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贵州中考模拟试卷语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贵州中考模拟试卷语文
2023年中考模拟卷
语文试卷
(满分150分,答题时间150分钟)
一、书写水平(5分)
1.根据作文的汉字书写水平计分。

(5分)
二、基础积累(共4道小题,20分)
1. 根据语境和拼音,请用楷体字写出下面横线处的词语。

贵阳的甲秀楼,其建筑风格 nínɡ jù①____________了中华民族传统建筑文化的精华,令人印象深刻。

形象逼真的石刻,xǔ xǔ r ú shēnɡ②________________;形态各异的木雕,细腻生动;中央大殿内的琉璃饰品,玲珑剔透,给人活脱的动感。

【答案】①. 凝聚②. 栩栩如生
2. 下列句中划线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 伴随着气冲斗牛的轰鸣声,天际划出一道金色曲线,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

B. 随着大数据产业的不断深入发展,“多彩贵州”在全国的知名度与日俱增。

C. 汉字是解读中国历史文化奥秘的钥匙,一个字、一个读音都蕴藏着古老文化的内涵。

D. 脱口秀节目往往聚焦社会热门话题,参与嘉宾常常以犀利的言辞或辩论交锋亮出观点。

【答案】A
3. 根据所给信息默写相应内容。

①朔气传金柝,_____________。

(《木兰诗》)
②安得广厦千万间,_________!(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③_____________,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浣溪沙》)
④斯是陋室,______________。

(刘禹锡《陋室铭》)
⑤忧郁的日子里_______________: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⑥_________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

(培根《谈读书》)
⑦《关雎》中,通过写敲击钟鼓,写出男子美好愿望和喜悦心情的句
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展现了“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气象,这是经典诗文与现代艺术的完美结合,借助这种创作手段,我们还可以展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维《使至塞上》)的苍茫辽阔。

【答案】①. 寒光照铁衣②.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③. 无可奈何花落去④. 惟吾德馨⑤. 须要镇静⑥. 读书⑦. 窈窕淑女⑧. 钟鼓乐之⑨. 大漠孤烟直⑩. 长河落日圆
4. 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桑梓,原指古时住宅旁栽种的桑树、梓树,后人用“桑梓”来指代家乡。

B. 《湖心亭看雪》一文选自《陶庵梦忆》,作者是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

C. 《故乡》《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作者是鲁迅,他是我国著名文学家。

D. 英国作家莫泊桑被誉为“短篇小说巨匠”,作品有《项链》《草房子》等。

【答案】D
三、阅读能力(共15道小题,50分)
(一)名著阅读
5. 文学名著中,作者特别注重人物的塑造,使得人物性格鲜明突出。

下面名著片段中的“她”指的是()
她教给我的道理还很多,例如说人死了,不该说死掉,必须说“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拣起来,最好是吃下去;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

此外,现在大抵忘却了,只有元旦的古怪仪式记得最清楚。

总之:都是些烦琐之至,至今想起来还觉得非常麻烦的事情。

A. 《水浒传》中的孙二娘
B. 《简·爱》中的谭波儿小姐
C. 《朝花夕拾》中的阿长
D. 《骆驼祥子》中的虎妞
【答案】C
6. 2022年是中国共产主义共青团建团100周年。

习主席在庆祝成立100年的大会上鼓励青年人:“奋斗是青年人最亮丽的底色”。

请你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选取一个人物,结合具体情节,说说他或她是如何坚定目标并为之而奋斗的。

【答案】示例:保尔的目标是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

他因救朱赫来而入狱,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坚贞不屈,他参加革命后,在战争时期浴血奋战,在和平年代,他不计名利,投入到建设祖国的工作中。

