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课件:第4课第4节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古城西安,最让人记忆深刻的是那一道道气势恢 宏的古城墙,它高高矗立在人们的视野中,环绕在 城市四周,在霓虹闪烁、高楼林立的现代都市中形 成一种别样的美。在家乡,波光粼粼的金渭湖之 上,一架看似晃晃悠悠的铁索桥从河中央横穿而 过,与河中一丛茂密的芦苇相互映衬,构成一幅巧 夺天工的美丽图案。多少年来,人类就是这样用自 己的劳动来改造自然界,把原始的荒山野林建造成 遗留千古的世界遗址,变成种种令人叹为观止的美 丽胜景。
•⑥惯用语活泼生动,常用来比喻一种事物或行为, 相当于一个词或词组,它的意义往往不能简单地从
字面上去推断。⑦惯用语虽然是一种较固定的词组,
但定型性比成语要差些。表达特定动作方式意义的
比况语,也可以归入惯用语,如“一板一眼”“三
三两两”“你一言我一语”“一把鼻涕一把眼泪” 等。
• 3.歇后语
• 歇后语也是汉语的一种特殊熟语形式。它由前后两 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 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 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 “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 所以就称为歇后语。常见的歇后语有以下几类:
• (1)谐音类。如“空棺材出葬——目(墓)中无人”“孔 夫子搬家——净是输(书)”。这类歇后语是利用同音 字或近音字相谐,由原来的意义引申出所需要的另 一种意义。看到这类歇后语,往往要转几个弯子才 能恍然大悟,因而也更饶有兴味。
• (2)喻事类。如“弄堂里搬木头——直来直去”“冷水 发面——没多大长进”。这类歇后语是用客观的或想 象的事情作比方。如果对设比事情的特点、情状有 所了解,也自然能领悟后半段的“谜底”。
•第四节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 •——熟语
• 鹧鸪天·惜别
• (宋)严仁①
• 一曲危弦断客肠。津桥捩②柂转牙樯③。江心云带蒲 帆重,楼上风吹粉泪香。
• 瑶草碧,柳芽黄。载将离恨过潇湘。请君看取东流 水,方识人间别意长。
• 【注】①严仁,字次山,号樵溪,邵武(今属福建)人。 生卒年不详。②捩:扭转。③牙樯:饰以象牙的帆 樯。
• 生活之美,美在劳动。当我们坐在洁净、漂亮的饭 店里享受美味佳肴时,是烹饪大师烟熏火燎的劳动 之果;当我们与亲爱的人牵手徜徉在花的海洋,享 受美丽的生活时,是花匠披星戴月精心扶植,用劳 动带给我们幸福生活;当我们从一名无知懵懂的孩 子成长为社会需要的各类专业人才时,那是辛勤的 老师精心教导灌输的功劳;当我们惬意地躺在宽敞 明亮的屋子里休息时,那是技艺精湛的建筑师的巧 夺天工的丰功伟绩。在汶川、玉树地震救灾中,是 无数的义务工作者和武警战士和许许多多富有爱心 的好心人将那么多掩埋在废墟下的生命挽救,创造 了一个又一个生命的神话,还是劳动带给我们的奇 迹。
• 【赏析】作者在上片借景抒情,层次分明,步步推 进,虽不点破,却蕴蓄着浓厚的惜别之情,是融情 于景的典范。“一曲危弦断客肠”写楼上别筵情景: 宴席将散,一曲哀弦,愁肠欲断。万种愁情,借琴 曲传出,令人魄荡魂销。首句便给通篇定下了基调, 接着,作者又将笔锋对准到河桥附近的帆船上:人 已进船,船舵和桅、一转,包含几许离愁别恨!这 一句由将别而即别,词意推进一层,惜别的气氛更 为浓厚。“江心”句由即别转到方别。帆随云动, 写出了似为云所“带”的主观感觉。“楼上”一句, 从对方着笔,终于拈出一个“泪”字来,把抒情气 氛推上了高峰。
• 2.熟语的主要来源有哪些方面?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 【答案】①来自人们口头广泛流传的现成语言,以 谚语、歇后语、惯用语为主,大多总结了历代劳动 人民的生活斗争经验或对自然的认识,往往诙谐生 动,含蓄隽永,极具生活的情趣性。②来自书面语 言,包括古代各种著作(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历史 著作、诗文、小说等),这类熟语以成语为多,一般 言简意赅,形象生动,富于艺术表现力。
• (3)喻物类。如“黄牛肩脚——不负责任”“老鼠上 街——人人喊打”。这类歇后语则是用某种或某些物 件、动物作比方。了解设比物的性质,也就能领悟 它的意思。
