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2021年中考数学重点题汇总及答案(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2021年中考数学重点题汇总及答案(含解析)
一、单选题
1、已知正多边形的一个外角为36°,则该正多边形的边数为()
A.12 B.10 C.8 D.6
【分析】利用多边形的外角和是360°,正多边形的每个外角都是36°,即可求出答案.
【解答】解:360°÷36°=10,所以这个正多边形是正十边形.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多边形的外角和定理.是需要识记的内容.
2、不透明的袋子中只有4个黑球和2个白球,这些球除颜色外无其他差别,随机从袋子中一次摸出3个球,下
列事件是不可能事件的是()
A.3个球都是黑球B.3个球都是白球
C.3个球中有黑球D.3个球中有白球
【分析】根据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判断相应事件的类型.
【解答】解:A、3个球都是黑球是随机事件;
B、3个球都是白球是不可能事件;
C、3个球中有黑球是必然事件;
D、3个球中有白球是随机事件;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的概念.必然事件指在一定条件下,一定发生的事件.不可能事件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一定不发生的事件,不确定事件即随机事件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
3、2019年“五一”假日期间,我省银联网络交易总金额接近161亿元,其中161亿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
A.1.61×109 B.1.61×1010 C.1.61×1011 D.1.61×1012
【分析】科学记数法的表示形式为a×10n的形式,其中1≤|a|<10,n为整数.确定n的值时,要看把原数变成a时,小数点移动了多少位,n的绝对值与小数点移动的位数相同.当原数绝对值大于10时,n是正数;当原数的绝对值小于1时,n是负数.
【解答】解:根据题意161亿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1.61×1010 .
故选:B.
【点评】此题考查科学记数法的表示方法.科学记数法的表示形式为a×10n的形式,其中1≤|a|<10,n为整数,
表示时关键要正确确定a的值以及n的值.
4、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点E,F将对角线AC三等分,且AC=12,点P在正方形的边上,则满足PE+PF=9
的点P的个数是()
A.0 B.4 C.6 D.8
【分析】作点F关于BC的对称点M,连接FM交BC于点N,连接EM,交BC于点H,可得点H到点E和点F的距离之和最小,可求最小值,即可求解.
【解答】解:如图,作点F关于BC的对称点M,连接FM交BC于点N,连接EM,交BC于点H
∵点E,F将对角线AC三等分,且AC=12,
∴EC=8,FC=4=AE,
∵点M与点F关于BC对称
∴CF=CM=4,∠ACB=∠BCM=45°
∴∠ACM=90°
∴EM==4
则在线段BC存在点H到点E和点F的距离之和最小为4<9
在点H右侧,当点P与点C重合时,则PE+PF=12
∴点P在CH上时,4<PE+PF≤12
在点H左侧,当点P与点B重合时,BF==2
∵AB=BC,CF=AE,∠BAE=∠BCF
∴△ABE≌△CBF(SAS)
∴BE=BF=2
∴PE+PF=4
∴点P在BH上时,4<PE+PF<4
∴在线段BC上点H的左右两边各有一个点P使PE+PF=9,
同理在线段AB,AD,CD上都存在两个点使PE+PF=9.
即共有8个点P满足PE+PF=9,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正方形的性质,最短路径问题,在BC上找到点N使点N到点E和点F的距离之和最小是本题的关键.
5、已知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分别位于第二、第四象限,A(x1,y1)、B(x2,y2)两点在该图象上,下列命题:
①过点A作AC⊥x轴,C为垂足,连接OA.若△ACO的面积为3,则k=﹣6;②若x1<0<x2,则y1>y2;③若
x1+x2=0,则y1+y2=0,其中真命题个数是()
A.0 B.1 C.2 D.3
【分析】利用反比例函数的比例系数的几何意义、反比例函数的增减性、对称性分别回答即可.
【解答】解:过点A作AC⊥x轴,C为垂足,连接OA.
