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度测定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
DL429.1—91
透明度测定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部1992-01-15批准1992-02-01实施
本方法适用于测定变压器油、汽轮机油、断路器油的透明程度。
1方法概要
将试油注入试管内,在规定温度下观察试油的透明程度。
2仪器
2.1试管:内径15±1mm。
2.2温度计:-20~50℃。
3试验步骤
将试油注入干燥的试管中,试油为变压器油或断路器油时冷却至5℃,为汽轮机油时冷却至0℃,然后将试管背面分别衬以白纸、黑纸,在光线充足的地方分别观察,如果均匀无浑浊现象,则认为试油透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
DL429.2—91
颜色测定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部1992-01-15批准1992-02-01实施
本方法适用于测定运行中汽轮机油、变压器油、断路器油等油品的颜色。
1方法概要
将试油注入比色管中,与规定的标准比色液相比较,以相等的色号及名称表示。
如果找不到与试油颜色最相近的颜色,而其介于两个标准颜色之间,则报告两个颜色中较深的一个颜色。
2仪器与材料
2.1比色管:容量10mL,内径15±0.5mm,长150mm,一组共15支。
2.2比色盒。
2.3碘化钾:分析纯。
2.4碘(经过升华和干燥)。
3准备工作
3.1母液配制
称取升华、干燥的纯碘1g(标准至0.0002g),溶于100mL含10%(m/V)碘化钾溶液中。
3.2标准比色液配制
按表中规定配制比色液,将此比色液分别注入比色管中,磨口处用石蜡密封,放在避光处,注明色号及颜色。
此标准比色液的使用期限,不得超过三个月。
标准比色液的配制
色号颜色母液
mL
蒸馏水mL
1淡黄色0.2100
2淡黄0.4100
3浅黄0.1425
4黄色0.2225
5深黄0.3225
6桔黄0.4625
7淡橙0.6425
8橙色0.9025
9深橙 1.2025
10桔红 1.8025
11浅棕 2.8025
12棕红 4.5025
13棕色7.0025
14棕褐12.0025
15褐色30.0025
4试验步骤
将试油注入比色管中,选择与试油颜色相接近的标准比色管,同时放入比色盒内,在光亮处进行比较,记录最相近的标准色号及颜色。
5报告
5.1将与试油颜色相同的标准比色管色号作为试油颜色的色号。
5.2如果试油的颜色居于两个标准比色管的颜色之间,则报告较深的色号,并在色号前面加“小于”,决不能报告为最深的颜色色号,除非颜色比15号深,可报告为大于15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
DL429.3—91
水溶性酸测定法(酸度计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部1992-01-15批准1992-02-01实施
本方法适用于测定绝缘油、汽轮机油中的水溶性酸。
1方法概要
以等体积的蒸馏水和试油在70~80℃下混合摇动,取其水抽出液,用酸度计测定其pH 值。
2仪器
2.1酸度计。
2.2分液漏斗:250mL。
2.3锥形瓶:250mL。
2.4移液管:50mL。
2.5烧杯:50mL。
2.6容量瓶:1000mL。
2.7温度计:0~100℃。
2.8水浴锅。
3试剂
3.1邻苯二甲酸氢钾:优级纯。
3.2氯化钾:分析纯。
4准备工作
4.1配制邻苯二甲酸氢钾标准溶液:称取预先在110~120℃下烘干的邻苯二甲酸氢钾10.2108g(准确至0.0002g),置于烧杯中,用适量蒸馏水(煮沸后pH值为6.0~7.0)溶解后移入1000mL容量瓶中,再用蒸馏水稀释至刻度,此溶液的pH值为3.97,供酸度计的定位用。
4.2玻璃电极:使用前,浸泡于蒸馏水中,浸泡时间必须在24h以上方能使用。
4.3饱和氯化钾溶液。
4.4零点的调整及定位:按仪器说明书进行调整及定位。
5试验步骤
5.1量取试油50~70mL,注入250mL的锥形瓶中,加入等体积且预先煮沸过的蒸馏水,于水浴锅中加热至70~80℃,并摇动5min。