全身瘫痪双目失明后,他拿起笔进行文学创作,以新的形式投入战斗。

(二)现代文阅读
乞丐
【俄】契诃夫
①“仁慈的老爷!行行好,请顾念一下我这个不幸的挨饿的人。

我三天没吃东西了……身无分文,没有住处……向上帝起誓!我当了八年的乡村教师,后来由于地方自治局搞鬼丢了职位。

我成了诬告的牺牲品。

这一年来,我没有工作,失业了。


②律师斯克沃尔佐夫打量着这个求告的人,瞧瞧他那件灰蓝色的破大衣,混浊的醉眼和脸上的红斑,他觉得以前好像在什么地方见过这个人。

③“听着,在前天,我好像在花园街遇见过您,”他说,“不过那时您对我说您是被开除的大学生,没有说是乡村教师,还记得吗?”斯克沃尔佐夫大发脾气,毫不留情地痛斥这个求告的人,对方的无耻谎言唤起他嫌弃和厌恶的心情。

斯克沃尔佐夫十分喜爱和看重自身就有的品德:善良,敏感的心,对不幸的人们的同情。

这家伙一味说谎,利用别人的仁慈,恰恰亵渎了他出于纯洁的心灵喜欢周济穷人的一片
好意。

破衣人起先一再辩解,对天发誓,但后来不作声了,羞愧得低下了头。

④“先生!”他说,一手按到胸口,“确实,我……说了谎!我不是大学生,也不是乡村教师。

这些都是胡编的!我原来在俄罗斯合唱团里任职,由于酗酒,我被赶了出来。

可是叫我有什么办法?苍天在上,请您相信:不说谎是不行的!我若说真话,谁也不会施舍我什么。

说真话就得饿死,没有住处就得冻死!您说的那些都对,我明白,可是……叫我有什么办法呢?”
⑤“胡说!您总能找到借口!那么,您愿意去劈柴吗?”
⑥“我倒不反对,可是如今连地道的劈柴工都闲着没饭吃了。


⑦“哼,所有的寄生虫都这么说。

真要建议您干什么,您都会拒绝。

那么就在我家里劈柴您愿意吗?”
⑧“好吧,我可以劈……”
⑨“好,咱们走着瞧……很好……日后会见分晓的!”
⑩斯克沃尔佐夫张罗起来,他不无幸灾乐祸地搓着手,把厨房里的厨娘叫了出来。

⑪“是这样,奥莉加,”他对她说,“把这位先生领到板棚里去,让他劈木柴。


⑫破衣人耸耸肩膀,似乎有点摸不着头脑,犹豫不决地跟着厨娘去了。

从他的步态上可以看出,他之所以同意去劈柴倒不是因为他饿着肚子想挣钱糊口,只是碍于面子,不好意思,因为他说出的话被人抓住,不得不去兑现。

同样可以看出,他平时酒喝多了,身体十分虚弱,恐
怕有病,另外他对干活丝毫没有兴致。

⑬斯克沃尔佐夫赶紧走进餐室。

那里的窗子正对着院子,可以看到堆放木柴的板棚里和院里发生的一切。

斯克沃尔佐夫站在窗前,看到厨娘和那人从侧门进了院子,踩着肮脏的雪朝板棚走去。

奥莉加气呼呼地打量她的同伴,打开锁着的板棚,砰一声恶狠狠地推开了门。

⑭接下去他看到,那个冒牌教师和冒牌大学生坐到木墩子上,用拳头支着红腮帮,想起心事来。

厨娘把一把斧子扔到他脚旁,恶狠狠地啐了一口,而且,看她嘴的动作可知,她开始骂人了。

破衣人迟迟疑疑地拉过一块木柴,把它放在两腿中间,胆怯地用斧子砍下去。

木柴摇晃起来,倒了。

那人又把它拉过来,朝冻僵的手上哈一口气,又用斧子很小心地砍下去,木柴又倒下了。

⑮斯克沃尔佐夫的气愤已经消散,这时他感到有点不安,有点惭愧,也许他不该逼着这个娇生惯养、可能还有病的酒鬼在寒冷的板棚里干这种粗活。

⑯一小时后,奥莉加来了,报告说,木柴已经劈好了。

⑰“拿着,把这半卢布交给他,”斯克沃尔佐夫说,“要是他愿意,让他每月的头一天都来劈柴……活儿总是有的。

”到了下月一号,那个破衣烂鞋、形同乞丐的人又来了,又挣了半卢布。

从此以后,他开始经常出现在院子里,每一回都为他找些活儿干:有时把雪扫成堆,有时收拾板棚里的杂物,有时打掉地毯和床垫上的尘土,每一回他都能拿到自己的劳动报酬二十到四十戈比,有一次主人甚至送给他一条旧裤子。

