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_2025学年高中地理章末综合测评1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6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章末综合测评(一)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绿色GDP指用以衡量各国扣除自然资产损失后新创建的真实国民财宝的总量核算指标。

简洁地讲,就是从现行统计的GDP中,扣除由于环境污染、自然资源退化、教化低下、人口数量失控、管理不善等因素引起的经济损失成本,从而得出真实的国民财宝总量。

下图为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的关系图,读图完成1~3题。

1.该图反映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 )
A.对立统一B.环境确定人类活动
C.人类可以折服自然D.完全对立
2.分析图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环境污染不行避开
B.经济发展到肯定水平环境污染减轻
C.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呈正相关
D.经济越落后,环境质量越差
3.这种关系反映了环境质量的提高取决于( )
A.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B.人类的相识实力不断提高
C.发展中国家工业化战略不断调整
D.发达国家环保政策不断完善
1.A 2.B 3.A [第1题,人类与环境之间是冲突的两个方面,既对立又统一。

第2题,从图上看,当经济发展到肯定水平之后(进入后工业化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质量会逐步提高(即环境污染会减轻)。

第3题,上图反映的是“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的关系”,而没有涉及“人类的相识实力、发展中国家工业化战略、发达国家环保政策”等。

] 环境容量是指环境对污染物的最大允许量,也就是环境在生态和人体健康阈限值以下所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总量。

读下面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图,回答4~6题。

4.依据人与环境关系的志向程度排列,三种模式的依次依次为( )
A.Ⅰ、Ⅱ、Ⅲ B.Ⅱ、Ⅰ、Ⅲ
C.Ⅲ、Ⅱ、Ⅰ D.Ⅰ、Ⅲ、Ⅱ
5.下述历史时期的人类活动,对环境破坏最严峻的是( )
A.春秋时代的封山育林
B.农业文明时期的农业浇灌
C.工业文明时期的生产排污
D.原始社会时期的驯养牲畜
6.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很大的制约作用,爱护环境非常重要。

下列解决环境问题的四条思路中你最赞成的是( )
A.发展经济和爱护环境二者并不冲突,应当走边发展边治理之路
B.发展中国家经济相对落后,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路子势在必行
C.环境效益比经济效益更为重要,必需把爱护环境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上
D.地球自身有充分的自我调整实力,听其发展,顺乎自然
4.A 5.C 6.C [第4题,依据题干“环境容量是指环境对污染物的最大允许量”,可以推断志向的人与环境关系应是人口数量小于环境容量,Ⅰ图所示是最好的;Ⅱ图表示在某一段时间内人口数量超过了环境容量,从而可能破坏了环境;Ⅲ图表示因人口的发展大大超过了环境容量,从而使环境容量下降。

第5题,工业文明时期,生产力水平快速提高,人类试图成为自然界的主宰,工业发展导致对原料、燃料的需求不断增长,须要排放的废弃物也快速增多,超过了环境的承载实力,环境破坏严峻。

第6题,应当把爱护环境放在首位,在爱护环境的基础上发展经济。

]
巨大的人口压力、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等,都是产生环境问题的主要缘由。

据此回答7~8题。

7.下图中我国与③④两国相比,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是( ) A.人均资源占有量多
B.城市化问题严峻
C.生活贫困化加剧
D.人口总量大、人口压力大
8.分析下列生态问题的缘由,分别由资源利用方式不当和资源利用强度过大造成的是( )
A.矿产枯竭、土地荒漠化B.土壤盐碱化、物种削减
C.水源枯竭、水土流失D.物种削减、森林削减
7.D 8.B [第7题,由图中可以看出,我国与③④两国相比,人均资源拥有量远远小于③④两国,主要是我国人口众多,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

所以,人口总量大、人口压力大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最突出的问题。

第8题,矿产枯竭、森林削减、物种削减、水源枯竭主要是利用强度过大造成的,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水土流失则是利用方式不当造成的。

] 读下图,回答9~10题。

9.这幅漫画说明( )
A.山区的经济发展必需以旅游资源开发为中心
B.过度砍伐森林,使水土流失严峻,湖泊面积缩小,生态平衡失调,导致经济受损C.山区交通落后,开发旅游资源非常困难
D.山区旅游开发不能建设度假村
10.下列各项中,可以使漫画所示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是( )
A.从外地引水,发展该地水上度假村
B.开展滑沙、沙浴等活动,发展旅游业
C.进行沙疗、建立疗养院
D.植树造林,几年后发展林果加工厂
9.B 10.D [第9题,干脆据图分析可知,这幅漫画说明白过度砍伐森林,使水土流失严峻,湖泊面积缩小,生态平衡失调,导致经济受损。

