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语文】语文诗歌鉴赏的专项培优 易错 难题练习题含详细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
1.阅读唐诗,完成小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明代胡应麟在《诗·内编》里说,本诗颈联“形容景物,妙绝千古”,你能从炼字上说说它妙在哪里吗?
【答案】
1.乡愁乡思之情(“思乡之情”、“乡愁”亦可)
2.妙在诗中用“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入”两字使之拟人化。

(或“生”“入”采用拟人手法,将“日”和“春”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

)
【解析】
1.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诗歌情感。

结合“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的意思是“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时才能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

”分析,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2.要求学生首先结合和诗歌明白首、颔、颈、尾四联,确定颈联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结合其意思“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

”分析:作者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

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

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2.阅读《泊秦淮》,完成后面小题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有人说,“夜泊秦淮近酒家”一句看似平平,却很值得玩味。

说说你对这种看法的理解。

2.诗人通过“犹唱”一词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3.古代诗歌中常出现“月”有时是自然之月,有时是借月感叹时光流逝,寄托思念之情,象征哲理的启迪……下列诗句中,与“烟笼寒水月笼沙”中的“月”表意相近的一项是
()
A.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
B.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D.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答案】
1.示例:诗句中“夜泊秦淮”既点出了上一句景色的时间、地点,又照应了诗的题目:“近酒家”引出下文“商女”和“后庭花”,由此触动了诗人的忧国情怀。

这句诗承上启下,体现了诗人构思的细密、精巧。

2.示例:“犹唱”是指国运衰微时,商女还在唱《后庭花》这样的亡国之音。

表面上是指责商女,实则却是讽刺那些不顾国事、沉迷享乐的达官显贵,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之情。

3.B
【解析】
1.本义考查诗句的赏析,诗句的赏析还是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用词角度等方面出发。

根据题干可知,本题需要我们理解“夜泊秦淮近酒家”中值得玩味的地方,这就需要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去理解。

内容上,“夜泊秦淮”点出了时间、地点;结构上,“夜泊秦淮”照应标题,“近酒家”引出下文“商女”和“后庭花”,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做这类题目,不可孤立地看某个词语,需要将它放入诗句中理解。

在本题中,也就是要知道“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一句表达了什么思想,这就简单了。

《后庭花》是亡国之音,作者通过商女唱《后庭花》这件事讽刺了那些不顾国家安危,只顾享受的达官显贵。

3.本题考查对诗歌中关键字的理解。

“烟笼寒水月笼沙”中的“月”指自然之月,并且在此句中没有任何修辞手法,所以只有B项符合。

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述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提。

1.诗中“早莺”、“新燕”、等事物充分体现早春的季节特征。

2.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描绘了西湖早春时节的明媚风光。

B.诗歌表达作者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

C.诗歌以“行”为线索展现西湖的景色。

D.诗歌呈现了早春时节喧闹的游湖场景。

【答案】
1.浅草
2.D
【解析】
1.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

分析诗歌中描述的景物。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中有“早莺”、“新燕”,“乱花渐欲述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中有“乱花”、“浅草”。

2.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选项。

ABC三项正确。

D项“喧闹的游湖场景”错误。

诗歌没有描写出“喧闹的游湖场景”。

4.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归嵩山作①
王维
清川带长薄②,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注释)①《归嵩山作》是王维从济州贬所返回之作。

②薄(bó):草木丛生的地方。

(1)诗人归来时的情感是波折变化的。

从颔联中的流水有意、______中可以体会到诗人悠然自得的心情;而颈联中荒城、古渡、落日、秋山这些意象,则流露出诗人______的情感。

(2)请结合《归嵩山作》和《竹里馆》的内容,谈谈你对“归”的理解。

链接材料:
竹里馆①
[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注释)①《竹里馆》作于王维晚年隐居时期。

【答案】(1)暮禽相还、凄清悲苦(2)示例:从写作背景来看,诗人此时仕途不顺,政治失意,产生了归隐的心理,而归隐后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生活,传递出了诗人安然闲适的心境。

诗人选择“归”,纵然有一些失意无奈,但更是其豁然洒脱,宁静淡泊,热爱自然的人生选择。

【解析】
【详解】
(1)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的意思是“流水好像对我充满了情意,傍晚的鸟儿随我一同回还。

