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山西省太原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2024学年山西省太原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958年,苏联汉学家费什曼出版了一本专著《李白生平与创作》,认为李白
的世界观和创作都具有双重性:“一方面他接受道家思想,认为道家哲学是在当
时社会的桎梏下寻求个性解放的途径;另一方面,他又意识到自己是人民的儿子,对人民的命运有一种责任感,想用自己的才华造福于人民。

”李白的诗继承
了中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又赋予其新的内容,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生活,也
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和疾苦,因而他的诗歌属于现实主义作品。

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西方学者开始注意到李白的天才表现,指出李白
诗歌的根本特征是“想象力”,这种卓越的想象力使他的诗才超越了所有其他唐
代诗人。

持此观点的,有法国学者路易·拉卢瓦、俄罗斯汉学家瓦西里·阿列克谢
耶夫等人。

他们不约而同地认为,李白天才般的幻想源自道教思想的熏陶。

谈到这一点,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机杼独见,他说:批评家和传记家经常讨
论李白对道教的倾心,特别是他对神仙的崇拜。

李白结交著名的道教人物,接
受初级的道箓,有时在诗中显示对道教密旨的了解,这在大多数人那里是罕见的。

玄宗对道教的扶植,使它成为宫廷宠臣的迷人捷径,李白走的正是这条路。

李白从未参加进士考试,也从未表示在这方面有何兴趣,似乎也不可能为获得
必不可少的引荐而努力。

即使他参加考试也极不可能通过,因为要想成功通过
这条指向恩宠的标准“文学”之路,就必须结合社会和教育的有利因素。

与王维
相比,李白更算不上是宗教诗人:他所深切关注的,既不是道家的宇宙法则,
也不是道教炼丹术的原始科学。

对于李白来说,神仙不过是驰骋幻想的对象和
释放想象力的工具。

他们的异常与李白个人的异常感觉相应:“别有天地非人
间。

”这正好解释了李白想象力生发的深层次原因。

宇文所安还指出,包括杜甫
在内的其他唐代诗人,没有人像李白这样竭尽全力地描绘和突出自己的个性,
向读者展示自己作为诗人和作为个体两方面的独一无二。

(摘缩自谭夏阳《李白来到旧金山————中国古诗的异域新生》)材料二:
在中国古代的诗人中,有两个人得到过“仙人”的评价:一个是李白,一个是
苏东坡。

可是倘若以李白和苏东坡相比,还是有一个分别的,我认为这个分别
在于:李白是“仙而人者”,苏东坡是“人而仙者”。

什么是“仙而人者”?我们说,李白生来就属于那种不受任何约束的天才,可
是他不幸落到人间,人间到处都是约束,到处都是痛苦,到处都是罪恶,就像
一张大网,紧紧地把他罩在里边。

他当然不甘心生活在网中,所以他的一生,
包括他的诗,所表现的就是在人世网罗之中的一种腾跃的挣扎。

他拼命地飞腾
跳跃,可是却无法突破这个网罗。

因此他一生都处在痛苦的挣扎之中。

而苏东坡呢?他本来是一个人,却带有几分“仙气”,因此他能够凭借他的“仙气”来解
脱人生的痛苦。

这和李白是完全不同的。

朱自清先生在他的《唐诗三百首指导大概》里曾说,唐代诗人,尤其盛唐诗人,心中都有这个“仕”与“隐”的情意结,但每个人的情况又各有不同。

孟浩然
仕隐两失,王维则仕隐两得。

而李白呢?他是把仕和隐结合在一起去追求的。

李白曾说:“所冀旄头灭,功成追鲁连。

”“旄头”是星名,这里代表叛乱的胡人。

“鲁连”是鲁仲连,战国时代的高士。

当时秦国包围了赵国,魏国不肯救赵,却
派人劝赵国奉秦为帝。

鲁仲连正好在赵国,遂挺身而出,义不帝秦,因而鼓舞
了赵国的士气,秦将为之退军五十里。

适逢信陵君夺晋鄙军来救赵,打退了秦军。

事后,赵相平原君以千金酬谢鲁仲连,鲁仲连不肯接受,说:“所贵于灭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取也。

即有取者,是商贾之事也。

”(《史记·鲁仲连列传》)因此后世饮佩他的不慕荣利,视之为高士的榜样。

李白诗中
多次提到鲁仲连,在另一首诗中他还曾以鲁连自比,说:终然不受赏,羞与时人同。

(摘编自叶嘉莹《叶嘉莹说初盛唐诗》)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指出李白的诗歌属于现实主义作品,因其反映了时代生活以及人民的愿望和疾苦。