∵△ACO的面积为3,
∴|k|=6,
∵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分别位于第二、第四象限,
∴k<0,
∴k=﹣6,正确,是真命题;
②∵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分别位于第二、第四象限,
∴在所在的每一个象限y随着x的增大而增大,
若x1<0<x2,则y1>0>y2,正确,是真命题;
③当A、B两点关于原点对称时,x1+x2=0,则y1+y2=0,正确,是真命题,
真命题有3个,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及命题与定理的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了解反比例函数的比例系数的几何意义等知识,难度不大.
6、式子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则x的取值范围是()
A.x>0 B.x≥﹣1 C.x≥1 D.x≤1
【分析】根据被开方数是非负数,可得答案.
【解答】解:由题意,得
x﹣1≥0,
解得x≥1,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利用被开方数是非负数得出不等式组是解题关键.
7、﹣3的绝对值是()
A.﹣3 B.C.3 D.±3
【分析】利用绝对值的定义求解即可.
【解答】解:﹣3的绝对值是3.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绝对值,解题的关键是熟记绝对值的定义.
8、如图,由4个相同正方体组合而成的儿何体,它的左视图是()
A.B.
C.D.
【分析】左视图是从左边看得出的图形,结合所给图形及选项即可得出答案.
【解答】解:从左边看得到的是两个叠在一起的正方形,如图所示.
故选:A.
【点评】此题考查了简单几何体的三视图,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左视图的观察位置.
9、如图,一条公路的转弯处是一段圆弧(),点O是这段弧所在圆的圆心,AB=40m,点C是的中点,且CD
=10m,则这段弯路所在圆的半径为()
A.25m B.24m C.30m D.60m
【分析】根据题意,可以推出AD=BD=20,若设半径为r,则OD=r﹣10,OB=r,结合勾股定理可推出半径r 的值.
【解答】解:∵OC⊥AB,
∴AD=DB=20m,
在Rt△AOD中,OA2=OD2+AD2,
设半径为r得:r2=(r﹣10)2+202,
解得:r=25m,
∴这段弯路的半径为25m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垂径定理的应用、勾股定理的应用,关键在于设出半径为r后,用r表示出OD、OB的长度.
10、使得式子有意义的x的取值范围是()
A.x≥4 B.x>4 C.x≤4 D.x<4
【分析】直接利用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分析得出答案.
【解答】解:使得式子有意义,则:4﹣x>0,
解得:x<4,
即x的取值范围是:x<4.
故选:D.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正确把握定义是解题关键.
二、填空题
1、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是1080°,这个多边形的边数是8 .
【分析】根据多边形内角和定理:(n﹣2)•180 (n≥3)可得方程180(x﹣2)=1080,再解方程即可.【解答】解:设多边形边数有x条,由题意得:
180(x﹣2)=1080,
解得:x=8,
故答案为:8.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多边形内角和定理,关键是熟练掌握计算公式:(n﹣2)•180 (n≥3).
2、把图1中的菱形沿对角线分成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将这四个直角三角形分别拼成如图2,图3所示的正方
形,则图1中菱形的面积为12 .
【分析】由菱形的性质得出OA=OC,OB=OD,AC⊥BD,设OA=x,OB=y,由题意得:,解得:,
得出AC=2OA=6,BD=2OB=4,即可得出菱形的面积.
【解答】解:如图1所示:
∵四边形ABCD是菱形,
∴OA=OC,OB=OD,AC⊥BD,
设OA=x,OB=y,
由题意得:,
解得:,
∴AC=2OA=6,BD=2OB=4,
∴菱形ABCD的面积=AC×BD=×6×4=12;
故答案为:12.
【点评】本题考查了菱形的性质、正方形的性质、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应用;熟练掌握正方形和菱形的性质,由题
意列出方程组是解题的关键.
3、因式分解:3ax2﹣3ay2=3a(x+y)(x﹣y).
【分析】当一个多项式有公因式,将其分解因式时应先提取公因式,再对余下的多项式继续分解.
【解答】解:3ax2﹣3ay2=3a(x2﹣y2)=3a(x+y)(x﹣y).
