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佛山市南海执信中学高三语文第三次联考试卷及参考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届佛山市南海执信中学高三语文第三次联考试卷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美学的问题之一在于,依托现代性知识型的生成而产生的具象而精致的身体审美感性如何与逐渐被挖空和风干的中国古典心性传统重新接通。
当来自现代性传统的交响乐、芭蕾舞、话剧、油画等不断挤压古典式琵琶、戏曲、水墨画等的生存空间,并迫使其面向现代性而寻求转化时,由此产生的新的身体审美感性又该如何去与业已变得水土不服、气息奄奄的中国古典式心性传统相匹配呢?显然,中国古典式心性传统本身的现代性转化也同样变得重要而又急迫了。
中国人的现代性身体感性文化必须和只能与中国人的现代性心性文化相匹配。
蔡元培在“五四”时期倡导“美育代宗教”时的致命疏忽在于,多满足于身体感性的现代性转化而少关注心性传统的现代性转化,而后者更具重要性。
今天,在追究这类问题时,不妨重温六朝宗炳《画山水序》的观点:“夫以应目会心为理者,类之成巧,则目亦同应,心亦俱会。
应会感神,神超理得。
”“万趣融其神思。
……畅神而已。
”宗炳在此倡导的“应目”“会心”和“畅神”三环节的整合相应之说,在清代叶燮的主张“呈于象、感于目、会于心”中获得回应。
在宗炳与叶燮两人之间略作比较,“应目”与“感于目”“会心”与“会于心”之间单从字面上看是无甚差别的,只是宗炳的“畅神”显示了对一种积极的深层心灵至乐的发现和肯定。
这使我想到,美学在当代要继续处理现代中国悬而未决的问题:中国人的身体感觉与心灵鉴赏如何完美融合?在这个意义上,美学在当代可以成为一门身感心赏之学,实现身体感觉与心灵鉴赏的融合。
冯友兰指出:“哲学底活动,是对于事物之心观。
……艺术底活动,是对于事物之心赏或赏玩。
心观只是观,所以纯是理智底;心赏或赏玩则带有情感。
”这里被叠用的“心赏”与“赏玩”,实际上正是指心灵的情感游戏,与康德有关想象力的自由游或之说相通。
艺术作为心赏,在这里应是指一种在身体感觉中满足心灵提升需要的自由游戏。
这里的身体感觉是说,当前全媒体时代或互联网时代为满足人们的身体感觉提供了越来越充分的技术条件,致使人们无节制地冒险持续开发并放纵自己的身体感觉的满足。
而这里的心灵鉴赏则是说,正由于此,人们诚然必须依靠身体感觉去证明自己,但更需从身体感觉层面升华到心灵鉴赏层面,直到回归于心灵的宁静。
由此可以获得美学存在的当代理由:通过美学去探究身体感觉与心灵鉴赏的协调问题,也即透过身体感觉而实现心灵归于宁静的途径。
这种身体感觉与心灵鉴赏的协调,在当前具有必要性。
张世英发现,现代西方艺术有两个特点:一个是重感官美,声色之美;另一个是“为艺术而艺术”,重视声色之美,可是单纯感官娱乐没有深层内涵。
这为
西方后现代艺术所批判,强调艺术要深入生活里面。
但后现代艺术完全丢掉感性美,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针对这种偏颇,他提出一种主张: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
“艺术生活化就是艺术、文艺要深入到生活里面去,要和现实相结合。
生活艺术化就是要提高我们的精神境界到艺术水平,生活要超越现实。
”他主张讲声色之美,但声色之美也要看它背后有没有精神支撑,有没有背后的意义,有没有它深层含义,“艺术生活化既不能离开感性美,又要讲精神境界的支持,这才是我们应该提倡的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
”这就是说,一方面艺术要从现实生活的沃土吸纳生气,另一方面生活要按艺术的精神境界去提升。
这等于就美学中身体感觉与心灵鉴赏之间的协调提供了一个可能的解决方案。
