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小石潭记》教案(含课堂习题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石潭记》教案
《小石潭记》学法指导
学习本文,应从诵读悟义入手,学习时应着力于诵读,只有在反复的诵读中,才能领略到本文山水的神韵和语言的魅力,才能体验到柳宗元寄情于山水的乐与忧。
本文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保持了《永州八记》一贯的行文风格,观察入微,描摹细致。
文中描写游鱼和潭水一段,就极为传神,且能融入内心的感受,传达孤凄悲凉的心境,达到“乐”与“忧”的统一,要注意学习这种技巧。
一、回头复习抽查背诵25课诗词
二、学习新课
学习目标:1、掌握重点实词和短语,疏通文义。
2、熟读全文,翻译课文
(一)初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读通全文,下列拼音写出汉字。
①篁(huáng)竹②为坻(chí),为屿(yǔ),为嵁(kān)③翠蔓(màn)④蒙络(luò)摇缀(zhuì) ⑤参(cēn)差(cī)⑥俶(chù)尔⑦翕(x ī)忽⑧寂寥(liáo)⑨悄(qiǎo)怆(chuàng)⑩幽邃(suì)
(二)细读课文:借助资料和书下注释解释下列词语。
①从小丘西.( 向西 )行百二十步,隔篁竹
..( 竹林 ),闻水声,如鸣.( 使动用法,使…鸣叫 )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 特别,格外 )清冽 ( 清凉)。
全石以为( 把……当作 )底,近岸,卷.(弯曲)石底以.(相当于连词“而”,表承接。
)出,为坻. ( 水中高地 ),为屿. ( 小岛 ),为嵁. ( 不平的岩石 ),为岩。
青树翠蔓 (翠绿的藤蔓),蒙.(覆盖)络.(缠绕)摇缀,参差.(不齐)披拂(随风飘动)。
②潭中鱼可.(大约)百许.(表示对数量的估计,“来” )头,皆若空.(在空中)游无所依,日光下.(向下照射)澈,影布.(映照)石上,佁然( 呆呆的样子 )不动;俶尔(忽然)远逝,往来翕忽( 轻快敏捷的样子 ),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像北斗星一样曲折 )折蛇.( 像蛇爬行那样 )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 像狗的牙齿那样 )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使……感到凄凉 )神寒.(使……感到寒冷 )骨,悄怆(忧伤的样子)幽邃 (幽深 )。
以.(因为)其境过清(凄清),不可久居.(停留),乃记之而去。
⑤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跟随)而.( 表修饰)从.( 跟从)者,崔氏二小生(年轻人):曰恕己,曰奉壹。
(三)精读课文:尝试翻译课文。
四、课堂练习:下列加点字意思不相同
...的一组是:( D )
A潭中鱼可.百许头/高可.二黍许 B下见.小潭/明灭可见.。
C 以.其境过清, / 以.中有足乐者 D因以为.号焉 /为.坻,为屿
第二课时学案
一、回头复习: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可:(1)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2)不可.久居。
(可以)
2、从:(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由)(2)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跟从)
3、清:(1)下见小潭,水尤清.冽;(清澈)(2)以其境过清.。
(凄清)
4、差:(1)参差.披拂;(不齐长短不一)(2)其岸势犬牙差.互。
(交错)
5、乐:(1)心乐.之;(以…为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
(2)似与游者相乐.。
(逗乐,嬉戏。
)
二、学习新课学习目标:
1、学习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
状物的方法。
2、体会本文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争取背诵全文。
3、理解文中的乐与忧。
(一)细读课文,完成下列句子翻译: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翻译:
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翻译:
3、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翻译:
4、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翻译:
(二)精读课文
1、按提示用原文的话填空。
(1)文中写水声清脆悦耳的语句:如鸣佩环
(2)文中侧面描写水清澈透明的语句: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3)写潭中游鱼动静相宜、灵活有趣的语句:佁然不动;俶尔远逝
(4)描写溪流曲折悠远的语句: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5)“伐竹取道”与上文的“隔篁竹”呼应,又为下文的“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埋下伏笔。
2、问答题
(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抓住小石潭的什么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答:_本文是按游览的先后顺序: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来写的。
突出表现“小石潭”石奇、水清、鱼活、溪流曲折、环境凄清、幽静的特点。
作者对小石潭整体感受是: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2)第三段写小石潭的远景----水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分别突出了溪身和岸势什么特点?
明确:比喻。
突出了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凹凸不齐的特点。
(3)课文第四段中高度概括小石潭的氛围,同时抒发作者政治受挫遭贬后忧伤心情的句子是__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4)、第四段文字突出了怎样的环境气氛?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
突出了小石潭周围僻静幽深,悲凉凄清的环境气氛。
用意在于借景抒情,含蓄地反映他被贬后孤独、寂寞的处境,表达他抑郁忧伤之
情。
(5)、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矛盾吗?请结合写作背景,作简要分析。
答:不矛盾。
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因而“抑郁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三、课堂练习、
1、根据原文内容,说说作者观景赏物时的心情是怎样发展变化的。
开头的心情是快乐的,这从作者“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以及对游鱼的那种“似与游者相乐”的描写可知;最后的心情又是凄凉忧伤的,这从“寂寥无人,凄神寒骨”的描写可知
2、下列对课文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C )
A 、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
“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说明“潭”的的确是个“石潭”。
“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
“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
“凄神寒骨”不仅是石的冰凉,还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
B 、文中运用了“对比”和“烘托”的写作手法。
例如①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
②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鱼在潭中历历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尤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
C、本文是按游览的先后顺序:发现小石潭—小潭源流—潭中景物—潭中气氛来写的。
D、本文在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换形”的写法,在移动变换中引导我们看到不同的景物,很象一部山水风光影片,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
在第二段作者描写潭水、游鱼,采用了“定点特写”的写法,作者一共只用了四十个字,就活灵活现地描出了潭水中游鱼的美景。
3、下列对课文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D )
A、从全文来看作者观景赏物时开头的心情是快乐的,这从作者“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以及对游鱼的那种“似与游者相乐”的描写可知;最后的心情又是孤凄悲凉的,这从“寂寥无人,凄神寒骨”的描写可知。
B、“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C、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似难相容。
但从全来看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D、文中景物描写就是为了突出表现“小石潭”石奇、水清、鱼活、溪流曲折、环境凄清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