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学习】《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_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教学设计
一、概述
本节课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思想政治》第4册,《生活与哲学》第3单元第七课第二框《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主要学习内容有: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等。

二、教学目标分析知识与技能:1、能识记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系统的含义与特征。

2、能理解系统优化的方法;综合性思维方式。

3、能举出生活中的典型事例,运用相关原理,知道如何才能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最优目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剖析生活实例,说明如何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养成综合性思维,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能够初步坚持和把握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的能力,初步具有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安排自己学习和生活的能力。

在处理问题时,既能看到整体与部分之间的联系又要看到它们的区别,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学会运用综合性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和处理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1、通过“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方法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形成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
过对典型事例的分析,初步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及综合性思维方式等知识点的思路与方法。

2、采用“三个一”授课思路,即教师善于挖掘课程资源,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准备一个学习提纲、找一则时政或事实素材、提一个疑难问题,教师紧扣此资源与其他资源整合进行授课的教学思路。

3、组织学生分组探究学习,引领学生培养自主创新精神与实践的能力,以及培养集体主义的意识与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够初步树立整体意识,培养全局观念,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或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努力把自己融入集体,融入社会。

2、坚持系统优化的方法,统筹考虑,优化组合。

形成综合性思维,树立合作精神和树立集体主义观念,是这一课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最终落脚点。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1、高二(一)班是文科班学生,对哲学学习有较高兴趣;此部分内容与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学习将有一定的兴趣;2、本班学生是年级中素质较好的班级,自我学习意识较强。

但学生学习的自我调控能力较弱。

3、学生此前已学过唯物论的基本知识,和辩证法部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一课,本课作为前一节课的方法论,学生学习本课有一定的延续性。

4、联系的观点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这对初学哲学,对哲学、世界观、方法论关系不是很明确的学生来说,在学习上有一定难度。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结合高二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紧密联系学生思想和社会实际,设疑问难,循序渐进,用丰富而生动的现实材料来引出和论证相关观点。

2、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精神,课前准备充分,课上组织讨论,提高认识,并将政治学科的思想和知识内化,避免空洞说教和简单灌输。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知识点学习目标媒体类型媒体内容要点教学作用使用方式所得结论占用时间媒体1、整体与部分的统一性理解二者整体与部分统一性用网捕麻雀BF 能够较易形成感性认识2分钟互联网2、系统优化的方法能够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进行分析事物幻灯三个和尚没水喝GG能够掌握系统优化方法3分钟自制六、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引入新课:讲授新课:播放:黄荃模仿钟馗图二、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一)、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1)整体和部分相互区别○含义不同;师(问):黄荃为何无法改动钟馗图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整体与部分的事例。

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57:
多媒体显示(内容见注2)师析:①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体、学校、水分子、金牌的获得等),这是从静态来看,即从空间上看;也指事物发展的全过程(如人的一生),这是从动态来看,也就是从时间上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

②组成整体的各个部分并不是胡乱地堆积在一
起就是一个整体,而是相互联系、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即每个部分都会影响其他部分,进而影响整体。

③注意“金牌的获得”和“人的一生”这两种类型的整体形式。

展示:《井底之蛙》引发学生思考回答:(略)学生思考概括整体与部分的含义学生从事探究活动:思考青蛙为何可笑?引导学生分析生活中较有影响的典型事例,可知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拓展学生思维,全面正确地认识事物;同时为今后学习对立统一规律做好铺垫。

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提取有用信息的方法使学生更全面准确地认识全体和部分的含义,为后面学习提供有力保证教学内容教学活动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整体和部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各不相同
(2)整体和部分的相互联系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整体和部分相互依赖;○整体和部分相互作用;○整体和部分的地位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

(3)处理好整体和部分关系○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二)、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1)系统和要素的含义及基本特征(2)系
统的基本特征(3)掌握系统优化方法的要求
多媒体显示(见注3):师析:(1)因为他不懂得捕雀的网虽然由一个个网眼组成,但网中的网眼相互制约地联系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因而使网在功能上具备了单个网眼所不具备的功能。

这说明,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

(2)结论参见课文P57。

师引导学生探险究活动得出如下结论: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和恩格斯谈论手的两句话可知,部分离开整体是无法获得的,人身体上的各个器官是构成人的活生生的肌体的组成部分,具有不可分割的的统一性,它们既有联系,又相互区别。

因此,脱离了人的身体的手不能算是人体的一个部分。

多媒体显示:《一举而三役济》(内容见注4)引导学生探究活动得出结论:
这个施工方案全面考虑了施工的各个环节及其相互联系,结构合理、关系顺畅,既节约了资源,又大大缩短了工期,实现了整体的最优目标。