⑱……▲
⑲两年过去了。

有一天,斯克沃尔佐夫站在剧院的售票处付钱买票的时候,看到身旁站着一个身材矮小的人,翻着羊羔皮领子,戴一顶旧的海狗皮帽子。

这个矮小的人怯生生地向售票员要一张顶层楼座的票,付了几枚五戈比铜币。

⑳“卢什科夫,是您呀?”斯克沃尔佐夫问,认出这个人就是他家以前的劈柴工。

“喂,怎么样?现在做什么事?日子过得好吧?”
㉑“还可以,现在我在一位公证人那里工作,每月拿三十五个卢布,先生。


㉒“哦,谢天谢地。

太好了!我为您感到高兴,非常非常高兴,卢什科夫!要知道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我的教子。

要知道这是我把您推上了正道。

您还记得我当时如何痛斥您吗?您那时在我面前窘得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好了,谢谢,亲爱的朋友,谢谢您没有忘了我的话。


㉓“谢谢您那些好心的话和好心的行动。

您那时讲得很出色。

我既感激您,也感激您家的厨娘,求上帝保佑这个善良而高尚的女人身体健康!您那时讲得很正确,这一点,我当然至死都感激不尽。

不过,说实在的,真正救我的是您家的厨娘奥莉加。


㉔“这是怎么回事?”
㉕“是这样。

当初我去您家劈柴,我一到,她总是这样开始:‘唉,你这个酒鬼!你这个天地不容的人!’然后坐在我对面,发起愁来,瞧着我的脸,哭着说:‘你是个不幸的人!你活在世上没有一点快活,
就是到了另一个世界,你这酒鬼,也要下地狱,也要遭火烧!你这苦命人啊!’您知道,尽是这类的话。

她为我耗了多少心血,为我流了多少眼泪,这些我没法对您说。

但重要的是,她替我劈柴!要知道,先生,我在您家里连一根柴也没有劈过,全是她劈的!为什么她要挽救我,为什么我瞧着她就决心痛改前非,不再酗酒,这些我对您也解释不清。

我只知道,她的那些话和高尚的行为使我的心灵起了变化,是她挽救了我,这件事我永世不忘。

不过现在该入场了,里面正在打铃。


㉖卢什科夫鞠躬告辞,找他的楼座去了。

(选自契诃夫短篇小说《乞丐》,有删改)
7. 卢什科夫在当乞丐之前的身份最有可能是()
A. 乡村教师
B. 大学生
C. 合唱团成员
D. 公证人下属
8. “▲”处的省略号省略的内容应该是()
A. 卢什科夫一直待在律师家里,成了他家的正式员工。

B. 卢什科夫离开了律师家,更加穷困潦倒,到处行骗。

C. 律师得知卢什科夫会抄写,便给他在自己的律所里找了一份干净体面的工作。

D. 律师给卢什科夫介绍了一份工作,但卢什科夫没有去,而是自己找到了工作。

9. 比较《变色龙》中的警官奥楚蔑洛夫和本文卢什科夫的穿着,分析作者表现他们穿着打扮的作用。

10. 文章结尾卢什科夫解释,真正帮助他的人并不是律师,而是厨娘奥莉加。

但也有人认为律师也是真心帮助卢什科夫的,请在文中找出依据分析。

【答案】7. C 8. D 9. 示例:警官奥楚蔑洛夫的军大衣是他沙皇走狗的标志,也是后来他借以掩饰尴尬的工具。

卢什科夫一开始穿着破大衣,表现其潦倒落魄,后来穿着有羊羔皮领子的衣服,戴一顶旧的海狗皮帽子,表现其生活境遇的好转,说明卢什科夫已经重新走上了正道。

10. 示例:斯克沃尔佐夫十分喜爱和看重自身善良、对不幸的人们同情的品德,因此他痛斥卢什科夫行骗,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虽然嘴上不饶人,但却也给了卢什科夫去他家劈柴的机会,并在事后给了卢什科夫干活的报酬,并让他每月的头一天都来劈柴,在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他都为卢什科夫找些活来干,甚至送给卢什科夫一条旧裤子。