第10题,植树造林、复原植被,提高植被覆盖率,减轻水土流失,爱护生态环境。

]
全球变暖对作物的分布、产量都有肯定影响,下图为我国局部地区居住建筑单位面积采暖降温年耗电总量改变距平百分率分布图(1986~2005年)。

据此回答11~12题。

11.当前全球气候变暖的现象对区域农业的影响是( )
①我国香蕉、菠萝等作物种植范围北扩
②中纬度地区农业受益,但世界粮食总产量上升
③巴西主要糖料作物定会迎来大幅度增产
④植物病虫害暴发率提高,病虫害范围扩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2.当前全球气候改变对区域能源消耗、工业生产的影响是( )
A.我国居住建筑单位面积采暖降温年耗电总量均降低
B.北美五大湖区域居民单位面积采暖降温年耗电总量明显增加
C.节水节能技术、耐高温耐干旱作物的培育等技术市场扩大
D.全部工业活动都承受到越来越多政策性压力和税收负担
11.D 12.C [第11题,香蕉和菠萝等作物对热量条件要求高,全球气候变暖会使我国这些作物的种植范围向北移动,①正确;全球变暖会使中纬度地区农业受损,高纬度地区农业受益,但是高纬度地区耕地面积有限,粮食增加的产量不足以补偿中纬度地区削减的产量,因而世界粮食产量总体上会下降,②错;农作物的增产,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全球变暖并不肯定使巴西主要糖料作物增产,③错;全球变暖会提高植物的病虫害暴发率,扩大病虫害的范围,④正确。

第12题,图中显示,全球变暖使我国大部分区域居住建筑单位面积采暖降温年耗电总量降低,A错;气候改变对五大湖区域居民年耗电量的影响从图中无法得知,B错;全球变暖可使那些产生大量温室气体的工业活动承受到越来越多的政策性压力和税收负担,而使节水节能技术、耐高温耐干旱作物的培育等技术得到政策激励,获得广袤的市场,C正确、D错误。

]
在我国一些村落,保存着为数不多的以蚝壳为墙的古建筑,生蚝壳拌上黄泥、熟糯米等堆砌成墙,形成蚝壳墙,具有坚实耐用的特点。

现如今很少建设以蚝壳为墙的建筑。

生蚝生命力强,分布广泛,是海产贝壳,常常作为食物出现在人们的餐桌上。

读图完成13~15题。

13.蚝壳以约45°的倾角向下排列的最主要缘由是( )
A.美观大方B.节约蚝壳
C.利于雨水排流D.坚实耐用
14.以蚝壳为墙的主要环境意义是( )
A.就地取材,废物利用B.墙面多棱,利于防盗
C.美观大方,非常坚实D.蚝壳丰富,成本低廉
15.现如今很少建设以蚝壳为墙的建筑的主要缘由是( )
A.新建筑材料的不断出现
B.气候改变,生蚝数量削减,蚝壳削减
C.社会治安良好,失去防盗作用
D.当地政府爱护生蚝和蚝壳
13.C 14.A 15.A [第13题,由文字信息“熟糯米”“海产贝壳”可推知,蚝壳墙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沿海和南方地区,这些地区不仅蚝壳资源丰富,而且雨水量较大,蚝壳以约45°倾角向下排列利于排流雨水,削减雨水对墙体的冲蚀,C正确。

第14题,蚝壳是生活废弃物,用蚝壳为墙可以就地取材,废物利用,有利于净化环境,A正确;防盗和坚实皆属于平安意义,不属于环境意义,B、C错;成本低廉属于经济意义,不是环境意义,D错。

第15题,蚝壳墙属于古建筑,是科学技术落后时代的产物,如今由于科技的快速发展,新建筑材料不断出现,以蚝壳为墙的建筑大大削减,A正确;很少建设蚝壳墙与蚝壳削减关系不大,B 错;建设蚝壳墙与防盗关系不大,C错;生蚝分布广,数量多,无须刻意爱护,D错。

] 环境和环境问题是当代人最关切的问题之一。

据此完成第16~17题。

16.下列事物属于人工环境的是( )
A.高山草甸B.极地苔原
C.科尔沁沙地D.亚马孙的原始丛林
17.能促进人类与环境统一的生产活动是( )
A.山区毁林开荒
B.围湖造田
C.黄淮海平原上建立林网
D.过量抽取地下水
16.C 17.C [第16题,考查对环境分类的驾驭,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是依据人类对环境的影响程度来划分的。

