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蕃风俗文化的交流(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蕃风俗文化的交流(一)
第十节风俗文化的交流
一、马球
吐蕃马球盛行,唐太宗时已传入长安,由是成为汉地深受欢迎的体育运动。
《封氏闻见记》记载过汉藏球手在长安比赛马球的经过。
当时唐朝皇帝及文武大臣均临场观看,尚未继位的唐玄宗也亲自驰马参赛,场景极为热烈壮观。
据该书载,早自唐太宗时吐蕃马球已传入长安,“太宗常御安福门,谓侍臣曰:闻西蕃人(即吐蕃人)好为打球,欲令朕见此,胡疑朕爱此,骋为之,以此思量,帝王举动岂宜容易,朕已焚此球以自诫。
”这说明吐蕃人常在长安街内打马球,而唐太宗已经令人学会,观看过吐蕃赛球,还曾受到吐蕃人打球邀请的。
只因他身居皇位,故表示不宜沉溺于马球之戏。
既然皇帝已悉马球之技,其群臣岂能不学,从中宗公开提倡赛球,并已组成汉人组成的马球队,而他自己的技术也身手不凡,可知马球已遍及长安。
《封氏闻见记》详载了中宗观汉藏马球赛的情况:“景龙中,吐蕃遣使迎金城公主,中宗于梨园亭子赐观打球,吐蕃赞咄奏言:臣部曲有善球者,请与汉敌,上令仗内试之,决数都,吐蕃皆胜。
时玄宗为临淄王,中宗又令与嗣虢王邕、附马杨慎交、武延秀等四人敌吐蕃十人,玄宗东西驱突,风回电激,所向无前,吐蕃功不获施。
其都尚赞咄,犹此仆射也。
中宗甚悦,赐强明绢数百段。
学士沈佺期、武平一等皆
献诗。
”③唐诗记此事:“侧身转臂看马腹,霹雳应手神珠驰”,又说:“击鞠(即球)由来岂作禧,不忘鞍马是神机,牵缰绝尾施新巧,背打星球一点飞。
”蔡孚亦为诗云:“金键玉凿千金地,宝仗雕文七宝球。
”④在唐宫廷中打马球成为当时的时尚,连贵为天子的皇帝也积极参与,下场比赛,就可知其影响之深刻了。
诗人杨巨源的《观打球有作》诗,如此描绘打球情景:
亲扫球场如砥平,玉勒回时沾赤汗,
龙骧骤马晓光晴。
花鬃分处拂红缨。
入门百拜瞻雄势,欲令四海氛烟静。
动地三军唱好声。
杖底纤尘不敢生。
马球之球藏语谓之“波罗”,唐代所谓之“金颇罗”当时指此而言。
马球在汉地直传到明代,同时也传至国外。
欧美及阿拉伯语称“球”为“颇罗”,均源自藏语。
对此,阴法鲁教授已于20世纪50年代着文做过详考①。
马球后来被唐朝做为训练骑兵的“军中常戏”,因而“虽不能废”。
1972年在干干陵发掘唐章怀太子李贤的墓,其墓道西壁上即绘有完好的彩色马球比赛图,可知吐蕃马球戏在汉地影响之深。
遗憾的是,不知何因,西藏的马球术后来竟失传了,国内仅蒙古族尚存此技。
吐蕃另有“骑马之戏”,在长安也受到皇室官员的赞赏,此“骑马之戏”似即马术。
桑耶寺落成时举行过盛典,其间即有精彩马术表演。
据《全唐诗》载:“景龙四年(公元710年)正月五日,移仗蓬莱宫大明殿,会吐蕃骑马之戏,因重为柏梁体联句”②。
③唐封演着《封氏闻见记》,
卷六,第2至5页,打球。
④按:马球手乘马,手持球仗(即宝仗),驰击用革或木所做之球,球上涂色雕纹,谓之“七宝球”。
①阴法鲁《唐代西藏马球戏传入长安》,载《历史研究》,1959年6月号,第41至43页。
②《全唐诗》卷2。
二、饮食习俗
1、饮茶
饮茶喝酒茫是汉藏族共同爱好的生活习俗。
茶叶及饮茶在汉地早已有之,藏语中的“茶”是汉语译音。
