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opback-detection学习笔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个人觉得loopback-detection和STP这连个功能就目前农行网络的现状来看(仅考虑当前农行应用场景及网络位置,不考虑后续拓扑有变动和网络伸缩性),开启哪一个从功能本身的区别对比没有什么绝对的差异性可言。
之所以大多数人会比较倾向STP是因为STP目前农行网络中正在使用,且被人熟知容易认可。
从两个功能对设备性能的消耗方面来看也没有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STP+边缘端口
+BPDU防护开启后,接口也会周期的性的发送BPDU,默认是两秒发送一次。
loopback-detection开启后,设备默认是30秒发送一次探测报文。
如果开启STP且想要减少对设备性能的消耗,根据目前农行的应用场景和位置,必然是要修改发送BPDU报文的定时器。
如果使用loopback-detection也需要适当的调整报文周期发送时间。
关于loopback-detection功能的工作机制简单的一句话来说,其实就是:设备每隔30S 由CPU构造一种专门用于探测的特殊报文,通过在VLAN、开启loopback-detection的接口之间,发送该探测报文来监测环路是否存在。
监测到环路存在会根据配置出发三种动作,以中文翻译课理解为:不学习MAC地址、相对的block(接口只收发BPDU报文)、shutdown。
虽然没有得到H3C的确认,但是个人觉得这种报文的格式应该包括下面我列出来的字段才能完成和实现环路监测。
这些之前有跟刘云培交流过,说过个人的看法,下面列举出来仅供大家学习和参考。
DMAC:目的MAC地址:应该和以太网帧一样是6个字节
SMAC:源MAC地址:应该和以太网帧一样是6个字节
VLAN/Qtag:如果配置了VLAN内监测环路,这里面应该是VLAN信息,否则是没有的Ethernettype:这里应该是针对loopback-detection开发出来的一个代码,用作区别别的协议报文
传输计数字段:应该是报文经过的网络直径大小,通常应该是0,应为是二层环路监测
消息类型字段:应该也是16进制的一个数值。
主要应该是能区分报文是转发的,还是本设备发送的。
真正监测环路的关键字段之一
端口号字段:发送环回报文的接口
之前有用过此功能,只不过没人提出过类似问题所以当时没有多想。
目前我根据理解该功能的实现原理就能想到报文中应该主要包含以上这些关键字段。
如果我没想错,这远远比RSTP/MSTP这两个生成树的BPDU报文要小(STP没有边缘端口根本不在筛选范围内)。
因为字段有限,而且CPU不用参与诸如STP那样相对复杂的计算。
loopback-detection本质上就是通过CPU构造探测报文,然后通过交换芯片下发到设备转发。
如果从这个角度分析,通过合理的设定时间,loopback-detection要比STP消耗设备CPU、内存及网络资源更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