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渗透环保教育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渗透环保教育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初中数学》第七章第一节《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详细内容为:了解数据收集的途径,掌握简单数据整理的方法,并能
用图表展示数据,进而引导学生从数据中分析环保问题,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目标
1. 让学生掌握数据收集与整理的基本方法,能够运用图表展示数据。
2. 培养学生从数据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环保意识。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难点:数据的整理与分析,图表的绘制与解读。
重点:数据收集的方法,数据整理的步骤,图表的展示与环保意
识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学生分组准备调查问卷、计算器、直尺、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我国近年来环境状况的图表,引发学生对环保
问题的关注,导入新课。
2. 新课讲解:
(1)介绍数据收集的途径,如调查问卷、访谈、网络查询等。
(2)讲解数据整理的方法,如分类、排序、计算等。
(3)展示如何用图表展示数据,如条形图、折线图、饼图等。
3. 实践活动:
(1)学生分组,设计关于环保问题的调查问卷。
(2)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绘制图表。
(3)小组展示,分享调查成果,分析环保问题。
4. 例题讲解:
(1)讲解如何根据数据绘制条形图和折线图。
(2)分析图表,提出环保建议。
5. 随堂练习:
(1)绘制图表,展示我国近年来空气质量的变化。
(2)分析图表,讨论空气质量改善的原因。
六、板书设计
1. 数据收集的途径
2. 数据整理的方法
3. 图表的绘制与解读
4. 环保问题分析
七、作业设计
1. 作业题目:
(1)收集并整理家里一周的用电量数据,绘制条形图。
(2)分析用电量的变化,提出节能建议。
2. 答案:
(1)条形图如下:
家用电器用电量(度)
电视 10
空调 15
洗衣机 8
冰箱 5
(2)节能建议:合理使用电器,避免长时间待机,选用节能
型电器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数据收集与整理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在活动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发现数据背后
的环保问题,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2. 拓展延伸:
(1)鼓励学生开展课外调查,收集更多环保数据,进行深入研究。
重点和难点解析
1. 教学内容中的环保问题与数学知识的结合。
2. 教学目标中环保意识的培养。
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数据整理与分析。
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活动设计。
5. 作业设计中的实践性与思考性。
一、教学内容中的环保问题与数学知识的结合
1. 利用数学图表展示环保数据,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环境状况。
2. 运用数学方法对环保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培养学生解决问题
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中环保意识的培养
环保意识的培养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具体措施如下:
1. 在导入环节,通过展示环境问题的图表,引发学生对环保的关注。
2. 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亲身参与环保调查,增强环保意识。
3. 在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中,引导学生从数据中发现环保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数据整理与分析
1. 引导学生掌握数据整理的基本方法,如分类、排序、计算等。
2. 教会学生如何绘制条形图、折线图、饼图等图表,展示数据。
3. 引导学生从图表中分析环保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四、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活动设计
1. 分组活动:让学生分组设计调查问卷,收集环保数据。
2. 数据整理:指导学生整理收集到的数据,绘制图表。
3. 分享展示:小组展示调查成果,分享环保感悟。
五、作业设计中的实践性与思考性
1. 作业题目:结合生活实际,设计具有实践性的作业题目。
2. 答案指导:提供详细的答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环保问题。
3.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开展课外调查,深入研究环保问题。
本节课程教学技巧和窍门
一、语言语调
1. 讲解环保问题时,语言要充满激情,语调要有感染力,以引起学生对环保的关注。
2. 在解释数学概念和步骤时,语言要清晰、准确,语调要平稳,便于学生理解。
二、时间分配
1. 环保情景导入环节约5分钟,充分激发学生兴趣。
2. 新课讲解环节约15分钟,确保学生掌握数据整理与分析方法。
3. 实践活动环节约20分钟,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小组合作
和数据处理。
4. 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环节约15分钟,巩固所学知识。
三、课堂提问
1. 提问要具有针对性,引导学生思考环保与数学知识的关系。
2. 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培养探究精神。
3. 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及时反馈,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四、情景导入
1. 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环保问题,提高学生的代入感。
2. 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图表,引起学生对环保问题的关注。
教案反思
1. 教学内容是否充实,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2. 教学方法是否多样化,是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3. 课堂实践活动中,学生是否能够熟练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环保问题。
4. 作业设计是否具有实践性和思考性,能否有效巩固所学知识。
5. 教师在课堂上的语言语调、时间分配、提问技巧等方面是否得当,是否需要改进。
6. 学生对环保意识的培养是否到位,是否能够激发学生关注环保、参与环保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