A、B、D三项中的环境受人类影响较小,故属自然环境。

C项则是由
人类活动而形成的环境。

第17题,能促进人类与环境统一的生产活动是利于环境向良性方向发展的活动,黄淮海平原上建立林网有利于改善局地气候,利于农业生产,所以能促进人类与环境统一。

]
18.对于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
A.人类与环境之间是一种完全对立的关系
B.人类要发展就必定对环境产生破坏作用
C.人类与环境是一对冲突的两个方面
D.人类可以为所欲为地创建人工环境
C [人类活动影响环境,反过来环境也会制约人类,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一对冲突的两个方面。

]
1948年瑞士化学家保罗·米勒因独创DDT而获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

最初DDT的确发挥了巨大的功效。

然而1962年一本《宁静的春天》却使DDT臭名昭著——DDT作为剧毒化学物质杀死了大量的生物,而且对人和环境也产生了难以估量的严峻危害,作为美国象征的白头海雕因DDT和其他杀虫剂的毒杀面临灭亡,世界上很多地方的青蛙因DDT的污染而致畸。

DDT不仅损害人和生物的免疫系统、神经和生殖系统,而且有致癌作用。

另外DDT还具有高残留性,在南极的企鹅体内也发觉了DDT的成分。

据此完成第19~20题。

19.因DDT的独创,米勒可谓名利双收,仅仅十几年后《宁静的春天》因披露了它的危害,又使DDT臭名昭著。

这一戏剧性的改变说明环境问题具有的特点是( ) A.危害的不行预见性B.过程的不行逆性
C.规模的全球性D.影响范围的区域性
20.DDT的高残留性使得它在生物链中攻无不克,就连南极企鹅体内也发觉了DDT,这说明其危害具有( )
A.不行预见性B.不行逆性
C.全球性D.区域性
19.A 20.C [第19题,DDT的独创在当时的确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后来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说明白环境问题具有危害的不行预见性的特点。

第20题,南极地区没有运用DDT,但是在企鹅体内发觉了DDT,这说明DDT的危害已经影响到了全球,说明其危害具有全球性。

]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1.(10分)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2024年,广州市第一季度环境质量监测结果公布,第一季度空气质量优11天,良58天,轻度污染20天,中度污染0天,重度污染1天,未出现严峻污染;全市定期公布的50条河涌中,大沙河、花地河等10条河涌稳定达到功能区水质目标,东濠涌等6条河涌部分时段水质达标,其余34条河涌水质超标,超标项目主要是氨氮、总磷等有机污染,呈现明显的生活和农业源头污染特征。

(1)材料中涉及的环境有哪几类?它们属于什么环境类型?
(2)假如你是广州市民,为提高广州大气环境质量,你认为应当做好哪几个方面的工作?
[解析] 阅读材料,不难得出,材料中涉及大气环境和水环境,属于自然环境。

提高大气环境质量,主要限制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如工业生产部门,尤其是污染企业应严格执行排放标准;交通部门应限制机动车数量;机动车应持有绿色环保标记;市民出行应提倡“环保出行”,如骑自行车、乘公共交通工具等;环保部门应加强监测,严格执法。

[答案] (1)大气环境和水环境。

自然环境。

(2)限制工业污染;限制机动车数量;提倡市民“环保出行”;加强环境监测;限制生活污染。

22.(10分)读材料及图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近些年来,生活在伍拉斯顿群岛的很多动物视力严峻退化。

下图中的A城市为乌斯怀亚市,是一个旅游城市,但去年旅游季节出现了防晒霜价格暴涨、街上行人稀有的现象,工人白天上班时间也缩短了两小时。

材料二漫画——“雨”中垂钓。

材料三过去的10年,全球变暖导致的气候异样和灾难共夺去了33万人的生命,经济损失达6 252亿美元。

当前,世界各国在削减温室气体排放量方面,正在进行国际合作。

(1)材料一中所述的环境问题,目前在世界上最严峻的地区是( )
A.北极上空B.南极上空
C.赤道上空D.北大西洋上空
(2)防治材料一中的环境问题的有效对策是( )
A.建立大范围的热带雨林自然爱护区
B.各国共同行动,禁止氟氯烃化合物的排放
C.各国共同行动,联合治理酸雨和汽车尾气污染
D.严格限制发达国家CO2的排放量
(3)材料一揭示的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材料二揭示的环境问题是________,主要污染物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简述全球气候变暖对全球环境和社会经济产生的不利影响。