在当前全媒体时代或互联网时代条件下,中国美学更需要探索出从身感而上升到心赏之境的途径。
(摘编自王一川《通向身感心赏之学》)材料二:
中国当代美学建构的理论来源或根据大致有四个:第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如实践美学、客观美学等;第二,现代西方哲学思潮,如直觉美学、生命美学、超越美学、体验美学等;第三,现代西方心理学、艺术中心论,如心理美学、艺术美学、否定美学等;第四,中国传统哲学,如意象美学、伦理美学、和谐美学、和合美学等。
中国当代美学只能或应当是新实践美学,即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出发,以完整的人为目的,充分吸纳现当代中外美学的优秀成果和中国古代以“天人合一”为核心的美学观念建构的新实践美学体系。
新实践美学也可称为人生美学。
这一美学既克服实践美学的唯理性倾向,又克服了后实践美学的非理性的倾向。
这一美学将使完整的人和人的本质的全面复归。
在这一美学体系中,审美作为人的存在方式,又表现为层次的差别。
基础层次呈现为感性的形而下的意象状态,最高层次则显现为理性的形而上或超越性的境界状态。
这里的“境界”既有马克思的“共产主义”之意,又有中国传统哲学的“天人合一”之意,更有当代西方哲学中的“本真”之意。
(摘编自邹其昌《对当代美学问题的思考》)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身体审美感性伴随现代性知识型的生成而产生,它需要与中国古典心性传统相接通,才能既有身体感觉的满足,又有心灵的提升。
B.身感心赏之学在当代仍然有存在的理由,因为当前中国人的身体感觉与心灵鉴赏相脱节,人们只追求感官享受而忽视心灵提升。
C.文章提倡艺术生活化,就是说艺术必须深入生活,要从现实生活的沃土里吸纳生气,同时要按照艺术应有的精神境界去提升生活。
D.邹其吕认为,在新实践美学体系中,审美具有层次的差别,基础层次呈现为理性的形而上的意象状态,最
高层次体现为超越性的境界状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身体感性和心性传统都需要向现代性转化,蔡元培倡导“美育代宗教”注重身体感性的现代性转化而较少关注心性传统的现代性转化。
B.宗炳所说的“畅神”是欣赏活动中深层的心灵至乐,它是一种高层次的愉悦,单纯追求声色之乐的身体感觉无法达到这样的审美境界。
C.王一川强调,当代美学要探究身体感觉与心灵鉴赏的协调问题,目的是鼓励人们要做到身心一致,奋发有为积极向上,防止人格分裂。
D.审美活动中,如果仅仅追求声色之美,那是形而下的意象追求,只有通过声色之美而感悟到背后的精神力量,才是形而上的境界追求。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真正属于“心灵鉴赏”的一项是()
A.鉴宝现场,专家当即为群众的每一件文物报价。
B.看油画《父亲》,仿佛闻到人物身上的烟叶味。
C.看电影《三打白骨精》,为六龄童的演技叫绝。
D.看科幻电影,对人说:“全是编的,莫当真。
”
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身感心赏之学”下一个简要定义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随着我国居民精神文化消费比重的显著提高,人们开始追求个性化、差异化的商品,关注其蕴含的精神内涵。
在互联网技术的助推下,信息交流、品牌文化传播等不断增强,许多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发设计的文创产品呈热销态势,由此带动了文创产业的持续发展。
在这一热潮中,也存在产品开发同质化、定位模糊、质量不高等问题。
那么,如何通过文创产品使优秀传统文化焕发生机,成为滋养当代人生活的养分呢?
