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黄陵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重点班)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陵中学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重点班历史试题
(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下图是有关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示意图,推断空缺方框中最可能填写的是()
A.精耕细作B.铁犁牛耕
C.封建土地私有制D.自然经济
2.从西周的“田里不鬻"到战国时期的“民得买卖”,这种变化所反映的实质是( )
A.私田开垦越来越多B.铁农具和牛耕出现,生产力提高
C.私田主人的土地所有权得到承认D.生产关系的变革3.下列材料中,表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的是( )A.“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B.“扬一益二”(扬州商业繁华居天下第一,益州则居天下第二)
C.“苏湖熟,天下足”
D.“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
4.刘力是汉武帝时期的一介平民。
下面对其社会生活的描述,最有可能接近真实的是( )
A.为妻子买了一件官营手工工场制造的精美绸衣
B.在长安夜市的酒楼上喝得酩酊大醉彻夜未归
C.经营盐铁买卖,生意非常兴隆
D.从长安城的“市”买了两斤鱼回家熬鱼汤
5.《国语·晋语》中说“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该材料说明西周时期()
A.手工业被官府垄断B.私营手工业得到迅速发展
C.重农抑商政策没被完全执行D.手工业开始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6. “朝奉”本为官名,有些徽商是由仕而贾的,他们不愿人们称其为“老板",而代之以“朝奉".久之,到明末,世人统称徽商为“徽州朝奉”。
徽商不愿被称为“老板”,这从本质上反映出( )A.徽商的谦虚B.明清政府对商人的压制和歧视
C.徽商的虚伪D.徽商已走上了官商结合之路
7.在西方史学界,有人认为:“中国凭借着在丝绸、瓷器等方面无与匹敌的制造业和出口,与任何国家进行贸易都是顺差.……在1800年以前,欧洲肯定不是世界经济的中心。
"按照这一论断,你认为18世纪末世界贸易中心最有可能是()
A.西安B.上海C.广州D.天津8.明朝时嘉兴石门镇有油坊二十家,“杵油须壮有力者……镇民少,辄募旁邑民为佣……一夕作佣值二铢而赢”。
这一记载反映的实质是( )
A.当地人口严重不足B.当地工商业经济发展
C.当地商品经济渗入农村D.当地出现资本主义萌芽9.一些西方史学家把15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称作“勘察的时代”。
推动这一时代到来的最基本因素是()
A.《马可·波罗游记》的广泛流传B.世界各大洲联系日益加强
C.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D.西欧航海造船技术的进步
10.19世纪上半期,当蒸汽机车轰鸣奔驰的时候,衣冠楚楚的绅士、淑女与衣衫褴褛的下层人民同挤一列火车,还得到处给别人让路。
保守人士惊呼,铁路会带来某种“平等化的危险”。
民主人士拍手
称快:“我看到火车真高兴,我想封建制度是永远一去不返了.”材料主要反映了先进科技( )
A.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B.冲击了原有的社会关系C.改变了传统的社会性质D.造成了社会秩序的混乱11.下图反映了近代以来资本主义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历程.以下对这一历程解读正确的有()
图一16世纪的手工工场图二19世纪的机器工厂图三20
世纪的跨国公司
①其产生都是工业革命推动的结果②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的阶段特征③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逐步调整④工业化和经济一体化是必然趋势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12.19世纪下半叶,由于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
上述状况反映了( )
A.全球化趋势出现B.殖民扩张的开始
C.世界市场的形成D.资产阶级的形成
13.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说:“自强运动的领袖们……只知道国防近代化的必要,但他们在这条路上前进一步以后,就发现必须再进一步。
”这里的“再进一步"主要体现在()
①轮船招商局②江南制造总局③京师大学堂④开平煤矿
A.①④B.①③C.②④D.①②14.《中国近代经济史1895-1927》是一部专论清末民初中国经济史的学术专著。
该书在论述中国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同时,也阐述了“近代中国的产业革命精神”。
这种中国特色的产业革命精神应该在于追求( )
A.完成工业化B.发展资本主义
C.实现民族独立D.实现民主政治
15.“近代民俗变迁在主流趋势上呈现三个重要特点,即移植性、变异性、传承性。
”下列选项中与此特点对应顺序正确的是( )A.穿中山装、喝咖啡、贴对联B.贴对联、穿中山装、喝咖啡
C.喝咖啡、贴对联、穿中山装D.喝咖啡、穿中山装、贴对联
16.“梳一东洋头,披件西洋衣……宣读婚约,互换戒指,才一鞠躬,即携手同归,无傧相催请跪拜起立之烦。
"(《申报·自由女子之新婚谈》)以下不属于民国时期婚姻习俗发生变化原因的是( ) A.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B.近代教育的发展促进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
C.近代西方思想的传播D.中国封建制度的结束、社会的进步
17.1919年3月苏维埃政府将全国城乡存在的各种形式的合作社,一律联合并改组为统一的消费公社,规定全体城乡居民都必须加入消费公社,日用必需品由国家统一分配。
由此可知,苏维埃政府() A.取消了自由贸易B.实行了普遍义务劳动制
C.鼓励私人办企业D.征收固定粮食税
18.“我们国家(苏联)的经济结构相当沉重,机器制造业和国防综合体占整个生产规模的75%,而日用消费品占25%。
”材料主要反映了苏联经济发展的特点是()
A.以工业化为主导B.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
