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新课标初中物理九年级全册《第十六章 粒子和宇宙 二、浩瀚的宇宙》_2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
1.知道太阳系的组成,了解宇宙概况及“宇宙大爆炸学说”。
2.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
3.理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将持续深入。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宇宙起源,对宇宙空间有基本理解。
教学难点:
理解光年是一个长度单位不是时间单位。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引入新课
新课教学
展示银河系的图片,让学生观察思考。
(3)不受到轨道周围其他物体的影响,能够清除其轨道附近的其它物体。
3、卫星:卫星是指在围绕行星轨道上运行的天然天体或人造天体。
4、彗星:彗星是星际间物质,俗称“扫把星”。(1994.慧木相撞)
5、小行星:小行星是太阳系内类似行星环绕太阳运动,但体积和质量比行星小得多的天体。(地球周围的小行星)
6、流星:流星是分布在星际空间的细小物体和尘粒,叫做流星体。
板书设计
一、浩瀚的宇宙:宇宙是无穷的,太阳仅仅银河系的普通恒星,地球是太阳系的一颗行星。
二、人类持续探索宇宙,取得了很大进步。
三、光年表示光在一年内通过的路程,所以光年是长度的单位。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学生姓名
参与活动评价
是否积极讨论
是否积极回答问题
能否收集资料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处理不妥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1.如何挖掘课本资源,将理论知识与学生现有的认知很好的结合起来。
2.怎样使多种媒体手段很好的配合,协助学生更加生动、形象的学习。
3.要注重绝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学生在课堂上,做课堂的主人。
(二)人类飞向太空的历史
1、航天技术之父——齐奥尔科夫斯基
2、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1957.10.4前苏联)
3、人类第一次乘飞船进入太空(1961.4.12东方-1前苏联加加林)
4、人类首次登月(1969.7.20阿波罗-11美国阿姆斯特朗)
(三)简单介绍我国的飞天史
四、破解宇宙之谜
(一)古人的探索足迹
一、人类理解宇宙的历程:
1、古代天圆地方说
2、地圆说(亚里士多德)
3、地心说(托勒密):托勒密地心体系图
4、日心说(哥白尼):《天体运行论》
二、宇宙概观
(一)宇宙中的天体分类
1、恒星:恒星由炽热气体组成的,能自己发光的球状或类球状天体.。
2、行星:定义包括以下三点:
(1)必须是围绕恒星运转的天体;
(2)质量必须充足大,它自身的吸引力必须和自转速度平衡使其呈圆球状;
学生观察思考本节课的主题。
请学生代表说说人类对宇宙的理解过程。
课件展示,学生学习。能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大致说说宇宙概观。
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说一说。
学生利用课件提供的文字、图片自主学习,构建知识体系。
教师即时指导释疑,讲述宇宙的构成,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水平。
以组分享的形式,了解学生对宇宙形成的理解。
新课教学
基本信息
课题
北师大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十六章第二节《浩瀚的宇宙》
单位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要求学生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并理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将持续深入。通过学习教科书的内容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学科融合的理念。
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是九年级物理的最后一章中的内容,学生已经在学习宏观物理知识,了解了微观理论之后,对宇宙天体的进一步学习。伴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航天技术日趋成熟,并取得了很多辉煌的成就。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从宇宙起源到宇宙的形成,从古至今深入的了解宇宙,从而意识到人类对宇宙了解过程的不易和探索过程的艰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国意识。
(二)伽利略的天勒效应)
出示图片,学生自主学习。并请学生谈谈自己对八大行星的了解。
组内讨论关于人类探索宇宙的方式和过程,说说自己的感受。
对于宇宙的理解学生通过网络或者书籍也有所了解,本节课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给学生表现的机会,鼓励学生多方位、多角度的分享自己已经了解的相关宇宙方面的知识。
7、星际物质:星体与星体之间的物质。
8、星云:除行星和彗星外的几乎所有延展型天体。
(二)理解宇宙
1、地球
2、地月系
3、太阳系
(1)太阳系的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太阳系天体构成图
4、银河系(银河系图片欣赏+银河系结构图)
