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6《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
【知识目标】 学习作者抓住伏尔泰的“笔”和“微笑”两个特征刻画他的“斗士”和“智者”形象的方法。
(重点)
【能力目标】
体会雨果充满激情的、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演讲语言风格,理解其诗化的语言中蕴蓄的深刻含义。
【情感目标】 通过朗读,体会人们对伏尔泰的崇高敬意,感受伟人的魅力,接受自由、平等、正义等思想的熏陶。
(难点)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有这么一句话听过一次就不会忘记:“我可能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说这话的人就是“教导人民走向自由”的“法兰西思想之王”——伏尔泰。
两百多年过去了,他倡导的自由之光依旧明亮。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雨果的《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从中领略这位伟人的思想光辉。
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1.人物简介:
维克多·雨果(1802—1885),法国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著名的小说家和诗人。
父亲为共和国军队的一名军官。
童年时曾随父辗转欧洲各地。
青年时在政治和艺术上趋向保守。
后随着查理十世反动统治的日益加剧逐渐转向自由主义。
1831年雨果发表了长篇历史小说《巴黎圣母院》,鲜明地体现了他的善与恶、美与丑的对照原则。
1841年被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
1851年曾积极反对拿破仑三世称帝,此后流亡国外达19年。
其间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小说和政论,现实主义倾向大为增强。
伏尔泰(1694—1778),法国启蒙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
知识渊博,著作丰富,涉及哲学、历史、文学、自然科学等方面,近百卷之多。
中学毕业后,因作诗讽刺宫廷而遭囚禁。
在狱中完成第一个悲剧《俄狄浦斯王》,出狱后因宣传启蒙思想,多次受迫害并被放逐国外。
为避开当局追捕,晚年避居法瑞边境,积极参加政治斗争。
2.时代背景:
本文是雨果在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纪念会上发表的演讲。
1878年的法国,拿破仑三世王朝已经推翻,建立了共和政府。
作者也早已结束了19年的流亡生活。
但是,因为政治派别纷争激烈,德国对法的战争并没有停息。
巴黎公社成员遭到残忍迫害,法国到处弥漫着血腥。
作者本人代表左派,同情巴黎公社,不断受到排挤。
雨果这位从伏尔泰思想汲取力量的人道主义斗士,发表富有战斗激情的演说。
3.字词积累:(注意字形并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嘘.叫(x ū) 余晖.(huī) 深邃.(su ì) 睿.
智(ru ì) 蕴.涵(y ùn) 曙.光(sh ǔ) 鞠.躬(j ū) 凌.
驾(l ín ɡ) 弥.留之际(m í) 黎.民百姓(l í) 恪.
尽职守(k è) 薄⎩⎪⎨⎪⎧bó(轻薄)bò(薄荷)báo(薄片)
当⎩⎪⎨⎪⎧d ān ɡ(响当当)dànɡ(恰当) 4.词语解释。
兼而有之:同时涉及或具有几种事物。
浩瀚无际:形容广大、繁多,没有边际。
不屈不挠:形容不畏强暴和困难,十分顽强,决不屈服。
侮辱:使对方人格和名誉受到损害、蒙受耻辱。
5.理清思路,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
带着美的感受,大声朗读课文,注意读出演讲者的口吻,注意不同的语气,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尤其注意词语的重音以及停顿:“但他是永生的”“受到未来的祝福”“他是一个世纪”“大深渊最初的微光”“你永恒的光荣”“伟大的人物,你要永远受到祝福”“伏尔泰具有女性的温情和英雄的怒火,他具有伟大的头脑和浩瀚无际的心胸”“微笑,就是伏尔泰”“够了!够了!暴君们”“维克多·雨果万岁!”
(2)理清思路。
第一部分(1):对伏尔泰作出的世纪性贡献进行了总体性的评价;
第二部分(2-9):带领人们回顾历史,高度赞扬伏尔泰为被压迫的人类而孤军奋战的精神;
第三部分(10-12):礼赞了伏尔泰非凡的人格——“睿智的微笑”;
第四部分(13-14):高度赞扬伏尔泰的思想和精神的时代意义,表达了雨果追随伏尔泰,与黑暗斗争到底的决心和信念。
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1.理解内容。
(1)雨果对伏尔泰做出了怎样的高度评价?
①把伏尔泰生活的时代看作是“一个新纪元的开始”,认为“伏尔泰比国家领袖更重要,他是思想的领袖”,伏尔泰为人类开启了思想。
②伏尔泰“不仅是一个人,他是一个世纪”——伏尔泰生活的年代反映了法国十八世纪的特点。
他启迪人们思想,培育良知,教化人类。
(2)从雨果的演讲中,可以了解到伏尔泰为人类文明作出了怎样的贡献?