后来在遇到卢什科夫之后还关心着他的近况。

如何训练语感?
叶圣陶
①我在《驱动我们的想象》一文中提到,要鉴赏文艺,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

这意思就是:文艺作品往往不是倾筐倒箧地说的,说出来的只是一部分罢了,还有一部分所谓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没有说出来,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领会它。

如果拘于有迹象的文字,而抛荒了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至多只能够鉴赏一半;有时连一半也鉴赏不到,因为那没有说出来的一部分反而是极关重要的一部分。

②这一回不说“言外”而说“言内”。

这就是语言文字本身所有的意义和情味。

鉴赏文艺的人如果对于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不很了解,那就如入宝山空手回,结果将一无所得。

审慎的作家写作,往往斟酌又斟酌,修改又修改,一句一字都不肯随便。

无非要找到一些语言文字,意义和情味同他的旨趣恰相贴合,使他的作品真能表达他的旨趣。

我们固然不能说所有的文艺作品都能做到这样,可是我们可以说,凡是出色的文艺作品,语言文字必然是作者的旨趣的最贴合的符号。

③作者的努力既是从旨趣到符号,读者的努力自然是从符号到旨趣。

读者若不能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那就只看见徒有迹象的死板板的符号,怎么能接近作者的旨趣呢?
④所以,文艺鉴赏还得从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入手。

这件事看来似乎浅近,但却是最基本的。

基本没有弄好,任何高妙的话都谈不到。

⑤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从来传为美谈,因而很有效法他的。

我还知道有一些少年看书,遇见不很了了的地方就一眼带过;他们自以为有一宗可靠的经验,只要多遇见几回,不很了了的自然就会了了。

其实陶渊明的“好读书,不求甚解”究竟是不是胡乱阅读的意思,原来就有问题。

至于把不很了了的地方一眼带过,如果成了习惯,将永远不能够从阅读得到多大益处。

囫囵吞东西,哪能辨出真滋味来?文艺作品跟寻常读物不同,是非辨出真滋味来不可的。

读者必须把握住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才有辨出真滋味来——也就是接近作者的旨趣的希望。

⑥了解语言文字是训练语感的基本,要了解语言文字,通常的办法是翻查字典辞典。

这是不错的。

但是在许多少年仿佛有这样一种见解:翻查字典辞典只是语文课预习的事情,其他功课内就用不到,自动地阅读文艺作品当然更无需那样了。

这种见解不免错误。

无论什么人都该把字典辞典作为终身伴侣,以便随时解决语言文字的疑难。

⑦不过字典辞典的解释,无非取比照的或是说明的办法,究竟和原字原辞不会十分贴合。

例如“踌躇”,解作“犹豫”,就是比照的办法;“情操”,解作“最复杂的感情,其发作由于精神的作用,就是爱美和尊重真理的感情”,就是说明的办法。

完全不了解什么叫做“踌躇”,什么叫做“情操”的人看了这样的解释,自然能有所了解。

但是在文章中间,该用“踌躇”的地方不能换上“犹豫”,该用“情操”的地方也不能拿说明的解释语去替代,可见从意义上、情味上说,原字原辞和字典辞典的解释必然多少有点距离。

⑧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查字典辞典是不够的。

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


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

⑨夏丏尊先生在一篇文章里讲到语感,有下面的一节说:
⑩在语感锐敏的人的心里,“赤”不但解作红色,“夜”不但解作昼的反面吧。

“田园”不但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

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意味吧。

真的生活在此,真的文学也在此。

⑪夏先生这篇文章提及的那些例子,如果单靠翻查字典,____________。

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积聚起来,积聚得越多,了解就越深切。

直到自己的语感和作者不相上下,那时候去鉴赏作品,就真能够接近作者的旨趣了。

⑫譬如作者在作品中描写一个人从事劳动,末了说那个人“感到了健康的疲倦”,这是很生动很实感的说法。

但是语感欠锐敏的人就不觉得这个说法的有味,他想:“疲倦就疲倦了,为什么加上‘健康的’这个形容词呢?难道疲倦还有健康的和不健康的分别吗?”另外一个读者却不然了,他自己有过劳动的经验,觉得劳动后的疲倦确然和一味懒散所感到的疲倦不同;一是发皇的、兴奋的,一是萎缩的、委靡的,前者虽然疲倦但有快感,后者却使四肢百骸都像销融了那样地不舒服。

