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2《词四首》学生版

合集下载

第12课 《词四首》之《满江红》(教案)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12课  《词四首》之《满江红》(教案)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满江红》(小住京华)【教材解读】《满江红》(小住京华)是秋瑾在1903年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下,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以及豪壮的英雄情怀。

本课这首词,简短而精美,应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欣赏词的方法,理解本课中的作品。

可结合作者的际遇及写作背景查找一些资料,掌握这首词的精髓。

【教学目标】1.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本首词的内容和主旨。

2.反复阅读,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在反复朗读中背诵词作,培养对词作的热爱之情,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阅读作品,理解词的内容;反复阅读,把握作者的感情,品味语音,熟读成诵,揣摩词人融入作品中的思想感情和人生追求。

难点:理解词人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高远的人生目标和良好的审美情趣。

【教法与学法】教法:1.朗读指导法。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词,在读中体会词的内涵和词人的情感。

2.多媒体辅助法。

运用多媒体呈现作者及其所处时代的相关画面,增强直观性,体现人文性,激发学生阅读和思考的兴趣。

学法:1.批注法。

在阅读中圈点勾画,简要批注自己探究的成果,对语言、人物、情感、思想和主旨进行分析与探究,加深理解。

2.合作法。

学会自己发现问题,并在小组内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赏析语言,把握情感,理解主旨。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相关背景资料、图片资料、问题资料、CAI课件等。

学生:熟读课文,解决生字词,积累词作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感知词作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满江红》(小住京华)秋瑾一、学习目标1.能够有感情的朗诵词作,把握词作的内容。

2.能够赏析词句,学习作者借典故抒情的方法。

3.能够体会词人的思想情感。

二、走近作者【秋瑾】(1875-1907),原名闺谨,字璇卿,自号竞雄,别号鉴湖女侠,汉侠女儿。

中国女权和女学思想的倡导者,近代民主革命志士。

1907年7月15日凌晨,秋瑾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年仅32岁。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12课《词四首》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12课《词四首》
2021/7/27
江城子-- 词牌名 密州出猎--- 词的题目
2021/7/27
写作背景
宋神宗熙宁八年,是苏轼到密州上任 的第二年。当时,密州蝗旱相连,而西北 方的西夏和辽不断袭扰边境。作为爱国心 切、一贯主张抗敌御侮的苏轼,年届“不 惑而雄心勃勃”,在贬官外任中,不但尽 力解除人民的疾苦,而且时刻准备要驰骋 疆场,为国效力。这年十月,他祭常山回 来,与同僚猎于铁沟、黄茅冈,作此词。 这首词,是他写的第一首,也是最为典型 的一首豪放词。
背景介绍:
宋仁宗时,作者任陕西经略副使兼 知延州,抵御西夏发动的战争。他在西 北边塞生活达四年之久,对边地生活与 士兵的疾苦有较深的理解,治军也颇有 成效。当地民谣说道:“军中有一范, 西贼闻之惊破胆。”这首边塞词就作于 此时。
2021/7/27
塞下 sài 浊酒 zhuó 羌管 qiāng
嶂 zhàng 燕然未勒 yān lè 寐 mèi
作为爱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心切一贯主张抗敌御侮的苏轼年届切一贯主张抗敌御侮的苏轼年届不不惑而雄心勃勃惑而雄心勃勃在贬官外任中不但尽在贬官外任中不但尽力解除人民的疾苦而且时刻准备要驰骋力解除人民的疾苦而且时刻准备要驰骋疆场为国效力
渔家傲
北宋.范 仲 淹
2021/7/27

12 词四首
❖ 渔家傲.秋思
江城子.密州出猎
❖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021/7/27
• 1、 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 燕脂凝夜紫”
• 2、 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 3、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瀚海阑干百丈冰,
愁云惨淡万里凝” • 4、 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词四首》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词四首》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词四首》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词在形式上和抒情上的特点,体会词在节奏、韵律上的美感。

2.在把握大意、熟读成诵的基础上,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基调。

3.通过对比阅读,体会不同词作的异同点。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熟练掌握生字新词的读音、书写,理解有关词语的含义。

(2)诵读四首不同词牌名的词,体会它们不同的韵律特点,理解四首词的内容。

2.教学难点:结合词人的生平和词的创作背景,理解四首词中寄寓的情感。

【教学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四首词的作者和写作背景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的相关文学常识。