伏尔泰对人类的贡献可以归纳为两部分:一是通过著书立说和文学创作,做出思想上的贡献:“培育良知,教化人类”“教导人们走向自由”;二是以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和责任,为他那个时代的弱势人群争取人权,勇敢斗争。
2.分析形象。
(1)分析斗士的形象:a.斗争的原因是什么?b.对象是谁?c.以何种方式?d.具体的表现是什么?e.结果怎样?
a.斗争的原因:人民无知,宗教愚昧,君主专制,司法黑暗。
b.对象:宫廷、贵族、金融界、教会。
c.方式:独自一人,一枝笔(轻如和风,猛如雷电)。
d.表现:为西尔旺、蒙巴伊、卡拉斯、拉巴尔辩护。
e.结果:胜利。
(小结)倔强的斗士形象:伏尔泰是“法兰西思想之王”,他经历了君主专制由鼎盛到衰败的转折期,为当时的人们带来了自由和民主的声音。
(2)分析智者的形象:抓住伏尔泰的“深邃的双目”和“睿智的微笑”进行描写。
思考:伏尔泰的微笑表现了他的哪些特点?
对权贵与压迫者的嘲笑,表现了他面对敌人不屈不挠、坚定不移的优秀品质;对弱者与被压迫者的微笑,表现了他善良、仁慈、博爱的宽广胸怀;微笑体现了伏尔泰讽刺幽默的战斗性格。
(3)伏尔泰形象有什么时代意义?
他不代表行政权力,他代表进步的文明思想,在他生活的时代,君主的权力、宗教的权威束缚着人们,而伏尔泰的目的就是推翻权威、建立自由。
3.品读课文,赏析语言。
(1)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感情充沛地朗读,体会雨果充满激情、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演讲语言,并努力把它们背诵下来。
(2)讨论交流:请选择几例最能体现作者语言风格的段落、句子,体会雨果饱含激情、诗化的语言中蕴涵的深刻含意。
简单提示:在语言的背后是雨果对黑暗现实和不合理制度的尖锐抨击,对人道主义的热切呼唤。
鲜明对比:“他受到诅咒、受到祝福地走了:受到过去的诅咒,受到未来的祝福。
先生们,这是荣誉的两种美好的形式。
”——“过去”象征着黑暗与邪恶,“未来”象征着正义与光明。
他受到“过去的诅咒”,恰好反衬出他与黑暗势不两立;他对世人的启蒙硕勋,所以说“是荣誉的两种美好的形式”。
生动比喻:“他的摇篮映照着王朝盛世的余辉,他的灵柩投射着大深渊最初的微光。
”
这句话既反映了伏尔泰“是一个世纪”,概括出18世纪法国的历史特点,又颂赞了他因其所行使的职能和使命,成为人类思想史上的一代宗师。
渲染夸张:“既然黑夜出自王座,就让光明从坟墓里出来!”——这富有激情的生动呼唤,表现了雨果与黑暗专制势不两立、斗争到底的决心和信念。
(3)体会本文口语性强和演讲的现场感和交流感的特点。
用短句、问句和排比句增加口语色彩。
如,“微笑,就是伏尔泰”“够了!够了!暴君们。
啊!野蛮还在,好吧,让哲学抗议。
刀剑猖狂,让文明愤然而起”“宗教是什么?是不宽容”“这是一场伟大的战争,是思想反对物质的战争,理智反对偏见的战争,正义反对非正义的战争,被压迫者反对压迫者的战争,是仁慈的战争,温柔的战争”等等。
注意和现场交流。
如,提示听众:“各位先生”“先生们”“我再说一遍”,这些提示使听众引起思想情感上的共鸣。
4.板书设计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
⎭⎪⎬⎪⎫教育良知教化人类非凡的贡献 斗士
⎭⎪⎬⎪⎫投身现实睿智微笑非凡的人格 智者 ⎭
⎪⎬⎪⎫捍卫自由恪尽职守非凡的精神 伟人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课外积累:伏尔泰哲理名言
【交流点拨】这里是我的心脏,但到处是我的精神。
使人疲惫的不是远方的高山,而往往是鞋里的一粒沙子。
我可能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激情是使航船扬帆的骤风,有时也使它沉没,但没有风,船就不能前进。
友谊是灵魂的结合,这个结合是可以离异的,这是两个敏感正直的人之间心照不宣的契约。
人生来是为行动的,就像火光总向上腾,石头总往下落。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1.这节课“我”学会了:
2.这节课“我”得到的启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