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高一高中化学月考试卷带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高一高中化学月考试卷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元素周期表是一座开放的“元素大厦”,“元素大厦”尚未客满。
若发现119号元素,请在“元素大厦”中安排好它的“房间”
A.第七周期0族B.第八周期第ⅠA族
C.第六周期第ⅡA族D.第七周期第ⅦA族
2.运用元素周期律分析下列推断,其中错误的是
A.铍是一种轻金属,它的氧化物的水化物可能具有两性
B.砹单质是一种有色固体,砹化氢很不稳定
C.硒化氢(H2Se)是无色、有毒、比H2S稳定的气体
D.硫酸锶难溶于水
3.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①质子数相同的粒子一定属于同一种元素
②同位素的性质几乎完全相同
③质子数相同,电子数也相同的两种粒子,不可能是一种分子和一种离子
④电子数相同的粒子不一定是同一种元素的原子
⑤一种元素不可以形成不同的单质
⑥某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取整数,就是其质量数
A.①②⑤⑥B.①②④⑤C.②③⑤⑥D.③④⑤⑥
4.下列事实与推论相符的是
5.将纯锌片和纯铜片按下图所示方式插入同浓度的稀硫酸中一段时间,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甲烧杯中锌片逐渐溶解,乙烧杯中锌片不溶解
B.两烧杯中铜片表面均无气泡产生
C.两烧杯中溶液的酸性均减弱
D.甲烧杯中铜片上的电极反应为:Cu2+ + 2e-=Cu
6.一定温度,可逆反应2NO 2 2NO+O 2在体积固定的密闭容器中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标志是 ①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O 2 ,同时生成2n mol NO 2 ②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O 2 ,同时生成2n mol NO
③用NO 2、NO 、O 2的物质的量浓度变化表示的反应速率的比为2∶2∶1 ④混合气体的压强不再改变 ⑤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再改变
⑥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不再改变 A .①④⑤⑥ B .①②③⑤ C .②③④⑥ D .以上全部
7.向50 mL NaOH 溶液中逐渐通入一定量的CO 2(假设溶液体积不变),随后取此溶液10 mL ,将其稀释至100 mL ,
并向此稀释后的溶液中逐滴加入0.1 mol·L -
1的盐酸,产生CO 2气体的体积(标准状况下)与所加入的盐酸的体积关
系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OA 段所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H +
+OH -
==H 2O ;
B .NaOH 在吸收CO 2后,所得溶液的溶质为NaOH 和Na 2CO 3,其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1∶1
C .产生的CO 2体积(标准状况下)为0.056 L
D .原NaOH 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5 mol·L -1
二、填空题
1.在2 L 密闭容器内,800 ℃时反应:2NO(g)+O 2(g)
2NO 2(g)体系中,n(NO)随时间的变化如表:
(1)800℃,反应达到平衡时,NO 的物质的量浓度是________。
(2)如图中表示NO 2的变化的曲线是________。
用O 2表示从0~2 s 内该反应的平均速率v =________。
(3)能说明该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_。
a .v(NO 2)=2v(O 2) b .容器内压强保持不变 c .v 逆(NO)=2v 正(O 2) d .容器内密度保持不变 (4)能使该反应的反应速率增大的是________。
a .及时分离出NO 2气体 b .适当升高温度 c .增大O 2的浓度 d .选择高效催化剂
2.(1)某温度时,在2 L 容器中,X 、Y 、Z 三种物质的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由图中数据分析,该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
(2)反应开始至2 min,Z的平均反应速率为。
(3)不同时间测得以下反应速率:
①v(X)=0.075 mol· L-1·min-1
