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课堂沉默的现实镜像反思一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生课堂沉默的现实镜像反思一
(一)沉默于平静处有波澜
学生课堂沉默并不意味着学生身体与心灵都处于静止状态,在学生表面安静的身体状态下潜藏着激流,学生的心理状态波澜起伏。

“有些成绩好的学生也比较沉默,如果你叫他起来发言,他一般回答得不错。

可是在集体提问的时候他不怎么跟你互动。

更别说举手回答问题了。

”“某一节语文课上,我认真听讲,也积极思考,但是我总认为我的答案不够精准,不举手,直到老师叫起我,我才说出了自己的答案,基本正确,可是我想要的是完全正确。

所以,上课我一般积极思考,但就发言不是很积极,由别的同学说出答案,老师将杂质一过滤,我便把精确答案记下。


事实上,沉默中的学生不乏积极的思考。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君子敏于行而讷于言”、传统文化向内求、重“行”轻“言”的特点仍深深影响着当下学生的性格和学习方式。

然而,也有一些沉默意味着学生经历着紧张和不安。

“语文老师开始提问,我很害怕、焦躁不安,唯恐老师点到我,我尽可能不与老师的眼光接触,尽可能不发出声响,尽可能不让老师注意到我,我希望老师看不见我,当我是空气,但那是不可能的。

我希望地上裂开条缝,自己钻进去,不要让老师发现,或者假装系鞋带。

我心里已经做好了准备,如果被叫起来,我也只能自认倒霉,借助辅助书我也要说上两句,不能一句不说,那样就会很羞,很没有面子。

如果没有叫到我,那我就要感谢天感谢地了。


可见,沉默之于学生而言是多样化的课堂体验,而不仅仅是“无知”的表征。

无视学生课堂沉默的多样性,便无法准确判断学生的学
习状态,难以采取适合特定沉默情境的教育行动。

(二)沉默于表情和眼神相遇中有异彩
“眼神是心灵的窗户”,课堂教学中当师生互动尤其是教师提问时,师生的眼神总在不经意间相遇,而教育意义正是在这些不经意的相遇过程中生成。

在课堂沉默现象中,一方面,教师能从学生的眼神中窥见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心理状态:专注的眼神表达着投入,慌乱的眼神表达着恐惧,疑惑的眼神则表达着不解,渴望的眼神表达着追寻;另一方面,学生通过眼神理解教师的心理状态,采取不同的应对方式,同时也可以通过眼神向教师传情达意:善意的眼神表示理解与宽容,严厉的眼神表达着苛责,鼓励的眼神表达着期望,邀请的眼神表达着期待。

“我在课堂上有时也会与老师有眼神的接触,在上次语文课的时候,老师提出一个问题,我知道答案但是又不太确定,我没有举手,便用渴望的眼神看着老师,老师就有可能会叫我。

”“如果这道题我会,
我就会看着老师,包括面部表情,就会向老师传达一种信息,老师这道题我会,你点我吧。


如果教师理解了学生渴望发言的那种冲动和渴望,认识到这正是树立学生自信心、给予学生成功体验的最佳时机,教师果断地让这名学生回答,就能收到意料之外的效果;反之,倘若教师缺乏观察学生心理状态的敏感和机智,对那些渴望发言学生的心理状态不予理睬,则可能伤害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产生挫败感,对教师产生怀疑甚至敌对情绪,让良好的教育时机擦肩而过。

“如果我不会,我就会带着恐惧的表情看着老师,告诉老师这道题我不会,你点别人吧。

”“有一次,我上课像往常一样沉默不语,老师突然叫我起来回答问题。

由于没有认真听讲,看着窗户外面发呆,我手忙脚乱地站了起来,就用眼神给老师发了个信号,问刚才老师问的是什么问题,而老师并不给予回答。

而是用严厉的目光跟我对视。

我领会到了老师的目光:上课不好好听讲,望着窗户发什么呆呢?我把头低得很低,让老师知道我错了,我不应该上课看着窗户外面发呆。

可老师却嘲讽地说着我,她说我的同时,全班同学的目光全都集中在我身上。

我的脸被烧得滚烫,恨不得找个小洞进去躲一躲。

而老师羞辱我就罢了,还让我站着上完这节课。

从那以后,这位老师上课我也不喜欢听,考试的成绩也总是不理想。


如果老师理解学生的尴尬处境,不让这种尴尬显性化,就会避免伤害学生的的自尊心;反之,明知学生不能回答却强行要求学生回答,
甚至对学生抱有一种责问情绪则会让学生产生叛逆心理和敌对情绪,从此愈加沉默。

在课堂沉默现象中学生的眼神虽然短暂,但却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宝藏和教育意义等待教师去挖掘,只有当教师保持着教学敏感,以一种理解、宽容、欣赏的姿态去看待学生的沉默,才能机智、巧妙地回应,宽容学生偶然的、不经意的走神,鼓励、赞赏学生渴望表现自己的言行,促进师生之间的深度交往,生成积极的教育情境。

(三)沉默于姿态中见其教育意义
学生的身体姿态是学生课堂沉默意义的外显表达。

人们常说“发乎心而形于外”,这句话真实深刻地体现在现实的教育活动中,学生课堂沉默时的身体姿态呈现出“垮掉的”和“前倾的”双向反差,蕴含着重要的教育价值。

虽然教师不允许上课睡觉,但学生在沉默时往往趴在桌子上小憩一会,再继续端正身体听课。

当教师授课枯燥乏味的时候,学生往往时不时趴在桌上,看着教师或看着窗外,或沉浸在自己的遐想中,学生的思维、注意力往往已经脱离课堂教学内容,此时的沉默是消极性质的沉默,教学已经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和动力并投入学习活动之中,学生的思维处于停滞状态,偶尔对教师提问的应答和讨论也往往是被动地回应,声音中透露出疲惫、无趣又无可奈何的意味。

反之,在积极的、有意义的学生课堂沉默情境中,学生的“前倾”身体姿态则反映着学生投入学习、积极思索的学习状态。

当学生身体前倾,保持一种似乎想要靠近教师的姿态的时候,学生的身体显露出
对追求知识和真理的渴望,此时学生“前倾的”身体往往是学生积极沉默的身体表达。

(四)沉默于情境中见其教育性质
学生课堂沉默具有强烈的情境性,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情绪与学生的注意力、学习情绪等等都处在变化之中,因此学生沉默的发生受诸多因素影响,其性质及其意义也随之变化。

正是情境赋予了沉默丰富的教育性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交往无处不在,知识学习也必须建立在师生交往的基础上。

学生课堂沉默的情境性意味着理解和应对学生课堂沉默,需要教育者“慧眼识珠”,发现学生课堂沉默的差异,给予适当的干预,而且,恰当的干预有时恰恰是不干预。

面对沉默,教师对教育时机的把握尤为关键,这就需要教师在持久的教学实践及其反思的过程中生成教学机智,从而维持、调整或转化教育情境。

“机智是一种教育学上的机智和天赋,它使教育者有可能将一个没有成效的、没有希望的、甚至有危害的情境转换成一个从教育意义上说积极的事件”[4]172。

沉默之于教学有着两重性的意义,因此教师需要充分把握教育时机使之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