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赵威后问齐使》赏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战国策·赵威后问齐使》赏析
赵威后问齐使
《战国策·齐策四》
【原文】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説,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

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
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曰锺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

是助王养其民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叶阳子无恙耶?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

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彻其环瑱,至老不嫁,以养父母。

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也?此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於陵子仲尚存乎?是其为人也,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

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何以至今不杀乎?”
【注释】
齐王:姓田名建,齐襄王之子,公元前264年~前221年在位。

问:聘问,当时诸侯间的一种礼节。

赵威后:赵惠文王之妻。

赵惠文王死时,其子赵孝成王尚幼,由赵威后执政。

书:指齐王建给赵太后的书信。

发:启封。

岁:年成,收成。

恙:忧患,灾害。

何以:靠什么。

故:因此,所以。

一说通“顾”,反而。

处士:有才能而隐居不出来做官的人。

食:给……食物吃。

有衣者亦衣:前一个“衣”是名词,当衣服讲;后一个“衣”是动词,给……衣服穿。

业:成就功业,使动用法。

叶阳子:齐国处士。

哀:怜悯。

鳏:年老无妻。

恤:抚恤。

孤:少而无父。

独:老而无子。

息:生息,繁殖。

婴儿子:姓北宫的女儿的名字,这人是齐国有名的孝女。

彻:通“撤”,拿掉。

环:耳环。

瑱:作耳饰的玉。

不朝:不上朝。

古代妇女有封号的才能上朝,这里的“不朝”实指不加封号。

王:动词,统治。

子万民:把人民看成自己的子女。

於陵子仲:齐国的陈仲子隐居于於陵,称於陵仲子,这里的於陵子仲可能指他。

於陵,在今山东省邹平境内。

【赏析】
本文是一篇战国时代外交会见的实录,通过问答方式,写出了赵威后关心年成、百姓生活和重视人才使用的可贵思想,表明了她的“以民为本”的政治思想,同时也对齐国的政治状况有些批判。

文章之奇,在于通篇只是记言。

既无一句人物外貌、举止、行为、心态之类的描写,也无任何环境烘托或细节刻画,只紧扣题目中一个“问”字,全篇纯用提问的方式,表现赵威后的政治思想。

赵威后连提了七问。

除问话之外,答话中又有许多反问,用以肯定。

提问逐层开掘,问话内容各有侧重,繁简适宜,灵活多变,中心突出,紧紧围绕着治国“以民为本”这一论点。

问句严整又富有变化,选用疑问词灵活而又传神,行文紧凑而有力。

赵威后首先关心的是年成和百姓,而不先问候齐王健康,以致使者不高兴:认为这是先问卑贱者而后问尊贵者,所问失序;而且自己是奉齐王之命来问候赵威后的,那么赵威后也理当先问候齐王。

但赵威后却反驳他说:“假如没有好的年成,靠什么来养育人民呢?假如没有人民,又怎么能有国君呢?哪有舍弃根本而问末节的呢?”两个假设反问,以前句结论为后句前提,逐步推理,正确而又简明地论证了“岁”、“民”、“君”三者的主次本末关系。

这种鲜明的民本思想,上承孔子“载舟覆舟”、孟子“民贵君轻”之说,下开郦食其“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之论,体现出赵威后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开明态度。

以下四问,又以“乃进而问之曰”一句过渡领起,其间,赵威后拆书展现的过程、使者对后四句的问答,都省略了,因为他们与刻画赵威后这一主旨无直接关系。

剪裁之高妙和语言之精练均于此可见一斑。

在以下四问中,从内容上看:钟离子、叶阳子皆贤德处士,但前者是帮助齐王养育百姓的人,后者是帮助齐王使百姓得到生息蕃衍的人,“养其民”,是就民之处常者而言;“息其民”是就民之处变者而言,故有细别。

而北宫氏则是一位带领百姓奉行孝敬父母的孝女典型,与前二人又自有别。

但因这三人都属于封建社会有德的贤者,故皆以“无恙耶”热情询问,而以“此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三句小结,作一顿挫。

然后再问於陵子仲,因他是个
不忠不孝、带领百姓无所事事,而对国家没有用处的人,故所问用“尚存乎”、“何为至今不杀乎”作结,与前三人形成鲜明对照。

这四问代表了正反两类四种典型,虽各有侧重,但都属于“民”的范围,故是篇首“民亦无恙乎”这一问的具体化和进一步,而又与“苟无民何以有君”的思想首尾呼应。

可见通篇所问皆以问民为主,显示出她重视民心向背的政治远见。

因为年成好坏在古代非人力所能左右,故前面问后,无须再加申述;而人民的治乱却是可以靠人为的力量左右的,故是关键,须“进而问之”;至于国君,人民治理好了,国君自然“无恙”,故下文只间接与国君行“王法”相关。

这是后四问何以单与前三问中“民亦无恙耶”一问发生逻辑结构联系的关键,也是从结构上理解全文主旨的关键所在。

再从对这四个人“其为人也”的评述中,刻画出赵威后对齐国政治民情的了如指掌,洞察入微;从对这四人“何以至今不业”、“胡为至今不朝”、“何为至今不杀”的不同询问感叹中,又可见赵威后对贤愚是非明察秋毫的眼光和赏罚分明的态度。

从语言章法上看,虽然对四人都是用先询问、继评述、再叹问的形式,但句法却各自不同,错综变化:问钟离子时,是用“有粮者亦食”等四个五言句作正反排比铺叙;问叶阳子时,是用“哀鳏寡”等四个三言句作并列铺排;问北宫女时,则用“撤其环瑱”等三个四言句构成因果倒装变句来评述;问於陵子仲时,又用“上”、“中”、“下”三个两短一长的“不”字句构成连续否定的排比。

而且,又分别用“何以……不业也”、“胡为……不朝也”、“何为……不杀乎”等不同虚词组成的感叹性反问句,表达出不同的感情色彩。

这就使连写七问,有错综变化之妙,无呆板枯燥之感。

《古文观止》评曰:“通篇以民为主,直问到底;而文法各变,全于用虚字处著神。

问固奇,而心亦热,末一问,胆识尤过人。

”的确颇中肯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