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和吸收说课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消化和吸收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济南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章第二节消化和吸收;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特色四个方面对本节课第一课时的内容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主要是在学生学习了食物中的营养的基础上;学习消化系统的组成并探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为下节课学习消化和吸收过程奠定基础;并且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本节课无论在知识上;还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上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2、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以及本课教材的地位、作用;依据新课程标准;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2概述食物在口腔内的消化过程..
3运用实验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并得出合理的结论..
4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实验操作能力..通过讨论及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5培养学生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观点..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消化系统的组成是学习消化和吸收的必备知识;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消化系统的组成
由于初一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相对较弱;并且思维依赖于形象、直观的
特点..因此我确定本节的难点是: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并得出合理的结论..
二、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实际能力和本课内容的特点;我采用启发式教学和探究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并运用多媒体课件;力求给学生丰富的感性认识..我设计教学过程为:观察、实验、思考、总结和应用;引导并鼓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探索知识发现过程及方法;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三、教学程序:我从以下六个环节来进行本节的教学
1、创设情境;自然导入
上课伊始;我提问学生:当我们细细咀嚼馒头时;常常感到略有甜味;这是为什么自然引入课题..
这样从生活入手;可以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馒头变甜的生活体验;学生会产生浓厚的疑问;到底为什么馒头会变甜;是什么使馒头变甜呢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愿..
2、图片展示;突出重点..
消化系统的组成是本节课的重点..由于消化系统的结构复杂;对于学生而言认识它有一定难度..因此;我遵循观察图片——发现问题——讨论及解决问题——教师点拨总结思路;引导学生从易到难;层层深入;并鼓励学生勇于探究、自主学习..具体安排如下:
1学生观察课本上的消化系统模式图;对照屏幕上的彩图;自主学习;尝试区分消化系统的各组成成分;然后我再利用课件检验学生自学的情况..这
样安排;能使学生对消化系统有初步完整的印象;并为学习消化道和消化腺奠定基础..
2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理解能力..对于消化系统的组成中的消化道和消化腺;学生不易区分;容易将二者混淆;我设计学生观察思考食物在消化系统中存在的部位;并根据消化系统完整的组成成分;推测消化系统应分为两部分;这时我适时讲解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两部分..在此基础上;学生分组讨论消化道和消化腺各由什么组成;;并将写有名称的小纸片帖在相应部位..学生通过不同的方法寻求正确答案;尝试获取知识的过程..最后;我向学生介绍各消化腺的功能并让学生用连连看的方式加以巩固..
4通过对消化系统的观察和分析;有不少同学已经明确了消化系统的组成;甚至有的同学向老师提问消化腺有什么功能..于是我适时引导学生;通过资料分析;继续探究各消化腺的功能..这样安排;将复杂问题分解成若干小问题;引导学生逐个突破;并总结归纳..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索的精神..以上设计;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给学生创造广阔的学习与实践空间;让学生有机会;并且乐于体会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科学实践的精神..
经过以上几个环节的设计;学生已经基本掌握消化系统的组成;但还没形成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在观察消化系统模型的基础上;我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完成对消化系统的小结;然后屏幕展示不同学生的答案;通过对比;学生自然而然的找出最好的答案..
经过以上几个环节的设计;学生已经指出消化系统的开始部分是口腔;这时我又回到上课伊始的问题:在吃馒头时你的口腔都对馒头进行了哪些处理馒头有什么味道这样引导学生对口腔的消化过程有了感性认识;同时会引起学生的探究欲..
3.探究实验;突破难点
1思考问题;设计探究
针对学生提出的口腔对馒头的处理和馒头味道的变化;学生通过生活经验会得出馒头在口腔内经过了牙齿的咀嚼和舌头的搅拌;以及唾液腺会分泌唾液..
教师提问馒头的主要成分是什么这种成分有没有甜味
教师继续提问馒头的变甜和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以及唾液的分泌有没有什么关系呢如果有关它们各起什么作用呢馒头变甜是否是淀粉产
生变化呢
下面让学生根据假设做出他的探究方案..教师在这里适当的给予提示:
①设计一组实验;有的只探究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有的只探究唾液的
作用;有的既探究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有探究唾液的作用..
②如何收集唾液..
③口腔的温度大概是37℃..有些小组配备了水浴锅;有些小组没有;这样
让小组根据配备材料的情况想办法克服没有水浴锅的困难
根据提示小组讨论自己的方案;并在课堂阐述..
2手脑并用;深入体会
学生根据自己小组设计的探究方案进行探究..
在学生收集唾液前;教师提醒学生要漱口..
嘱咐学生小组内分工要明确..充分发挥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能力..
3观察现象;思考原因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到了现象;请学生叙述看到的现象..
通过看到的实验现象以及前面给于的提示;学生小组讨论;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馒头中的淀粉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是如何产生的
A试管未变蓝;说明A试管中的淀粉在唾液作用下分解为了麦芽糖..
B试管变蓝了;说明B试管中的淀粉未分解为麦芽糖..
C试管变为棕色;馒头块变蓝..这个试管中的现象可能学生做的现象不一样;可做为开放性问题让学生课下讨论
这样学生就从感性的认识过度为了理性的认识..
4表达讨论;归纳总结
通过实验学生获得了充分的理论知识;进一步思考现实中的问题..
推测馒头变甜的原因以及牙齿、舌头、唾液腺在此过程中的作用牙齿对馒头进行咀嚼使馒头变碎;舌头进行搅拌使馒头碎屑与唾液腺分泌的唾液进行充分的混合;唾液就使馒头中的淀粉分解为了麦芽糖;所以我们吃到馒头感到甜..教师指出唾液之所以能够使淀粉分解为麦芽糖是因为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它能使淀粉分解为麦芽糖;但是麦芽糖还不能被人体吸收;还需要进一步的消化才能被吸收..同时指出脂肪;蛋白质等也不能直接被人体吸收;都要经过消化变为小分子物质才能被人体吸收..
4、小结:
由学生上讲台用模型小结本节内容..
5、课堂练习
五、教学特色
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来主动发现结论;实现师生互动;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我认识到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学习习惯;让学生学会学习;才能使自己真正成为一名受学生欢迎的好教师..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设想;不足之处请老师们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四、教学特色:
本节课贯彻以学生为主的原则;多次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并积极创造探究实验的条件;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发现并提出问题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严谨的科学素养..
通过学生自身体验;主动获取有关心脏结构的知识;并推测它们的功能;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强化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