文创产品研发的重心应是实现从文化遗产到文化资源的转化,而文化遗产转化为文化资源,关键之处在于对文化精神的创新表达。
从传统造物的形状、色彩、纹饰中提取元素,把它凝练为直观鲜明的文化艺术符号,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创产品,是较为常见的设计方式。
比如故宫文创的口红,膏体颜色取自故宫院藏国宝器物,外观取自宫廷绣裳纹饰;敦煌文创的胸章,选用六合莲花等盛唐时期的藻井纹饰。
文创产品的创新设计,不仅要关注外观,而且要体现内涵。
比如有的文创产品围绕二十四节气发挥创意,表现
人与自然、物候之间的联系;有的文创产品运用“图必有意,意必吉样”的造型语言,表现中国人追求美好生活、积极向上的态度;有的文创产品展示中华悠久历史文化,表现中华文明海纳百川的广阔胸襟。
中华文化保存在典籍文献、遗址文物中,更蕴藏在人们衣食住行用的日常生活里。
文化传统只有存续在生活中,才能不断焕发生机与活力。
过去,不少文博场馆的纪念品远离生活,缺乏创意。
消费者买来后,大多将其置于角落,任其蒙尘。
当下,一系列文创产品从日常生活需要出发进行创意设计:小到胶带、便笺、行李牌,大到公共空间的装饰品;古典的如古器复刻,新颖的有数码周边;时令性的如春茶、月饼、夏季的遮阳帽、冬天的披肩。
文创产品设计正打破固化认知,不再局限于礼品馈赠和纪念品收藏,而是深度融入人们的生活。
生活是文创产品创新的广阔天地。
为此,设计者当体察生活,深入理解文化内涵,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应用场景和实用功能,以“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艺术创造,优化文创产品的使用体验和情感体验,赋予其独特性和生命力,让人们在“日用而不觉”中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获得丰富的精神启迪,从而更好地传承民族文化。
(取材于《人民日报》文章)材料二
北京故宫有180多万件(套)藏品,但并不是所有藏品都能成为文创构思的源泉。
只有打造符合时代需求的知名品牌,才能有效传播藏品的文化价值,而文化价值是文创产品区别于其他商品的基本特性。
选取哪些文物作为文创素材,要考虑其主题是否喜闻乐见,色彩构图是否便于呈现等,但最重要的因素,是藏品是否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广泛的影响力。
例如《清明上河图》,其本身拥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强大的传播力。
文创只要主题鲜明,实用性强,就会备受欢迎。
但更多藏品,需要文创研发人员发现、挖掘它们的美和价值,才能渐渐成为拥有高辨识度、自带流量和强变现能力的文化品牌。
故宫博物馆收藏的《海错图》,是康熙年间福建民间画师描绘的海洋生物图册。
此图册并非艺术史名作,也不是国家一级文物,不属于博物馆绘画体系中的重点研究对象。
但从文创角度考虑,这份图册就很有意思。
首先,它是少见的清代宫廷收藏的博物馆资料,具有科学研究价值。
其次,它对海洋生物的描绘在写实中有很多浪漫想象的色彩,与《山海经》一类的古文献及民间传说密切相关,可以和文学以及神话故事联系起来。
再有,书中很多海洋生物的面貌神情可爱讨喜,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萌萌哒”,图像容易被接受和传播。
通过以上分析,故宫文创团队认为《海错图》拥有不错的开发能力,于是开始持之以恒地研发和推广。