虽然藏文典籍对茶叶何时传入藏地有各种说法,但对它的描述均十分生动。
据《汉藏史集》说,茶叶在藏地的出现始于吐蕃赞普都松芒保杰(676~704)时期,即公元8世纪初。
故事说都松芒保杰害了一场重病,当时吐蕃没有很高明的医生,赞普只能调剂饮食,注意休养。
有一天,王宫屋顶的栏杆上飞来一只美丽的小鸟,口衔一根树枝,树枝上有几片叶子。
开始赞普并未留意,翌日旭日东升,小鸟又来婉啭啼叫,于是赞普命人将小鸟口中的树枝拿来榻上,竟是一种藏地没见过的树,摘一树叶入口品尝,顿觉清香袭人,煮沸饮用,更是浓香入心,精神也大好了。
于是,赞普命人去寻找这能治病养身的树。
吐蕃的臣民们四散去找,其中一个忠于赞普一心想着赞普早日康复的大臣,在汉藏边境的汉地看见了这种树。
可是,有一条河挡着他的去路,便淌过河
采得一捆茶树枝。
后来又来一只白色母鹿为他引路,跋山涉水,来到赞普王宫,赞普用树叶疗养病体,果然大获效益。
这便是茶传入吐蕃的来历③。
吐蕃赞普颇喜饮茶。
自731年唐蕃会盟设立“茶马互市”于赤岭后,汉地茶叶开始大量传入到藏区,成为吐蕃人民不可缺少的饮料。
吐蕃赞普喜好收藏汉地名茶,还派称为“汉地五茶商”的商人负责唐蕃之间的茶叶贸易。
汉籍《唐国史补》载:“常鲁公使西蕃,烹茶帐中,赞普问曰:‘此为何物?’鲁公曰:‘涤烦疗渴,所谓茶也’。
赞普曰:‘我此亦有’。
遂命出之,以手指曰:‘此寿州者,此舒州者,此顾渚者,此靳门者,此昌明者,此湖者’”④。
传说茶叶与藏族语言学的发展也有一定联系。
《汉藏史集》又说,屯弥桑布札去印度学习创制文字。
印度文字元音有16个,辅音有34个,虽然都能发出声来,但吐蕃人很不容易把音发准。
屯弥想不出好办法,就将寝门紧闭,昏然睡去。
醒来时见身边有一位瘦小的老太婆。
便问:我将门紧闭,老太太是如何进来的。
老太太说天空是我的路,你将门紧闭又有何妨。
屯弥听了迷惑不解,再次询问路程有多远。
老太婆说没一定,屯弥再问路上带什么口粮,老太婆回答说是茶叶。
说完顿然消隐。
此事过后,屯弥才从老太婆的话中请出有等6个印度文字中没有的音构成藏文30个字母。
等等。
2、饮酒
从藏语对酒和酒糟的称谓可知汉地酿酒传入藏地历史更为久远,当不只是在文成公主入藏之后。
早期,藏族称酒为stsang或rtsang,后来又称为chang。
据藏学专家研究,这一称谓与古汉语的称谓有渊源关系。
汉地在商朝时就有叫鬯或鬯酒的高级饮料,见于甲骨文。
西周大盂鼎的铭文中就有“锡汝鬯一卤”之句。
鬯的读音zang,与藏族对酒的上述读音十分接近。
而藏语称酒糟为“phab”,与汉语糟粕的粕字存明显关系。
从藏族对茶、酒的称谓关系可以看到藏汉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悠久历史。
①
此外,据当代学者杜蔚兰考证,中国中原地区在先秦的主要食物“糗”即吐蕃藏人食用之糌粑,这是吐蕃同中原饮食文化交流的又一成果。
不过只是中原的原料是米和麦,藏族用的是青稞麦而已。
②③《汉藏文书》上册,第123页至第126页下。
④李肇《唐国补》上海古籍出版社,第66页。
①王尧《吐蕃文化》,第191页。
②参见《糗即糌粑小考》,载《西藏民族学院学报》1990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