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伊春市第二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学年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30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一拜天地,二拜高堂”,是我国旧式婚礼中的惯常礼仪。
这种“敬天法祖”民俗出现的制度因源可追溯到
A. 宗法制
B. 分封制
C. 世袭制
D. 礼乐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敬天法祖”这一关键词,结合所学,与祖宗血缘相关联的最早可以追溯到宗法制,A项正确。
分封制、世袭制、礼乐制都受到宗法制的影响。
故不符合题意。
2.秦朝统一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郡县长官的产生方式主要是
A. 世袭
B. 中央任命
C. 恩荫
D. 科举选拔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
秦朝没有科举。
故B项正确;排除ACD三项。
3. 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
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
”唐之于汉的“变动”体现在( )
A. 皇帝制度的确立
B. 郡县制的实行
C.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D. 三省六部制的实行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题目问“变动”的表现实际是问唐朝与汉朝相比不同之处,三省六部制是在隋唐才开始实行的,故选择D ,A、B、C属于汉唐两朝的相同之处,所以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
4.汉和帝永元十三年诏曰:“幽、并、凉州,户日率少,边役众剧,束修良吏,进仕路狭。
抚接夷狄,以人为本。
其令缘边郡,口十万以上,岁举孝廉一人;不满十万,二岁举一人;五万以下,三岁举一人。
”材料中反映的选官制度是
A. 世卿世禄制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答案】B
【解析】
汉代实行察举制,孝廉属于察举制的标准,故B正确;A属于先秦时期选官制度;C属于魏晋时期选官制度;D是隋唐时期科举制度。
点睛:这一题的解题关键是要读懂题干中的信息,对于文言文阅读,有时不一定非要逐字去解释,而是从中找到跟所学知识相通的字句,这一题中的“幽、并、凉州”“进仕路狭”、“其令缘边郡”“岁举孝廉”等即可得出这段材料是说,政府要在边境地区实行察举制,这样就可以把问题迎刃而解了。
5.汉朝时,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封国并存,后来封国势力越来越大,威胁到中央。
汉武帝时,为加强中央集权,削弱王国势力,采取的措施是
A. 在地方设置节度使
B. 在地方设通判
C. 颁布“推恩令”
D. 实行三省六部制
【答案】C
【解析】
汉武帝时期为了解决王国问题,实行“推恩令”,把王国的土地层层分封,让地方失去了对抗中央的财力,故C项正确;节度使是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故A项错误;通判是
北宋时期设立管理地方监察机构,故B项错误;三省六部制属于隋唐时期中央中枢机构,故D 项错误。
点睛:推恩令是汉武帝为了巩固中央集权而颁布的一项重要政令。
这项政令要求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自己的子弟。
后来根据这项政令,诸侯国被越分越小,汉武帝再趁机削弱其势力。
西汉自文、景两代起,如何限制和削弱日益膨胀的诸侯王势力,一直是皇帝面临的严重问题。
6.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刺史的主要职责是
A. 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监管
B. 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
C. 推荐和选拔各方面人才
D. 削夺诸侯的地方权力
【答案】A
【解析】
知刺史在初设时是为了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其特征是位卑权重,代表中央行使监察职责,故选A;负责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和兵役的应该是地方的行政长官郡守或县令,排除B;推荐地方人才属于选官制度,也是有地方行政长官推举,排除C;削夺诸侯的地方权力是通过推恩令而实现,排除D。
7.嘉定二年(1210年),南宋著名诗人陆游临终前写下了那首千古绝唱:“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按两宋中央官制,负责筹划“王师北定”事务的是
A. 中书门下
B. 通判
C. 枢密院
D. 三司使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两宋”“负责筹划‘王师北定’”应该宋代负责军事的中央机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机构是指枢密院,故C项正确;A项掌握行政权;B项是地方官员;D项掌握财政。
点睛:材料“两宋”“负责筹划‘王师北定’”是解题的关键。
8.“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
”所以,采取的地方制度是
A. 郡县制
B. 郡国并行制
C. 分封制
D. 行省制
【答案】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汉初为统治地方采用的郡国并行制度,所以答案选B,排除AC。
行省制是在元朝时开始实行,排除D。
9.《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治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据此判断,西周分封制的特点是
A. 周王成为“天下共主”
B. 形成森严的等级秩序
C. 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
D. 目的是拱卫王室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可知同姓亲族是分封诸侯的主体,故C正确;ABD表述正确,但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