”,把“流水”和“暮禽”都拟人化了,仿佛它们也富有人的感情:河川的清水在汩汩流淌,傍晚的鸟儿飞回林木茂盛的长薄中去栖息,它们好像在和诗人结伴而归。

两句表面上是写“水”和“鸟”有情,其实
还是写作者自己有情。

体现诗人归山开始时悠然自得的心情。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的意思是“荒凉的城池靠着古老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金色秋山。

”这一联运用的还是寓情于景的手法。

两句十个字,写了四种景物: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构成了一幅具有季节、时间、地点特征而又色彩鲜明的图画:荒凉的城池临靠着古老的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了萧飒的秋山。

这是傍晚野外的秋景图,是诗人在归隐途中所看到的充满黯淡凄凉色彩的景物,对此加以渲染,正反映了诗人感情上的波折变化,衬托出作者越接近归隐地就越发感到凄清的心境。

(2)要求学生结合诗歌内容和写作背景分析。

《归嵩山作》的“归”,写明归山过程的终结,点出题目中的“归”字。

“闭关”,不仅指关门的动作,而且含有闭门谢客的意思。

后句写归隐后的心情,表示要与世隔绝,不再过问社会人事,最终点明辞官归隐的宗旨。

在归去的路上心情经历了由悠闲到伤感,最终释然的过程。

而《竹里馆》中,也可看到诗人归隐后的生活,虽然有孤独寂寞,但更多的是心境的澄净恬淡,由两首诗可知,“归”正体现诗人超凡脱俗的人生境界。

5.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请从炼字角度赏析“自将磨洗认前朝”的妙处。

2.这首诗采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请列举一例解读这种手法在诗中的运用。

【答案】
1.用“磨”“洗”“认”几个动词,写出了诗人发现“折戟”到“认出”它是前朝之物的过程,自然引出后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咏叹(或为下文的议论抒情做好铺垫)。

2.示例一:从一件沉埋沙底数百年、锈迹斑斑的“折戟”写起,引发对历史重大事件和前朝人物的慨叹。

示例二:以东吴美女“二乔”的个人命运,暗指赤壁之战吴魏双方形势的变化,劝诫当朝统治者汲取历史教训,含蓄表达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抑郁不平之气。

【解析】
1.此题考查了学生炼字的能力。

做此题首先要了解古诗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关键字做出赏析,赏析时要把字放在语言环境中,“自将磨洗认前朝”,这句话的意思是:自己磨洗后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

“磨”“洗”“认”几个动词,使得诗人思绪万千,因此他要磨洗干净出来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赤壁之战遗留下来的兵器。

这样前朝的遗物又进一步引发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文抒怀作了很好的铺垫。

2.考查对诗歌“以小见大”的手法的理解。

诗的后两句写战争的胜负时,作者并未点破,而是通过大小乔这两个具有特殊身份的女子命运来表达设想中东吴败亡的结局,真可谓以小见大,别出心裁。

试想,若东吴前国主和当朝主帅之妻均已被曹军掳去铜雀台,那战争的结局不言自明,这就使得全诗既生动形象,又含蓄蕴藉,富有情致。

6.湖上
徐元杰
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

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

1.展开想象,描写“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所展现的画面。

2.全诗写出游人怎样的心情?诗中的哪个词语印证了你的判断?
【答案】
1.在一棵棵开满红花的树间,无数只黄莺在不停地鸣叫;波平如镜的湖面四周,生长茂盛的青草,一只只白鹭在湖面上自由飞翔。

2.愉快(或高兴、愉悦等)“人意好”(或“好”“意好”)
【解析】
1.本题考查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的能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画面:在那开满了红花的树上,欢跃的群莺在不停的鸣叫;西湖岸边已长满了青草,成群白鹭在平静的湖面上翻飞。

2.本题考查理解诗人的心情。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了解全诗内容,抓住词语“人意好”来分析表达诗人的心情即可;注意要抓住“愉快的心情”来理解。

7.诗词赏析。

满江红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独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1.下列对本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上片从客居京华写起,点明时值中秋佳节后,国事家事,交织心中,不禁感慨万千。

末句表现了词人与天命抗争,与传统决裂的勇气和决心。

B.“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本句运用短句,节奏明快,格调高昂,豪迈雄健,将身不能为男儿,心却不让须眉的苦闷表达得淋漓尽致。

