-南西向带状分布。 西部为湘桂次深海,是一种非补偿滞流还原环境。 东部为浙皖次深海,由滞流环境的笔石页岩相,到巨厚的浅 水浊积岩。 华南裂谷盆地早奥陶世古地理格局与寒武纪相似,出现滨海、 陆棚海沉积环境。中奥陶世以后,华南盆地加速萎缩,晚奥陶世 为厚度较大的浊积岩充填,到奥陶纪末,整个华南区主体成陆, 仅在钦防残余海槽继续沉积。 扬子板块北部大陆边缘与寒武纪相似,南秦岭裂谷盆地为变 质细碎屑岩和火山岩。裂谷以北的秦岭微板块以浅水碳酸盐岩为 主,裂谷以南为泥质碳酸盐岩沉积。 扬子板块西缘早、中奥陶世是被动大陆边缘砂泥质浊积岩沉 积,滇南金平地区晚奥陶世转化为浅海碳酸盐台地。
1、扬子板块奥陶系 扬子板块奥陶系以上扬子地区发育较好,宜昌黄花场剖面 最具代表性,是我国奥陶系的标准剖面。
滞流盆地 浅海陆棚环境 半闭塞的陆棚边缘盆地 水能量较弱的浅海陆棚环境
开阔台地环境 台地边缘礁或滩相
台地边缘浅滩相 -
潮间至潮下
能量较弱的半闭塞台地沉积
滞流盆地 浅海陆棚环境
半闭塞的陆棚边缘盆地
作业及思考题 1、试述剖面分析的方法与步骤 2、试述华北板块早古生代地质演化特征 3、加里东运动的含义 4、中国早古生代古地理分区的界线
☆早奥陶世扬子区自西向东南方向排列不同的岩相带。 川西、滇东一带为滨岸粗-细碎屑沉积相带。 黔北、川南一带为碳酸盐为主夹砂泥质的开放台地相带; 鄂西一带(扬子北缘和东南缘)为碳酸盐台地边缘浅滩环境。 至下扬子区全部为碳酸盐沉积。 ☆中奥陶世西部古陆扩大,早奥陶世的相带分异已不复存在, 整个扬子区均以碳酸盐沉积为主。 晚奥陶世早期海侵规模最大,沉积了瘤状泥质灰岩。晚期海平 面下降,西部康滇古陆与滇黔桂古陆连成一片,造成五峰期的 滞流海盆,沉积了典型的笔石页岩相。
(二)构造运动 早古生代时全球范围内一些巨大的稳定地块已经出现, 稳定区的对立以及活动区向稳定区的转化是早古生代的地质 演化特征。早古生代阶段一些大洋拼合消亡形成山系,反映 地壳构造演化的一个巨大旋回,即早古生代(或加里东)构 造旋回。 加里东运动,狭义指志留纪末期的地壳构造运动;加 里东构造阶段,广义指早古生代的地壳构造运动。




地 区
浅海-潮上环境





潮上蒸发环境
潮下浅海
中国东部奥陶系柱状对比图
2、华北板块大陆边缘奥陶系 奥陶纪华北板块南部大陆边缘是活动型大陆边缘,发育 了丹凤群岛弧型和二朗坪群边缘海型蛇绿岩。与此相对应, 板块北缘从白乃庙至西拉木伦河一带见有早古生代的蛇绿岩 套,代表奥陶纪古亚洲洋向南的俯冲消减带。南北两侧洋壳 同时相向的俯冲作用与华北板块晚奥陶世整体抬升关系密切。
中国早寒武世古地理图
二、奥陶系 奥陶纪早期基本承袭了寒武纪的古地理,古构造特征;晚期则 发生了变化,华北板块主体抬升,华南地区海域规模收缩加剧。
中 国 早 奥 陶 世 古 地 理 图
(一)华南地区奥陶系 华南地区自西向东依然为:扬子克拉通、江南被动大陆边 缘及华南裂谷盆地三个沉积区。从奥陶纪起华南裂谷盆地逐渐 萎缩,特别是中奥陶世以后,萎缩速率加剧,盆地中心向北西 迁移,导致晚奥陶世的古地理格局发生明显变化。
早 古 生 代 化 石 图
பைடு நூலகம்
早古生代中国的古地理格局是震旦纪的继承和发展,同属加 里东构造阶段。
华北板块主体自晚元古代开始的隆升一直持续到寒武纪早期。 早寒武世晚期至中奥陶世为滨浅海沉积。从中奥陶世又开始隆 升,一直持续到晚古生代。
华北板块南、北侧均为大洋环境,北侧在加里东后期形成一 条东西向褶皱带拼贴在华北板块北部;南侧古祁连和北秦岭洋 消失,柴达木板块、秦岭微板块与华北板块对接碰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