2.把握《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的大意,理解词作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基调。

3.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和雄心壮志。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教师:请同学们朗诵下面的诗句。

(出示课件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出塞》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出塞》教师:(出示课件2)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以及仁人志士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那么,现在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继续领略一下边塞风光和仁人志士的志向。

教师板书课题:12 词四首(出示课件3)二、自主学习,知识备查1.文本知识预设:词(出示课件5)词是古代诗歌的一个分支,也称曲、曲子词,又因句子参差不齐而称长短句,最常见的是“词”这个名称,相当于现在的歌词。

词,早先都是入乐的,要按照曲调的要求来写,所以作词又叫“填词”。

每一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叫“词牌”。

词牌规定着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

按字数的多少,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 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三种。

词从结构上看多数是分段的,称为上片和下片或上阕和下阕。

部编教材九年级(下)第12课《词四首》

部编教材九年级(下)第12课《词四首》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表现了边塞的悲凉。
“浊酒一杯家万里”写边关与家乡相距遥远,思乡之情 如何来解?只好借酒消愁了。“浊酒”可见生活的艰
苦。
“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是引用典故来抒发报国之志, 写出了作者为国立功的远大抱负。 “羌管悠悠霜满地”是写实。月光皎洁,满地如霜,远 处不时传来悠扬的羌笛之声,使戍边战士思念故乡,无 法入睡。将士们本来是想像东汉大将窦宪那样报国逐敌, 立功而返的,可是宋朝对外却忍辱求和,抗敌战争常常 失利,不断地割地赔款。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结句以生动形象的描绘 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主题
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
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作者杀敌为 国的雄心壮志,表达了为国效命的坚 定决心和爱国思想,并委婉的表达了 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破阵子
辛弃疾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 东济南)人。南宋爱国词人。 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即归 南宋。他力主抗金,屡受打击, 隐居上饶带湘凡达20年。曾短 期被起用,但不受重视,抱很 而终。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 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 酬的悲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 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 而以豪放为主,与苏城并称为 “苏辛”。有《稼轩长短句》。
苏轼在熙宁四 年(1071)因对王 安石变法持不同 政见而自请外任。 朝廷派他去当杭 州通判,三年任 满转任密州太守。 这首词是熙宁七 年(1074)冬与同 僚出城打猎时所
作。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 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 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苏轼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 云中,何日遣冯唐?会 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 射天狼。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 阅读 12 词四首 满江红(小住京华)》研讨课件_3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  阅读  12 词四首  满江红(小住京华)》研讨课件_3
满江红
——有感缅怀古泾州帝王薛氏
满江红
凭眺远望,迎烈烈秋风, 锦袍鼓胀,青发陡起舞, 傲身立于点将台,风挟鼓点马嘶飞, 英魂故土君王泪,山河依旧经轮回。 残垣断壁,诉千年轶事, 舞榭楼台,莺歌沉鱼喜宴, 百战掠得寸土地,只今唯有稼禾翠, 挑灯夜读士子身,荒冢尘埃宰和将。
女蛮国进贡,她们梳着高髻,戴着金冠,满身璎珞(璎珞是身上 佩挂的珠宝),象菩萨。当时教坊因此谱成《菩萨蛮曲》。据说 唐宜宗爱唱《菩萨蛮》词,可见是当时风行一时的曲子。《西江 月》、《风入松》、《蝶恋花》等,都是属于这一类的。这些都 是来自民间的曲调。
⑵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例如《忆秦娥》,因为依照这 个格式写出的最初一首词开头两句是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 月” ,所以词牌就叫《忆秦娥》,又叫《秦楼月》。《忆江南》 本名《望江南》,又名《谢秋娘》但因白居易有一首咏“江南好” 的词,最后一句是“能不忆江南”,所以词牌又叫《忆江南》。 《如梦令》原名《忆仙姿》,改名《如梦令》,这是因为后唐庄 宗所写的《忆仙姿》中有“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等句。 《念奴娇》又叫《大江东去》,这是由于苏轼有一首《念奴娇》, 第一句是“大江东去”。又叫《酹江月》,因为苏轼这首词最后 三个字是“酹江月”。
宋词是宋代最有特色的文学样式上词,它兼有文 学与音乐两方面的特点。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 叫做“词牌”,依调填词叫“依声”。词别名 “长短句”( 在宋代以后,可以说长短句是词
的别名,但是在北宋时期,长短句却是词的本名; 在唐代,长短句还是一个诗体名词)。
词的类别(大致有5种)