5.2将锥形瓶中的液体倒入分液漏斗中,待分层冷却至室温后,往50mL烧杯中注入不含油污的30~40mL水抽出液,用酸度计测定其pH值。
6精密度
平行测定两个结果之间的差值,不应超过0.05pH值。
注:使用酸度计测定的pH值,比目视比色测定的结果约高0.2。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
DL429.4—91
水溶性酸定量测定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部1992-01-15批准1992-02-01实施
本方法适用于测定绝缘油和汽轮机油中水溶性酸的含量。
1方法概要
用热水抽提出试油中所含的酸性组分,然后用碱标准溶液滴定水抽出液,以酚酞为指示剂。
2仪器与试剂
2.1锥形瓶:100、250mL。
2.2移液管:20mL。
2.3量筒:100、200mL。
2.4分液漏斗:250mL。
2.5微量滴定管:2mL。
2.6温度计:0~100℃。
2.7水浴锅。
2.8氢氧化钾:分析纯,配成0.025mol/L的水溶液。
2.9酚酞指示剂:配成1%(m/V)乙醇溶液。
3试验步骤
3.1于250mL的锥形瓶中,称取试油25g(准确至0.1g)。
3.2往锥形瓶中注入25mL预先煮沸过的pH值为6.0~7.0的蒸馏水,将温度计固定在瓶塞上,并插入油液面下,然后将锥形瓶置于水浴锅中,加热至70~80℃,并在此温度下摇动5min。
3.3将锥形瓶中的液体倒入分液漏斗中,待分层后,放出水溶液。
然后将试油倒回原锥形瓶中,再按上述操作步骤重复两次,最后将三次所得水抽出液注入同一锥形瓶中混合均匀。
3.4用移液管吸取20mL的水抽出液注入100mL的锥形瓶中,加入2~3滴酚酞指示剂,以0.025mol/L的氢氧化钾溶液滴定至溶液呈现浅玫瑰红色,在20~30s内不褪色为止,记录所消耗的氢氧化钾溶液的毫升数。
3.5量取60mL预先煮沸过的蒸馏水,注入250mL的锥形瓶中,加入2~3滴酚酞指示剂,以0.025mol/L的氢氧化钾溶液滴定至溶液呈现玫瑰红色,在20~30s内不褪色为止,记录所消耗氢氧化钾溶液的毫升数,作为空白。
4计算
水溶性酸含量按下式计算:
c
V V V V c
m
=
−×
()(/).
123
561
KOH
式中c——水溶性酸含量,mgKOH/g;
V1——滴定水抽出液时,消耗0.025mol/L氢氧化钾溶液的体积,mL;
V2——滴定空白时,消耗0.025mol/L氢氧化钾溶液的体积,mL;
V3——滴定时,所取水抽出液的体积,mL;
V——水抽出液的总体积,mL;
m——试油的质量,g;
c KOH——氢氧化钾水溶液的浓度,mol/L;
56.1——氢氧化钾的分子量。
5精密度
平行测定两次结果之间的差值,不应超过其算术平均值的5%。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
DL429.5—91
挥发性水溶性酸测定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部1992-01-15批准1992-02-01实施
本方法适用于测定变压器油和汽轮机油的挥发性水溶性酸,它是评定油的氧化安定性的快速测定法。
1方法概要
将装有试油的(试油中含有铜催化剂)氧化管放入温度为135±5℃的加热浴中通氧4h,挥发性酸由流动氧吹出被水吸收,然后将收集到的水溶液,以氢氧化钾溶液滴定,即得挥发性水溶性酸。
2仪器
氧化管
2.1氧化管:由硬质耐热玻璃制作(见图)。
2.2吸收管:吸收管和氧化管相同,两管之间用短的聚乙烯软管连接,吸收管装在加热浴外。
2.3加热浴:铝合金块加热浴或油浴,能自动控制温度,使氧化管中的试油温度保持在135±0.5℃。
2.4流量计:50mL/min。
2.5温度计:0~150℃,分度为0.5℃。
2.6氧气钢瓶:附氧气减压阀。
2.7量筒:50,100mL。
2.8锥形瓶:200mL。
2.9注射器:50mL。
2.10微量滴定管:2mL,分度为0.02mL。
3试剂与材料
3.1氢氧化钾:配成0.01mol/L的水溶液。
3.2酚酞:配成1%(m/V) 的乙醇溶液。
3.395%乙醇。
3.4丙酮:分析纯。
3.5石油醚。
3.6催化剂:铜丝(T1号铜)的直径1.00~1.02mm,长200mm,绕成螺旋形。
3.7砂纸或砂布。
4准备工作
4.1清洗试管:氧化管和吸收管先用洗涤剂洗涤,再用自来水洗,沥干后浸在洗液中数小时。
