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理第一章第一节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马克思主义论哲学
世界观包括元哲学、自然观、历史观、人生 观。
自然观:
“天之上何物?”
“世界上最不可思议的事情,便是这世界是可 以思议的”-----爱因斯坦
“存在着一个在存在事物的有秩序的和谐中显 示出来的上帝”------斯宾诺莎
宇宙是可以认识、可以理解的吗?
三、马克思主义论哲学
*人生观:人们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 态度。它是一定世界观在人生问题上的表现。
一、问题的提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古代哲学的研究
●灵魂与肉体的关系问题
●世界的本原问题
(万物的“始基”)
灵魂与肉体
宋《太平广记· 悟前生十一》载: 唐朝时候,洛阳文人李源和僧人圆泽成了好朋友。有一年,他俩同游 峨眉山,船到南浦(在今武汉市南),圆泽忽见一妇女负瓮汲水,顿 时怏怏不乐,即与李源告辞。李源惊问其故,圆泽指着汲水妇人说:" 此妇已孕三年,我不来,故不得分娩。今既见,不可逃脱了!生儿三 日沐浴时,愿公临门,我以一笑为信。后十三年中秋月夜,当与公重 逢于杭州。"言罢,竟圆寂而逝。李源既悲且疑,三日后往妇人家探视 ,果已育儿,且婴儿一见李源,果然展眉露出笑容。
2、中世纪哲学的研究
神创世界的问题
七只海豚
一、问题的提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3、近代哲学的研究 知识论问题
(知识的来源、本质……) (培根——经验论路线;笛卡尔——唯理论路线)
二、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
概念的理解
A、思维=意识?存在=物质?
B、唯物主义(materialism)和唯心主义(idealism)的 区分
一粒砂里见世界 一朵花里见天国 手掌中撑住无限 一刹那便是永恒
To see a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
And a heaven in a wild flower.
Hold infinity in the palm of your hand. And eternity in an hour. ---------William Blake
心外无物
►王阳明
“心外无物”
• 友人问:“天下无心外之物, 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 于我心亦何相关?” • 王阳明答:“你未看此花时, 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既来 看此花,则此花颜色一时明 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 外。”
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既非旗动,亦非风动,仁者心动。 旗动! 风动!
慧能
唯心主义
• “专家只是训练有素的狗” (爱因斯坦)
爱智与爱知
• 理解的三个层次: • 信息,即事实提供给我们的东西以及所发生的事
件的原初机制;
• 知识,即反思所收到的信息,根据其意义上的重
要性划分等级,并寻找总体原则将其整合起来;
• 智慧,即把知识与人生选择和我们能够选择的价
值观联系起来,确立根据我们已知的东西更好地 生活。
整体利益的义务。
• 天地境界:人进一步意识到自己不仅是社会的成员而
且是宇宙的成员。
• “中国哲学总是倾向于强调,为了成为圣人,并不 需要做不同于平常的事。他不可能表演奇迹,也 不需要表演奇迹。他做的都只是平常人所做的事, 但是由于有高度的觉解,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有 不同的意义。换句话说,他是在觉悟状态做他所 做的事,别人是在无明状态做他们所做的事。禅 宗有人说,觉字乃万妙之源。由觉产生的意义, 构成了他的最高的人生境界。 ”——冯友兰
生命的意义问题:
“生存还是不生存:就是这个问题: 是在心里忍受那无情命运的
横飞逆来的打击更为可贵呢,
还是面对着海洋一般的无边艰难, 操起武器,用反抗来把它们消灭呢。”-----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哲学脱离人生,将成玄虚;人生脱离哲学,将无定位”
“我是谁?”………… “我从哪里来?‛
每个人都是哲学家,因为谁都以这种或那种方 式对生或死持有一种态度。有些人认为生命不 值得珍视,因为它终有一死。他们没有看到也 可以有一种相反论证:如果生命没有终点,它 就毫无价值;在一定意义上,正是时时出现的 丧失生命的危险,才有助于我们体会生命的价 值。 ——波普尔
老子
•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 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 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 胜刚。‛ •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 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 夺之,必固与之。‛
