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精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学精要》
第一章
《黄帝内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最全总结秦汉以前医学成就,并奠定了中医学理论基础的经典著作。
《伤寒杂病论》东汉张仲景在继承《内经》基础理论的基础上,总结了一个时期积累的医学经验,提出了系统的辨证论治法则,把基本理论和临床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
(中医临床经典著作)
《神农本草经》东汉时期出现,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物学专著。
《诸病源候论》隋代时期,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
《刘涓子鬼遗方》南齐龚庆宣,现存最早的外科学专著。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唐代蔺道人,现存最早的伤科学专著。
《经效产宝》唐代昝殷,现存最早的妇产科专著。
《颅卤经》唐代,现存最早的小儿科专著。
《新修本草》唐代,第一部国家组织编撰的药典。
《雷公炮炙论》现知药物炮炙的最早专著。
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寒凉派,以火热立论,用药多寒凉。
张从正:攻下派,用汗、吐、下三法以攻邪。
李东恒:补土派,治疗重在升补脾阳。
朱丹溪:滋阴派,临床善从气血痰火湿食六郁进行辨证治疗。
第三章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机体自身整体性和内外环境统一性的思想即整体观念。
1.人与自然界具有统一性2.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3.中西医学整体观的差异
辨证论治: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
辩证就是把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辩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
1.证,又称证候,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2.症,是症状和体征,亦即疾病的临床表现。
同病异治:对同一疾病不同阶段出现的不同证型,采用不同的治法。
异病同治:不同的疾病在发展过程中出现性质相同的证型,因而可以采用同样的治疗方法。
第四章
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1.阴阳的含义: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2.阴阳属性的划分:凡是水及具有水的特性的事物和现象(如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有形的等)皆属于阴;凡是火及具有火的特性的事物和现象(如剧烈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等)皆属于阳。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1.阴阳对立制约2.阴阳互根互用3.阴阳消长平衡4.阴阳相互转化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人体的组织结构既有机联系,又可划分阴阳。
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
就背腹而言,背部为阳,腹部为阴;就四肢而言,外侧为阳,内侧为阴;就筋骨皮肤而言,筋骨在里为阴,皮肤在外为阳;就内脏而言,六腑传化物而不藏为阳,五脏藏精气而不泻为阴;五脏分阴阳,心、肺位于上,为阳脏,心属火通于夏而为阳中之阳脏,肺属金通于秋而属阳中之阴脏;肝、脾、肾位于下,为阴脏,肝通木属于春而为阴中之阳脏,脾属土通于长夏而为阴中之至阴,肾属水通于冬而为阴中至阴。
五行的基本特性:1.木曰曲直2.火曰炎上3.土爰稼穑4.金曰从革5.水曰润下
五行相生的次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克的次序: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五脏的相互资生:肝生心,肝藏血以济心;心生脾,心阳温煦以助脾运;脾生肺,脾气健运以益肺;肺生肾,肺气清肃下行以助肾纳气;肾生肝,肾藏精以滋养肝血。