B.西方学者均认为李白诗歌的根本特征是“想象力”,李白天才般的幻想源自道教思想的熏陶。

C.宇文所安认为和其他唐代诗人相比,李白的诗歌最能突出诗人的个性,也最受读者喜欢。

D.李白的一生处在痛苦的挣扎之中,其根源是对于充满约束、痛苦、罪恶的人世,他无力反抗。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玄宗对道教的扶植,可能是李白在诗中显示对道教密旨了解、对道教倾心的重要原因。

B.李白被称为“谪仙人”,即触犯天条被罚到人间的仙人,这与苏东坡的“仙人”气质不同。

C.材料一综合运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论述了李白在诗文作品中独一无二的个性表达。

D.两则材料均提到李白在当时社会的桎梏下寻求个性解放,但材料二对此论证更充分。

3.朱自清认为“王维仕隐两得”,下列诗句最不可能佐证朱自清观点的一项是()
A.方将与农圃,艺植老丘园。

(王维《寄荆州张丞相》)
B.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王维《酬张少府》)
C.无才不敢累明时,思向东溪守故篱。

(王维《早秋山中作》)
D.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王维《少年行其二》)
4.有人评价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中虽然记叙的是梦境的内容,但无
疑是清醒时的作品”,请结合材料的有关内容,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清塘荷韵
季羡林
楼前有清塘数亩。

记得三十多年前初搬来时,池塘里好像是有荷花的,我的
记忆里还残留着一些绿叶红花的碎影。

后来时移事迁,岁月流逝,池塘里却变
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再也不见什么荷花了。

我脑袋里保留的旧的思想意识颇多,每一次望到空荡荡的池塘,总觉得好像
缺点什么。

这不符合我的审美观念。

有池塘就应当有点绿的东西,哪怕是芦苇呢,也比什么都没有强,最好的最理想的当然是荷花。

有人从湖北来,带来了洪湖的几颗莲子,外壳呈黑色,极硬。

据说,如果埋
在淤泥中,能够千年不烂。

因此,我用铁锤在莲子上砸开了一条缝,让莲芽能
够破壳而出,不至永远埋在泥中。

这都是一些主观的愿望,莲芽能不能长出,
都是极大的未知数。

反正我总算是尽了人事,把五六颗敲破的莲子投入池塘中,下面就是听天由命了。

这样一米,我每天就多了一件工作:到池塘边上去看上几次。

心里总是希望,忽然有一天,“小荷才露尖尖角”,有翠绿的莲叶长出水面。

可是,事与愿违,
投下去的第一年,一直到秋凉落叶,水面上也没有出现什么东西。

经过了寂寞
的冬天,到了第二年,春水盈塘,绿柳垂丝,一片旖旎的风光。

可是,我翘盼
的水面却仍然没有露出什么荷叶。

此时我已经完全灰了心,以为那几颗湖北带
来的硬壳莲子,由于人力无法解释的原因,大概不会再有长出荷花的希望了。

我的目光无法把荷叶从淤泥中吸出。

但是,到了第三年,却忽然出了奇迹。

有一天,我忽然发现,在我投莲子的
地方长出了几个圆圆的绿叶,虽然颜色极葱人喜爱,但是却细弱单薄,可怜兮
兮地平卧在水面上,像水浮莲的叶子一样,而且最初只长出了五六个叶片。


我来说,这又是一个虽微有希望但究竟仍是令人灰心的一年。

真正的奇迹出现在第四年上。

严冬一过,池塘里又溢满了春水。

到了一般荷
花长叶的时候,在去年飘浮着五六个叶片的地方,一夜之间,突然长出了一大
片绿叶,而且看来荷花在严冬的冰下并没有停止行动,因为在离开原有五六个
叶片的那块基地比较远的池塘中心,也长出了叶片。

叶片扩张的速度,范围的
扩大,都是惊人得快。

几天之内,池塘内不小一部分,已经全为绿叶所覆盖。

而且原来平卧在水面上的像是水浮莲一样的叶片,不知道是从哪里聚集来了力量,有一些竟然跃出水面,长成了亭亭的荷叶。

原来我心中还迟迟疑疑,怕池
中长的是水浮莲,而不是真正的荷花。

这样一来,我心中的疑云一扫而光:池
塘中生长的真正是洪湖莲花的子孙了。

我心中狂喜,这几年总算是没有白等。

天地萌生万物,对包括人在内的动植物等有生命的东西,总是赋予一种极其
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这种力量大到无法抗御。

