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指导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名校考试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上学期期中检测(济南期中)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在高中语文传统文化专题的小组研习活动中,大家读了以下关于“始”“终”的文句颇有感慨,“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其先后,则近道矣”(《大学之道》)“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谏太宗十思疏》)“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老子》四章》)。

如果你是小组成员之一,对于一件事情的“始”和“终”有什么经验和感悟?结合材料写篇文章作为研习成果,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本人原创作文解析
这是一则名言类情境作文。

由三句有关“始”与“终”的名言构成。

第一则名言出《大学之道》,直言“万物都有本末轻重,完事都有先后始终,理清了事物的先后次序,即遵循事物的规律,认清规律,依据规律办事,则接近道,也就是走上正道、达途。

这一句包含两侧内容,一层是指出基本规律就是事物的本末始终,第二层则点明遵循这样的本末始终的规律,才能接近正道。

第二则名言出自魏征的名篇《谏太宗十思疏》,这一句写出“有良好开端的人确实很多,但能够始终如一,坚持到最后的人,却十分少。

”这是对社会现象高度概括与总结,谈的是“始”与“终”这两者之间,需要坚持,写出了坚持到最后就是胜利的道理。

这一句既是现象又在说理,其内涵是只有持之以恒,不断努力,才能成功。

第三则名言出自《老子》,指出“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遭受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如此就不会失败。

”这一句是方法论,想要事无败,就要坚持到底,同时一定要在接近成功的时候,不能放松,要和刚开始的时候一样,保持足够的热情信心,有严谨的做事态度,这样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这句话对人们的启迪是,警惕事情即将结束时的放松、松懈。

这三则材料来自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都是课文里的名篇名句,所以学生们都很熟悉,也会很亲切,从这个角度看来,命题者充分考虑到考教衔接,而且这几则材料内容高度集中在“始终”的关系上,而这一话题关涉到所有人所有事,考生有话可说,有理可证,有经验可谈,由体会可写。

题目的情境任务也非常明确,这是一次高中语文传统文化专题的小组研习活动,研习活动即研究性学习,写作的内容也与研究型学的成果有关,这样的情境任务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不是无关紧要,这样的情境里体现了对学生独立思维的考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对高中语文学习的认识,而且以小组成员的身份带入写作情景,就更符合学生的身份。

参考立意
1.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2.慎始才能敬重,坚持才能胜利
下水文
有始有终达正道,坚持到底事乃成
安慧鞍山八中
“大学之道,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止于至善,是儒家修为的最高境界。

研习活动收获颇盈,赓续传统星火,薪传文化流脉,我辈当需谨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当笃行,由始及终,坚定向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皆需有恒,慎始慎终,专心致志。

有始有终达正道,坚持到底事乃成。

《大学》里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知先后近于道,守始末达通途,“知“是有始及终的枢纽。

鉴古斟今,“知”才能发现木之长在固其根本,流之远在浚其泉源,本末倒置,混淆事序,皆因无“知”,这无知即是“无智”。

范文正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便是他熟谙“先后始末”,成就一代文坛佳话;仲永之悲已成千古憾事,仲永之父,见利短视,不知固本夯基才能行稳致远。

以古为鉴,明往知来,我辈青年在干事创业,建功新时代之时,亦需以“知”启程,谙熟规律,名本末懂始终,有始有终达正道。

《谏太宗十思疏》里说,“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善于始恒于终,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恒”是连接始终的肯綮。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恒心毅力缺一不可。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始终之间,以恒心惯之,才能事成。

若不是一份恒心,怎能有王大珩坚持到底,为了中国现代国防光学技术及光学工程的开拓奠基;若不是一份恒心,孙家栋怎能穷尽一生,把中国航天事业、探月工程推向最高峰。

踵武前贤,我辈青年更应知晓恒心方能有始有终,坚持到底事乃成。

《老子》有云,“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慎始敬终,用心一也。

“慎”从始到终都需谨记践行的。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深功夫就是克勤恪勤,审慎的态度,行百里者半九十,功败垂成,为山九仞功亏一篑的例子举不胜举,因此从始至终,保持一种严谨慎慎的态度非常关键。