5、河外星系
6、总星系
三、飞向太空
(一)我国古代人的飞天梦想。
1.知道太阳系的组成,了解宇宙概况及“宇宙大爆炸学说”。
2.了解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
3.理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将持续深入。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宇宙起源,对宇宙空间有基本理解。
教学难点:
理解光年是一个长度单位不是时间单位。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引入新课
新课教学
展示银河系的图片,让学生观察思考。
(3)不受到轨道周围其他物体的影响,能够清除其轨道附近的其它物体。
3、卫星:卫星是指在围绕行星轨道上运行的天然天体或人造天体。
4、彗星:彗星是星际间物质,俗称“扫把星”。(1994.慧木相撞)
5、小行星:小行星是太阳系内类似行星环绕太阳运动,但体积和质量比行星小得多的天体。(地球周围的小行星)
6、流星:流星是分布在星际空间的细小物体和尘粒,叫做流星体。
板书设计
一、浩瀚的宇宙:宇宙是无穷的,太阳仅仅银河系的普通恒星,地球是太阳系的一颗行星。
二、人类持续探索宇宙,取得了很大进步。
三、光年表示光在一年内通过的路程,所以光年是长度的单位。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学生姓名
参与活动评价
是否积极讨论
是否积极回答问题
能否收集资料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处理不妥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1.如何挖掘课本资源,将理论知识与学生现有的认知很好的结合起来。
2.怎样使多种媒体手段很好的配合,协助学生更加生动、形象的学习。
3.要注重绝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状态使学生在课堂上,做课堂的主人。
(二)人类飞向太空的历史
1、航天技术之父——齐奥尔科夫斯基
2、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1957.10.4前苏联)
3、人类第一次乘飞船进入太空(1961.4.12东方-1前苏联加加林)
4、人类首次登月(1969.7.20阿波罗-11美国阿姆斯特朗)
(三)简单介绍我国的飞天史
四、破解宇宙之谜
(一)古人的探索足迹
一、人类理解宇宙的历程:
1、古代天圆地方说
2、地圆说(亚里士多德)
3、地心说(托勒密):托勒密地心体系图
4、日心说(哥白尼):《天体运行论》
二、宇宙概观
(一)宇宙中的天体分类
1、恒星:恒星由炽热气体组成的,能自己发光的球状或类球状天体.。
2、行星:定义包括以下三点:
(1)必须是围绕恒星运转的天体;
(2)质量必须充足大,它自身的吸引力必须和自转速度平衡使其呈圆球状;
学生观察思考本节课的主题。
请学生代表说说人类对宇宙的理解过程。
课件展示,学生学习。能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大致说说宇宙概观。
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说一说。
学生利用课件提供的文字、图片自主学习,构建知识体系。
教师即时指导释疑,讲述宇宙的构成,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水平。
以组分享的形式,了解学生对宇宙形成的理解。
新课教学
基本信息
课题
北师大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十六章第二节《浩瀚的宇宙》
单位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要求学生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并理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将持续深入。通过学习教科书的内容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学科融合的理念。
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是九年级物理的最后一章中的内容,学生已经在学习宏观物理知识,了解了微观理论之后,对宇宙天体的进一步学习。伴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航天技术日趋成熟,并取得了很多辉煌的成就。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从宇宙起源到宇宙的形成,从古至今深入的了解宇宙,从而意识到人类对宇宙了解过程的不易和探索过程的艰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国意识。
(二)伽利略的天勒效应)
出示图片,学生自主学习。并请学生谈谈自己对八大行星的了解。
组内讨论关于人类探索宇宙的方式和过程,说说自己的感受。
对于宇宙的理解学生通过网络或者书籍也有所了解,本节课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给学生表现的机会,鼓励学生多方位、多角度的分享自己已经了解的相关宇宙方面的知识。
7、星际物质:星体与星体之间的物质。
8、星云:除行星和彗星外的几乎所有延展型天体。
(二)理解宇宙
1、地球
2、地月系
3、太阳系
(1)太阳系的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太阳系天体构成图
4、银河系(银河系图片欣赏+银河系结构图)
5、河外星系
6、总星系
三、飞向太空
(一)我国古代人的飞天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