[解析] 防晒霜价格暴涨,说明需求量大增,反映了当地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多,这是臭氧层被破坏的结果;漫画用夸张的手法(四周工厂烟囱林立、浓烟滚滚,钓鱼只能钓上鱼刺来)揭示了酸雨严峻这一环境问题;全球变暖造成两方面的危害:一是引起海平面上升,二是引起世界各地降水和干湿状况的改变。

[答案] (1)B(2)B
(3)臭氧层破坏,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多
(4)酸雨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
(5)①全球变暖,将使海水膨胀,部分冰川溶化,从而引起海平面上升,对沿海低地国家及地区构成干脆威逼;②会引起世界各地降水和干湿状况的改变,进而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改变。

23.(10分)2015年3月31日,甘肃敦煌遭受强沙尘暴攻击,能见度不足20 m。

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短暂关门谢客。

如图为敦煌近30年平均沙尘暴四季分布比例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敦煌沙尘暴多发在________季节,分析其产生的主要缘由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沙尘暴对当地带来的不利影响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降低沙尘暴灾难损失可实行哪些有效措施?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沙尘暴主要发生在春季。

发生的缘由要从气候、沙源、动力等方面考虑。

第(2)题,沙尘暴对敦煌的不利影响要从当地的交通、旅游、工农业生产以及人类健康考虑。

第(3)题,降低沙尘暴措施从对灾难的预报以及削减沙源和减小风力方面入手。

[答案] (1)春季春季气温回升快,地表干燥松散;植被稀有;多大风天气,易起沙
(2)文物古迹受损;旅游收入削减;危害人体健康;影响交通等(三点即可)
(3)植树造林,加强风沙源地生态建设,建立沙尘暴预报系统;健全防灾减灾体系;提高人们防灾减灾意识等。

(三点即可)
24.(10分)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①地区沙漠化的自然缘由是________;
②地区沙漠化的人为缘由是________。

(2)分析③地区水土流失的缘由及其治理措施。

(3)分析④地区出现酸雨的主要缘由及其危害。

[解析] 本题考查我国主要的环境问题。

结合荒漠化、水土流失、酸雨等环境问题在我国的分布、成因、危害及对策进行作答即可。

[答案] (1)气候干旱、风化和风蚀作用剧烈过度垦殖、植被破坏
(2)黄土疏松,植被遭破坏,夏季多暴雨,土地水蚀作用严峻。

植树种草,搞好农田基本建设。

(3)该地区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发达,大量排放二氧化硫等酸性气体。

腐蚀建筑物,使土壤、河湖水酸化,破坏农作物和森林,影响鱼类的生长和繁殖。

25.(10分)读黄河三角洲某海岸带环境问题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字母A表示________,B表示________,C表示________。

(2)该海岸带侵蚀后退的最主要缘由是(填选项字母)________。

A.过度开采利用地下水
B.入海径流、泥沙量削减
C.大面积围垦滩涂湿地
D.过量排放、倾倒废弃物
(3)苇滩、湿地的生态功能主要有(填选项字母)________和________。

A.延缓全球海平面上升B.容纳、净化污染物
C.增加河流水量D.爱护生物多样性
(4)近年来,经过有效治理,黄河枯水期入海径流量明显增大,简述这对改善该海岸带环境的作用。

[解析] 第(1)题,结合相关联系的文字信息,可以推断A、B、C的含义。

第(2)题,海岸带的变动是一个动态过程,地表河流和海水海浪沉积可营造海岸,海岸也受地表径流和海浪的侵蚀。

海岸带后退是因为营造建设比侵蚀弱,而入海泥沙量削减,使得构筑海岸缺少了物质来源,这是海岸带后退的主要缘由。

第(3)题,苇滩、湿地具有巨大的降解污染、繁衍物种和爱护生物多样性的功能。

第(4)题,枯水期水量过少,海水可能逆河道上溯产生咸潮;携带泥沙少,海岸线营造实力弱,侵蚀后退严峻;对河口和整个海洋供应淡水水量少,难以稀释和降解污染。

黄河枯水期入海径流量明显增大,就能带来更多的淡水,减轻淡水变咸;携带更多的泥沙,延缓海岸侵蚀后退速度;稀释海水污染物,减轻海洋污染。

[答案] (1)海水入侵全球变暖海洋污染
(2)B
(3)B D
(4)减轻了淡水变咸;延缓海岸侵蚀后退;减轻海洋污染。

- 11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