滔天排浪中架起港珠澳大桥,林名慎终如始,把工作做到最细,直到大桥最后的和龙通车;在贵州的窝凼山谷里建成一眼万年的“天眼”,南仁东用生命践行,谨慎的对待无论多么细微的工作。

时至今日,我辈当有始有终达正道,坚持到底事乃成。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脚下”,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研习之路迢遥,我自当云程发轫,培风图南。

北宋哲学家张载曾言,“为天地立心,为生命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以践行开始,以责任担当为终,在民族复兴的伟业里,有始有终达正道,坚持到底事乃成。

作文资料:
1. 儒家经典《大学》之“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理解:凡万物都有本末轻重,万事都有先后始终。

摆正了事物的先后次序,离“大学之道”也就不远了。

把“本末、终始、先后”再加上后文中的“厚薄”称之为“四种关系”,为人处世要处理好的四种关系,即“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厚薄有分”。

事物的这四种关系是朴素的唯物主义,是客观存在的。

无论事物多么复杂,能够把其里里外外、前前后后的内容、特点及关系、规律弄清楚,对自己、他人、家庭、组织乃至社会都会形成透彻地理解并采取行动,每成功一次,离“大学之道”的终极目标就近一点;成功的次数越多,获得的成就越多,离“大学之道”也就越来越近,并最终达至自己“至善”的境界。

“物有本末”,在事物的构成中,有些构成是最核心的、最根本的,抓住了它们就抓住了事物的关键;而其他的则是非主流的,属于细枝末节。

面对事物的“本末”,我们不能本末倒置,过于重视细节而忽视了最根本的问题,或者毫不在意枝节或细节部分而影响整体,因为凡事均有度,执中最重要。

“事有终始”,事情无论大小,有开始就有结束,有起点就有终点,要拎得清、抓得住。

实际工作和生活中,我们既不能顾头不顾尾,也不能没头没尾,而要头尾相顾,前后相依,开好头,收好尾。

“知所先后”,对于一件事情或多件事情,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搞清楚事情应该的先后
次序,将事物的流程逻辑地、科学地确定下来,形成计划,这将极大提高事物成功的可能性,甚至是事半功倍。

相反,先后不分、次第不分,先做的不做,或者本可后续安排却提前实施而导致混乱,这样的情形是屡见不鲜的,破坏性极强。

2.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解释:有良好开端的人确实很多,但能够始终如一,坚持到最后的人,却十分少。

赏析:此句提醒人们,成功不仅仅依赖于一个良好的开始,还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决心,才能最终实现目标,强调了毅力、耐心的重要性。

【例文】
古人讲:“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做一件事,许多人开始时往往热情澎湃、雄心勃勃,但能够做到一以贯之、敬终如始的不多。

有的做事“三分钟热度”,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最后选择放弃;有的做事急于求成,短时间内看不到回报就半途而废;还有的经不起困难和挫折的考验,缺乏攻坚克难的劲头,遇挫即止。

事实证明,成功往往属于能够坚持到最后的人。

面对艰难曲折和诱惑考验,如果没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恒心、“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就很难成功到达终点。

(解放军报《成功属于“克终者”》)
【典故】
出自唐代魏徵《谏太宗十思疏》,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意思是,所有君主帝王,承受上天的重大使命,无不是在深深的忧虑中就治道显著,而一旦功成名就就道德衰退,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而能够坚持到底的却很少。

【赏析】
敬终如始乃成事之要。

今天,我们正奋力奔跑在新长征路上,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收获了显著的成绩,但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前进路上还有很多新的“娄山关”“腊子口”需要我们去征服和跨越。

面对一道道险关要隘,唯有发扬一辈接着一辈干的愚公移山精神,做到一以贯之、敬终如始,才能不断攻坚克难,做到行稳致远,最终实现梦想。

3.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老子《道德经》有云:“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故慎终如始,则无败事矣。

”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遭受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如此就不会失败。

慎终如始有三个含义:
(一)做事要慎重,要有一个好的开始
苏轼曾说:“慎重则必成,轻发则多败。

”在做一件事情之前,要全面考虑,慎重谋划,事半功倍,一个好的开始才会使事情成功一半。

很多人经常抱怨自己又遇到了失败,但实际上失败的原因并不在于你的脑力不够,而在于事情开始之前你没有“未雨绸缪”。

当我们在做一些重要事情时,准备的越充分越好。

当我们解决问题时,找到问题产生的根源,问题就已经解决一半了。

很多时候,问题并不像表面看起来那么的简单,时常需要重新定义问题。

《礼记•经解》中说:“君子慎始,差若毫厘,谬以千里。

”“慎始”,是古人谨慎从事、修养身心、完善人格的一种自省和防范。

没有“慎始”,便无法谈“善终”。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开始做事时,一定要打好基础,把握好方向目标,要慎之又慎。

