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支动脉皮瓣与臀大肌肌皮瓣修复骶尾部深度褥疮的对照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穿支动脉皮瓣与臀大肌肌皮瓣修复骶尾部深度褥疮的对照研究
目的:在基层医院寻找一种操作简单、创伤少、成功率高的方法处理骶尾部深度褥疮。
方法:所选患者中14例为观察组,行穿支动脉皮瓣修复骶尾部深度褥疮,14例为对照组行臀大肌肌皮瓣修复骶尾部深度褥疮。
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明显少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切口Ⅰ期愈合率高于对照组,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穿支动脉皮瓣修复骶尾部深度褥疮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
标签:穿支动脉皮瓣修复;骶尾部;深度褥疮
褥疮是外科常见疾病,特别是骶尾部深度褥疮,常常深达骨质,部分伴有骨坏死,创面难以愈合,范围较大,用换药、植皮或一般皮瓣转移修复方法难以治愈,不仅会延长病程,加重患者痛苦及经济负担,而且大大增加医护人员工作负担[1]。
笔者所在医院自2008年开始普遍行穿支动脉皮瓣和臀大肌肌皮瓣修复骶尾部深度褥疮,对两种手术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7月-2011年10月行穿支动脉皮瓣修复骶尾部深度褥疮14例(观察组),行臀大肌肌皮瓣修复骶尾部深度褥疮14例(对照组)。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做好充分术前准备,行褥疮创面分泌物细菌培养加药敏试验,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彻底切除褥疮的炎症肉芽组织、死骨及瘢痕组织,局部每日换药,充分引流创面,改善局部血循环,控制感染,加强营养,根据患者情况约一周后行手术治疗。
观察组患者褥疮皮肤缺损面积小于7 cm2,选用旋转或移位穿支动脉皮瓣;皮肤缺损面积大于或等于7 cm2,选用岛状穿支动脉皮瓣。
以就近、便于转移处为供区,用超声多普勒在供区探测皮穿支动脉点,确保皮瓣内至少含3条穿支动脉。
按设计皮瓣定位线切取皮瓣,先切开皮瓣远端,沿臀大肌筋膜下剥离,到穿支动脉时保护好皮穿支;若皮瓣移动有张力,顺穿支动脉深面继续剥离,在无张力下皮瓣与受区直接缝合。
对照组患者褥疮皮肤缺损面积小于7 cm2,选用臀大肌上部或全臀大肌随意肌皮瓣;皮肤缺损面积大于或等于7 cm2,选用以臀上或臀下动脉为蒂的半臀大肌或全臀大肌皮瓣。
按设计皮瓣定位线切取皮瓣,于臀大肌和臀中肌间隙做钝性分离,将肌皮瓣向褥疮创面旋转覆盖创面,皮瓣与受区分层缝合。
所有患者术后放置引流3~4 d,睡软垫床,避免皮瓣受压,定期翻身,切口术后12 d部分拆线,术后14 d全部拆线。
3 讨论
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明显少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切口Ⅰ期愈合率比对照组高。
两组术后皮瓣均存活,皮瓣质地好,术后褥疮均无复发。
做好充分术前准备是必需的,术前创面的处理,大大减少了创面的细菌含量,同时充分引流创面,使创面周围慢性炎症组织的炎症在随后1周左右的创面换药中消退,减少创面液体渗出,利于皮瓣修复生长。
长期卧床的褥疮患者多合并有低蛋白血症、贫血,因此术前予高蛋白、高热量和高维生素饮食,必要的给予输血及补充白蛋白,改善心肺等脏器功能,不仅增强患者的手术耐受,也利于术后切口Ⅰ期愈合。
笔者认为穿支动脉皮瓣和臀大肌肌皮瓣修复骶尾部深度褥疮必须彻底清创,深度骶尾部褥疮通常窦道和溃疡内组织广泛糜烂,且多呈口小底大的葫芦状,术中务必敞开病灶底部,彻底切除瘢痕组织、肉芽组织及死骨,不留死腔,建立一个新鲜创面,创造一个健康、血液循环丰富的基床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臀上及腰动脉穿支皮瓣具有手术操作较简单、时间短、不損伤肌肉、出血少、成功率高等特点,利用其修复褥疮受到极大重视。
臀部穿支动脉皮瓣设计灵活,切取方便,血供可靠,不损伤臂部肌肉,出血少,成功率高,是一种修复骶尾部软组织缺损创面的理想方法[2]。
综上所述,以旋转、移位或岛状穿支动脉皮瓣修复骶尾部深度褥疮,根据褥疮大小及部位选择相应术式,完善围术期处理,创建良好的皮瓣基床,合理切取皮瓣,能够取得显著成效。
这种方法出血少,切口Ⅰ期愈合率高,操作简单,创伤少,风险小,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
参考文献
[1]任少强,薛忠信,周琴琴,等.褥疮的临床手术治疗[J].实用医技杂志,2008,15(18):2389.
[2]魏大成,李祥志,谌勇.改良V-Y推进臀大肌肌皮瓣修复骶尾部褥疮[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2,16(5):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