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9课 劝学(第1课时)导学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 劝学
【学习目标】 1、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2、理解课文的主要观点,
领会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的方法。
3、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学习重点】1、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证述。
2、掌握本文
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学习难点】了解全文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的特点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对照注释研读课文,大致翻译课文、断句、诵读。
2、将预习中
不能解决的问题标示出来,填写到“我的疑问”处。
3、用15分钟左右完成“整体感知”
和“预习自测”的题目,并对相关的知识进行反复记忆,认真完成。
【教材助读】
一、走进作者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后期赵国人,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
曾游
学于齐,是继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儒家学者,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
是先秦儒
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
二、写作背景
荀子从人性本恶的观点出发,说明人的知识、道德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后天经过学习、
教育,逐步培养的。
只有懂得了“礼”,人性才能改变。
因此,他特别强调后天的学习,把
学习作为改造人性的根本方法。
他写《劝学》就是为了勉励人们“积善成德”,成为君子。
【预习自测题】
1、字音
靛.青()蓼.蓝()中.绳()槁暴
.. ( )
..()参省
跬.步 ( ) 骐骥.()埃.土()螯.()
2、思路结构
第一段:文章开头就提出了中心论点:。
第二段:论述。
第三段:论述,强调君子之所以能够超过一般人,并非先天素质优于别人,而
是。
第四段:论述。
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二是,
三是。
3、思想感情
本文围绕“”这个中心论点,运用大量的比喻,从不同方面论
述,从而勉励人们要,只有这样,才能。
【我的疑问】
课内探究
【学始于疑】——我思考,我收获
1、研读课文第一、二段,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2、掌握本文的比喻论证方法。
【质疑探究】——质疑解疑,合作探究
1、解释下列词语
学不可以已()取之于()蓝而青于
()蓝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虽有()槁暴()金就()砺()则利
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知明而()行无过()矣
2、翻译重点句子
①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文段分析思考
①第一段在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
②第二段运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分解比喻句的含义,分析与中心论点的关系。
③第二段哪句话回答了“学不可以已”?(用原话回答)
【当堂检测】——有效训练、反馈矫正
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课后反思】
9 劝学
第一课时
【预习自测题】
1、diàn liǎo zhòng gǎo pùcān xǐng kuǐ jìāi áo
2、第一段:文章开头就提出了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第二段:论述学习的意义(重要性)。
第三段:论述学习的作用,强调君子之所以能够超过一般人,并非先天素质优于别人,而是后天善于学习的结果。
第四段: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善于积累,二是坚持不懈,三是用心专一。
3、本文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运用大量的比喻,从不同方面论
述学习的重要和必要,从而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品德。
【质疑探究】 1、学不可以已(停止)取之于(介词,从)蓝而青于(介词,比)蓝木直中(合乎)绳輮(通“煣”,使弯曲)以为轮虽有(通“又”)
槁暴(晒)金就(动词,靠近)砺(磨刀石)则利博学(广泛学习)而(连词,表递进)日参省乎己知明而(连词,表并列)行无过(犯错)矣
2、①木材笔直,合乎墨线,(如果)它把烤弯煨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再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
②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多智,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
3、①地位是全文的文眼。
作用统领全篇,开门见山,引起下文论述。
②比喻论证。
本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
“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
“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说明:肯下功夫。
必见成效。
——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
本段是从总论学习的重要性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