• (4)故事类。如“刘备借荆州——只借不还”“林冲棒 打洪教头——专看你的破绽下手”。这类歇后语一般
• 4.谚语
• 谚语指在民间流传的比较通俗的一些语句。谚语类 似成语,但口语性强,通俗易懂,而且一般都表达 一个完整的意思,形式上差不多都是一两个短句。 谚语内容包括极广,有的是农用谚语,如“清明前 后,栽瓜种豆”;有的是事理谚语,如“种瓜得 瓜,种豆得豆”;有的属于生活上各方面的常识谚 语,如“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类别繁多, 数不胜数。
• 自古以来,人们都在讴歌、赞美劳动。陶渊明——一 个主动放弃官场和文人生涯,投身田野自耕自养的 隐者。他这样描述自己的生活:“种豆南山下,草 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 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在 古人的眼中劳动是如此神圣,劳动又是如此之美。
• 马克思说过:“劳动最光荣。”一个人最美丽的一 面不是他有多么伟大的贡献,而是他的所得是不是 靠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在电视上看到有一名环卫工 人,她说,清晨,当别人还在酣梦中时,她却早已 拿着扫帚清扫街道;
•晚上,当别人快快乐乐地坐在电视机前欣赏电视节 目时,她却还在当城市的美容师……她刚参加工作 时很后悔自己的选择,她曾觉得自己所从事的是一 项辛苦且卑微的职业。后来,在一次工作中,他看 到商场里的保安抓住一个小偷,在大庭广众之下, 保安厉声喝道:“富裕的生活要靠自己劳动所取得, 偷窃他人财物可耻!”围观的群众也纷纷谴责起小 偷来。从那一次,她终于明白:自己所得的每一分 钱都是靠辛勤的汗水换来的,虽不富裕但心里踏实。 最终,她一丝不苟、勤勤恳恳地工作,慢慢喜欢上 自己的职业,还获得了全国劳模的殊荣。
• 【答案】①使用熟语应弄清熟语的意思。很多熟语 不能只从字面上去理解它的意义。如“三只手”指 的是小偷。“平时不烧香,急来抱佛脚”是指临时 想办法。因此弄清熟语的意义,是判断熟语使用正 误非常重要的一步。
• ②成语使用要注意感情色彩。不少熟语也带有鲜明 感情色彩,熟语大多是用来调侃人的,批评坏人坏 事,讽刺不良现象居多。
②今年,公司加大公益广告创新力度,制作出一批画面清 晰、意.味.深.长.的精品,有效发挥了公益广告引领社会风尚的积 极作用。
③世界各国正大力研制实用的智能机器人,技术不断升 级,创新产品层.出.不.穷.,未来有望在多领域、多行业发挥更大 的作用。
④赵老师学的是冷门专业,当年毕业时,不少同学离开了 该领域,而他守.正.不.阿.,坚持致力于该专业的教研工作,最后 硕果累累。
• 1.熟语有哪两个特点?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 【答案】①结构上的固定性,构成成分不能随意更 换,如“明日黄花”不能改为“昨日黄花”。②意 义上的整体性,熟语的意义是特定的,不能只从字 面上去解释,如“周瑜打黄盖”是“一个愿打,一 个愿挨”之意,使用中与“周瑜”“黄盖”无关。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考点透视
• 辨析正误和辨析近义词语填空,仍是高考考查词语 的重要题型,也可能出现将词语与实词、虚词结合 在一起考查的可能,增强考查的综合能力。解答此 类试题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 ①审读题干,确定试题类型。
• ②分析选项,确定词语含义。辨析型试题,都提供 同义词或近义词选项,采用选词填空的形式,这类 题要从辨析这些词语之间的细微差异入手,能准确 把握住同中之异,就容易抓住解题的要害。正误判 别类,一般都给出加点词,或特别指明句中含有词 语,这类题必须分析加点的词语与其他词语之间的 关系。
• 2.惯用语
• 惯用语指有特定比喻含义的固定词组。它一般有七 个特点:
• ①人们一般比较熟知,比较大众化。②惯用语一般 多在口语中运用,用起来自然、简明、生动、有 趣。③惯用语比较短小。④惯用语是一种固定的词 组,比如“吃大锅饭”“半瓶子醋”“背黑 锅”“穿小鞋”“磨洋工”等。⑤惯用语是人民群 众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口头创造出来的,表义精练 准确。
意赅。成语总的来说属书面语范畴,它还保留着文
言书面语在词义或语法结构上的特点,如“飞沙走 石”“令人发指”(词义),“唯利是图”“时不我 待”(语法)。惯用语属于口语范畴,它的语言材料都 是人民口头上常用的、通俗易懂的。