②v(Y)=0.001 mol· L-1·s-1
③v(Z)=0.06 mol·L-1·min-1
速率由大到小关系正确为。
A.①>③>② B.③>①>② C.②>③>①
三、实验题
1.下图是实验室制备氯气并进行一系列相关实验的装置(夹持设备已略)。
(1)制备氯气选用的药品为漂粉精固体和浓盐酸,相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2)装置B中饱和食盐水的作用是,同时装置B亦是安全瓶,可用来监测实验进行时C中是否发生堵塞,请写出发生堵塞时B中的现象;
(3)装置C的实验目的是验证氯气是否具有漂白性,为此C中Ⅰ、Ⅱ、Ⅲ依次放入物质的组合是 (填编号);
入装置E中,振荡,观察到的现象是,事实上该现象并不能说明溴的非金属性强于碘,原因是 (用离子反应方程式解释);
(5)从原子结构角度解释氯、溴、碘的非金属性强弱递变规律及原因;
(6)装置F的目的是吸收余氯,试写出相应的离子反应方式。
2.某科研小组用MnO
2和浓盐酸制备Cl
2
时,利用刚吸收过少量SO
2
的NaOH溶液对其尾气进行吸收处理。
(1)请写出SO
2
与过量NaOH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吸收尾气(Cl
2
)一段时间后,吸收液(强碱性)中肯定存在的阴离子有OH-和、_____。
请设计实验,探究该
吸收液中可能存在的其他阴离子(不考虑空气的CO
2的影响)
①提出合理假设。
假设1:只存在SO 32-
假设2:既不存在SO 32-,也不存在ClO -
; 假设3:_____________。
②要证明假设1是否成立,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请写出实验以及预期现象和结论。
限选实验试剂:3mol·L
-
1
H 2SO 4、1mol·L -1NaOH 、0.01mol·L -1KMnO 4、淀粉-KI 溶液。
四川高一高中化学月考试卷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题
1.元素周期表是一座开放的“元素大厦”,“元素大厦”尚未客满。
若发现119号元素,请在“元素大厦”中安排好它的“房间”
A .第七周期0族
B .第八周期第ⅠA 族
C .第六周期第ⅡA 族
D .第七周期第ⅦA 族
【答案】B
【解析】第七周期排满,零族元素是118号元素,所以若发现119号元素,则应该在第八周期第IA 族。
故选项是B 。
【考点】考查元素的原子序数与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的关系的应用的知识。
2.运用元素周期律分析下列推断,其中错误的是
A .铍是一种轻金属,它的氧化物的水化物可能具有两性
B .砹单质是一种有色固体,砹化氢很不稳定
C .硒化氢(H 2Se)是无色、有毒、比H 2S 稳定的气体
D .硫酸锶难溶于水
【答案】C
【解析】A .铍的密度比较小,是一种轻金属,它在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二周期第ⅡA 族,处于金属与非金属交界区,因此它的氧化物的水化物可能具有两性,正确。
B .砹是第六周期第ⅦA 族的元素。
由于从上到下,元素的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原子获得电子的能力逐渐减弱,失去电子的能力逐渐增强,所以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元素的氢化物的稳定性逐渐减弱,砹化氢很不稳定。
卤素单质的颜色逐渐加深,砹单质是一种有色固体,正确。
C .硒化氢(H 2Se)是无色、有毒的气体,由于元素的非金属性S>Se ,所以相应的氢化物的稳定性H 2Se 比H 2S 弱,错误。
D . 锶是第五周期第ⅡA 族的元素。
同一主族的元素形成的化合物性质相似,CaSO 4微弱于水,BaSO 4难溶于水,可见硫酸锶难溶于水,正确。
【考点】考查元素的性质与元素的位置的关系的知识。
3.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①质子数相同的粒子一定属于同一种元素 ②同位素的性质几乎完全相同
③质子数相同,电子数也相同的两种粒子,不可能是一种分子和一种离子 ④电子数相同的粒子不一定是同一种元素的原子 ⑤一种元素不可以形成不同的单质
⑥某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取整数,就是其质量数 A .①②⑤⑥ B .①②④⑤ C .②③⑤⑥
D .③④⑤⑥
【答案】A
【解析】①质子数相同的粒子若是原子一定属于同一种元素,若是离子,则不一定属于同一元素,错误;②在参加化学反应时通常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发生变化,由于同位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数相同,最外层电子也相同。