C.农业经济基础薄弱D.以牺牲环境为代价19.1929-1933年发生了一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
当时人们最有可能的体验是( )
A.“牛奶面包价格都涨到天上去了”
B.“整个西方世界像一潭死水般平静”
C.“找工作比买彩票中奖还要难”
D.“为共渡难关各国变得亲如兄弟”
20.“大国之谜,当然还有另外的答案,那就是体制创新。
”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所进行的体制创新最突出的特点是( ) A.实行市场经济B.积极拓展海外市场
C.知识经济D.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21.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和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经济增长停滞、物价持续猛涨的现象,各国立即进行调整,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调整”的实质是()
A.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B.恢复自由放任政策
C.扩大“福利国家”规模D.放弃凯恩斯主义理论22.有学者提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
"主要是指赫鲁晓夫( )A.揭露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不够实事求是
B.改革缺乏正确指导思想
C.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仍未从根本上摆脱斯大林模式的
束缚
D.坚持斯大林模式,不愿进行改革
23.1949年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调整,经历的三个步骤依次是( )
①人民公社②农业生产合作社③家庭承包责任制
A.①②③B.②①③C.①③②D.③①②24.下表是1978、1997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比重表(%)
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工业结构不断调整B.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
C.市场经济逐步形成D.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25.20世纪90年代,中国政府提出对外开放的沿海、沿边、沿江、沿路的“四沿战略”。
其中“沿江"战略的目标是推动长江流域的全面开放,以贯通东西,辐射南北。
据此判断,实施“沿江”战略的龙头举措是()
A.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B.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
C.构建全方位开放格局D.开放长江三角洲地区26.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民对时间的掌握方式发生着变化,有这样的说法:20世纪50年代看天上(太阳),70年代看墙上(挂钟),80年代看手上(手表),90年代看腰上(BP机),21世纪看手机。
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A.我国人民生活习惯发生了变化B.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变化
C.我国的轻工业发展很快D.我国人民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
27.“全世界都在努力生产美元能够购买的商品,而美国则负责生产美元……以印刷品的价格换取石油。
"这种情况源于( )A.美国是战后世界超级大国B.“关贸总协定"的签署
C.“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D.战后美国经济的持续
发展
28.由于成员国之间经济实力存在较大差距,它们之间既存在“水平形态的经济合作与竞争”,又存在“垂直形态的经济合作与竞争”,开创了一种有别于其他区域经济集团的“另类”合作新模式。
该组织是()
A.东南亚国家联盟B.欧洲联盟
C.北大西洋公约组织D.北美自由贸易区29.表1
推动表1)
A.发达国家经济高速增长造成的资源紧缺
B.经济全球化开始扩展到生产领域
C.新兴独立国家应对不利的国际经济秩序
D.经济的区域集团化取得显著成就
30.在全球金融危机的情况下,有人说:“美国打了个喷嚏,欧洲
就要感冒,亚洲就得了肺炎,而非洲的肺结核就更严重了。
”这种情况主要反映了当前()
A.美国是超级大国B.世界经济全球化影响愈加深远
C.国际分工日趋明显D.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本土化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2分,第32题13分,第3题15分,共40分)
31.以经济为中心的物质文化交流对世界联系的加强起到了重要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直行铭文夔凤镜
中亚地区(今吉尔吉斯斯坦)出土.据考证,大致相同的铜镜,在洛阳西郊等地的东汉晚期墓葬中曾有出土。
图二鎏金镶嵌兽形砚盒
江苏徐州东汉墓出土。
铜砚盒通体鎏金,镶嵌有产自意大利等地的红珊瑚、绿松石,工艺极为精湛。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上述现象出现的经济条件.(2分)
材料二欧洲商人的远航不仅刺激了东半球的商业发展,还促进了真正意义上的全球贸易体系的诞生.例如,欧洲人在加勒比海和美洲建立殖民地,在大西洋海域建立四通八达的贸易网络。
欧洲的制造业产品向西越过大西洋,换来墨西哥的白银、秘鲁的矿产以及蔗糖和烟草等农产品,这些都是欧洲市场的紧俏商品.贩奴是大西洋贸易的特征……
——[美]杰里·本特利等著
《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2)写出导致“真正意义上的全球贸易体系诞生"的历史事件名称。
(1分)根据材料二,分析这一事件的影响。
(3分)
材料三
汽油光纤电动火蒸汽计算
(3)3个关键词,提炼一个主题;再补充一个符合该主题的关键词。
(6分)
要求:主题立意明确;关键词的选择应与主题保持逻辑上的一致性。
示例用过的主题不能再用。
示例:主题:信息技术加强世界联系
关键词:计算机、光纤通讯、通信卫星
补充:互联网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13分)
材料一:(新政)所谓“新",指的是(美国)抛弃了自1776年以来所确定的自由放任。