现在看见作者写着“健康的疲倦”,不由得拍手称赏,以为“健康的”这个形容词真有分寸,真不可少,这当儿的疲倦必须称为“健康的疲倦”,才传达出那个人的实感,才引得起读者经历过的同样的实感。

⑬这另外一个读者自然是语感锐敏的人了。

他的语感为什么会锐敏?就在乎他有深切的生活经验,他知道同样叫做疲倦的有性质上的差别,他知道劳动后的疲倦怎样适合于“健康的”这个形容词。

⑭看了上面的例子,我们便知道如何训练语感了。

一个人即使不准备鉴赏文艺,也得训练语感,因为这于处事待人都有用处。

为了鉴赏文艺,训练语感更是基本的准备。

有了这种准备,才可以通过文字的桥梁,和作者的心情契合。

(选自《文艺作品的鉴赏》,有删改)
11. 下列对标题的回答符合作者原意的是()
A. 驱遣想象来进行训练。

B. 用斟酌、修改的方式。

C. 查字典、辞典的办法。

D. 要避免生活体验干扰。

12. 根据文章内容分析,下列选项填入文中空缺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就不能体会到字典的用处。

B. 就能够得到深切的语感了。

C. 就能懂得字典的查阅方法。

D. 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

13. 结合文章内容对“翻查字典辞典只是语文课预习的事情”这一观点进行反驳。

句式:翻查字典辞典能________,从而帮助我们________,最终对我
们________有用处,因此翻查字典辞典并非只是语文课预习的事情。

14. 下面这段话与选文都提到了陶渊明的“好读书,不求甚解”,但使用该材料的目的不同,请根据内容分别分析。

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

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

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

——马南邨《不求甚解》
【答案】11. C 12. D 13. ①. 翻查字典辞典能随时解决语言文字的疑难,②. 从而帮助我们训练语感,③. 最终对我们待人接物有用处。

14. 本文提到陶渊明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是为了借人们对这句话的误解引出胡乱阅读不能辨出文艺作品真滋味的观点。

《不求甚解》这段话中用陶渊明的话说明人们只抓住了前一句“好读书,不求甚解”丢了后一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误解了陶渊明的意思,引出学习古人读书正确态度的观点。

(三)古代诗文阅读
茶之________(节选)
〔唐〕陆羽
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

茶之笋者,生烂石沃土,长四五
寸,若薇蕨①始抽,凌露采焉。

茶之芽者,发于丛薄②之上,有三枝、四枝、五枝者,选其中枝颖拔者采焉。

其日,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

茶有千万状,卤莽③而言,如胡人靴者,蹙缩然;犎牛臆④者,廉襜⑤然;浮云出山者,轮囷⑥然;又如新治地者,遇暴雨流潦之所经;此皆茶之精腴。

有如竹箨者,枝干坚实,艰于蒸捣,故其形簏簁⑦然;有如霜荷者,茎叶凋沮,易其状貌,故厥状委悴然;此皆茶之瘠老者也。

(选自《茶经》)
【注释】①薇蕨:野菜。

②从薄:指有灌木、杂草丛生的地方。

③卤莽:粗略。

④犎(fēng)牛臆:野牛。

⑤廉襜(chān):廉,边侧;襜,帷幕。

⑥轮囷(qūn):轮,车轮;囷,圆顶的仓。

⑦簏簁(shāi):竹器。

15. 根据文段内容,下面的制茶工序流程中有误的一项是()
采茶:A.茶之笋者:凌露采焉 B.茶之芽者:选其中枝颖拔者采焉—蒸茶—拍茶—C.捣茶—焙茶—穿茶—D.封茶
16. 结合文段内容,你认为“茶之事”和“茶之造”哪一个更适合作为它标题?为什么?
17. 下列各组加下画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一致的一项是()
A. 发于丛薄之上舜发于畎亩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B. 其日,有雨不采安陵君其许寡人(《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
C. 此皆茶之精腴花之隐逸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D. 易其状貌寒暑易节(《列子·愚公移山》)
【答案】15. C 16. “茶之造”更适合。

