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润滑系统故障检测与维修-教学实施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年
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大赛
参赛组别:高职专业2组
参赛名称:发动机润滑系统故障检测与维修课题学时:16学时
发动机润滑系统故障检测与维修
教学实施报告
一、整体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
“汽车发动机构造与为序”是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也是本专业学生考取“1+X”汽车动力与驱动技术分析职业技能等级(中级)证书的主要支撑课程。

本课程根据实际工作岗位需求,对接汽车修理工职业资格要求,围绕“1+X”证书考核典型工作任务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任务,将润滑系统的结构和原理、机油的更换等任务及日常维护保养等传统的教学内容进行知识重构和内容融合,并融入工匠精神及劳动教育等思政元素,将教学内容重组为4个新型教学项目。

各项目以任务驱动方式展开教学,合理分配知识点,任务由浅入深,由简入繁。

以项目三““发动机润滑系统故障检测与维修”为例,用““机油报警灯点亮”为主线,将润滑系统的作用、组成、工作原理、机油的选
用等任务及日常维护保养等“1+X”职业技能要求,有机地融入发动机润滑系统故障检测与维修任务中,形成了1个新型教学任务,突出学生自主学习、高效工作和职业发展等社会能力的培养。

教学内容及时融入新技术规范,有效提高了第一届“1+X”证书考核通过率。

教材选自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十四五““规划教材“ 发动机构造与维修》,结合自编活页教材、微课、视频、动画、课件、图片、虚拟仿真等教学资源,更易于学生学习和教师讲课。

2.学情分析
(1)知识和技能基础。

依据学生前期学习情况以及云课堂调研、资源学习反馈等教学数据分析表明,学生已经掌握了润滑系统基础知识,能够规范拆装发动机,具备学习本模块的知识和能力基础。

但是学生对发动机的拆装不够熟练,需要在随后的课堂教学及课后练习中巩固提升。

(2)认知与实践能力。

通过对近三年课程教学平台教学与学习数据、阶段性测试及期末考试成绩与知识点掌握情况的分析显示:学生对润滑系统的原理、机油的选用理解不到位,精准示教、自主思维和能力欠佳,这些均为教学难点。

在故障排除的实践操作中,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安全规范操作、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的品质意识还需进一步加强。

(3)学习特点。

通过问卷调查和座谈反馈分析,学生喜欢实操类课程,动手能力强,对信息化设备的操作比较熟练,善于接受多源头信息,富有探索精神和竞争意识,但对识记类内容、理论原理兴趣不
高,多任务信息处理和逻辑分析判断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有待提高。

3.教学目标
依据岗位需求,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确定教学目标。

4.教学策略
(1)深入挖掘、系统设计,思政教育贯穿始终。

对汽车修理工职业岗位能力,将“爱岗敬业、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工匠精神落实到教学全过程。

结合机油更换任务的教学内容,深挖劳模精神、严谨细致、细心耐心及精益求精的品质意识等思政元素,建立系列思政教学案例。

充分发掘制造行业一线岗位先进人物、劳动模范的生动事迹,以榜样力量激励学生,使学生树立不畏艰苦、迎难而上、无私奉献、敢于担当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理实一体、虚实结合,强化实践能力培养。

开展理虚实一体化的教学,综合利用仿真软件打破学习时间、设备数量、安全性的限制,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3)综合使用多种信息化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效果。

综合运用
Flash动画、视频及微课等资源;有效利用同步摄像投屏,将教师操作过程全方位反馈在授课屏幕上,让学生清晰地看到每个操作细节,有效化解了学生理论学习热情不高,技能操作无法实时监控等教学难题,实现教学内容“三转化”:抽象→具象化,复杂→简单化,难见→可视化,优化教学过程,有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4)岗课对接、赛证融合,合理整合教学内容。

课程教学基于虚拟仿真培训系统及智能制造实训基地设备,对接岗位工作过程,课程内容根据“1+X”职业技能等级(中级)考核要求,将传统的知识进行整合重构成若干典型任务。

任务设计从简单到复杂,逐层递进,反复练习提升,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同时,依据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汽车维修”赛项要求,开发实训项目,实现学生技能的拓展提升。

二、教学实施过程
1.整体教学实施过程
利用案例和线上线下教学资源,教师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体验岗位实际需求,形成教学实施过程与典型工作任务相融合,双线并进教学的过程。

(1)课前
学生使用职教云平台查看任务工单、明确学习要求,根据教师发布的教学微课、视频等资源自主学习,开展小组讨论,并完成课前测试。

教师通过学生课前测成绩,了解学生预习情况并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进行二次备课。

(2)课中
课中教学主要采用“问题引入+探索学习+应用新知+任务实施+总结巩固”的模式展开。

问题引入:根据课前任务,展示、点评学生课前学习情况,引入新知。

例如,通过“1+X”考核案例及企业生产实例导入,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考,“以境生情”,激发学生科技兴国、科技强国的使命感和荣誉感。

探索学习:探索新知原理、熟知岗位标准、奠定理论基础。

(3)课后
教师在学习平台上发布拓展任务,参与学生课后讨论与答疑等活动。

学生完成应会训练,并根据自身学习情况,利用课程教学平台上的教学资源开展选择性地拓展学习。

同时,学生将完成的任务工单发送给企业导师,并根据企业导师的反馈意见进行修改,帮助学生较早适应企业生产实际,并用企业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提升职业能力。

2.考核评价
依据汽车维修行业标准、“1+X”考核评价标准,采用过程性评价方式,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每一个单元考核为:专业能力(70%)+社会能力(职业素养10%+团结协作10%)+方法能力10%。

评价主体:教师评价(50%)+学生评价(20%)+实操任务评分(30%)(每次小组互评时,90分以上限10%以内)。

三、学生学习效果
1.任务递进式学习,知识技能螺旋式提升以机油更换任务为载体,“‘1+X’证书”考核通过率分析及近三年学习模块的理论和实操成绩对比,成绩稳步上升,重要知识点得分率不断提高。

2.虚实融合式训练,逻辑思维及自主学习能力阶梯式提升近三年课程平台记录学习行为显示,学生登录时长、登录次数、资源完成率、发帖量均逐年提升。

3.德技并修式成长,综合素质浸润式增强结合典型生产案例,强化安全意识、规范操作流程、精准对接岗位、提升职业素养。

通过对实习单位企业导师调研问卷数据显示,学生在岗位中安全、操作、观察、沟通、学习、独立工作能力等方面均逐年进步。

四、特色与创新
1.创建了一个““中心,两个模块,七个流程““的教学模式,有效解决了学生对程序不感兴趣、难于理解、应用只靠硬背的现状,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2.研发教学设备,拓展创新能力依托校企合作,师生共同创新教学教具及二次开发虚拟仿真培训系统,拓展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在智能制造领域润滑系统专业培训及兄弟院校中进行推广应用,获得了行业和同行的高度认可。

五、反思与改进
1.进一步提升虚拟仿真培训系统
对接岗位新要求、新发展、新规范,及时更新虚拟仿真培训系统,加大设备故障练习,进一步完善系统评价功能。

2.结合新业态,丰富课程体系
结合汽车维修行业新业态,在现有的“““1+X”证书基础上,与时俱进,利用活页教材,随时将最新的技术融入课程体系,更有效地对
接新一批‘1+X’证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