1、按长短规模分,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 中调(59一90字以内)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 词达240字)。一首词,有的只有一段,称为单调; 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 叠或四叠。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12课《词四首》课下注释整理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12课《词四首》课下注释整理

《词四首》课下注释(最新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12课)一、《渔家傲.秋思》①选自《范仲淹全集》(风凰出版社2004年版)。

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宋与西夏交兵,范仲淹被任命为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担起西北边疆防卫重任。

这首词即作于这一时期。

②【塞下】边界要塞之地。

这里指当时的西北边疆。

③【衡阳雁去】即“雁去衡阳”,为符合格律而倒置。

秋季北雁南飞,传说至湖南衡阳城南的回雁峰而止。

④【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羌笛、马嘶的声音。

⑤【千嶂】层峦叠嶂。

嶂,直立似屏障的山峰。

⑥【征夫】出征的士兵。

二、《江城子.密州出猎》①选自《东坡乐府笺》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

江城子,词牌名。

密州,今山东诸城。

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苏轼由杭州通判迁为密州知州。

这首词是次年冬天与同僚出城打猎时所作。

②【老夫】作者自称。

③【聊】姑且,暂且。

④【左牵黄,右擎苍】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托着苍鹰。

黄,指黄犬。

苍,指苍鹰。

⑤【千骑】形容从骑之多。

骑,一人一马的合称。

⑥【为报倾城随太守】为了报答倾城百姓相随。

倾城,形容随观者很多。

⑦【亲射虎,看孙郎】即“看孙郎亲射虎”。

孙郎,指孙权。

据《三国志·吴书·吴主权》,孙权曾经“亲乘马射虎”。

这里是作者自喻。

⑧【胸胆尚开张】胸襟开阔,胆气豪壮。

尚,还。

⑨【鬓微霜】鬓角稍白。

⑩【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朝廷什么时候派遣冯唐到云中来赦免魏尚呢?云中,古郡名,治所在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

《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载:汉文帝时,云中郡守魏尚抵御匈奴有功,却因为上报战功时多报了六颗首级而获罪削职。

冯唐为之向文帝辩白此事,文帝即派冯唐持节去赦免魏尚,复为云中郡守。

这里作者以魏尚自许。

⑪【会】终将。

⑫【雕弓】饰以彩绘的弓。

⑬【天狼】星名。

传说天狼星“主侵掠”(《晋书·天文志》)。

这里喻指侵扰西北边境的西夏军队。

三、《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①选自《稼轩词编年笺注》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2课《词四首 满江红(小住京华)》说课稿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2课《词四首  满江红(小住京华)》说课稿

《满江红》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满江红》是2018年部编版教材新增加的古诗文6篇之一,是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十二课词四首中的最后一篇。

秋瑾的这篇《满江红》是她在1903年中秋节的言志述怀之作,反映了她在封建婚姻家庭和旧礼教的束缚中,走向革命道路前夕的苦闷彷徨和雄心壮志的开阔胸怀,表达了作者匡国济世的凌云志向。

学习《满江红》有利于学生掌握诗词鉴赏方法,提高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从而陶冶性情。

2.学情分析:对于九年级学生而言,一方面他们已接触过宋词,对词的格式和作用已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实际上仍停留在肤浅的认识上,另一方面他们又担负着艰苦的应考任务。

因此本文教学既要立足于课文解读,也要着眼全局,使学生通过本文学习,学会一些诗词鉴赏的方法。

班上学生的语文水平参差不齐,对本文的理解掌握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要求学生一定要预习、朗诵、讨论。

3.教学目标:鉴于以上对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再根据教学大纲中九年级语文教学应“让学生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这一要求,确立了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学习通过“知人论世”鉴赏诗歌的方法。

(2)充分朗读词作,积累优美词句,体会优美语境。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声情并茂,准确传达情感的朗读能力。

(2)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抓住关键词语进行分析的能力。

情感目标:(1)通过朗诵与注释资料的佐证,体悟秋瑾女儿身,男儿志的一腔报国之情。

(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勇于发表自己见解的个性。

4.教学重难点:对古诗词情境的把握,并感受词人的爱国胸襟和英雄气概。

二、说教法:所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诗词教学中,我坚持启发性教学原则,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的指导作用。