先在故宫和腾讯合作的大赛中,将《海错图》作为QQ表情包比赛的素材进行宣传,请知名博主介绍里面的海洋生物;同时,文创团队着手做“海错”主题的各类文创,包括小家电、装饰画、家居用品等,为了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参与,又举办了关于“海错”主题文创设计方案的线上投票活动,让故宫粉丝来决定产品最终
的呈现方式。
除此之外,故宫还和招商局合作,将“海错”元素变成多媒体数字海洋科普教育展,在全国巡展;故宫出版社和中信出版社联合出版了面向少儿的《故宫里的博物学》,该书成为了畅销书。
经过系列研发和推广,“海错图”成为了知名文化品牌。
文创的核心是充分发挥品牌感染力,既能传播文化内容,又能通过大众对文化内容的认同促进产品消费。
一个不被大众了解的博物馆藏品,很难为产品带来文化和经济附加值。
集中力量打造知名文化品牌,是博物馆文创的首要任务。
(节选自刘辉文章《关于博物馆文创的几点思考——以故宫博物院为例》)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当前人们开始关注商品中蕴含的精神内涵,文创设计者也在努力使文创产品成为滋养当代人生活的养分。
B.设计者应当体察生活,充分考虑产品的应用场景和实用功能,因为日常生活是文创产品创新的广阔天地。
C.文创产品研发要以文化精神的创新表达为重心,设计者从外观到内涵创新设计文创产品,就是很好的做法。
D.并不是所有藏品都能成为文创素材,文物主题的喜闻乐见,色彩构图的便于呈现,是文创构思的首要因素。
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则材料都谈及了互联网对于文创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提倡让消费者参与文创产品的设计与研发。
B.“天下第一泉””济南兔子王”等系列文创产品,受到普遍欢迎,主要得益于对文化精神的创新表达。
C.要把山东省博物馆的《孙子兵法》竹简打造成知名文创品牌,既要关注时代需求,又要关注文化价值。
D.只有根植文化、关注需求、融入日常,文创产品才能更好地传承文化,使人们获得丰富的精神启迪。
8.下列不属于“‘海错图’成为了知名文化品牌”因素的一项是()
A.《海错图》的素材内容具有科学研究价值。
B.文创团队对其进行了长时间的设计研发。
C.《海错图》的写实手法符合当下审美追求。
D.联合各方力量开展了多渠道的推广工作。
9.两则材料都围绕文创产品展开论证,但论证的侧重点不同,请简要说明不同之处。
10.北京故宫博物馆研发了一款名为“正大光明”的手机充电器,这款文创产品的设计广受好评。
请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并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相关内容,具体分析其广受好评的原因。
【链接材料】
北京故宫文创团队从众多匾额中,精心挑选了乾清宫殿堂正中高悬的“正大光明”匾额,发掘它与手机充电器的诸多联系,实现对文化精神的创新表达。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后面小题。
空鸟巢
刘照进
春天,总是在繁花绿叶间看到一些被遗弃的空鸟巢,像是村子的角落里失去烟火气的破败茅屋,房檐上蛛网密布,主人已不知去向。
大多数鸟儿并不选择去年的旧巢孵蛋育雏。
一棵树,一处房檐,石壁间长满荒草的缝隙,都有可能成为乌儿暂时相身的村庄。
