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现代派文学之十八:荒诞派和新小说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欧洲现代派文学之十八:荒诞派和新小说派
欧洲现代派文学之十八:荒诞派和新小说派
1.荒诞派文学
当存在主义文学方兴未艾之时,一股新的文学思潮在巴黎舞台上涌起,并迅速扩散到欧美各国,成为五六十年代西方剧坛最具活力的一个流派。

这股潮流以尤内斯库《秃头歌女》(1950)的上演为发端,以贝克特的《等待戈多》(1952)及阿达莫夫、热内和品特等人一系列惊世骇俗的剧作为代表,引起戏剧界和批评界极大关注。

1961年马丁.艾斯林出版研究专著《荒诞派戏剧》,从理论上予以总结和概括,从此" 荒诞派" 名称流行开来。

荒诞派作家本无意于艺术结盟,开创流派。

他们没有组织,没有宣言,每个人都自以为独立不羁,与众不同,但是他们的作品却敏锐地反映" 西方世界里他们很大一部分同代人的偏见与焦虑,思想与感情" ,并且共同创立了" 一种新的,发展中的舞台程式" ,具有基本一致的思想艺术特征。

荒诞派文学的哲学基础是存在主义,即认为人类生活从虚无中来,经历痛苦与荒诞的存在后又结束于虚无;人都是孤立的,无法沟通,也得不到救助,外部世界也是个毫无意义的存在,人生存的周遭环境已严重物化,人为物役,丧失了主体性;人与自我的关系也呈荒诞状态,人在不可避免地成为
非人。

在卡夫卡时代,人变成虫子尚属个例,而当今世界人们则成群结队变作犀牛。

虚无是荒诞派作家最痛切的感受:" 人被切断了他的宗教的,形而上学的以及超验主义的根源,人就失落了;他的一切行为都变得毫无意义,十分荒诞,毫无用处" (尤内斯库语)。

当然这" 一切" 不包括文学艺术。

在一个毫无意义的世界里试图为其毫无意义的存在找出意义来,这就是荒诞派文学的存在理由。

荒诞派文学是以反传统的姿态登上戏剧舞台的,因此其艺术程式有许多新特点:(1)以荒诞的形式表现荒诞的内容荒诞派的主题是人类在荒诞处境中的抽象的苦闷。

作家们认为,既然荒诞是世界的本质,非理性是艺术表现的核心内容,那么有章可循的,因果相联的旧程式就不能真实地表现它,而只能以与之相应的荒诞形式来表现。

内容的荒诞与形式的荒诞高度一致,再现一个完整的荒诞世界。

(2)" 反戏剧" 的手法完整的故事情节,贯穿的动作线和一浪高一浪的戏剧冲突是传统戏剧的要素,而在荒诞派的舞台上却是杂乱而破碎的形象,互不关联的片断。

看不出首尾和起承转合,人物如木偶,笨拙而呆板,道具则被赋予了超常的表现性;台词如梦呓,前言不搭后语,颠倒重复。

人、人的语言、人的形象与故事均无关紧要,只有物和摆布人的外部力量在肆虐。

(3)以喜剧表现悲剧荒诞派戏剧很少以沉著庄重的面貌出现,相反,充斥舞台的是大量滑稽戏谑的成分:《未来在鸡蛋里》的主人公不断下蛋,直至鸡蛋堆满舞台;《椅子》里的演说家是哑巴;《秃头歌女》中的夫妇相见不相识都是效果明显的喜剧场面,却又无不是在表现对荒诞处境的直觉。

在荒诞派看来," 只有喜剧才能给我们力量去承担存在的悲剧" ," 喜剧因素和悲剧因素不过是同一情势的两个方面"。

60年代中期以后,荒诞派戏剧在法国已呈颓势,然而在北美、南美和亚洲却在产生持续不断的反响。

2.新小说派
" 新小说" 作为流派形成于50年代初,一直持续到80年代,是战后法国文学最重大,实绩最显著的现象之一。

除了罗伯- 葛利叶、娜塔丽.萨洛特、米歇尔.布托尔和克洛德.西蒙四位主力之外,萨缪尔.贝克
特、玛格丽特.杜拉斯、罗伯特.潘盖和克洛德.莫里亚克等名流也都曾厕身其中。

作家阵容之强,作品数量之巨都是别的流派无法比拟的。

其影响也早已超出法国及欧美,而达于印度、日本、中国等亚洲国家。

" 新小说" 派作家无意于直接介入现实事务,只是间接、迂回、含蓄地表现对现实的态度。

他们更热衷于对艺术形式的探索和对新技巧的实验,如通过对同一事物重复描写中的细微变化折射人物心境的变化(《嫉妒》);心理描写与环境描写的重叠(《在迷宫里》);对同一对象的多角度与多重性描写(《度》);对同一时空中不同事物的多头描写(《米兰巷》);对人物之间感应关系与潜对话的描写(《陌生人的肖像》);排印中的造型手段(《运动体》)和以符号、图像表现的手段(《航空网》)等,巴尔扎克式传统小说的原则与技巧已被摒弃,它要创造的是更符合后来工业社会情状和当代人感知方式、审美情趣的艺术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