• 2.如何正确使用熟语呢?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 熟语主要包括成语、惯用语、歇后语、谚语。
• 1.成语
• 成语是汉语特有的而且最为大量使用的熟语形式。 成语是人们长期使用后凝固下来的固定词组。汉语 的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例如 “狐假虎威”“叶公好龙”“呆若木鸡”等;但也 有个别成语不止四个字,例如“醉翁之意不在 酒”“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不入虎穴,焉得虎 子”等。成语的出处,一般都来自对历史事件、古 代寓言的概括,但也有直接采用名言诗句或社会流 行用语的。
•如“毛遂自荐”“完璧归赵”“卧薪尝胆”是历史 事件;“守株待兔”“鹬蚌相争”“愚公移山”是
寓言故事;“老骥伏枥”“学而不厌”“殚精竭虑”
是名言名句;“七手八脚”“欢天喜地”“过河拆
桥”是口头用语;而“自力更生”“舍己救
人”“百花齐放”则是当代社会的流行用语。还有
的成语来自外语,如“火中取栗”是取材于法国寓 言,“天方夜谭”则来自阿拉伯民间故事集的名称。
下片直接抒写离情别意。头两句仍为写景。碧草芳美,岸柳初 萌,青春作别,倍觉魂销。正是“绿杨芳草几时休,泪眼愁肠 先已断”!两句以美好的春景,反衬惜别之情。“载将”一句 将看不见、摸不着的“离恨”写得具体而有分量。结尾两句改 设问为肯定语气,是全词一气写分别至此必然的感情蓄积。以 悠悠不尽的东流江水,喻绵绵不断的离别愁情,使主题进一步 深化,令人回味不绝。
• ③结合语境,确认正确答案。无论是以辨析为主还 是以判别正误为主的题,都离不开选项所给出的语 境。仔细分析上下文,明确语境对语义的限制和补
真题典例
(2017·全国卷Ⅰ)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 的一项是( )
①比赛过后,教练希望大家重.整.旗.鼓.,继续以高昂的士气、 振奋的精神、最佳的竞技状态,在下一届赛事中再创佳绩。
⑤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给古丝绸之路的沿线城
市带来了活力,很多城市对未来踌.躇.满.志.,跃跃欲试。 ⑥目前,快递业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行业,快递服务
虽不能说万.无.一.失.,但的确为百姓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②④⑥
• 【答案】B
• 【解析】①重整旗鼓:指失败之后,重新集合力量 再干。不合语境。②意味深长:意思含蓄深远,耐 人寻味。③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 ④守正不阿:形容处理事情公平正直,不讲情面。 不合语境。⑤踌躇满志:形容对自己的现状或取得 的成就非常得意。用错对象。⑥万无一失:绝对不 会出差错。
• ③注重熟语使用场合、语言环境。熟语是民间口口 相传的语句,口语化是它的一大特点,因此公文、 报告等严肃的语体文禁用熟语;在庄重场合、严肃 气氛中不能用熟语——除非故意用熟语来调节气氛。
• ④熟语使用允许语言重复。一些熟语因常有民间色 彩,地方色彩,有时必须用一句大家都能理解的语 句加以解释,这就不属于重复,或者说重复是熟语 使用所需要的手段。如“你这么做事攀高枝,巴结 达官贵人”,这里的“攀高枝”与“巴结达官贵 人”是同一意思。须注意的是,成语使用不允许语
•③意义整体性方面。两者都具有整体性的特点,不 过成语意义大多数不能从字面上理解,而惯用语意
义全都不能从字面上去理解,都是比喻引申义。④
来源方面。成语是历代人民群众集体智慧创造并流
传下来的,具有深厚的全民性,是民族语言中的珍
品,而惯用语里有一部分来源于方言,就具有地域
性,带有方言意味。⑤语言风格方面。两者都言简
• 1.简要说说惯用语与成语的不同。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 【答案】①定型性程度方面。两者都具有定型性, 不过成语结构紧密,定型性程度很高,不像惯用语 大多可以插进成分,或者更换成分、改动词序。② 语言形式方面:两者的结构类型都是多种多样的, 不过成语以四字格、联合型结构为主,惯用语以三 字格、动宾型结构为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