C.“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国难当头,凡夫俗子众多,词人意欲出国留学、报效国家。

D.“为篱下,黄花开遍”,是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

以外在自然景观的清秀明丽反衬青春蹉跎而又无可奈何的沉重失落感和怨幽之情。

2.试简要赏析“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答案】
1.C
2.本句引用典故,抒发了词人知音难觅,不禁潸然泪下的苦闷心情。

(或本句引用唐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诗义,抒发了词人对自己前途的担心和忧虑。


【解析】
1.此题考查的是对诗词的理解。

C“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表达的感情是:拥有的俗人眼光是不可能认识我的,虽然我现在没有出息,但我把这当着磨练。

真实地反映了一个革命者刚踏上革命征途的思想状况。

故选C。

2.此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赏析。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意思是“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

” 引用唐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典故,表达作者知音难觅的苦闷和对前途的忧虑。

据此作答。

译文:
我在京城小住时日,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

篱笆下面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

四面的歌声渐歇,我也终如汉之破楚,突破了家庭的牢笼,如今一个人思量着在浙江时那八年的生活况味。

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的不屑啊!
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

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

想想平日,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

那些俗人,心胸狭窄,怎么能懂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

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

8.阅读下面的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作者:岑参 (唐)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诗中的“控”、“马行处”是什么意思?请回答。

(2)请从修辞角度赏析“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并分析句中的情感。

【答案】(1)控:拉开;马行处:马走过的地方,这里指马蹄印。

(2)此句用了对偶和夸张,描写大天气奇寒、愁云满天,表达诗人为友人远行而产生的担忧和惜别之情。

【解析】
【详解】
(1)考查对诗歌词语的理解。

理解词语要结合诗句的意思,“将军角弓不得控”意思是将军的手冻得拉不开弓。

控:拉开。

“雪上空留马行处”意思是雪地上只留下一行马蹄印迹。

马行处:马走过的地方,这里指马蹄印。

(2)考查从修辞角度赏析诗句以及体会偶表达的思想感情。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浩瀚的荒漠上冰雪很厚很厚,天空中惨淡的云好像凝固住了一般。

诗人以夸张对偶的笔墨,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旷远辽阔的的荒漠雪景冰,并将此与愁云结合、递进,表达了一种化不开的心愁,透着内心深深的忧愁和惜别之情。

9.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各题
蝶恋花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1.“无言谁会凭阑意”中的“意”在词中指“______________”。

2.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残”字表达了主人公忧愁沮丧之意。

B.“黯黯”写出夕阳残照之下景色的灰暗。

C.上阕情景交融,描写主人公登高望远春愁顿生之状。

D.下阕直抒胸臆,抒写主人公苦中求乐情深志坚之意。

【答案】
1.春愁
2.B
【解析】
1.要求学生在理解词句内容的基础上分析。

“无言谁会凭阑意”意思是:默默无言谁理解我靠在栏杆上的心情。

意,指的“愁情”。

结合“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的意思“我长时间倚靠在高楼的栏杆上,微风拂面一丝丝一细细,忘不尽的春日离愁,沮丧忧愁从遥远无边的天际升起。

”得出:“愁情”是指“春日离愁”。

即:春愁。

2.B项错误。

通读全词可知,“黯黯”、“春愁”、“强乐”等词都表现出作者描写的春景不能让人感觉到盎然生机,而是愁肠百转。

故选B。

10.阅读下面两首古代文学作品,回答各题。

(甲)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天接云涛连晓雾。

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

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

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

蓬舟吹取三山去。

(乙)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1.简要赏析(甲)文中的“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体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2.下列对这两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开头两句中的“接”“连”两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而“转”“舞”两字,则将词人在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

B.(甲)文抒发了作者李清照渴望追求自由与幸福,以及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失望之情。

C.“破阵子”是(乙)文的词牌名,其文中的“吹角连营”与“霹雳弦惊”生动地展现了激烈的战斗场面,也蕴含了作者辛弃疾杀敌报国的豪迈高昂之气。

D.(乙)文“五十弦翻塞外声”中“翻”的意思是“奏”,这个词形象地描绘出弹奏热烈、乐声响彻云霄的情景。

【答案】
1.“九万里”化用《庄子•逍遥游》句子,境界宏阔。

表示了词人有大鹏高飞之志,体现词人胆气之豪,境界之高(意思对即可) 。

2.C
【解析】
1.考查对诗句的赏析。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她要象大鹏那样乘万里风高飞远举,离开那龌龊的社会。