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几乎完全相同,而物理性质可能不同,错误;③由于分子显中性,而离子带有电荷,所以质子数相同,电子数也相同的两种粒子,不可能是一种分子和一种离子,正确;④电子数相同的粒子可能是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也可能是不同元素的原子或离子,所以不一定是同一种元素的原子,正确;⑤一种元素可以形成不同的单质,它们互称同素异形体,如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碳元素的单质,错误;⑥某种元素的同位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取近似整数,就是该同位素原子的质量数,错误。
说法中不正确的是①②⑤⑥,选项是A 。
【考点】考查关于元素的原子的构成微粒的关系及正误判断的知识。
4.下列事实与推论相符的是
【答案】D
【解析】A .H 2O 和H 2S 都是分子晶体,分子之间通过分子间作用力结合,而且由于O 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原子半径小,在水分子中还存在氢键,增加了分子之间的吸引力,所以H 2O 的沸点比H 2S 的沸点高,与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无关,错误。
B .元素的非金属越强,其相应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就越强。
因此不能根据酸性HCl>H 2SO 3,证明元素的非金属性:Cl >S ,错误。
C .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单质与水或酸发生置换反应产生氢气就越容易,因此元素的金属性K>Na ,则钾与水的反应比钠与水的反应更剧烈,错误。
D . 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相应的氢化物的稳定性就越强。
热稳定性:HF>HCl ,所以可证明元素的非金属性:F>Cl 。
正确。
【考点】考查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比较的方法的判断的知识。
5.将纯锌片和纯铜片按下图所示方式插入同浓度的稀硫酸中一段时间,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 .甲烧杯中锌片逐渐溶解,乙烧杯中锌片不溶解
B .两烧杯中铜片表面均无气泡产生
C .两烧杯中溶液的酸性均减弱
D .甲烧杯中铜片上的电极反应为:Cu 2+
+ 2e -=Cu
【答案】C
【解析】A .甲烧杯中构成了原电池,由于金属活动性:Zn>Cu ,所以Zn 作负极,Cu 作正极,负极锌片发生氧化反应,电极反应式是Zn-2e -=Zn 2+,所以Zn 片逐渐溶解,在乙烧杯中,没有形成原电池,锌片可以与硫酸发生反应,Zn+H 2SO 4=ZnSO 4+H 2↑,所以Zn 逐渐溶解,错误。
B .在甲烧杯中构成原电池,Cu 为正极,Cu 片上H +得到电子,变为H 2,所以Cu 片上有气泡,而在乙烧杯中铜片表面无气泡产生,错误。
C .两烧杯中硫酸都不断消耗,
因此溶液的酸性均减弱,正确。
D .甲烧杯中铜片上的电极反应为:2H + + 2e -
=H 2↑,错误。
【考点】考查金属的活动性及原电池反应原理的应用的知识。
6.一定温度,可逆反应2NO 2 2NO+O 2在体积固定的密闭容器中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标志是 ①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O 2 ,同时生成2n mol NO 2 ②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O 2 ,同时生成2n mol NO
③用NO 2、NO 、O 2的物质的量浓度变化表示的反应速率的比为2∶2∶1 ④混合气体的压强不再改变 ⑤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再改变
⑥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不再改变 A .①④⑤⑥ B .①②③⑤ C .②③④⑥ D .以上全部
【答案】A
【解析】①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O 2 ,就会消耗2nmolNO 2,同时生成2n mol NO 2,说明NO 2的浓度不变,因此反应处于平衡状态,正确。