10.古代中央集权的加强是一项重要的政治大事,其中包括军权的加强,史料记载“兵无常帅,帅无常兵”,你认为这种做法最有可能发生在下列哪个朝代
A. 秦朝
B. 唐朝
C. 宋朝
D. 元朝
【答案】C
【解析】
【详解】北宋初年实行更戍法,以禁军分驻京师与外地,内外轮换,定期回驻京师,但将领不随之调动,使“兵无常帅,帅无常师”。
此举对防止将领专权有利,但削弱了军队战斗力。
故答案为C项。
秦朝、唐朝和元朝没有实行这样的军事制度,排除A、B、D项。
11.唐代确立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均号称宰相,共同承担政务,其主要目的是
A. 强化君主集权
B. 提高行政效率.
C. 分割宰相权力
D. 利于集思广益
【答案】A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省长官均为宰相,说明了宰相权力被分散了,其目的在于为了强化专制皇权,故A项正确;BCD项不是主要目的。
12.中国古代行省的设置对于加强中央集权,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行省制度确立于
A. 秦朝
B. 汉朝
C. 唐朝
D. 元朝
【答案】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行省制是13世纪以来中国的主要行政模式,源于元朝,明清两朝得到发展,最终影响了现代中国的行政体制,故D项正确,ABC项错误。
点睛: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行省制度确立于”切入,结合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行思考。
13.古希腊的雅典人口众多,缺少肥沃耕地,食物供应短缺,50%~80%的粮食需要进口。
为了解决民生问题,雅典采取的措施是
A. 发展工商业
B. 实行民主政治
C. 发展精耕细作的农业
D. 吸收东方文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古希腊半岛大部分是山地,适宜农耕的土地较少,不适合走农业发展道路;但它三面环水,港湾众多,有利于发展航海业,进行海外贸易,故排除C,A项正确。
B项是雅典政治发展的方向,与材料强调解决生存问题不符,排除。
D项雅典吸收东方文化,与材料强调解决生存问题不符,排除。
14.如果你是生活在伯利克里时期的一名30岁成年男性公民,你将享受以下哪些权力?
①参加公民大会
②参加陪审法庭的选举
③担任国家公职
④享受国家工资和津贴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意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雅典伯利克里执政时期,所有成年男性公民可以担任大多数官职;也可以参加公民大会;陪审法庭的法官从部落30岁男性公民中产生;向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还特意为公民发放“观剧津贴”;故①②③④正确,排除ABC,所以选D。
【点睛】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的演变情况,关键信息是“伯利克里时期的一名30岁成年男性公民”,结合伯利克里统治时期的雅典民主政治的内容分析选项即可。
15.雅典的最高权力机关是()
A. 公民大会
B. 五百人议事会
C. 陪审法庭
D. 执政官
【答案】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雅典最高权力机关为公民大会,A正确;五百人议事会实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陪审法庭不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而是司法机构,执政官是古代西方政权的领导者,不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故排除BCD。
16.直接民主是古希腊时期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特色之一……与这一特色形成有关的是
A. 雅典是小国寡民的城邦
B. 雅典人擅长会议辩论
C. 雅典精神文化成就辉煌
D. 伯利克里的民主思想
【答案】A
【解析】
根据题干“直接民主是古希腊时期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特色之一”及所学知识可知,小国寡民的城邦政治是这一特点形成的基础,故A项正确;擅长会议辩论与材料无关故B项错误;雅典精神文化成就辉煌也是雅典特色之一,是表现非原因,故C项错误;伯利克里的民主思想是城邦政治的表现之一,故D项排除。
17.《十二铜表法》第九表有这样的条款:“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任何人非经审判,不得判处死刑”。
在这里,《十二铜表法》
A. 保护了平民的合法权利
B. 表明贵族不能随意解释法律内容
C. 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D. 强调法律的公平与程序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强调法律维护公共利益;“任何人非经审判,不得处死刑”强调重视法律程序。
故选D。
A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法律维护的公共利益;B项是《十二铜表法》的积极意义,即成为罗马第一部成文法的进步性,与材料不符。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民主政治•罗马法•《十二铜表法》