因此,本课将会采取朗读教学法、赏析教学法、点拨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三、说学法: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学法坚持要符合学生实际,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的主导地位,因此我会指导学生采用“知人论世”、朗读和默读相结合的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2课《词四首》说课稿2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2课《词四首》说课稿2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2课《词四首》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词四首》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本节课的内容包括四首著名的词作品。

这些词作品既有古风的韵味,又富有深刻的意境,能够让学生更好地领略到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

在教材中,这四首词作品被安排在了一起,旨在让学生通过对比学习,把握不同词人的创作风格和情感表达。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和诗词鉴赏能力,他们对于古典诗词不陌生。

然而,对于这首词作品,他们可能对作者的生平、创作背景了解不多,因此在欣赏词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

此外,词中的意象、修辞手法以及词人的情感表达也需要引导学生去深入挖掘和理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四首词作品,掌握作者的生平背景和创作风格。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学习,学生能够分析不同词人的创作特点和表达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领略到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培养对诗词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四首词作品的背诵和理解,作者的生平背景和创作风格。

2.难点:词中的意象、修辞手法以及词人的情感表达。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讲授法、提问法、小组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音频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授与提问:教师对四首词作品进行逐一点评,引导学生关注词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词人的情感表达。

在讲授过程中,教师适时提问,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3.对比学习: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不同词人的创作特点和表达手法。

4.背诵与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背诵四首词作品,巩固所学知识。

5.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同步练习:12.词四首(学生版+解析版)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同步练习:12.词四首(学生版+解析版)

《作业推荐》——词四首一、单选题1.下面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塞.外(sài)千嶂.(zhàng)麾.下炙(huī)B.羌.管(qiāng)的.卢(dí)燕.然未勒(yān)C.不寐.(mèi)弦.惊(xuán)锦帽貂裘.(qiú)D.了.却(liǎo)擎.苍(qíng)俗子胸襟.(jīn)2.下面诵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俗子/胸襟谁/识我?B.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C.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D.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3.选出下列对辛弃疾的《破阵子》赏析有误的一项 (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A.这首词上片描述军旅生活。

下片前四句描写战斗场面。

全词共十句,前九句每句咏一事,节奏紧凑,写声绘色,形象鲜丽、生动。

B.看宝剑,听号角,分麾下炙,听塞外声,沙场点兵都是极雄豪、壮美的事,都是作者热爱的生活和抹不掉的记忆。

C.“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作者骑着像的卢马那样跑得飞快的战马,猛力拉满霹雳作响的雕弓。

马快弦急说明战斗的激烈和不顺利。

D.“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这是作者的最高理想,写到这里已经达到这首词的最强音,它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

4.下面对诗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满江红小住京华秋瑾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娥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

心却比,男儿烈。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A.“拭”是擦拭的意思,“秋容如拭”的意思是秋色就好像是刚刚被擦拭得干干净净一样,清澈明净。

B.“四面歌残终破楚”化用“四面楚歌”的典故,与“八年风味徒思浙”一起表现民族与国家的危难和自己的命运。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词四首——江城子·密州出猎》课件(共36张ppt)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词四首——江城子·密州出猎》课件(共36张ppt)

课堂检测
6、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全词的“老夫” 形象。
“老夫”是一位英武豪迈(或气概不凡 )、老当益壮的英雄形象。
苏轼
导入新课
苏轼一生坎坷,颇多磨难,乌台诗案后先贬 谪黄州,他写了《记承天寺夜游》《卜算子·黄 州定慧院寓居作》等名作,后转任密州,也创作 了许多诗词。在他创作的众多的豪放词中,他唯 独对《密州出猎》颇为自得,其中他在给自己的 好友鲜于子俊的书信中曾这样说道:“近却颇作 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数日前猎 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 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下 面就让我们来学习这首让苏轼颇为自得的豪放词 。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感受作者的豪放之情。
2、品味字词,赏析语言,并结合资料理解 词的深刻内涵。
3、学习苏轼在仕途失意情况下,仍积极用 世的旷达胸怀。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 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眉州眉山人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亲苏洵、 弟弟苏辙,合称“三苏”;散文与欧阳修 并称“欧苏”,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四 大家”;词风豪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
合作探究
请写出“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 天狼”的大意及其所蕴含的情感。
定将把弓拉得如圆月一样去参加战斗, 去抵抗西北的侵略者。
表达了作者要报效祖国,抵御入侵者, 建功立业的决心。
合作探究
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塑造了一个 怎样的形象?他是如何塑造这一形象的? 塑造了一个雄心勃勃、英武豪迈的形象。 上阕好一幅威武的群雄出猎图,勾画出一个
课堂检测
2、《江城子·密州出猎》的上阕描绘了一 个怎样的场面?表现了作者什么性格特点? 下阕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 的思想感情?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12课词四首《满江红》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12课词四首《满江红》