②在任何时刻都存在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O 2 ,同时生成2n mol NO ,不能证明反应处于平衡状态,错误;③在任何时刻用NO 2、NO 、O 2的物质的量浓度变化表示的反应速率的比等于方程式的化学计量数的比为2∶2∶1,反应达到平衡时它们的物质的量的浓度比是否等于系数比取决于加入的物质的多少,因此不能证明反应处于平衡状态,错误;④由于该反应是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等的反应,若反应未达到平衡,则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改变,反应气体的压强改变,因此混合气体的压强不再改变,说明反应达到平衡,正确;⑤在混合气体中只有NO 2的是有色气体,因此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再改变,则物质的浓度不变,反应处于平衡状态,正确;⑥混合气体的质量不变,而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不变,因此反应若处于平衡状态,则气体的物质的量不变,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不再改变,则反应处于平衡状态,正确。
故证明反映处于平衡状态的是①④⑤⑥,选项是A 。
【考点】考查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的知识。
7.向50 mL NaOH 溶液中逐渐通入一定量的CO 2(假设溶液体积不变),随后取此溶液10 mL ,将其稀释至100 mL ,
并向此稀释后的溶液中逐滴加入0.1 mol·L -
1的盐酸,产生CO 2气体的体积(标准状况下)与所加入的盐酸的体积
关系如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OA 段所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H +
+OH -
==H 2O ;
B .NaOH 在吸收CO 2后,所得溶液的溶质为NaOH 和Na 2CO 3,其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1∶1
C .产生的CO 2体积(标准状况下)为0.056 L
D .原NaOH 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5 mol·L -1
【答案】A
【解析】A .根据图像可知在A-B 段发生反应:HCO 3-+H +=H 2O+CO 2↑;则反应产生HCO 3-的反应可知反应:CO 32-+H +=HCO 3-;二者反应消耗的酸的物质的量相等,由于气体达到最大只消耗的盐酸是25ml ,则产生HCO 3-的反应也消耗是25ml ,因此在O-A 段发生反应是H ++OH -
=H 2O ;CO 32-+H +=HCO 3-; B . NaOH 在吸收CO 2后,所得溶液的溶质为NaOH 和Na 2CO 3,根据消耗的HCl 的物质的量的关系可知二者的物质的量的比是1:1,由于溶质处于同一溶液,所以其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1∶1,正确。
C .n(CO 2)=
n(HCl)=0.1mol/L×0.025L=0.0025mol ,在标准状况下产生的CO 2体积是V(CO 2)= 0.0025mol
×22.4L/mol=0.056 L ,正确。
D . HCl+NaOH=NaCl+H 2O ,n(NaOH)="n(HCl)=" 0.1 mol·L -
1
×0.025L=0.0025mol ;c(NaOH)∙V(NaOH)= n(NaOH)= 0.0025mol ;c(NaOH)∙V(NaOH)= n(NaOH)=
0.0025mol÷0.005L=0.5 mol·L -
1,正确。
【考点】考查图像法在NaOH 溶液与CO 2反应的应用的知识。
二、填空题
1.在2 L 密闭容器内,800 ℃时反应:2NO(g)+O 2(g)
2NO 2(g)体系中,n(NO)随时间的变化如表:
(1)800℃,反应达到平衡时,NO 的物质的量浓度是________。
(2)如图中表示NO 2的变化的曲线是________。
用O 2表示从0~2 s 内该反应的平均速率v =________。
(3)能说明该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_______。
a .v(NO 2)=2v(O 2) b .容器内压强保持不变 c .v 逆(NO)=2v 正(O 2) d .容器内密度保持不变 (4)能使该反应的反应速率增大的是________。
a .及时分离出NO 2气体 b .适当升高温度 c .增大O 2的浓度 d .选择高效催化剂
【答案】(1)0.0035 mol/L ;(2) b ;1.5×10-
3 mol/(L·s); (3) b 、c ; (4) b 、c 、d 。