18.古希腊奴隶制民主政治的极盛时代是
A. 梭伦时代
B. 伯里克利时代
C. 庇西特拉图时代
D. 克利斯提尼时代
【答案】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希腊奴隶制民主政治的极盛时代是伯里克利时代,所以答案选B,排除其他选项。
19.《十二铜表法》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 维护君主的统治
B. 维护贵族的利益
C. 贵族的强烈要求和斗争
D. 平民的强烈要求和斗争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意可知,公元前五世纪时,罗马的法律还是习惯法,它的解释权掌握在贵族法官手里,法官利用这个权利为贵族谋利益,平民要求制定成文法,经过长期的斗争,于公元前449年逼使贵族成立十人委员会(十人团)制定和公布了成文法,故排除C,D项正确。
《十二铜表法》产生于罗马共和国时期,不存在维护君主统治,排除A。
B项是《十二铜表法》的实质,与设问不符,排除。
【点睛】本题熟悉《十二铜表法》的相关内容即可知道答案。
20.《十二铜表法》第三表规定:“债权人可将无力偿还的债务人,交付法庭判决,直到将其戴上足枷、手铐,甚至杀死或卖之为奴。
”这项规定反映了罗马法()
A. 具有完备的法律体系
B. 注重对私有财产的维护
C. 具有形式主义的特征
D. 以维护债权人利益为根本目的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债权人可将无力偿还的债务人,交付法庭判决,直到将其戴上足枷、手铐,甚至杀死或卖之为奴”可知,它的目的是保护私有财产,故B项正确。
罗马法成为完备的法律体系是指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与材料无关,故排除A。
法学中的形式主义,着重审讯过程中的公平更甚于最后的实质结果,过程的效率高低决定着一个形式的好坏,材料没有提到,故排除C。
维护债权人利益是直接目的,不是根本目的,表述错误,故排除D。
【点睛】《十二铜表法》①时间:公元前449年颁布。
②原因:平民反对贵族斗争的推动③内容相当广泛,条文比较清晰,审判和量刑有法可依。
④意义:积极性: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限制了贵族随意解释法律的特权,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
局限性:保留了一些比较野蛮的习惯法;根本上还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21.“光荣属于希腊,宏伟属于罗马”这句话主要反映了希腊罗马在人类文明历史上的地位。
古代希腊、罗马在人类历史上最主要的贡献在于留给后代人们的()
A. 航海与建筑
B. 民主与法律
C. 自由与强权
D. 殖民与征服意义的民主
【答案】B
【解析】
【详解】古代希腊、罗马在人类历史上最主要的贡献在于留给后代人们的民主与法律。
希腊雅典民主开民主政治的先河,雅典正是在民主政治的基础上,创造了希腊文明中的大部分辉煌。
罗马法,一般泛指罗马奴隶制国家法律的总称,存在于罗马奴隶制国家的整个历史时期。
它既包括自罗马国家产生至西罗马帝国灭亡时期的法律,以及皇帝的命令,元老院的告示,成文法和一些习惯法在内。
罗马法是近代西方各国法律体系基础。
故选B。
其他三项明显不符合题目意思,故排除。
【点睛】古希腊特别是雅典的民主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现在的一些民主的原则,来源于希腊,比如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罗马法中的陪审制度、律师制度等对现在影响深远。
22.1689 年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的直接目的是()
A. 阻止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
B. 限制国王的权力
C. 扩大资产阶级的政治权利
D. 废除君主制
【答案】B
【解析】
詹姆士二世推行封建专制,议会中的反对派发动“光荣革命”。
《权利法案》是为了限制王权,保障资产阶级的利益而颁布的,故选B;AC不是直接目的,排除;英国由保留君主制的传统,排除D。
23.英国1689年颁布的《权利法案》延续了13世纪《大宪章》中“法律至上,有限王权”思想。
“有限王权”是指在《权利法案》下,英国国王仍然拥有
A. 行政权
B. 立法权
C. 财政权
D. 司法权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完善,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
1689年《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了国王的行政权,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及确立了司法权独立于王权的原则。
故本题应选A项。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权利法案》
24.电影《鸦片战争》中有这样的镜头:英国议会上,外交大臣巴麦尊提议出兵中国,议会以271
票对262票的微弱多数通过了侵华战争的拨款,维多利亚女王同意对华宣战。
对此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 英王是虚位元首,议会掌握国家权力
B. 英国的国王没有对外宣战的权力
C. 英王是国家元首,议会只对英王负责
