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育锻炼关系的调查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育锻炼关系的调查研究
作者:付晓春刘杰
来源:《职业时空》2007年第15期
目前,我国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亦不例外。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从多方面多角度对体育的心理健康效应进行了研究,体育锻炼促进心理健康的功能日益受到广泛关注。
本文从高职院校学生体育锻炼的行为习惯、兴趣、锻炼形式与类型等方面,探讨体育锻炼行为与心理健康的内在联系。
并希望通过本研究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将体育锻炼作为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提供参考依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唐山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学生876人,平均年龄20.5岁。
2.研究方法
采用国际上通用的心理健康测试量表SCL-90进行测试。
调查问卷法:制定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调查问卷,内容包含体育锻炼兴趣、形式、类型及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等,测试前进行了问卷效度和信度检验。
采用集体问卷测试,无记名答卷,统一指导语。
共发送问卷1006份,实际回收952份,剔除无效问卷76份,有效问卷为876份,占发送问卷的87.5%。
专家调查法。
制定专家调查问卷,以保证问卷的效度和信度。
二、结果与分析
1.不同锻炼行为阶段组学生的心理健康比较
体育锻炼行为阶段性反映着锻炼者的锻炼习惯。
根据本研究需要,把体育锻炼行为分为无锻炼阶段、准备、行动、维持获得4个阶段。
“无锻炼阶段”指“目前没有进行体育锻炼”;“准备阶段”指“有时进行锻炼,但没有形成规律”;“行动阶段”指“目前进行了有规律体育锻炼,但时间仅为6个月以内”;“维持获得阶段”指“已持续了6个月以上有规律的体育锻炼”。
表1为不同体育锻炼行为阶段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经过方差分析表明,不同阶段组学生的心理健康指标除躯体化、敌对和精神病性因子外,其余各因子得分存在显著性差异。
各组均值进行配对比较结果表明,维持获得组学生的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因子得分均低于其他3组,偏执因子得分低于无锻炼阶段组和准备阶段组,精神病性因子分数低于无锻炼阶段组。
进一步对各因子内容量表分析发现,不锻炼和锻炼无规律的学生有着较多的紧张、神经过敏、苦闷、自卑和猜疑、冲动行为,而处于维持获得组的学生则有着较少的不适行为。
这与Martinsen的研究结果一致,体育锻炼是治疗焦虑症状的有效手段,并有助于降低轻度到中度的抑郁程度。
我国丁雪琴等人的研究结果也表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和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者两个群体在心理压力困扰程度上存在较大差异,前者有利于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
分析提示:不同的锻炼习惯对心理健康有着不同影响,长期进行有规律的体育锻炼能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2.不同体育锻炼兴趣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比较
结果表明,不同兴趣组大学生的SCL-90因子总分存在着显著性差异,且在高组与低组之间的差异也非常显著(t=-3.081,p=.002),兴趣高的大学生表现出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
进一步对各因子得分进行方差分析发现,不同兴趣组大学生的抑郁、焦虑、偏执、强迫症状得分均存在着显著性差异,两极组间差异更为显著。
体育锻炼兴趣低的学生表现出与不锻炼和锻炼无规律学生相似的心理健康状况。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对某一事物积极的态度和行为,取决于对这一事物所具有的价值的深刻认识和理解,同时,也取决于对这一事物的浓厚兴趣。
大学生锻炼兴趣的高低可能是影响他们锻炼行为稳定性和坚持性的主要因素,因此表现出相似的心理健康状况。
3.不同锻炼形式组学生的心理健康比较
统计数据表明,不同形式组学生的SCL-90因子总分存在着显著性差异,且在集体锻炼组与个人锻炼组之间的差异非常显著(t=-2.991,p=.003),集体锻炼组得分明显低于个人锻炼组,在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等因子分值上还好于混合组(有时集体、有时个人)。
进一步对各内容量表分析发现,经常参加集体锻炼的学生平时的不适反应和行为较少,8.56%的心理异常发生率低于个人锻炼组的16.4%及混合组的14.3%。
这与何秋华等人的实验研究结果一致,课余集体锻炼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效果优于非集体锻炼的大学生。
为减少其他锻炼因素的影响,选择经常进行有规律体育锻炼的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锻炼形式的心理健康状况。
结果表明,集体锻炼形式组和混合组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偏执因子分低于个人锻炼组(p<0.05),集体组的强迫、焦虑、恐怖因子分低于个人组,人际关系敏感、焦虑因子分还低于混合组(p<0.05)。
综合分析提示:经常进行集体锻炼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效应更明显。
4.不同锻炼类型组学生的心理健康比较
对锻炼类组(娱乐健身性的活动)、竞技类组(竞争比赛性的活动)及混合组(类型不确定)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进行方差分析发现,3组各因子总体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表2是锻炼类组与竞技类组学生的心理健康比较,发现在躯体化、抑郁、敌对因子上,锻炼类组得分低于竞技类组。
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与大学生对竞技类活动后的胜负结果给予了过多的注意而产生了不同的评价,特别是失败的结果导致了心理状态的失衡有关,也可能与活动的内容和强度有关。
这也是需要采用实验做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有研究认为,健身和有氧训练等非竞争性锻炼类型活动具有心境的双向调节功能,即将负性心境或过高的良性心境状态维持在中间水平上亦即平衡机制的功能,而具有双方竞争性的存在胜负结果的竞技类型活动对心境具有失衡机制的功能。
黄志剑等人的实验研究表明,大学男生在进行竞技性活动后胜负的结果对心境有非常显著的影响,失败使得竞技类型活动没有起到改善心境状态的作用。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长期进行有规律的体育锻炼有助于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学生体育锻炼兴趣与心理健康之间有着明显的互动关系,兴趣高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较高;选择集体锻炼形式和锻炼类型活动的学生心理健康效应更为突出。
2.建议。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应加强学生对体育锻炼促进心理健康功能的认识,提高其体育锻炼兴趣,使其养成自觉、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
应把体育锻炼作为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手段,设法加大体育场地面积,增加体育设施,保证每周安排组织至少3次课余集体锻炼,并指导帮助学生选择好锻炼内容和类型。
(作者单位:1.河北理工大学;2.廊坊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