(二)慎终如始
在日常生活中,普通人为人处事不能善始善终,一般可以归结于这两个方面原因:首先,虎头蛇尾,开端和过程都很重视、谨慎,而到结尾处放松了警惕和要求;其次,急于求成,开头和过程都很认真,眼看将要大功告成,杂念、欲望、贪念便起来了,患得患失,最终过犹不及。

曾国藩曾在写给儿子的家书中说:“余生平有三耻:学问各途,皆略涉其涯,独天文算学,毫无所知,虽恒星五纬亦不识认,一耻也;每作一事,治一业,辄有始无终,二耻也;少时作字,不能临摹一家之体,遂致屡变而无所成,迟钝而不适于用,近岁在军,因作字太钝,废阁殊多,三耻也。


曾国藩说自己平生有三大耻辱,而“有始无终”是其中一耻。

对于如何解决“有始无终”的问题,曾国藩的另一些话可以助我们找到答案:“凡人作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

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

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我生平坐犯无恒的弊病,实在受害不小。

当翰林时,应留心诗字,则好涉猎他书,以纷其志;读性理书时,则杂以诗文各集,以歧其趋。

在六部时,又不甚实力讲求公事。

在外带兵,又不能竭力专治军事,或读书写字以乱其志意。

坐是垂老而百无一成。

”曾国藩这段话总的意思是说,我们做任何一事情,必须用全部精力去做,全神贯注这件事,要锲而不舍,不松懈,不见异思迁,要有始有终,坚持到底,否则,一生都不会有所成就。

古语云:“非知之难,行之惟难;非行之难,终之斯难。

”这是很朴素的道理。

为人处事,我们要“有恒”,若想不功败垂成,必须要有“行百里半九十”的精神,做每一件事在行将完成时要仍像开始时那么认真、谨慎、坚持不懈,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善始善终,善做善成。

《松窗梦语》里有一个故事。

明代张瀚初任御史,去参见都察院(主管监察的机构)都台长官王廷相。

王廷相给他讲述了一桩见闻,他乘轿进城遇雨,看到穿新鞋的轿夫,从进城之前,还择地而行,怕弄脏新鞋。

进城后,泥泞渐多,一不小心踩进泥水中,便“不复顾惜”了。

王廷相说:“居身之道,亦犹是耳,倘一失足,将无所不至矣!”张瀚听了这一席话后,“退而佩服公言,终身不敢忘”。

虎头蛇尾的事常有,因小失大的事也不少,抓住根本,以此去衡量一切,尤其不要放过细微枝节。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小节最易被忽略,特别是自己身上小的过失。

小节不仅授人以柄,而且为大的失误打开了缺口。

这样,是否注意到了小节,也就成了衡量慎终如始的一个重要标志。

处事应从大处着眼,从细处着手,胆大心细,强调一点一滴的积累。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做难事应从易事着手,然后触类旁通;办大事应从小事做起,重视积累的力量。

圣人在一件事情的开始便已慎重视之,不敢怠慢,不管难易都当作难事来处理,终究会减少甚至避免困难,进而成事。

“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圣人没有刻意把自己和所处理的事情放在重要地位,而是踏踏实实地做好力所能及的小事,向着正确的方向,最终越走越远,积小成多,由小及大。

(三)抽身再看慎终如始
史玉柱当年盖巨人大厦时,遭遇资金链断裂,欠下巨债。

表面上看来他失败了,实际上正因为他的这次失败,让他学到了对他来说最重要,最具价值的东西,之后他才能东山再起,走向成功。

倘若从这个角度看问题,人生没有彻彻底底失败的事情。

失败时多复盘,不要轻易放过每一段经历,深入反思自己哪里做的欠妥当,哪里需要改善。

下一次再做事时做出改善,就这样不断改善迭代,日积月累,终会越做越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