故答案为:3a(x+y)(x﹣y)
【点评】本题考查了提公因式法,公式法分解因式,关键在于提取公因式后再利用平方差公式继续进行二次因式分解,分解因式一定要彻底.
4、如图,约定:上方相邻两数之和等于这两数下方箭头共同指向的数.
示例:即4+3=7
则(1)用含x的式子表示m=3x;
(2)当y=﹣2时,n的值为 1 .
【分析】(1)根据约定的方法即可求出m;
(2)根据约定的方法即可求出n.
【解答】解:(1)根据约定的方法可得:
m=x+2x=3x;
故答案为:3x;
(2)根据约定的方法即可求出n
x+2x+2x+3=m+n=y.
当y=﹣2时,5x+3=﹣2.
解得x=﹣1.
∴n=2x+3=﹣2+3=1.
故答案为:1.
【点评】本题考查了列代数式和代数式求值,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列代数式的约定方法.
5、分解因式:ab2﹣a=a(b+1)(b﹣1).
【分析】原式提取a,再利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即可.
【解答】解:原式=a(b2﹣1)=a(b+1)(b﹣1),
故答案为:a(b+1)(b﹣1)
【点评】此题考查了提公因式法与公式法的综合运用,熟练掌握因式分解的方法是解本题的关键.
三、解答题(难度:中等)
1、已知:整式A=(n2﹣1)2+(2n)2,整式B>0.
尝试化简整式A.
发现A=B2,求整式B.
联想由上可知,B2=(n2﹣1)2+(2n)2,当n>1时,n2﹣1,2n,B为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如图.填写下表中B的值:
直角三角形三边n2﹣1 2n B
勾股数组Ⅰ/ 8 17
勾股数组Ⅱ35 / 37
【分析】先根据整式的混合运算法则求出A,进而求出B,再把n的值代入即可解答.
【解答】解:A=(n2﹣1)2+(2n)2=n4﹣2n2+1+4n2=n4+2n2+1=(n2+1)2,
∵A=B2,B>0,
∴B=n2+1,
当2n=8时,n=4,∴n2+1=42+1=17;
当n2﹣1=35时,n2+1=37.
故答案为:17;37
【点评】本题考查了勾股数的定义,及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已知△ABC的三边满足a2+b2=c2,则△ABC是直角三角形.
2、如图,等边△ABC中,AB=6,点D在BC上,BD=4,点E为边AC上一动点(不与点C重合),△CDE关于DE
的轴对称图形为△FDE.
(1)当点F在AC上时,求证:DF∥AB;
(2)设△ACD的面积为S1,△ABF的面积为S2,记S=S1﹣S2,S是否存在最大值?若存在,求出S的最大值;
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3)当B,F,E三点共线时.求AE的长.
【分析】(1)由折叠的性质和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可得∠DFC=∠A,可证DF∥AB;
(2)过点D作DM⊥AB交AB于点M,由题意可得点F在以D为圆心,DF为半径的圆上,由△ACD的面积为S1的值是定值,则当点F在DM上时,S△ABF最小时,S最大;
(3)过点D作DG⊥EF于点G,过点E作EH⊥CD于点H,由勾股定理可求BG的长,通过证明△BGD∽△BHE,可求EC的长,即可求AE的长.