自由竞争和通过资本主义经济本身自我调节
的基本原则,实现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全面干预和调节。
——《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现代分册)》
材料二: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
现实生
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列宁选集》第四卷
材料三:粮食税是从“战时共产主义”向正常的社会主义产品交换过渡的一种形式……方法;实行粮食税,发展农业和工业间
的流转,发展小工业。
流转就是自由贸易……
——列宁《论粮食税》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美国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变化的原因.(4分)
(2)材料二是针对什么政策而言的?说明列宁实施这一政策的目的除了战争需要之外,主要目的是什么?(3分)
(3)材料三表明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4)概括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三的经济指导思想的不同。
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4分)
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因为我国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不能独立,国防不
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负我们……”“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93年版材料二1958年毛泽东在各地视察期间专门发表讲话自豪地说:“到现在,我们还有一些同志不愿意在工业方面搞大规模的群众运动,他们把工业战线上搞群众运动,说成是‘不正规’,贬为‘农村作风’‘游击习气’,这显然是不对的。
”
-—《中国现代化历程》材料三在改革开放后的工业化过程中,乡镇企业和外资企业可谓是两支突起的“异军"。
它们的迅速发展,已成为我国宏观经济的两个新的增长点。
—-《中国现代化历程》卷3材料四……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中共十六大报告
(1)根据材料一与当时历史背景,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启动
时采取“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4分)
(2)材料二中的思想在实践中是怎样实施的?结果如何?(3分)
(3)指出材料三中所提出的两支突起的“异军"在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中解决了什么问题?(4分)
(4)综合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概述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的基本进程。
(4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二、非选择题(包括3小题,31题12分.32题13分,33题15分,共40分。
):
31、(1)条件:汉代丝绸之路开通,促进东西方交流;中国古代手工业生产技术先进。
(2分)
(2)事件:新航路开辟。
(1分)
影响:促进了东西方贸易的发展,世界联系日益紧密,出现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物产的抢掠和奴隶贸易,促进了欧洲经济的发展,但是对亚非拉美造成了破坏和灾难。
(3分)(3)参考答案:(主题2分,3个关键词各1分,补充词1分)主题:交通工具使世界联系便捷
关键词:飞机、火车、轮船
补充:汽车
主题:通讯手段加强信息交流传播
关键词:无线电报、移动电话、电子邮件
补充:电话
主题:动力改进加强世界联系
关键词:汽油机、蒸汽机、电动机
补充:柴油机
32、(1)变化:由自由放任政策到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2分)
原因:自由放任政策使美国经济病入膏肓,将美国资本主义制度推到崩溃的边缘。
(2分)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分)列宁想利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调整国家的生产和分配,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2分)
(3) 以新经济政策取代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分)
(4)材料一主张国家干预经济,材料三主张恢复自由贸易.(2分)启示: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国家干预和市场调节是调节经济发展的不同手段,资本主义,社会主义都可以采用。
(其它言之有理亦可)(2分)
33、(1)重工业基础薄弱;面临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
(4分)
(2)开展“大跃进”,大炼钢铁运动。
(1分)
结果: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浪费了人力和资源,导致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2分)
(3)外资企业的兴起解决了中国工业的资金短缺和技术薄弱问
题;乡镇企业的发展解决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调整了农村的产业结构。
(4分)
(4)①“一五”计划的实施和完成,为工业化的实现奠定了初步基础。
②“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左”倾错误的发展,严重影响了工业化进程,使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差距拉大。
③改革开放的进行,使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大大加快。
④党的“十六大"以后,我国又开始走上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新型工业化之路。
(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