取出用自来水冲洗至无酸(用甲基橙指示剂检查不应呈现玫瑰色为止),然后用蒸馏水冲净,放入105~110℃烘箱中烘干,取出放到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备用。
4.2铜丝的处理
将铜丝用石油醚混合液洗涤,晾干后用砂纸或砂布擦亮,再用滤纸擦去砂粒,绕成螺旋形。
用丙酮洗涤两次后置滤纸上空气干燥5min后,放入干燥器内,备用。
4.3试油
将试油用滤纸过滤于棕色瓶中,保存在暗处,存放时间不得超过7d。
5试验步骤
5.1于氧化管内称取试油25g(准确至0.1g),然后放入螺旋铜丝,接上导管和吸收管,将氧化管放入并固定在已加热到135±0.5℃的恒温加热浴里,氧化管内试油部分必须全部浸入恒温加热浴中。
用注射器往吸收管内加入20mL蒸馏水(预先煮沸过)或去离子水,连接氧化管和吸收管,同时将氧气流量调节到50mL/min,并记录下开始时间,氧化连续进行4h。
5.2氧化结束后,取下吸收管,将吸收管内的水溶液全部移入200mL锥形瓶中,并用总量为40mL的蒸馏水分数次洗涤,洗涤后的蒸馏水合并于锥形瓶中,加入2~3滴1%酚酞指示剂,用0.01mol/L氢氧化钾溶液滴定至水溶液呈淡红色为止,记下所消耗的氢氧化钾溶液的体积,然后用60mL蒸馏水作空白试验。
6计算
氧化后挥发性水溶性酸按下式计算:
c
V V c
m
=
−×
().
12
561
KOH
式中c——挥发性水溶性酸,mgKOH/g;
V1——滴定吸收水溶液时,消耗的0.01mol/L氢氧化钾溶液的体积,mL;
V2——滴定60mL蒸馏水时,消耗0.01mol/L氢氧化钾溶液的体积,mL;
c KOH——氢氧化钾溶液的浓度,mol/L;
56.1——氢氧化钾的分子量;
m——试油的质量,g。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
DL429.6—91
运行油开口杯老化测定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部1992-01-15批准1992-02-01实施
本方法适用于运行中的绝缘油或汽轮机油的混合油老化试验,以酸值和沉淀物的测定结果相互比较来判断。
1方法概要
将装有试油的(试油中含有铜催化剂)容器放入温度为115±1℃的老化试验箱内72h,取出后测定酸值和沉淀物。
2仪器
2.1老化试验箱或电热鼓风恒温箱。
2.2烧杯:400mL。
2.3具塞量筒:100mL。
2.4量筒:50、100mL。
2.5锥形瓶:250mL。
2.6微量滴定管:1.0,2.0mL,分度0.02mL。
2.7温度计:0~150℃,分度为0.5℃。
3试剂与材料
3.1正庚烷:不含芳香烃。
3.2石油醚:不含芳香烃。
3.3丙酮:分析纯或化学纯。
3.4乙醇-苯:(1∶1)混合液。
3.5氢氧化钾:配成0.05mol/L的乙醇溶液。
3.6碱性蓝6B指示剂:配制溶液时,称取碱性蓝6B1g,准确至0.01g,然后将它加入到50mL 煮沸的95%乙醇中,并在水浴锅中回流1h,冷却后过滤。
必要时,煮沸的澄清滤液要用0.05mol/L氢氧化钾乙醇溶液或0.05mol/L盐酸溶液中和,直至加入1~2滴碱溶液能使指示剂溶液从蓝色变成浅红色,而在冷却后又能恢复成蓝色为止。
有些指示剂制品经过这样处理,变色才灵敏。
3.7铜丝:T1号铜,直径1.00~1.02mm,长330mm,绕成螺旋形。
3.8砂纸。
4准备工作
4.1将试验用的烧杯洗涤干净,并烘干。
4.2将铜丝用乙醇-苯(1∶1)混合液洗涤,晾干后用砂纸擦亮,再用滤纸擦去砂粒,绕成螺旋形,用丙酮洗涤两次后置于滤纸上空气干燥5min后,放入干燥器内,备用。
5试验步骤
5.1在清洁干燥的烧杯中,称取试油200g(准确至0.1g),同时用镊子将螺旋形铜丝放入烧杯中,为了保证安全,要将试油烧杯放在搪瓷杯或搪瓷盘上,然后放入老化试验箱内,待温度升至115±1℃时,记录时间,恒温72h。
5.2老化试验结束后,取出试油烧杯,冷却至室温,搅拌均匀,立即用具塞量筒取老化后的试油10mL,并用正庚烷或石油醚稀释至100mL,摇匀,在暗处静置24h后,在光亮地方仔细观察,并记录有无沉淀物。
5.3测定酸值时,用锥形瓶称取老化后试油5~10g(准确至0.1g),加入乙醇-苯(1∶1)混合液50mL及碱性蓝6B指示剂0.5mL,用0.05mol/L氢氧化钾乙醇溶液滴定至混合液颜色变成浅红色为止。
取50mL乙醇-苯(1∶1)混合液,按上述同样操作进行空白测定。
6计算
老化后的酸值,按下式计算
c
V V c
m
=
−×
().