【解答】解:(1)∵△ABC是等边三角形
∴∠A=∠B=∠C=60°
由折叠可知:DF=DC,且点F在AC上
∴∠DFC=∠C=60°
∴∠DFC=∠A
∴DF∥AB;
(2)存在,
过点D作DM⊥AB交AB于点M,
∵AB=BC=6,BD=4,
∴CD=2
∴DF=2,
∴点F在以D为圆心,DF为半径的圆上,
∴当点F在DM上时,S△ABF最小,
∵BD=4,DM⊥AB,∠ABC=60°
∴MD=2
∴S△ABF的最小值=×6×(2﹣2)=6﹣6
∴S最大值=×2×3﹣(6﹣6)=﹣3+6
(3)如图,过点D作DG⊥EF于点G,过点E作EH⊥CD于点H,
∵△CDE关于DE的轴对称图形为△FDE
∴DF=DC=2,∠EFD=∠C=60°
∵GD⊥EF,∠EFD=60°
∴FG=1,DG=FG=
∵BD2=BG2+DG2,
∴16=3+(BF+1)2,
∴BF=﹣1
∴BG=
∵EH⊥BC,∠C=60°
∴CH=,EH=HC=EC
∵∠GBD=∠EBH,∠BGD=∠BHE=90°
∴△BGD∽△BHE
∴
∴
∴EC=﹣1
∴AE=AC﹣EC=7﹣
【点评】本题是三角形综合题,考查了等边三角形的性质,折叠的性质,勾股定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添加恰当的辅助线构造相似三角形是本题的关键.
3、如图,在△ABC中,点D是AB边上的一点.
(1)请用尺规作图法,在△ABC内,求作∠ADE,使∠ADE=∠B,DE交AC于E;(不要求写作法,保留作图痕迹)
(2)在(1)的条件下,若=2,求的值.
【分析】(1)利用基本作图(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作出∠ADE=∠B;
(2)先利用作法得到∠ADE=∠B,则可判断DE∥BC,然后根据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求解.
【解答】解:(1)如图,∠ADE为所作;
(2)∵∠ADE=∠B
∴DE∥BC,
∴==2.
【点评】本题考查了作图﹣基本作图:熟练掌握基本作图(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作已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作已知角的角平分线;过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
4、已知△ABC和点A',如图.
(1)以点A'为一个顶点作△A'B'C',使△A'B'C'∽△ABC,且△A'B'C'的面积等于△ABC面积的4倍;(要求:尺规作图,不写作法,保留作图痕迹)
(2)设D、E、F分别是△ABC三边AB、BC、AC的中点,D'、E'、F'分别是你所作的△A'B'C'三边A'B'、B'C'、C'A'的中点,求证:△DEF∽△D'E'F'.
【分析】(1)分别作A'C'=2AC、A'B'=2AB、B'C'=2BC得△A'B'C'即可所求.
(2)根据中位线定理易得∴△DEF∽△ABC,△D'E'F'∽△A'B'C',故△DEF∽△D'E'F'
【解答】解:(1)作线段A'C'=2AC、A'B'=2AB、B'C'=2BC,得△A'B'C'即可所求.
证明:∵A'C'=2AC、A'B'=2AB、B'C'=2BC,
∴△ABC∽△A′B′C′,
∴
(2)证明:
∵D、E、F分别是△ABC三边AB、BC、AC的中点,
∴DE=,,,
∴△DEF∽△ABC
同理:△D'E'F'∽△A'B'C',
由(1)可知:△ABC∽△A′B′C′,
∴△DEF∽△D'E'F'.
【点评】本题考查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及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本题用到的是三边法.
5、某校为了了解学生对中国民族乐器的喜爱情况,随机抽取了本校的部分学生进行调查(每名学生选择并且只
能选择一种喜爱的乐器),现将收集到的数据绘制成如下两幅不完整的统计图.
(1)这次共抽取200 名学生进行调查,扇形统计图中的x=15% ;
(2)请补全统计图;
(3)在扇形统计图中“扬琴”所对扇形的圆心角是36 度;
(4)若该校有3000名学生,请你估计该校喜爱“二胡”的学生约有900 名.
【分析】(1)依据喜爱古筝的人数数据,即可得到调查的学生人数,根据喜欢竹笛的学生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比即可得到结论;
(2)求二胡的学生数,即可将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3)依据“扬琴”的百分比,即可得到“扬琴”所占圆心角的度数;
(4)依据喜爱“二胡”的学生所占的百分比,即可得到该校最喜爱“二胡”的学生数量.