历史上最拽的十个女子
长孙皇后(唐太宗)——最贤 惠的女人
上官婉儿——巾帼首相第一人 貂蝉——最早的女间谍 吕雉——最狠毒的女人 柳如是——最好命的红尘女子 李清照——最有才华的女人 夏姬(郑穆公之女)——最妖
娆的女人
文成公主——最成功女外交官 万贵妃(明宪宗妃子)——最
有魅力的女人
秋瑾——最豪气的女人
在国家民族面临危亡 的时 候,巾帼不让须眉的一代 女侠秋瑾,抛家弃子,女 扮男装,东渡日本,去追 求另样的生活,去追求民 族振兴的方法,把“最有 豪气的女人”这样的称谓 献给这样的女英雄的确是 实至名归。
秋瑾的家庭
秋瑾是著名的近代民主革命志士。 1875年生于绍兴的一个典型的小官僚 地主家庭。其父秋寿南曾任湘乡县督 销总办。秋瑾兄妹四人,秋瑾稍大即 入家塾,受封建教育,念的是《三字 经》、《百家姓》、《神童诗》等, 但她爱读的却是诗词、明清小说和笔 记传奇。
伉俪不甚相得。”王廷钧
弱:“我要去寻求真理,
一不好读,二不务正业,
女人也有救国救民的责
每天游手好闲,吃喝玩乐。 任。”两人吵得互不相让。
王廷钧知道秋瑾是个说得到 做得到的倔强女性,要说服 她是不可能的,只好采取卑 劣手段,乘秋瑾不备,偷偷 将她的珠宝和手饰及积蓄全 部窃走,妄图以此来阻挠她 赴日。秋瑾变卖了仅剩的财 产和衣物,加上吴芝瑛等人 的资助,于1904年4月只身 东渡日本,从此迈出了她人 生道路上的关键一步。
秋瑾又是中国近代文学 史上杰出的女才子,其诗 词既有女子的“柔婉细 腻”,又有男儿的“豪迈 劲爽”,刚柔相济,阴阳 相和,体现了一种“中和 之美”和独具魅力的 “女性情怀”。
秋瑾的爱情与婚姻
1895年,19岁的她跟 随做官的父亲秋寿南 来到湖南省湘潭县。 秋寿南在当地结识了 湘潭首富、曾国藩的 表弟王殿丞。王见秋 瑾生得秀美端庄,聪 秋瑾对于这桩婚事十分 慧可爱,就托媒人送 不满,但在封建社会里, 礼给儿子王廷钧提亲。 儿女的婚事只能依从父 母之命,媒妁之言。 1896年4月20日,王家彩 銮花轿吹吹打打把秋瑾 迎了过去。

最新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12课《词四首——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最新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12课《词四首——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词牌名
题目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豪壮、雄壮
(南宋)辛弃疾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 字幼安,号稼轩,山东济南人, 南宋大词人,是我国历史上一 位值得纪念的民族英雄,也是 最负盛名的伟大词人之一。辛 弃疾
与苏轼齐名,世称“苏辛”。著 有《稼轩长短句》。
写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宋代淳熙十五年(1188)左右, 辛弃疾退居江西上饶时。辛弃疾不只是词人,还 是一名爱国武将,他积极主张抗金北伐,在任职 期间坚持练兵备战,因而不断遭受主和派的排斥、 诬陷。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被人弹劾罢官。 他不得已赋闲家居。
1.词的惯例是上片写景或叙事,下 片抒情言志。这三首词上片分别写 了什么景或事?各有什么特点?
2.下片分别抒发了什么感情?有何 异同?
3.这三首词总体上有什么异同?
内容 课题 渔家傲 秋思
写景或叙事
江城子 密州出猎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 壮词以寄之
抒情
总体 相同: 不同:
内容 课题
渔家傲 秋思
江城子 密州出猎
题材上:雄壮的军营生活 渴作望:被 像重----用-一,样为。国效力。
思体乡现, 出忧作国者,强渴烈望的建杀功敌立报业国、驰骋疆场的愿望。 《八江百城 里子:》牛、(典故一)。 《情江感城 上子: 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 《这江首城 词子却》打、破了这种格式。
壮 情感上: 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 作了:却像 君-王---天-一下样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怜 / 白发生!
注音: 麾(huī ) 炙( zhì ) 的( dí )卢 霹雳(pī lì )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梦回:梦中回到。 沉醉中挑亮油灯观看宝剑,梦中回 到接连响起号角之声的军营。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12课《词四首—渔家傲·秋思》教案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12课《词四首—渔家傲·秋思》教案