五脏的相互制约:肾制约心,肾水滋润上行以制约心火,防止其过亢;心制约肺,心阳温煦有助于肺气宣发,并能防止肺气肃降太过;肺制约肝,肺气肃降可抑制肝气升发太过;肝制约脾,肝气调达可疏泄脾土之壅滞;脾制约肾,脾主运化水湿可防止肾水泛滥。
藏象:藏于体内的内脏所表现于外的生理和病理现象。
五脏:心、肝、脾、肺、肾
心:主血脉,主神志。
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在时为夏。
肺:主宣发与肃降,主气,主通调水道,主朝百脉,主治节。
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在志为忧,在液为涕,在时为秋。
脾: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
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在时为长夏。
肝:主疏泄,主藏血。
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在志为怒,在液为泪,在时为春。
肾:主藏精,主水,主纳气。
其体在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在窍为耳及二阴,在志为恐,在液为唾,在时为冬。
六腑:胆(为六腑之一,又属奇恒之府)、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胆:储存和排泄胆汁,主决断
胃:主受纳,腐熟,主通降,以降为和
小肠(主液):主受盛,化物,泌别清浊
大肠(主津)
膀胱
三焦:通行元气,运行水液
奇恒之府: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气的主要功能: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气机:气的运动称为气机。
气运动的基本形式一般概括为升、降、出、入4种基本形式。
气化: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
通常指精、气、血、津液的各自新陈代谢及其相互转化。
元气:人体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根源于肾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包括元阴、元阳之气。
元气有推动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激发和调节各个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生理功能的作用,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宗气:由肺吸入的清气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气结合而成,聚于胸中这谓之宗气。
走息道而司呼吸,贯心脉而行气血,与人体的视、听、言、动等功能相关。
经络的概念: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人体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
(内为阴,外为阳:分布于肢体内侧的经脉为阴经,分布于肢体外侧的经脉为阳经,经脉内外侧面各有前、中、后之分,名称则有外阴阳明、厥阴少阳、少阴太阳之
别。
脏为阴,腑为阳;上为手,下为足)
十二经脉的大体走向: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一源而三歧:冲脉(十二经脉之海),任脉(阴脉之海),督脉(阳脉之海)
六淫致病特点:1.外感性 2.季节性 3.地区性 4.相兼性 5.转化性
风邪:风性轻扬开泄、易袭阳位,风性善行而数变,风行主动,风为百病之长。
寒邪: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寒性收敛。
湿邪:湿为阴邪,易阻滞气机,损伤阳气,湿性重浊,湿性黏滞,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燥邪: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易伤肺。
热邪:热为阳邪,易伤津耗气,热性炎上,易生风、动血,易扰心神,易致疮疡。
暑邪: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性升散,最易伤津耗气,暑多挟湿。
七情治病特点:七情直接影响内脏,使脏腑气血失调,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痰饮致病特点:阻滞气机,阻碍气血,致病广泛,变化多端,病势缠绵,病程较长,易扰乱神明,多见滑腻舌苔。
淤血致病特点:1.疼痛 2.肿块 3.出血 4.发绀 5.舌质紫暗 6.脉涩或结代
第五章
青色:主寒症、气滞、血瘀、疼痛、惊风。