【解析】(1)800℃,反应达到平衡时,NO 的物质的量浓度是c(NO)=n÷V=0.007mol÷2L=0.0035 mol/L ;(2)NO 2是生成物,每消耗2molNO ,会产生2molNO 2;反应过程消耗的NO 的物质的量是n(NO)= 0.020mol-0.007mol=0.0130mol ,则反应产生的NO 2的物质的量的n(NO 2)=0.0130mol ,则其浓度是c(NO 2)=0.0130mol÷2L=0.0065mol/L ,所以在图中表示NO 2的变化的曲线是b ;从0~2 s 内用NO 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是V(NO)=(0.020-0.008)mol÷2L÷2s=0.003mol/(L∙s),由于V(NO):V(O 2)=2:1,因此用O 2表示从0~2
s 内该反应的平均速率V(O 2)=1/2 V(NO)= 1.5×10-
3 mol/(L·s);(3)a .在任何时刻都存在v(NO 2)=2v(O 2),因此不能判断反应处于平衡状态,错误;b .由于该反应是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等的反应,所以容器内压强保持不变,则反应处于平衡状态,正确; c .v 逆(NO):v 逆(O 2) =2:1;由于 v 逆(NO):v 正(O 2) =2:1 ,所以v 逆(O 2) = v 正
(O 2);正确;d .由于反映体系都是气体,因此在任何时候,无论反应是否处于平衡状态,容器内密度保持不变,故不能作为判断平衡的标准,错误。
(4)a .及时分离出NO 2气体,使生成物的浓度减小,则正反应的速率瞬间不变,但后来会随着生成物的浓度的减小,反应物浓度也减小,所以正反应速率减小,错误; b .适当升高温度,会使物质的分子能量增加,反应速率加快,正确; c .增大O 2的浓度,会使反应速率大大加快,正确;d .选择高效催化剂,可以使化学反应速率大大加快,正确。
【考点】考查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影响因素及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的知识。
2.(1)某温度时,在2 L 容器中,X 、Y 、Z 三种物质的物质的量随时间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由图中数据分析,该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
(2)反应开始至2 min ,Z 的平均反应速率为 。
(3)不同时间测得以下反应速率: ①v(X)=0.075 mol· L -1·min -1 ②v(Y)=0.001 mol· L -1·s -1 ③v(Z)=0.06 mol·L -1·min -1 速率由大到小关系正确为 。
A .①>③>②
B .③>①>②
C .②>③>① 【答案】(1) 3X+ Y 2Z ;(2) 0.05 mol·L -1·min -1 ; (3) C 。
【解析】(1)根据图像可知,在2min 内,X 、Y 、Z 三种物质的物质的量改变的数值的比是
0.3:0.1:0.2=3:1:2,X 、Y 减少,Z 增加,而且反应2min 后,三种物质的物质的量不变,则该反应是可逆反应。
因此反应方程式是3X+ Y 2Z ;(2)化学反应速率是单位时间内的物质的量浓度的改变值。
则反应开始至2 min ,Z 的平均反应速率为V(Z)=0.2mol÷2L÷2min=0.05 mol·L -1·min -1 ;(3)转化为用同一物质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然后在比较其大小。
不妨用Y 物质的速率变化来表示。
①v(X)=0.075 mol· L -1·min -1,则V(Y)= 0.025mol· L -1·min -1;②v(Y)=0.001 mol· L -1·s -1=0.060mol·L -1·min -1,③v(Z)=0.06 mol·L -1·min -1,则V(Y)= 0.03 mol·L -1·min -1,所以反应速率大小关系是:②>③>①。
故选项是C 。
【考点】考查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及大小比较的知识。
三、实验题
1.下图是实验室制备氯气并进行一系列相关实验的装置(夹持设备已略)。
(1)制备氯气选用的药品为漂粉精固体和浓盐酸,相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
(2)装置B 中饱和食盐水的作用是 ,同时装置B 亦是安全瓶,可用来监测实验进行时C 中是否发生堵塞,请写出发生堵塞时B 中的现象 ;
(3)装置C 的实验目的是验证氯气是否具有漂白性,为此C 中Ⅰ、Ⅱ、Ⅲ依次放入物质的组合是 (填编号);
编号
A
B
C
D
入装置E 中,振荡,观察到的现象是 ,事实上该现象并不能说明溴的非金属性强于碘,原因是 (用离子反应方程式解释);
(5)从原子结构角度解释氯、溴、碘的非金属性强弱递变规律及原因 ; (6)装置F 的目的是吸收余氯,试写出相应的离子反应方式 。
【答案】(1) Ca(ClO) 2+4HCl(浓)="=" CaCl 2+2Cl 2↑+2H 2O ; (2)除去杂质HCl ;液体会进入长颈漏斗中;
(3)D ;(4)苯层呈紫色;Cl 2+2I -===2Cl -
+I 2;