《渔家傲秋思》教案教材分析:《渔家傲秋思》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二十四课的《词五首》,这五首词的五位作者代表了词发展的不同时期、不同流派。

《渔家傲秋思》是范仲淹在西北军中的感怀之作,描写了奇异的塞下秋景,抒发了身处边塞的征人之情。

词的意境悲凉壮阔,从题材、情调到艺术方面都为宋词开拓了新领域。

教学设想:“韵律、内容、情感、语言”是诗词这一文学样式的四个基本要素。

本课教学抓住这四个要素进行学习。

以初读把握韵律切入,进而再读感知内容,接着三读赏析词中优美的语言意境,最后四读体味词中寄寓的情感。

要让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感悟作者的爱国情感,掌握诗词的鉴赏方法。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对于词这种文学样式并不陌生,但他们不一定了解应该从什么角度和用什么方式去欣赏词和解析词,为了给学生以后的学习铺路,教师应加以引导,使他们确定学习词的方向。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学习赏析诗词一般的角度,熟练背诵并默写全词。

过程与方法: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理解词的内容,品味词的语言意境,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词中豁达的心境和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激发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热爱祖国的情怀。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感悟词的意境。

教法:引导、点拨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导:(一)导入新课:“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名句,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他不仅这样说而且也这样做了,今天,让我们跟随他的脚步走进《渔家傲秋思》去体会他的这种情怀吧。

(二)展示学习目标(三)检查预习(1)组织学生看幻灯片朗读作者介绍、写作背景(2)教师范读。

(3)学生自由读。

(4)集体朗读,指名谈谈词的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读准节奏,体会情感,感知内容。

初步体会到这首诗词的意境美】二、学:学生诵读,自主赏析1、教师向学生传授诗词鉴赏的方法,引导学生鉴赏词。

最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2《词四首》学生版

最新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2《词四首》学生版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2《词四首》学生版【学习目标】1.能够把握内容,读出词的韵律和情感。

2.学会赏析词句,感受词的魅力。

3.能够把握词作主旨,体会词人的情感。

【教学过程】渔家傲·秋思一.作者简介【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文正,亦称范履霜,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

主持“庆历新政”,有《范文正公集》。

二.背景资料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三年(1043)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

据史载,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并招徕诸羌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

三.细读感悟1.反复诵读。

2. 想象词描绘的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3. 赏析下列词句。

(1)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2)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3)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4)羌管悠悠霜满地(5)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4.这首词的主旨是什么?江城子·密州出猎一.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细读感悟1.反复诵读。

2. 用自己的话描述词所描绘的画面。

我姑且施展一下少年时打猎的豪情壮志,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托起苍鹰。

随从将士们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穿着貂皮做的衣服,带着上千骑的随从疾风般席卷平坦的山冈。

为了报答满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情厚意,看我亲自射杀猛虎,犹如昔日的孙权那样威猛。

我虽沉醉但胸怀开阔胆略兴张,鬓边白发有如微霜,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的罪呢?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朝着弓矢西北瞄望,奋勇射杀西夏军队!3.赏析下列词句。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第12课《词四首——渔家傲 秋思》课堂实录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第12课《词四首——渔家傲 秋思》课堂实录

《渔家傲秋思》课堂实录一、导入新课师: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的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事迹,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今天我们就让我们共同走进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感受塞外奇异的风光和他的情怀。

二、作者简介师:你们对范仲淹有哪些了解?生:学过《岳阳楼记》。

生: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能感受到他的政治理想与抱负。

生:他是北宋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字希文。

师:回答的都很好,我来补一下。

范仲淹,字希文,是苏州吴县人。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

在诗词文章方面都有名篇传诵于世,其词存世不多,仅三首比较完整,但意境宏阔,气象雄奇,以反映边塞风光和征战劳苦见长,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