【解答】解:(1)80÷40%=200,x=×100%=15%,
故答案为:200;15%;
(2)喜欢二胡的学生数为200﹣80﹣30﹣20﹣10=60,
补全统计图如图所示,(3)扇形统计图中“扬琴”所对扇形的圆心角是:360°×=36°,
故答案为:36;
(4)3000×=900,
答:该校喜爱“二胡”的学生约有有900名.
故答案为:900.
【点评】本题考查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用样本估计总体,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题意,找出所求问题需要的条件,利用数形结合思想解答.
6、如图,Rt△ABC中,∠ACB=90°,AC=BC,P为△ABC内部一点,且∠APB=∠BPC=135°.
(1)求证:△PAB∽△PBC;
(2)求证:PA=2PC;
(3)若点P到三角形的边AB,BC,CA的距离分别为h1,h2,h3,求证h12=h2•h3.
【分析】(1)利用等式的性质判断出∠PBC=∠PAB,即可得出结论;
(2)由(1)的结论得出,进而得出,即可得出结论;
(3)先判断出Rt△AEP∽Rt△CDP,得出,即h3=2h2,再由△PAB∽△PBC,判断出,即可得出结论.
【解答】解:(1)∵∠ACB=90°,AB=BC,
∴∠ABC=45°=∠PBA+∠PBC
又∠APB=135°,
∴∠PAB+∠PBA=45°
∴∠PBC=∠PAB
又∵∠APB=∠BPC=135°,
∴△PAB∽△PBC
(2)∵△PAB∽△PBC
∴
在Rt△ABC中,AB=AC,
∴
∴
∴PA=2PC
(3)如图,过点P作PD⊥BC,PE⊥AC交BC、AC于点D,E,∴PF=h1,PD=h2,PE=h3,
∵∠CPB+∠APB=135°+135°=270°
∴∠APC=90°,
∴∠EAP+∠ACP=90°,
又∵∠ACB=∠ACP+∠PCD=90°
∴∠EAP=∠PCD,
∴Rt△AEP∽Rt△CDP,
∴,即,
∴h3=2h2
∵△PAB∽△PBC,
∴,
∴
∴.
即:h12=h2•h3.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判断出∠EAP=∠PCD是解本题的关键.
7、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点E是BC的中点,连接DE,过点A作AG⊥ED交DE于点F,交CD于点G.
(1)证明:△ADG≌△DCE;
(2)连接BF,证明:AB=FB.
【分析】(1)依据正方形的性质以及垂线的定义,即可得到∠ADG=∠C=90°,AD=DC,∠DAG=∠CDE,即可得出△ADG≌△DCE;
(2)延长DE交AB的延长线于H,根据△DCE≌△HBE,即可得出B是AH的中点,进而得到AB=FB.
【解答】解:(1)∵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
∴∠ADG=∠C=90°,AD=DC,
又∵AG⊥DE,
∴∠DAG+∠ADF=90°=∠CDE+∠ADF,
∴∠DAG=∠CDE,
∴△ADG≌△DCE(ASA);
(2)如图所示,延长DE交AB的延长线于H,
∵E是BC的中点,
∴BE=CE,
又∵∠C=∠HBE=90°,∠DEC=∠HEB,
∴△DCE≌△HBE(ASA),
∴BH=DC=AB,
即B是AH的中点,
又∵∠AFH=90°,
∴Rt△AFH中,BF=AH=A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正方形的性质以及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在应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时,要注意三角形间的公共边和公共角,必要时添加适当辅助线构造三角形.
8、解不等式组:,并利用数轴确定不等式组的解集.
【分析】分别解两个不等式得到x<3和x≥﹣2,再根据大小小大中间找确定不等式组的解集.然后利用数轴表示其解集.
【解答】解:
解①得x<3,
解②得x≥﹣2,
所以不等式组的解集为﹣2≤x<3.
用数轴表示为:
【点评】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时,一般先求出其中各不等式的解集,再求出这些解集的公共部分,利用数轴可以直观地表示不等式组的解集.解集的规律:同大取大;同小取小;大小小大中间找;大大小小找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