古人尚能如此,我们更应该自觉地优化结构、协调发展,争取系统目标的最优化。

媒体展示《田忌赛马》师问:1、田忌运用的是什么思维方法?2、说说田忌是怎样运用这一方法的?探究与争鸣:是否整体的功能总大于局部?媒体播放:三个和尚没水喝课堂
小结:展示本节课的逻辑结构图。

学生探究活动:(1)单个网眼为什么捕不到雀而网能捕到呢?(2)根据(1)问,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学生探究活动:为什么说离开了人的身体的手就不能算是人的一个部分?(课文P57探究题)
学生探究活动:用哲学道理分析一举而三役济的意义?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表演小品或短剧“管中窥豹”,揭示成语所蕴藏的哲理。

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回答。

了解系统内优化的重要性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

充分利用课本资源学习,透过现象看本质。

体味中华传统文化智慧内涵,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哲理内容,并自主以表演单位按不同等级评价,使学生学习评价方式多样化、科学化。

激发学生兴趣,了解优化系统的重要性。

让学生明晰本节课的逻辑结构七、教学评价设教学设计成果评价量表(二)一级指标分值二级指标等级优良中一般概述5说明学科、年级、教材版本,学习的内容和本节课的价值及重要性53~420~1学习目标分析15从学生角度确定教学目标,目标阐述清楚、具体,可评价53~420~1结合新课程标准,知识、技能、过程和情感体验并重,重视学生多元智能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53~420~1处理好课标要求和拓展之间的关系53~420~1学习者特征分析10分析学习者起点能力,包括认知能力特征分析、认知结构分析、特定的知识和能力基础特征分析53~420~1分析学习者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和学习风格53~420~1教学策略分析15有创新,符合学科特点、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53~420~1教学方法和策略可操作性强,便于实施53~420~1目的明确、阐述清晰53~420~1媒体的选择与设计5媒体容易获得,媒体选择与设计符合学习者特征和教学的要求53~420~1教学过程设计20教法上有创新,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以及高级思维能力的培养53~420~1方案简单可实施,对教学环境和技术的要求不高,可复制性强53~420~1各个教学环节描述清晰,能反映教学策略以及师生的活动53~420~1格式规范53~420~1教学评价10注重形成性评价53~420~1有明确的评价标准,提供了评价工具53~420~1教学资源20资源符合学习者的特征、有利于主题的表达和目标的教学53~420~1资源内容丰富,并且正确、科学53~420~1表现形式合理,简洁明了、具有很强的表现力53~420~1尊重知识产权,说明资源和出处53~420~1八、帮助和总结 1.、“三个一”(要求学生准备一个提纲、一个事例和一个问题,并在课内优化并解决问题)课堂教学资源的发掘,保证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利用电教媒体教学
后,增加课堂教学信息的密度,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同时增加了同学们对政治课的兴趣,加深了对“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理解。

2.、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和课堂发言,充分发挥了学生作为课堂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使老师教得生动,学生学得主动,对观点也把握得透。

3.、由于穿插许多现实材料,使学生进一步感爱到学习哲学的实践性和有用性,提高了他们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反响极好。

点评:石老师对课题的和内容描述清晰。

但是,缺乏对课题在全书中的地位,以及所教内容的价值分析。

还忽略了教学所需的课时数。

点评:石老师从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课题预计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做了一个完整描述。

尤其是对“过程与方法”的描述中,突出了教师教法和学生学法的分析,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提高了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点评:石老师学生的智力、非智力因素,以及可能的学习困难做了细致的分析,为接下来的教学策略的选择提供了依据。

这有利于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点评:石老师在教学策略的选择上,坚持了思想政治课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但是,缺少对教学策略选择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对具体的教学方法策略也没有进行分析。

点评:综合利用、幻灯片等多种媒体教学手段,创设了学生熟悉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主动探究学
习的热情,体现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生活化”的基本特色。

但是,对比后面的“教学过程”内容,发现存在一些出入。

如播放:黄荃模仿钟馗图、展示《井底之蛙》、多媒体显示《一举而三役济》和媒体展示《田忌赛马》等,未在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中得以体现。

点评:石老师对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设计目的进行了详细、清晰的说明。

结合教学流程图,可以感受到石老师这节课安排的教学环节连贯、媒体选择恰当、活动形式多样,体现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优势,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机地整合在一起。

这也能够很好体现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尊重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教学思想,有利于本课教学目标的实现。

总之,石老师在短短的几天时间里,按照教育技术理论的要求,对一节思想政治课教学进行了规范化的设计,突出了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有效整合,很好地证明了教育技术理论不仅是科学的、可行的,而且是具有很强的实际可操作性。

这也增强了我们学习和运用教育技术的信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