曾守卫西北边疆多年,政治上主张革新,他的词风格明健,对苏轼、辛弃疾豪放诗派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著有《范文正公集》。

三、理解题目,了解背景师:说到词,咱们得明确词牌名和题目。

这首词的词牌名和题目分别是什么?生:(齐声)“渔家傲”是词牌名,“秋思”是题目。

师:从字面看“秋思”是什么意思?生:在秋天季节的一种思念。

师:对,这个题目是很抒情的。

这和咱们在《岳阳楼记》里认识的范仲淹能相符吗?生:我觉得不太相符,有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胸襟的才是我心目中的范仲淹。

师:带着疑问,听老师介绍背景。

北宋仁宗即位之后,国家逐渐形成积贫积弱之势,表面一片升平,实际上危机四伏。

宝元元年,西夏元昊称帝,宋廷调兵遣将,扬声声讨,但事出仓促,每战辄败。

1038年西夏大举进攻宋朝,攻取今陕北数县,延州成为孤城,1040年,朝廷委派范仲淹出任陕西经略安副使兼知延州,延州就在今天的延安,在当时属边塞地区。

抗击西夏,范仲淹担任起组织西北战线,力完狂澜的重任。

他到任后,改革军制,团结上下,生产戍边,渐收失地而威震西夏,他在任四年,西夏不但不敢侵犯,而且称他为“胸中自有数万甲兵”。

这首词就是他在西北军中的感怀之作。

他的家在江苏的吴县,一个生于江南的文人,此时此地有何感想呢?让咱们一步步走近作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2《词四首》学生版
【学习目标】
1.能够把握内容,读出词的韵律和情感。

2.学会赏析词句,感受词的魅力。

3.能够把握词作主旨,体会词人的情感。

【教学过程】
渔家傲·秋思
一.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谥文正,亦称范履霜,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

主持“庆历新政”,有《范文正公集》。

二.背景资料
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至庆历三年(1043)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

据史载,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并招徕诸羌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

三.细读感悟
1.反复诵读。

2. 想象词描绘的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3. 赏析下列词句。

(1)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2)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3)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4)羌管悠悠霜满地
(5)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4.这首词的主旨是什么?
江城子·密州出猎
一.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细读感悟
1.反复诵读。

2. 用自己的话描述词所描绘的画面。

我姑且施展一下少年时打猎的豪情壮志,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托起苍鹰。

随从将士们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穿着貂皮做的衣服,带着上千骑的随从疾风般席卷平坦的山冈。

为了报答满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情厚意,看我亲自射杀猛虎,犹如昔日的孙权那样威猛。

我虽沉醉但胸怀开阔胆略兴张,鬓边白发有如微霜,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的罪呢?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朝着弓矢西北瞄望,奋勇射杀西夏军队!
3.赏析下列词句。

(1)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2)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3)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
(4)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5)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一.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

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二.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作者失意闲居信州(今江西上饶)时所作。

辛弃疾21岁时,就在家乡历城(今山东济南)参加了抗金起义。

起义失败后,他回到南宋,当过许多地方的长官。

他安定民生,训练军队,极力主张收复中原,却遭到排斥打击。

后来,他长期不得任用,闲居近二十年。

公元1188年,辛弃疾与陈亮在铅山瓢泉会见,即第二次“鹅湖之会”。

此词当作于这次会见又分别之后。

三.细读感悟
1.反复诵读。

2.用自己的话描述词所描绘的画面。

3.赏析下列词句。

(1)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2)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3)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4)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满江红(小住京华)
一.作者简介
【秋瑾】(1875-1907),原名闺谨,字璇卿,自号竞雄,别号鉴湖女侠,汉侠女儿。

中国女权和女学
思想的倡导者,近代民主革命志士。

1907年7月15日凌晨,秋瑾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年仅32岁。

【代表作】《秋瑾诗词》《秋女士遗稿》《秋女烈士遗稿》《秋瑾集》等。

二.写作背景
1903年春,王廷均用钱捐得户部主事官职,秋瑾随夫入京。

时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夫无心国事。

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均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由吴芝瑛出面调解,而秋瑾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

不久即东渡日本留学。

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

三.细读感悟
1.反复诵读。

2.结合注释疏通大义。

3. 概括内容。

上片:
下片:
4. 找出词中运用的典故并简要分析。

5.结合具体词句,体会作者情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