赤色:主热证,亦可见于戴阳证。
黄色:主脾虚、湿证。
白色:主虚证、寒症、失血证。
黑色:主肾虚、寒症、水饮、血瘀、剧痛。
胖大舌:舌体比正常的人大而厚,伸舌满口,多主水湿内停,上溢舌体所致。
舌肿胀色红绛,多见于心脾热盛,血络热盛而气血上壅,舌肿胀而青紫晦暗多因中毒而血液凝滞。
齿痕舌:舌边缘有牙齿压迫的痕迹,多伴舌体胖大,主脾虚,水湿内盛证。
舌淡胖大而润,舌边有齿痕,多由寒湿壅盛体内,或阳虚水湿内停而致;舌色淡红,舌边有齿痕,常见于脾虚、气虚;若舌红、肿胀满口,舌边有齿痕,为湿热痰浊内蕴。
痿软舌:舌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伸缩回旋,多为伤阴或气血俱虚。
舌痿软而红绛少苔,多见于外感热病后期,邪热伤阴,或内伤久病,阴虚已极;舌痿软而舌色枯白无华,多属于气血俱虚;新病舌干而萎,主热病津伤;舌红干而渐萎者,是肝肾阴亏已极之象。
独语:自言自语,喃喃不休,见人则止,首尾不续的症状。
哮症:为呼吸急促似喘,声高断续,喉间痰鸣,往往时发时止,缠绵难愈。
多因内有痰饮,复感外寒,束于肌表,引动伏饮而发;也有感受外邪,失于表散,束于肺经所致者。
或久居寒湿地区,或过食酸咸生冷,都可诱发哮喘。
怒 恐 喜 思
悲
胀痛:指疼痛兼有胀感的症状。
是气滞作痛的特点。
时发时止属气滞之证。
刺痛:指疼痛如针刺之状。
是淤血致痛的特点。
多是淤血阻滞,血行不畅所致。
走窜痛:指疼痛部位游走不定,或走窜攻冲作痛的症状。
其中胸肋脘腹疼痛而走窜不定的,常称为窜痛,多因气滞所致;肢体关节疼痛而游走不定的,常称为游走痛,多见于风湿痹病,因风邪偏胜所致。
固定痛:指病痛部位固定不移的症状。
若胸肋脘腹等处固定作痛,多是瘀血为患;若四肢关节疼痛固定不移,多为寒湿、湿热阻滞,或热壅血瘀所致。
里急后重:指便前腹痛,时时欲便,便时窘迫不畅,肛门重坠,便意频数的症状。
多因湿热内阻、肠道气滞所致。
浮脉:轻取既得,重按稍减而不空,一般见于表证,亦主虚证。
浮脉主表,反映病邪在经络肌表的部位。
邪袭肌腠,卫阳抵抗外邪,则脉气鼓动于外,应指而浮。
细脉:脉细如丝,但应指名显,气血两虚,又主湿病。
细而气血两虚所致。
营血亏虚不能充盈脉道。
气不足则无力鼓动血液运行,故脉体细小而软弱无力;又湿邪阻压脉道,也见细脉。
滑脉:来往流利,如珠走盘,应指圆滑,痰饮,食滞,实热。
实邪壅盛于内,气血涌盛,故脉往来流利,应指圆滑。
平人脉滑而冲和,是营卫充盈之象,故亦为平脉。
妇女妊娠亦常见滑脉,是气血充盛而调和的表现。
弦脉:端直而长,如按琴弦,肝胆病,诸痛,痰饮,疟疾。
弦是脉气紧张的表现。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以柔和为贵。
邪气滞肝,疏泄失常,气机不利,诸痛,痰饮,阻滞气机,脉气因而紧张,则出现弦脉。
第六章
圣药:呕家之圣药(生姜),风家之圣药(防风),安胎之圣药(黄芩,白术),疮家之圣药(连翘),除湿邪之圣药(茯苓),血家之圣药(当归),治风之圣药(天麻)
祛风湿药:祛除风寒湿邪,解除痹痛为主要作用的药物,分为祛风湿散寒药、祛风湿清热药、祛风湿强筋骨药3类。
黄芩:黄芩苦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凉血安胎。
(清上焦)
黄连:黄连味苦,清热燥湿,泻心胃火,解毒止痢。
(清中焦)
茵陈蒿:茵陈味苦,清利湿热,利胆退黄,治疸要药。
吴茱萸:吴萸辛散,温肝散寒,温中止痛,止呕止泻。
丹参:丹参味苦,活血调经,凉血消痈,兼可安神。
第七章
桂枝汤(解表剂,辛温解表):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功。
小青龙汤(解表剂,辛温解表):小青龙汤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辛夏甘草和五味,姜桂麻黄芍药同。
连翘散(解表剂,辛凉解表,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牛豉薄荷,甘桔芦根解表法,清疏风热煮无过。
桑菊饮(解表剂,辛凉解表,辛凉轻剂):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解表剂,辛凉解表,辛凉重剂):伤寒麻杏甘石汤,汗出而喘法度量,辛凉宣泄能清肺,定喘除热效力彰。
小柴胡汤(和解剂,和解少阳):小柴胡汤和解功,半夏人参甘草从,更用黄芩加姜枣,少阳百病此为宗。
龙胆泻肝汤(清热剂,清脏腑热):龙胆泻肝栀芩柴,生地车前泽泻偕,木通甘草当归和,肝经湿热力能排。
小建中汤(温里剂,温中驱寒):小建中汤芍药多,桂姜甘草大枣和,更加饴糖补中脏,虚劳腹痛服之痤。
黄芪桂枝五物汤(温里剂,温经散寒):黄芪桂枝五物汤,芍药大枣与生姜,益气温经和营卫,血痹麻木功效良。
炙甘草汤(补益剂,补阴):炙甘草汤参姜桂,麦冬生地大麻仁,大枣阿胶加酒服,虚劳肺痿效如神。
柴胡疏肝散(理气剂,行气):柴胡疏肝芍川芎,枳壳陈皮香草附,疏肝行气兼活血,胁肋疼痛皆能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