它们在这块地域上衔草筑巢,构筑临时的家园,培育孩子,然后又匆匆地搬迁一一这成了乌儿世界难解的一道谜。
或许有一个词能够解开这样的谜团:安全感。
飞翔在空中的乌儿,早已洞悉了脚下的危险。
一棵树似乎总是逃不开这样的宿命:风摧,雨打,雷劈,火烧,砍伐……倾巢之下,岂有完卵!树的命运的不确定性让鸟儿失去准确而明智的判断,逃离是唯一的选择。
灾难来临,飞翔的姿势已无所谓优不优美,像战乱时期的难民,乌儿匆匆从一棵树逃离到另一棵树,卑小的命运里饱含许多沧桑和流浪感。
细小的鸟巢依附树身,临空危悬,仿佛警惕的眼睛。
几乎无人知晓鸟儿的仇恨,它们内心的悲恸与哀怨常常被暗藏花香的语言忽略。
小时候,总喜欢上山去寻找树丛中藏着的新鲜乌窝,这几乎是整个童年的乐趣和向往。
小小年纪,隐含许多成年的狡谲。
拇指大的几枚乌蛋,颜色雪白,或者暗褐中夹杂着斑纹,婴儿一般地安睡在巢里。
一对幸福的夫妻携手在林间觅食,全然不知灾祸濒临。
一双幼嫩的小手手取走了乌蛋,仿佛偷摘邻家未成熟的瓜果一样随心所欲。
肇事者并不逃逸,仿佛有意滞留现场,观看伤心欲绝的父母怎样扯开喉咙怒骂。
强者的霸道遮掩了制度和道德的约束,弱者只有通过一张相对自由的嘴巴远距离地发泄愤概。
恶毒的举止来源于对未知事件的好奇,对悲惨结局的出现毫不在意,人类的心灵永远无法装下对弱小生命的尊重。
家毁子亡,一春的希望瞬间化为乌有,鸟儿的伤心不亚于未亡人的恸哭,凄楚的衷叫电线一般绵长地划过那无边旷野……
再次见到鸟巢的时间是今年三月。
阳台的花盆间不知什么时候悄悄筑起了一只鸟巢,妻子发现它的时候已经完全成型。
饭碗大的体积依旧做工精巧,仿佛记忆中某只鸟儿的手艺。
已经无法确切叫出这只鸟儿的姓名了。
玲珑小巧的身体,擅长飞翔,灰褐的羽毛,两翼有一抹雪白,像流线形的飞机,每天升降于我的生活周固。
惊喜之余,居然没敢告诉女儿,担心女儿毁了它的家。
幼时掏鸟蛋的一幕,依旧历历在目。
每一天,怀着期待暗中观察鸟儿下蛋、孵化小鸟、嘴对嘴地喂孩子们虫子,直到它们长大,把身体完全交给飞翔。
一只鸟儿从旷野迁徒到喧嚷的城市,是不是对高楼如林的城市的误读? 空荡荡的鸟巢并不能给予答案。
好在,它依旧置于我家阳台,作为怀旧时抵达疼痛的路径。
每次回到老家都要惊叹故乡的变化,只是屋檐下再没见到燕子的新巢,地里迷惑鸟兽的稻草人也不见
踪迹,曾经被祖母用来驱赶麻雀的竹制响器早已变成灰烬。
房脊上挂着几滴细微的鸟鸣,但那声音与儿时听到的鸟声大合唱简直无法相提并论……
尚记着许多鸟儿的俗名:红肚儿,水鸦雀,啄木官(啄木鸟),地麻雀,夜老鼠(蝙蝠),牛屎雁,鬼鬼阳(阳雀),薅草包谷(布谷鸟),扁茶罐(脚鸡)……像幼时一同玩耍过的伙伴,多年之后,依旧能够轻易喊出他们的乳名。
是人的欲望打断了鸟儿的飞翔。
那么多的鸟儿巴被死亡收藏。
那么多的鸟儿,像宝贵的眼泪,被我们随意挥霍。
天空是一只倒悬的巨巢, 衔着地球这枚鸟单——一枚病变的鸟蛋, 正在加深天空的空度。
(选自«陶或易碎的片段»,有删改)
1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段以繁花绿叶的生机反衬被遗弃鸟巢的落寞,又采用比喻手法描述出空鸟巢的破败,突出鸟巢之空,表达出伤感之情。
B. 第四段将鸟巢比作警惕的眼睛, 承接上文突出鸟儿内心的不安全感,并为下文写人对鸟巢的破坏给鸟带来的悲痛做铺垫。
C. 文章写“我”惊叹故乡的新变化,但故乡的鸟却越来越,主要是为了表现农村的现代化发展对传统乡村的巨大冲击。
D. 本文语言朴实而灵动,如“房脊上挂着几滴细微的鸟鸣”,在朴素的叙述中用“挂”“滴”等词语将“鸟鸣”写得具体可感。
12. 文中详细记叙了幼时“掏鸟蛋”的事情,有何用意?