选文主要讲的是如何采茶、如何鉴别茶的好坏,“造”可理解为“制作”,“茶之造”与选文内容更为契合。

17. C
【点睛】参考译文:
采茶都在二月、三月、四月间。

肥壮如笋的芽叶,生长在有风化石碎块的土壤上,长达四至五寸,好像刚刚破土而出的野菜,清晨带着露水采摘它。

次一等的芽叶,发生在草木夹杂的茶树枝上。

从一老枝上发生三枝、四枝、五枝的,选择其中长得挺拔的采摘。

当天有雨不采,晴天有云也不采,晴天才能采,采摘的芽叶,把它们上甑蒸熟,用忤臼捣烂,放到模型里用手拍压成一定的形状,接着焙干,最后穿成串,包装好,茶就可以保持干燥了。

茶的形状千姿百态,粗略地说,有的像胡人的靴子,皮革皱缩着;有的像封牛的胸部,有细微的褶痕;有的像浮云出山,团团盘曲;有的又像新整的土地,被暴雨急流冲刷而高低不平。

这些都是精美上等的茶。

有的叶像笋壳,枝梗坚硬,很难蒸捣,所以制成的茶叶形状像箩筛;有的像经霜的荷叶,茎叶凋败,变了样子,所以制成的茶外貌枯干。

这些都是坏茶、老茶。

18.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减字木兰花
[北宋]苏轼
己卯儋耳春词①
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

便丐②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

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

不似天涯③,卷起杨花似雪花。

【注释】①这首词作于苏轼贬谪海南岛儋耳(今儋县)之时。

春词:为立春所作之词。

②丐:乞求。

③天涯:海南岛在宋朝被称为“天涯海角”之地。

(1)下列诗词的感情基调与本词最不接近的是()
A. 杜甫《春望》
B. 韩愈《晚春》
C.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D. 秦观《行香子》
(2)本词中“卷起杨花似雪花”与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千树万树梨花开”有界曲同工之妙,请比较它们在写法上的异同。

【答案】(1)A (2)相同点: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不同点:“千树万树梨花开”还运用了夸张的手法。

四、语言运用(共3道小题,15分)
国庆前夕,学校开展主题为“风雨征程谱华章,共创未来新辉煌”诗歌朗诵及歌咏比赛活动。

请根据要求,协助小浦完成相关任务。

19. 小浦搜集的关于“诗歌节奏”的资料不小心弄乱了顺序,请你帮他选择最合理的一项排序()
①由情绪而作出的诗歌自然也会随着这个节奏的变化而起伏。

②诗歌能通过语音轻重的搭配,声调平仄的对应,来体现节奏感。

③诗歌的节奏,是语言和情绪有规律的起伏变化。

④同时,愤怒会让呼吸变得急促;愉悦会让呼吸变得舒缓。

A. ③②④①
B. ③①②④
C. ②③①④
D. ②④①③
20. 下面是小浦拟写的活动开场白,其中有两处表达不妥,请你帮他找出来并修改。

尊敬的各位领导、来宾,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①奋斗百年,中国从贫穷走向了富裕,从软弱走向了强大。

②歌声嘹亮,全体师生欢聚一堂,唱响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2周年的华美篇章。

③感谢各位嘉宾莅临贵校,出席这慎重的活动。

④接下来,让我们走进“风雨征程谱华章,共创未来新辉煌”诗歌朗诵歌咏比赛,一起去回忆征程、礼赞时代、共创未来。

21. 活动结束后,小浦创作了一副表达爱国之情的对联,请你帮助修改上联,使其工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