爱智与爱知
• 智慧的特点:完整、根本 • 完整:不在一时,不在一点。把生命看作一个整 体。 • 根本:不在表面,不在具体,而在根本的大问题。 如生死,如起源。
现代哲学家更重视方法。如实用主义者 詹姆斯的“公共走廊”的比喻。
二、百家论哲学
3、重体悟
认为哲学就是对宇宙人生的体悟。
“宇宙即是吾心, 吾心即是宇宙。”
〓冯友兰的人生境界四层次 • 自然境界:对自己的生活没有什么反思,无所追求,
无所打算。
• 功利境界:人对自己有所意识,但限于功利的打算。 • 道德境界:人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成员,有服从社会
客观唯心主义 “理在事先” 绝对精神
朱熹
黑格尔
理念论
• ●(“洞穴比喻”) • “理念”其实就是那阳光照耀 下的实物,而我们的感官世界 所能感受到的不过是那白墙上 的影子而已。我们的大自然比 起鲜明的理念世界来说,是黑 暗而单调的。不懂哲学的人能 看到的只是那些影子,而哲学 家则在真理的阳光下看到外部 事物。 • ●理念世界才是真实的、完善 的、永恒的世界,可见世界只 是理念的摹本或影子。
柏拉图
《雅典学院》 (拉斐尔)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思维和存在或物质和意识 有无同一性,即人们的思维能 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根据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 哲学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思维
?
存在
可知论
认为物质和意识具 有同一性,主张世界 是可以认识的。
凡以知,物之理也, 可以知,人之性也。
荀 子
知识的价值
内在价值(指与人之为人的本性相关的价值)
• 知识
工具价值(指用以实现人们的知识以外的目的 )
★
古希腊人认为,工具价值越小,知识的等级就越高。 正是对这种知识的内在价值的追求,真正把人与动物区 别开来,真正显示了人的尊严和高贵。
二、百家论哲学
2、重方法。哲学主要是为人们提供一种
方法,而不是构造理论体系。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物质世界和实践 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前言:哲学与哲学的基本问题
参考书目
• 《共产党宣言》 • • • • • • • • 《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英)特里· 伊格尔顿 新星出版社 《中国哲学初步》 李锦全 冯达文主编 广东人民出版社 《西方哲学初步》 彭越 陈立胜主编 广东人民出版社 《苏菲的世界》 乔斯坦· 贾德(Jostein Gaarder) 《哲学的故事》 威尔· 杜兰特著 三联书店 《中国哲学简史》 冯友兰 北京大学出版社 《哲学与人生》(台)傅佩荣著 东方出版社 《钓鱼课 —— 一位垂钓迷的顿悟、趣事和哲学思考 》 (英)保尔·昆内特著 光明日报出版社
二、百家论哲学
1、 重求知,哲学是人类最纯粹、最根本的知 识。
笛卡尔把哲学作为人类知识之树的树根 。
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的任务就在于为知识而追求知识。
“如若人们是为了摆脱无知而进行哲学思考,那么 很显然他们是为了知而追求知识,并不以某种实用为 目的。……正如我们把一个为自己、并不为他人而存在 的人称为自由人一样,在各种科学中唯有这种科学才 是自由的,只有它才仅是为了自身而存在。”
不可知论
认为物质和意识不具有同 一性,否认思维认识世界或 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休谟 康德
3、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对世界存在状态问题的回答
哲学思维与科学思维、宗教思维
• 哲学思维:理性、逻辑、抽象、超验 • 科学思维:实证、经验、确定、价值中立 • 宗教思维:非理性、信仰
• 哲学介于科学与宗教之间,就思维对象看,像宗 教,是终极的追问,就思维方法看,像科学,讲 理性与逻辑。
哲学的基本问题
“全部哲学,特 别是近代哲学的重 大的基本问题,是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问题。”
三、马克思主义论哲学
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对世界的根本问题
的看法
人之可贵就在于人不仅满足于 自己的温饱冷暖,还对外部世 界对自身进行反思。 帕斯卡尔:人是一颗会思想的
芦苇
思想的芦苇