1
561
1
式中c——酸值,mgKOH/g;
V——滴定试油时,所消耗0.05mol/L氢氧化钾乙醇溶液的体积,mL;
V1——滴定空白溶液时,所消耗0.05mol/L氢氧化钾乙醇溶液的体积,mL;
c1——氢氧化钾乙醇溶液的浓度,mol/L;
m——老化油的质量,g;
56.1——氢氧化钾的分子量。
7精密度
平行测定两个结果之间的差值,不应超过其算术平均值的5%。
8结果判断
混合油的质量如符合下列规定时,可以混合使用。
8.1两种符合运行标准的运行油相混时,混合油的质量不应低于氧化安定性较差的一种油;
8.2新油与运行中油混合时,混合油的质量不应低于运行中油的质量。
注:试油老化时,若采用电热鼓风恒温箱进行试验,则盛试油的烧杯在恒温箱里的位置应周期性地更换,每隔24h更换一次位置,以减少可能出现的温差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
DL429.7—91
油泥析出测定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部1992-01-15批准1992-02-01实施
本方法适用于判断运行中绝缘油或汽轮机油产生油泥的情况。
1方法概要
将试油注入规定容器中用溶剂稀释,经过一定时间后,观察有无沉淀物析出。
2仪器
具塞量筒:100mL。
3试剂
3.1正庚烷无芳香烃。
3.2石油醚:沸点60~90℃,无芳香烃。
4试验步骤
在容量为100mL的具塞量筒中注入试油10mL,用正庚烷或石油醚稀释至100mL,摇匀,置于暗处24h后,取出在光线充足的地方观察有无沉淀物析出,如无沉淀物析出,则认为合格。
注:使用正庚烷、石油醚前,需用甲醛试剂(浓硫酸47mL加入甲醛溶液3mL)检查。
如无色,则为不含芳香烃;如有色,则含有芳香烃,应用分子筛处理到用甲醛试剂检查不显颜色为止。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
DL429.8—91
腐蚀测定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部1992-01-15批准1992-02-01实施
本方法适用于测定绝缘油、汽轮机油对铜的腐蚀程度。
1方法概要
将试油在一定温度下与铜片相接触,经过一定时间作用后,观察铜片表面发生的颜色变化,以确定试油对金属的腐蚀状况。
2仪器
2.1试管:直径15~20mm,高150~200mm,具有带L形玻璃小钩的塞子。
2.2放大镜:放大6~8倍。
2.3金属试管架。
2.4瓷皿或培养皿。
3试剂与材料
3.1溶剂汽油。
3.2无水乙醇:分析纯。
3.3苯:分析纯。
3.4乙醇-苯:(1∶4)混合液。
3.5铜片:含铜量不低于99.5%,长40mm,宽10mm,厚2~3mm,在距一端边缘5mm处,钻孔眼一个。
3.6砂纸。
4准备工作
4.1用砂纸将铜片表面磨光,置于瓷皿中,先用溶剂汽油洗涤,再用无水乙醇浸湿的脱脂棉擦拭,最后用脱脂棉擦干。
4.2将擦干的铜片用放大镜观察,铜片上不得有腐蚀的斑点或丝状痕迹等。
5试验步骤
5.1将试油注入干燥试管中,至距管口20~30mm处,用镊子取一块处理好的铜片,挂在塞
子的小钩上,再将塞盖盖住试管口,使铜片全部浸入油中,并不接触管壁。
5.2将试管放在金属试管架上,置于100±2℃的恒温箱中,保持3h。
5.3从试油中取出铜片,用乙醇-苯(1∶4)混合液冲洗几次。
洗涤后的铜片,应立刻用脱脂棉或定性滤纸擦拭干净。
6结果判断
6.1在铜片的表面颜色仅稍有改变时,则认为试油合格。
6.2如铜片上覆有绿色、黑色、深褐色和钢灰色的薄层或斑点时,则认为试油不合格。
6.3如果在两次平行试验的一块铜片上有腐蚀的痕迹,则应重作试验。
