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一轮复习)最拿分考点系列考点9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 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
★★★★
○○○○
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从1979年开始的第一步改革的重点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理顺农民与集体的关系;第二步改革的重点是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理顺农民与国家的关系。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从1984年开始,是从扩大全民所有制企业经营自主权开始的,经历了由局部改革试验和探索到全面改革城市经济管理体制的过程。
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1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中国的对外开放经历了创办经济特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20世纪90年代的浦东开发开放以及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过程,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的主要措施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
责任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改变土地公有制,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和经营权,而没有所有权;经营方式发生了变化,由集体经营改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因此,我国自土改运动完成后所形成的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性质没有改变,农村土地仍然实行属于农民集体所有的公有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但并不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措施不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是发展乡镇企业、非农产业,个体经营的小生产方式也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
所以,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还在不断深化中。
1。
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说:“(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动,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尽管在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来提高农业生产率。
"后者不同于前者的是()A.改变了此前的土地所有制性质
B.违背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C.反映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D.农民经营土地的自主权扩大
【答案】D
1.1985年初,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颁布的文件中要求:改革农产品
统派统购制度,以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取代统购派购;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开辟多种渠道集资建路,发展运输;提高资金的融通效益;进一步扩大城乡经济交流;发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等。
这一文件()
A.初步打破了人民公社体制
B.有利于农村经济的社会化
C.在农村初步确立市场经济体制
D.实现了农业生产的现代化
【答案】B
【解析】根据文件精神,农产品可以逐渐走向市场、经营方式多样化,非农产业也可以得到相应发展,因此有利于农村经济的社会化,故答案为B项。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文件的时间是1985年初,此时人民公社体制已经被打破,而市场经济体制还没有建立,排除AC 项;文件只是对农产品购销制度作了调整,与农业生产“现代化”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
2。
21世纪以来,中国许多地方的农民通过租赁转让、大户承包、以地入股、合作经营等多种形式,在确保所有权、稳定承包权的前提下,搞活土地使用权,既打破了制约农业规模化发展的瓶颈,又有效地增加了农民收入。
对这一现象解读正确的是()
A.反映农村土地所有制性质的变革
B.农村经济改革深化的表现
C.面对国际市场冲击下的政策性调整
D.中国小农经济的理性回归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通过租赁转让、大户承包、以地入股、合作经营等多种形式,在确保所有权、稳定承包权的前提下,搞活土地使用权",可以看出这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的表现,故答案为B项。
农村土地所有制性质仍然是集体所有制,排除A项;C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
农村经济改革深化不是回归小农经济,排除D 项.
3.1980年10月,邓小平在广东视察时说:“特区不是仅仅指深圳、珠海那几块地方,是指广东、福建两个省。
单搞那一点地方不行,中央讲的是两个省。
你们要充分发挥这个有利条件。
对于搞特区,你们要摸出规律,搞出个样子来。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几块地方”指的是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岛B.“有利条件"包括中央给予的特殊政策和高度的自治权
C.“单搞不行"体现中央政府对上海浦东开发的高瞻远瞩
D.“摸出规律”是希望搞好特区对全国发展有重要战略意义
【答案】D
每道试题20分,总计100分
1.有专家指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走土地私有化的道路,而是实行家庭作业、统分结合、双层经营,既发挥了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又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该专家意在强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没有摆脱计划经济的阴影
B.保留了计划经济残余
C.体现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D.大大提高了农业产量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走土地私有化的道路,……既发挥了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又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可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集体统一经营和个体农民生产相结合,体现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故答案为C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摆脱了计划经济的阴影、没有保留计划经济残余,排除AB项;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2.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农村改革给城市改革提供了成功的经验,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此处“成功的经验”主要是指()
A.逐步废除全国范围内的人民公社体制
B.实行政企分开,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
C.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激发经营主体的积极性
D.把增强企业活力作为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答案】C
3.1984年,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提出“允许职工投资入股,年终分红”,并指出全民所有制经济的巩固和发展,可以“运用多种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
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推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B.改变分配方式
C.增强企业活力
D.强调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答案】C
【解析】1984年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开展,给企业松绑,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以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故答案为C项。
推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是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目标,排除A项;改变分配方式不是当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目的,排除B项;根据题干信息“运用多种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显然不是强调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排除D项。
4.20世纪90年代有人把中国东部经济发展状态比作“满弓待发之箭”:“弓”比喻为1984年国家开放的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弦”比喻为1996年全线通车的南北交通大动脉京九铁路.“箭头”比喻上海浦东地区,把上海浦东比喻为“箭头”的主要原因是( )
A.上海浦东位于长江入海口的位置
B.开放浦东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战略的体现
C.上海开放时间早.经济基础好、整体实力强
D.上海是近代以来中国最早的通商口岸之一
【答案】B
5.1992年是中国改革的标志性分水岭。
在这一年抵达北京的世界银行前驻华首席经济学家华而诚向南方周末记者讲述他当时的感受,“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
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
A.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B.确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C.肯定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
D.形成了全方位的开放新格局
【答案】B
【解析】1992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决定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自此以后,中国的改革开放在这一目标下进行.故答案为B 项。
其他三项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排除ACD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