叫风不要停止地吹着,把她的轻快小舟吹到仙山去,使她过着那自由自在的生活。

“九万里风”句,出自《庄子·逍遥游》:“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搏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扶摇”,风名。

“九”是虚数,是多的意思。

这一句,表示了作者有大鹏高飞之志。

2.C错误,“吹角连营”是梦中听到军营的号角声响成一片,是虚写,不是实写。

11.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各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宋]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
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
射天狼。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是()
A.“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描绘了出猎的壮观场面,表现出词人踌躇满志的英雄气概。

B.由“为报倾城随太守”可知,词人是为了报答太守而随其出城打猎的,侧面表现了太守的仗义和词人的知恩图报的品质。

C.本词先写出城射猎,继而由射猎过渡到演武,最后写挽弓“射天狼”,一个“狂生”形
象跃然纸上。

D.本词融写景、叙事、言志、用典于一体,调动多种艺术手法,表现了词人的胸襟见识。

2.下阕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是什么意思?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B
2.意思:那时候,我一定会把雕弓拉得满满的,向西北方的天狼星猛射过去。

思想感情:表达了词人要报效国家,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

【解析】
1.此题考查的是对古诗内容的理解。

B“为报倾城随太守”描写了一幅声势浩大的行猎图,作者倍受鼓舞,气冲斗牛,为了报答百姓随行出猎的厚意,决心亲自射杀老虎,让大家看看孙权当年搏虎的雄姿。

作者以少年英主孙权自比,更是显出东坡“狂”劲和豪兴来。

故选B。

2.此题考查的是对主旨句的理解。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意思是“那时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瞄准西北,射向西夏军队”。

作者以形象的描画,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据此作答。

译文:
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的豪情壮志,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托起苍鹰,头戴华美鲜艳的帽子,身穿貂鼠皮衣,带着随从疾风般席卷平坦的山冈。

为了报答全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意,我要像孙权一样,亲自射杀猛虎。

我痛饮美酒,心胸开阔,胆气更为豪壮,两鬓微微发白,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一样信任我呢?那时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瞄准西北,射向西夏军队。

12.阅读古代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⑴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⑵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⑶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选择对诗歌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这首诗将塞外雪景写得千姿百态,气象万千,很好地烘托了送别这一主题。

B.“北风卷地白草折”将正面与侧面描写结合,状写风势之猛,暗示环境的空旷、荒芜。

C.“愁”字既写当时天气状况,又为后文离别分手做了暗示,隐约透露诗人的担忧。

D.“归客”指即将回京的武判官。

“胡琴琵琶与羌笛”让人联想到宴会上的欢乐气氛,及送别的愉悦心情。

2.请你从三处划线句中,任选一处分析妙处。

【答案】
1.D
2.从不同角度鉴赏,言之有理即可
我选⑴,这两句以南方梨花盛开比喻北方雪压冬林,颇有浪漫色彩。

我选⑵,这两句诗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飘雪的冬天里红白映衬的景象,画面生动,色彩鲜明。

或:“掣”字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塞外天气的恶劣。

红旗在寒风中毫不动摇、象征戍边将士不畏艰险的英武气概。

我选⑶,这两句借景言情,耐人寻味。

表现诗人对朋友的离去依依不舍、担忧惆怅的心情。

【解析】
1.D“送别的愉悦心情”错误,送别一般心情不可能是愉悦的。

2.开放性试题,从三处划线句中,任选一处分析妙处即可。

如,“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

这时看见一个奇异景象: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被冰雪冻结了。

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天气奇寒。

而那红旗为背景上的鲜红一点,那冷色基调的画面上的一星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洁白,更寒冷;那雪花乱飞的空中不动的物象,又衬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

13.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小题。

行路难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岐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下列各项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意为“金杯里装的名酒,每斗要价十千;玉盘中盛的精美肴菜,收费万钱”。

B.“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意为“即将与好友分别,难舍之情让我停杯投箸吃不下;拔剑环顾四周,离开好友后我心里孤独茫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