第二次试验如在一块铜片上仍有腐蚀痕迹,亦认为试油不合格。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
DL429.9—91
绝缘油介电强度测定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部1992-01-15批准1992-02-01实施
本方法适用于验收到货的新绝缘油和电压在220kV以下的电力设备内的油。
介电强度的测定是一项常规试验,它用来检验绝缘油被水和其他悬浮物质物理污染的程度。
1方法概要
测定方法是将试油放在专门设备内,经受一个按一定速度均匀升压的交变电场的作用直至油被击穿。
2仪器
2.1试油器:符合下述规定的试验装置。
2.1.1钢箱:需要一个带玻璃窗的活动盖,观察箱内油杯情况(若盖下无玻璃窗,则需具备启盖即断电源的附属设备,以便开盖观察)。
铁箱必须有良好的接地装置。
2.1.2变压器:供正弦波电压,其峰值因数应在%
2±范围内。
可通过手调或自动控制装置
5
逐渐增加初级线圈电压,其容量需符合表中的规定。
变压器及其相配的装置应能在电压大于15kV时,产生一个20mA的最小短路电源。
电极
变压器容量匹配表
高压不大于kV变压器容量不小于kV·A
10.5
51
602
804
2.1.3电压表:1.5级(每半年校正一次)。
2.1.4调压器:自耦调压器或能连续升压的其他调压器。
2.1.5油杯:容量不小于200mL,用瓷或有机玻璃制成。
2.1.6电极:用磨光的黄铜或不锈钢材料制成(见图)。
直径25mm,厚4mm的圆盘形,两极间的距离为2.5mm。
电极与油杯杯壁及试油液面的距离不小于15mm。
注:经过滤处理、脱气和干燥后的油及电压高于220kV以上的电力设备,应按GB507《电气用油绝缘强度测定法》,采用球盖形电极进行试验。
2.2标准规:圆柱形直径为2.5±0.5mm,或矩形厚度为2.5±0.05mm。
2.3秒表:分度为0.1s。
2.4温度计:0~100℃,分度为1℃。
2.5湿度计。
2.6放大镜。
3试剂与材料
3.1溶剂汽油。
3.2四氯化碳。
3.3新变压器油:经滤纸过滤。
3.4玻璃棒或不锈钢棒:直径小于2mm。
3.5麂皮或绸布。
4准备工作
4.1油杯和电极需保持清洁,在停用期间,必须盛以新变压器油保护。
凡试验劣质油后,必须以溶剂汽油或四氯化碳洗涤,烘干后方可继续使用。
4.2油杯和电极在连续使用达一个月后,应进行一次检查。
检验测量电极距离有无变化,用放大镜观察电极表面有无发暗现象,若有此现象,则应重新调整距离并用麂皮或绸布擦净电极。
若长期停用,在使用前,也须进行此项工作。
4.3试油必须在不破坏原有贮装密封的状态下,于试验室内放置一段时间,待油温和室温相近方可揭盖试验。
在揭盖前,将试油轻轻摇荡,使内部杂质混合均匀,但不得产生气泡,并用试油将油杯洗涤2~3次。
4.4试油注入油杯时,应徐徐沿油杯内壁流下,以减少气泡,在操作中,不允许用手触及电极、油杯内部和试油。
试油盛满后必须静置10~15min,方可开始升压试验。
4.5在升压操作前,必须仔细检查线路的连接情况,地线的接地情况以及调压器把手是否放在起点位置。
5试验步骤
5.1试验在室温15~35℃、湿度不高于75%的条件下进行。
当准备工作全部就绪后,将自动断电器推到“接通”位置,并观察指示灯和电压表(指示灯亮,电压表指示零位),无误后,即可开始以约3kV/s的速度均匀升压。
5.2在升压过程中,如发生不大的破裂声或电压表指针振动,不是击穿,应继续升压(中途不得停顿)至击穿为止,击穿后立即将调压器把手倒回起点,记下击穿电压,将仪器盖子开启。
5.3用准备好的玻璃棒或不锈钢棒在电极间拨弄数次,以除掉因击穿而产生的游离碳,并再静置5min,按上述操作步骤,重复6次。
6计算
6.1取6次连续测定的击穿电压值的算术平均值,作为平均击穿电压。
6.2试油的绝缘强度按下式计算:
E
U
d =
式中E——绝缘强度,kV/cm;
d——电极的间隙,cm;
U——试油的平均击穿电压,kV。
附录A
小间隙绝缘油介电强度测定法
(参考件)
本方法适用于测定电气设备的运行油及其过滤和添加油后的介电强度。
1方法概要
在规定的条件下,测定绝缘油承受击穿电压的能力。
2仪器
2.1试油器:微型自动试油器或符合下述规定的试验装置。
2.1.1 变压器:供正常的正弦波电压,其峰值因素与标准正弦波的峰值因数的差值小于±5%(等于1.34~1.49)。
有自动断电设备,在击穿电压大于15kV 、油发生击穿时能可靠切断电源。
2.1.2 保护装置:试验中可有效防止产生高频振荡和避免油击穿时瞬间的分解。
在油杯间串联一个兆欧电阻,可限制击穿电流。
具有联锁装置,在取、放油杯时能自动断开电源,以保障安全。
2.1.3 电压调节器:选用自耦调压器,或其他能够使电压均匀上升的调压装置。
2.1.4 试验电压:取0.55倍的击穿电压值。
2.1.5 油杯:用有机玻璃、聚碳酸脂等制成,呈透明,有效容积为70mL 。
2.1.6 电极:用黄铜或不锈钢制成,直径17.3mm ,厚3mm 的圆盘形,两极间的间隙为1.20mm ,
其工作面的粗糙度为∇03./
(见图)。
电极
2.1.7 电压表:1.5级(每半年校正一次)。
2.2 标准规:圆柱形直径为1.2±0.03mm,或矩形厚度为1.2±0.03mm 。
2.3 秒表:分度为0.1s 。
2.4 温度计:0~100℃,分度为1℃。
2.5 放大镜。
3 试剂与材料
3.1 溶剂汽油或石油醚。
3.2 不锈钢棒:直径小于1.1mm 。
3.3 麂皮或绸布。
3.4 干燥滤纸。
4 准备工作
4.1 油杯:应经常保持清洁,在停用期间必须盛有干燥合格的绝缘油,保持油杯不受潮。
如果长期不用,可选用溶剂汽油或石油醚清洗,烘干后存放在真空干燥器或密封于塑料袋中。
4.2油杯和电极在连续使用达一个月后,应进行一次检查。
检验电极间隙有无变化,用放大镜观察电极表面有无发暗现象,若有此现象,则应用麂皮或绸布擦试电极表面,并重新调整电极间隙,使之符合要求。
4.3试油必须在试验室放置,待油温和室温相近后方可揭盖试验。
在揭盖前,将试油轻轻摇荡,使油中杂质混合均匀,但不得产生气泡,接着将试油徐徐地注满油杯。
在操作中,手指不可触及电极、油杯内部和试油。
5试验步骤
5.1插好电源,确认相位,接好地线。
5.2试验宜在15~35℃下干燥的室内进行。
准备工作就绪,待油样在油杯中静止10~15min 后,再开始试验。
接通电源开关,按下升压键,即开始以3kV/s的速度匀速升压。
5.3在升压过程中,如发生不大的爆裂声和电压表指针振动,不是击穿,应继续升压至击穿为止,击穿后电压表上指示的读数即为油的击穿电压。
5.4按回零键,使电压表的指示值返回零位。
5.5每次击穿后若游离碳较多时,可用不锈钢棒在电极间拨弄数次,并静置2~5min(使气泡消失)。
5.6按上述操作连续试验6次。
6计算
6.1取6次连续测定的击穿电压值的算术平均值,作为平均击穿电压。
6.2若第1次试验值偏差大于平均值的35%以上,则可增测1次,取后6次的击穿电压值的算术平均值,作为平均击穿电压。
6.3试油的介电强度按下式计算:
E
V
d =
式中E——介电强度,kV/cm;
V——试验的平均击穿电压,kV;
d——电极间的标准间隙,0.25cm。
___________________附加说明:
本标准由能源部电厂化学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由能源部西安热工研究所技术归口。
本标准由能源部西安热工研究所负责修订。
本标准主要修订人:孙桂兰、孙坚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