• “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 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来才能毁 灭他;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然而,纵使宇 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更高贵得多; 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 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 因而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正是由于它而不是由 于我们所无法填充的空间和时间,我们才必须提高自己。 因此,我们要努力好好的思想;这就是首先的原则。”
十三年后,李源信守诺言,专程来杭州践约。在一个月白风清之夜, 他徘徊踯躅于莲花峰下巨石之旁,期待着与圆泽重逢。正在神思恍惚 之际,忽有牧童骑斑牛,缓缓来到眼前,口上唱竹枝歌道:"三生石上 旧精魂,赏月临风不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常存。 "李源 听得歌词,上前欲诉别来思情。那牧童一见就说:"李公真信士也!" 接着又唱一首竹枝歌:"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吴越山川 寻已遍,却回烟棹上瞿塘。"唱毕,也不答话,策牛奔入烟霭月色之中 ,不知所终。
二、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2、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
(世界是否能被认识?)
•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区分
三、哲学基本派别
1、唯物主义的三个阶段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 者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把“物质” 理解为自然界中一 种或几种具体的物 质形态,如水、火、 气等。
哲学的开始:
思考普遍性问题(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 思考 源于好奇
●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学
与世界观的关系
哲 学
世 界 观
世界观往往是零碎 的、不系统的, 哲学则是世界观的 理论化和系统化。
三、马克思主义论哲学
3、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世界观与方法论是一致的。有什么样的 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一、词源
PHILOSOPHY 出自希腊文,为“爱”和“智慧”的结 合。φιλοθοφια
谁给“智慧”加上了“爱”
●苏格拉底为了与当时流行的“智者”之称 相区别。
苏格拉底
• “轴心时代”:公元前500年前后同时出现在中国、西方和 印度等地区的人类文化突破现象。
(前565年-前486年) 孔子(前551-前479)
世界本原:
• • • • • 泰勒斯----水 阿那克西曼德--无限者 阿那克西美尼--气 赫拉克利特--火 德谟克利特--原子
• 毕达哥拉斯--数 • 柏拉图 ------理念
泰勒斯:水是万物的始基
• “水是最好的。” • 水生万物,万物复归于水。
一、问题的提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苏格拉底前469-前399 )
苏格拉底
• “人啊,认识你自己!” • 自知自己无知 • 美德即知识
谁给“智慧”加上了“爱”
●毕达哥拉斯为了表示谦虚而称自己为爱智 慧之人
爱智与爱知
• 爱智慧
爱:欣赏、尊重、理性。 保持心灵的开放——哲学源于好奇 智:智慧VS知识?
爱智与爱知
• “我们在资讯里面失去的 知识,到哪里去了?我们 在知识里面失去的智慧, 到哪里去了? (艾略特)
“天上的一切星宿,地上的一切 陈设,总之,构成大宇宙的一切 物体,在心灵以外都没有任何存 在;它们的存在就是被感知或被 知道。”
贝克莱《人类知识原理》 月亮是否只在你看
“存在就是被感知” ——爱因斯坦
任何被认知的事物,不在我们 的心灵之内就一定会在另一个 心灵之内。
主观唯心主义
宇宙便是吾心, 吾心即是宇宙 陆九渊
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
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培根
霍布斯
洛克
狄德罗
爱尔维修
霍尔巴赫
拉美特里
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2、唯心主义的两种表现形式
客观唯心主义——客观精神 主观唯心主义——主观精神
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物是感觉的复合
着她的时候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