只要你肯费力来观察一下,就必然会承认这一点。

现在摆在我面前的就是我楼
前池塘里的荷花。

自从几个勇敢的叶片跃出水面以后,许多叶片接踵而至。


夜之间,就出来了几十枝,而且迅速地扩散、蔓延。

不到十几天的工夫,荷叶
已经蔓延得遮蔽了半个池塘。

从我橄种的地方出发,向东西南北四面扩展。


无法知道,荷花是怎样在深水中淤泥里走动。

反正从露出水面的荷叶来看,每
天至少要走半尺的距离,才能形成眼前的这个局面。

光长荷叶,当然是不能满足的。

据了解荷花的行家说,我们前池塘里的荷花,同燕园其它池塘里的,都不一样。

其它地方的荷花,颜色浅红;而我这里的荷花,不但红色浓,而且花瓣多,每一朵花能开出十六个复僻,看上去当然就与
众不同了。

这些红艳耀目的荷花,高高地凌驾于莲叶之上,迎风弄姿,似乎在
睥睨一切。

幼时读旧诗:“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爱其诗句之美,深恨没有能亲自到杭州西湖欣赏一番。

现在
我门前池塘中呈现的就是那一派西湖景象。

是我把西湖从杭州搬到燕园里来了。

岂不大快人意也哉!前几年才搬到朗润园来的周一良先生赐名为“季荷”。

我觉
得很有趣,又非常感激。

难道我这个人将以荷而传吗?
前年和去年,每当夏月塘荷盛开时,我每天至少有几次徘徊在塘边,坐在石
头上,静静地吸吮荷花和荷叶的清香。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我确实觉得四周静得很。

我在一片寂静中,默默地坐在那里,水面上看到的是荷花的绿肥、红肥。

倒影映入水中,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它从上面向下落,水中的倒影却是从下边向上落,最后一接触到水面,二者合为一,像小船似的漂在那里。

我曾在某一本诗话上读到两句诗:“池花对影落,沙鸟带声飞。

”作者深惜第二句对仗不工。

这也难怪,像“池花对影落”这样的境界究竟有几个人能参悟透呢?
连日来,天气突然变寒。

池塘里的荷叶虽然仍然是绿油油的一片,但是看来变成残荷之日也不会太远了。

再过一两个月,池水一结冰,连残荷也将消逝得无影无踪。

那时荷花大概会在冰下冬眠,做着春天的梦,它们的梦一定能够圆的。

“冬天如果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我为我的“季荷”祝福。

(有删节)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莲子在水中静卧三年,直到第四年,才出现“真正的奇迹”。

这一静一动的反差,显示了难以抗拒的求生力量。

B.“凌驾”“弄姿”“睥睨”等词语,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荷花的高洁做岸、充满自信的状态。

C.每到塘荷盛开,我“静静地吸吮荷花和荷叶的清香”,这里的“清香”和环境的清静、心境的淡然相吻合。

D.“一片莲瓣堕人水中”“像小船似的漂在那里”,作者在写到荷花的凋零时,对即将逝去的生命感到惋惜,充满凄凉。

6.本文写荷花从无到有、从弱小到繁茂的成长动态,作者对荷花的情感也随之变化。

请结合原文加以梳理概括。

7.《清塘荷韵》--文,盲似浅白而“韵”实隽永,请结合文章谈谈你对“荷韵”的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

父仲卿,无名位。

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

念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

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
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

寻.登进士第。

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

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其为宾佐。

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

调授四门博士
..,转监察御史。

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


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

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
量移江陵府掾曹。

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执政览其文
而怜之,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

凤翔法门寺有护国真身塔,塔
内有释迦文佛指骨一节,其书本传法,三十年一开,开则岁丰人泰。

十四年正月,上令中使杜英奇押宫人三十人,持香花赴临皋驿迎佛骨。

自光顺门入大内,留禁中三日,乃送诸寺。

王公士庶,奔走舍施,唯恐在后。

百姓有废业破产、
烧顶灼臂而求供养者。

愈素不喜佛,上疏谏之。

疏奏宪宗怒甚间一日出疏以
示宰臣,将加极法。

裴度、崔群奏曰:“愈上忤尊听,诚宜得罪,然而非内怀忠恳,不避黜责,岂能至此?伏乞稍赐宽容,以来谏者。

”国成诸贵,亦以罪.愈
太重,因事言之,乃贬为潮州刺史。

(节选自《旧唐书·韩愈传》)8.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疏奏A宪宗B怒C甚D间E一日F出疏G以示宰臣
9.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孤,本义指少年时失去父亲,后泛指父母双亡,又引申为单独,在这里指
丧父。