13. 结合全文,说明文章标题“空鸟巢”的内涵。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曹辅字载德,南剑州人。
第进士。
政和二年,以通仕郎中词学兼茂科,历秘书省正字。
自政和后,帝多微行,乘小轿子,数内臣导从。
置行幸局,局中以帝出日谓之有排当,次日未还,则传旨称疮痍,不坐朝。
始,民间犹未知。
及蔡京谢表有“轻车小辇,七赐临幸”,自是邸报闻四方,而臣僚阿顺,莫敢言。
辅上疏略曰:陛下厌居法宫,时乘小舆,出入廛陌之中、郊坰之外,极游乐而后反。
道涂之言始犹有忌今乃谈以为常某日由某路适某所某时而归又云舆饰可辨而避。
臣不意陛下当宗庙社稷付托之重,玩安忽危,一至于此。
夫君之与民,本以人合,合则为腹心,离则为楚越,畔服之际在于斯须,甚可畏也。
昔者
仁祖视民如子,悯然惟恐其或伤。
一旦宫闱不禁,卫士辄逾禁城,几触宝瑟。
又况有臣子不忍言者,可不戒哉!
臣愿陛下深居高拱,渊默雷声,临之以穹昊至高之势,行之以日月有常之度。
及其出也,太史择日,有司除道,三卫百官,以前以后。
若曰省烦约费,以便公私,则临时降旨,存所不可阙,损所未尝用。
虽非祖宗旧制,比诸微服晦迹,下同臣庶,堂陛陵夷,民生奸望,不犹愈乎?
上得疏,出示宰臣,令赴都堂审问。
太宰余深曰:“辅小官,何敢论大事?”辅对曰:“大官不言,故小官言之。
官有大小,爱君之心,则一也。
”少宰王黼阳顾左丞张邦昌、右丞李邦彦曰:“有是事乎?”皆应以不知。
辅曰:“兹事虽里巷细民无不知,相公当国,独不知邪?曾此不知,焉用彼相!”黼怒其侵已,令吏从辅受辞。
辅操笔曰:“区区之心,一无所求,爱君而已。
”退,待罪于家。
黼奏不重责辅,无以息浮言,遂编管郴州。
辅将言,知必获罪,召子绅来,付以家事,乃闭户草疏。
夕有恶鸟鸣屋极,声若纺轮,心知其不祥,弗恤也。
处郴六年,黼当国不得移,辅亦怡然不介意。
靖康元年,召为监察御史,守殿中侍御史,除左谏议大夫、御史中丞。
康王即位,辅仍旧职。
未几卒,诏厚恤其家。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十一》,有删改)
14. 下列文中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道涂之言/始犹有忌/今乃谈以为常/某日由某路适某所/某时而归/又云舆饰可辨而避
B. 道涂之言始/犹有忌今/乃谈以常/某日由某路适/某所某时而归/又云舆饰可辨而避
C. 道涂之言/始犹有忌今/乃谈以为常/某日由某路适某所/某时而归又/云舆饰可辨而避
D. 道涂之言始/犹有忌/今乃谈以为常/某日由某路适/某所某时而归又云/舆饰可辨而避
15.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邸报,中国古代抄发皇帝谕旨、臣僚奏议等的抄本,宋代起发展成类似报纸的手抄出版物。
B. 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是以农为本的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原始崇拜物,后代指国家。
C. 楚越,指春秋时期的两个诸侯国,土地相连,关系交好,后人常用楚越喻友好的近邻。
D. 靖康,北宋年号,靖康二年金朝南下携走徽、钦二帝,史称靖康之难,也称靖康之耻。
1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政和年以后,皇帝常常便装出行,皇帝出行那天官员就说是有宫中宴会,如果次日未归,则传旨称患疮痍,不能坐朝。
B. 曹辅认为皇上微服隐迹会使宫闱失去禁严,卫兵逾越禁城,庙堂逐渐衰落,百姓萌生邪念,因此劝说皇帝放弃便装出行。
C. 曹辅希望皇帝不要为了减少繁琐节约经费而微服隐迹,如果出行都应由太史选择吉日,官员清除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