D. 首相是国家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议会以271票对262票的微弱多数通过了侵华战争的拨款”,可见英国议会是权力中心,“维多利亚女王同意对华宣战”英国国王统而不治,是国家的象征,是虚位元首,故选A。
根据材料“维多利亚女王同意对华宣战”可见,B表述不准确,故排除。
英国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故C表述错误,排除C。
材料没有涉及首相的权力,故D与材料无关,故排除D。
25.“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的持续增长造成中等阶级与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贵族、大地主的地位与经济实力都大为下降了,但他们仍把持政治权力,造成权力分配与社会力量对比高度脱节的状态。
”为了解决这种“状态”,英国在政治上( )
A. 发动光荣革命,与贵族阶层妥协
B. 颁布《权利法案》,确立议会主权
C. 改革议会制度,中等阶级更多参政
D. 建立内阁机构,限制国王行政权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结构”,所以发生在工业革命之前的历史事件不符合题意,光荣革命发生于1688年,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
《权利法案》颁布于1689年不符合题意,故排除B。
责任内阁制形成于18世纪上半叶,不符合题意,故排除D。
根据材料“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的持续增长造成中等阶级与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1832年议会改革扩大了中产阶级的权利,故选C。
【点睛】1832年英国议会的选举改革
1)背景:在工业革命影响下,新兴工业资产阶级要求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
2)内容:进行选举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议会席位。
3)意义: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的参政权和选举权;为工业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推动了英国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进程。
26.下列关于美国国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行使立法权
B. 在职的美国联邦政府官员不得成为国会议员,参议院议长由副总统担任
C. 总统和国会都有宣战权
D. 参议院由各州议会选出,众议员由选民直接选出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1787年宪法,总统拥有行政权,国会拥有立法权和拥有对外宣战权,故C表述不正确,根据题目要求,选C。
27. 美国既避免了各州的松散状态,又防止中央权利过分集中的体制,美国确立了
A. 邦联制
B. 共和制
C. 联邦制
D. 总统制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联邦制是一种复合制的国家结构。
联邦制实行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权,中央政府即联邦政府与地方政府的权力划分,联邦制比邦联制的优点在于中央集权程度更高。
根据所学,建国初的美国内外交困,其中重要原因就是中央政府的力量不足。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联邦制的权利结构
28.一个美国国家权力机构的成员声称:“我由国民选举产生,理应对他们负责。
”他的身份可能是( )
①参议院议员②国务卿③众议院议员④联邦法院法官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美国的参议院议员是选举产生,每州两名,①正确。
美国国务卿是由总统任命,②错误。
美国众议院议员是按照各州人口比例选出,③正确。
联邦法院法官是由总统任命,④错误。
选择C项符合题意。
29.唐朝中央政府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主要原因在于
A. 增设机构,独立施政
B. 分工明确,相互协调
C. 一职多官,互相牵制
D. 简化机构,总揽于上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B正确;增设机构,独立施政不符合史实,排除A;一职多官,互相牵制是宋朝的政治机构的特点,排除C;简化机构,总揽于上是明清政治制度的特点,排除D。
所以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
【名师点睛】三省六部制是历年常考的考点。
在此,学生要了解三省六部制的以下几点内容。
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三省职能相互分工和制衡,分工明确,效率高,确保了皇权的独尊。
这一制度是高考必考的知识点,是皇权加强有效分割相权的中央制度,也是古代中国的制度值得今天我们借鉴或思考的措施之一,使得中央机构分工协作、各司其职,所以考生要多关注这一知识点。
但是三省六部制不能说成是分权与制衡,这只适合西方政体。
30.在《杂文报》上刊登过一篇文章《如果你有两头母牛》,其中写到:“美国人:你有两头母牛,在它们的身上,一头写着民主党,一头写着共和党,它们都很强壮,但永远都不可能相互结合。