(5)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原子获得电子的能力逐渐减弱; (6)Cl 2+SO 32-+H 2O=SO 42-+2H ++2Cl -。
【解析】(1)漂白粉的有效成分是Ca(ClO)2,与浓盐酸混合,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Ca(ClO) 2+4HCl(浓)="=" CaCl 2+2Cl 2↑+2H 2O ,产生氯气;(2)浓盐酸有挥发性,会随着反应产生的Cl 2一起逸出,装置B 中饱和食盐水的作用是除去Cl 2中的杂质HCl ,若装置C 堵塞,则装置B 中的液体会进入到长颈漏斗中。
(3)装置C 的实验目的是验证氯气是否具有漂白性,为此C 中Ⅰ、Ⅱ、Ⅲ依次放入物质的组合是湿润的有色布条、干燥Cl 2的干燥剂,由于Cl 2水溶液显酸性,因此应该使用酸性干燥剂P 2O 5或中性干燥剂无水氯化钙,但是不能使用液体干燥剂浓硫酸、及干燥的有色布条。
故选项是D 。
由于从溶液B 中过来的气体中含有水蒸汽,即使C 中Ⅰ是干燥的有色布条,也会混有水分,不能正确的判断。
(4)Cl 2活动性强,可以把Br2从化合物中置换出来,反应的方程式是:
Cl 2+2NaBr=2NaCl+Br 2;产生的Br 2会把KI 从化合物中I 2置换出来,反应的方程式是:Br 2+2KI=2NaBr+I 2。
所以要比较氯、溴、碘的非金属性。
反应一段时间后,打开活塞,将装置D 中少量溶液加入装置E 中,振荡,产生的I 2容易溶于苯,苯与水是互不相溶的,使苯层变为紫色,事实上该现象并不能说明溴的非金属性强于碘,原因是未
反应的Cl2也可以与KI 发生置换反应,反应的方方程式是:Cl 2+2KI=2KCl+I 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Cl 2+2I
-
===2Cl -
+I 2;(5)氯、溴、碘是同一主族的元素,由于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原子获得电子的能力逐渐减弱,所以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6)装置F 的目的是吸收余氯,Cl 2有氧化性,Na 2SO 3有还原性,二者在溶液中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反应的离子反应方式Cl 2+SO 32-+H 2O=SO 42-+2H ++2Cl -。
【考点】考查氯气的制取反应原理、操作方法、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同族元素的性质变化的原因分析、尾气的处理等知识。
2.某科研小组用MnO 2和浓盐酸制备Cl 2时,利用刚吸收过少量SO 2的NaOH 溶液对其尾气进行吸收处理。
(1)请写出SO 2与过量NaOH 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吸收尾气(Cl 2)一段时间后,吸收液(强碱性)中肯定存在的阴离子有OH -
和 、_____。
请设计实验,探究该吸收液中可能存在的其他阴离子(不考虑空气的CO 2的影响) ① 提出合理假设。
假设1:只存在SO 32-
假设2:既不存在SO 32-,也不存在ClO -
; 假设3:_____________。
②要证明假设1是否成立,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请写出实验以及预期现象和结论。
限选实验试剂:3mol·L
-
1
H 2SO 4、1mol·L -1NaOH 、0.01mol·L -1KMnO 4、淀粉-KI 溶液。
【答案】(1) SO 2+2OH -==SO 32-+H 2O ; (2) Cl -、SO 42-;只存在ClO -
【解析】(1)SO 2与过量NaOH 溶液反应产生正盐Na 2SO 3和水,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SO 2+2OH -
==SO 32-+H 2O ;(2)Cl 2与NaOH 会发生反应:Cl 2+2NaOH=NaCl +NaClO +H 2O,产生的NaClO 有强氧化性,会与溶液
中的Na 2SO 3发生反应:NaClO+ Na 2SO 3=NaCl+Na 2SO 4,所以反应后的溶液中一定含有的离子是OH -和Cl -
、SO 42-;①若溶液中ClO -少,则溶液中还会存在SO 32-;若ClO -过量,则溶液中还会存在ClO -。
②Na 2SO 3有还原性,可以被酸性KMnO 4溶液氧化,而使溶液褪色,若不存在Na 2SO 3,则溶液的紫色不会褪去。
因此检验的方法
是取少许吸收液于试管中滴加1~2滴0.01mol·L -
1KMnO 4溶液,若溶液褪色则假设1成立,否则假设1不成立。
【考点】考查Cl 2的制取、SO 2的性质、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溶液成分的检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