B.寻,不久的意思。

与“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桃花源记》)的“寻”意
思不同。

C.博士,官职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为教授生徒的官职。

D.“罪愈太重”中的“罪”是惩罚之意,与“明烛天南”(《登泰山记》)中的“烛”用法不同。

10.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从小刻苦学习儒家经典,无需别人奖励督促。

考中进士之后,先后受到董晋和张建封的赏识和任用。

B.韩愈曾上奏呈递数千言的奏章,皇上不采纳,并大为生气,把他贬为阳山县令,后酌情让他到江陵任职。

C.韩愈自认为有才华,公事烦累还遭受贬官,就作《进学解》开导自己,执政者看到此文,十分同情他。

D.韩愈看到皇帝迎佛骨于宫中供奉,王公百姓也争相奉佛,于是上疏劝谏,遭到皇帝忌恨,最终被贬潮州。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

(2)愈上忤尊听,诚宜得罪,然而非内怀忠恳,不避黜责,岂能至此?12.全文围绕韩愈的哪种精神展开记叙?请加以概括。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赤壁怀古①
苏辙
新破荆州得水军,鼔行夏口气如云。

千艘已共长江崄,百胜安知赤壁焚?
觜距②方强要一斗,君臣已定势三分。

古来伐国须观衅③,意突成功所未闻。

【注】①写作此诗时,宋神宗决定进攻西夏,动用了自王安石变法以来积攒的所有财富,试图一击荡平西夏。

两年后战事惨败。

②觜距:禽鸟的嘴和爪甲。

比喻决胜的武力、武器或力量。

③观衅:窥伺敌人的间隙以便行动。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运用比喻写曹军虽新得水军,实则如云般军心离散,不堪一击。

B.颔联以反问转折,曹军意外惨败的结局同前文百胜之威形成反差。

C.颈联写曹操醉心于自己的强大,却不知眼前形势已非他所能左右。

D.前两联以记叙为主,后两联用议论总结出曹操赤壁之战失败的原因。

14.苏辙的《赤壁怀古》与苏轼的《赤壁赋》都写到了曹操,他们的写作目的一样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四、名篇名句默写
1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煜的《虞美人》中,“ 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 ”以水喻愁,把抽象的愁绪具体化,引发了不同时代人们的感叹。

(2)荀子在《劝学》中认为木材需要用墨线的衡量来取直,金属制的刀具则“ ________________ ”;人要改造成为智慧明达的君子,也需要
“ __________________ ”。

(3)《故都的秋》里说“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

诗人常常因秋天的风产生创作灵感,写出不少脍炙人口的佳句,这在诗词中屡见不鲜,如
“ 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 ”。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祖母家的院子里有一棵香椿树,我每年春天谷雨前都要回乡摘一些香椿芽,尝一尝这种味道别致的春鲜。

香椿芽口感略涩,且味道有些古怪,并不是谁都能适应,我却对香椿芽的味道①,每年时节到了,若不吃上一次香椿芽,我就
会觉得整个春天都被辜负了。

我小时候,母亲在春天最常做香椿芽炒鸡蛋。

这道菜简单易做——把鸡蛋打入碗中,里面撒入切碎的香椿芽,放少许盐,拌匀后倒入有热油的锅中炒熟即可。

香椿芽鸡蛋被热油一激,浓香味儿就出来了。

两种食材的新鲜本味交织着,形成了一曲和谐的二重奏,让人②。

母亲做的凉拌香椿芽,也一直是我舌尖上的惦念。

凉拌香椿芽的精髓在于调料的搭配,油盐酱醋都要放得恰到好处。

母亲将香椿芽洗净、焯水、择好放到盆中,然后用她“秘制”的调料拌匀,可达到咸甜相济、五味调和。

最后再拿一根筷子在香油瓶里蘸一下,把香油滴到香椿芽上。

香油起到了③的作用,香椿芽的香味被升华、扩大,溢得满屋子都是。

随着社会迅速发展,如今美食的种类和吃法越来越丰富,可我仍然愿意回到故乡,于谷雨前采摘一些老香椿树上的嫩芽,尝一尝春天的味道,数一数历经的岁月……
16.请在文中空白处填写恰当的成语。

17.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六、作文
1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Ⅱ中,季羡林投入池塘的几粒种子,经过几年的蕴蓄,可以长成一塘风景。

开国领袖毛泽东也将共产党人比作种子,把人民比作土地,号召“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更从种子中领悟人生:“要做一粒好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

种子健康了,我们每个人的事业才能根深叶茂,枝繁叶茂。


高一的你,尚处于人生的“种子”阶段,我们又该如何培育、播种自己“生命的种子”呢?请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明确文体,不得抄袭、套作,不少于700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