”对这些话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是
A. 这反映出美国的政党政治
B. 两个政党在本质上相同
C. 美国是一党执政
D. 美国是两党对垒,交替执政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一头写着民主党”、“一头写着共和党”、“永远都不可能相互结合”可知是美国的政党政治,美国的总统选举、参议员和众议员选举、州长选举、市长选举等都受两党操纵,两党对垒,交替执政,但本质上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故ABD项正确,与设问不符,排除。
美国是两党制,不是一党执政,C项错误,所以选C。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题,共40分。
31题18分,32题22分。
)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始皇所创建的这套中央官僚机构有两个明显特点:第一,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
中央行政体制。
“三会九卿”分工严密,各司其职,但都要围绕着皇权这一中心来设置和运转。
最高官职,如“三公”等相互牵制,任何人都无法独揽大权,最终军政大权完全操纵在皇帝一人手中,保证专制皇权不致旁落。
第二,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九卿”中奉常、宗正、郎中令、将作少府等官职就是为皇室专设的,是为皇帝私家服务的。
国与家同治,这是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
----摘编自人教版《历史》必修一材料二国初定制,设议政王大臣数员,皆以满臣充之。
凡军国重务不由内阁票发者,皆交议政大臣会议。
每朝期坐中左门外会议,如坐朝仪。
雍正中设立.,议政之权遂微。
然犹存其名,以为满大臣兼街。
乾隆壬子纯皇帝(乾隆帝)特旨裁之。
----摘编自昭榷《啸亭杂录》卷《议政大臣》(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代“三公”的主要职责及中国古代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强化的主要措施。
【答案】(1)职责: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太尉,管理全国军务。
特点:国与家同治。
(2)主要措施:明朝:废除宰相制度,设立内阁。
清朝:设立南书房,设置军机处。
【解析】
(1)职责:根据所学可知,丞相为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太尉,管理全国军务。
特点:根据“国与家同治,这是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得出国与家同治。
(2)主要措施:根据“凡军国重务不由内阁票发者”和所学知识得出明朝废除宰相制度,设立内阁。
清朝:根据“雍正中设立”和所学知识得出康熙设立南书房,雍正设立军机处。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英格兰出现的骚乱,我们商业上的不景气以及笼罩全国各地的那种普遍的低迷消沉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如果不是完全的话)归咎于最高权力机构的无权…
——华盛顿1787年给友人的一封信材料二有学者认为,美国的民主制度是根据人们的政治经验,还有自己的利益要求及未来打算,理智地“设计”出来的。
权力的分立和相互制约是一个重要的原则,具体体现为三
权分立。
材料三英国“光荣革命”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
……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
——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1)根据材料一指出当时美国面临最大的问题。
美国是如何解决该问题的?
(2)根据材料二,简述美国1787年宪法有关三权分立的规定及其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学知识,指出“光荣革命”的“完善”之处。
英国找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有哪些?
【答案】(1)问题:最高权力机构的无权(或邦联制导致美国面临危机)。
解决:制定1787年宪法(联邦宪法),规定实行联邦制。
(2)规定:1787年宪法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三部分,国会掌握立法权,总统掌握行政权,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
作用:三者独立平等,相互制约,有效地防止了专制的出现。
(3)完美:不流血、妥协。
办法:颁布《权利法案》,限制王权,确立议会至上;责任制内阁逐渐形成,国王逐渐统而不治。
【解析】
(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最高权力机构的无权”回答;第二小问从1787年宪法颁布回答。
(2)依据所学从1787年宪法从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三部分回答。
(3)第一小问从妥协角度回答;第二小问从颁布《权利法案》以及责任制内阁逐渐形成角度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