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合之众》读书心得
《乌合之众》读后感11篇
![《乌合之众》读后感11篇](https://img.taocdn.com/s3/m/51e71490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00.png)
《乌合之众》读后感11篇《乌合之众》读后感篇1《乌合之众》以十八世纪法国大革命为背景,分析研究社会历史运动中作为主题参与的群众,他们的行为、心理的诸般特征。
作者勒庞是法国社会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群体心理学的创始人。
同时他也是典型的精英主义者,他反对集体主义,最早阐明了“个体在群体影响下思想与行为的转变”。
在勒庞看来这“乌合之众”就是群体,一群人聚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心理的群体”,他们并非简单的人数累加,而是“永远漫游在无意识的领地,会随时听命于一切暗示,表现出对理性的影响无动于衷的生物所特有的激情,它们失去了一切批判能力,除了极端轻信外再无别的可能”。
这就是勒庞的“乌合之众”。
显然“乌合之众”不仅适乎 18 世纪的法国,更似乎暗合当下的网络社会。
在信息快速发展的时代,在全媒体的环境下,新兴的大量互联网信息平台,是否也是凝聚着“乌合之众”?正如勒庞所说“群众等同于无意识集体。
因为无意识,所以力量强大。
”这里的“无意识”指缺乏理性、推理能力低下、少有深思熟虑。
无意识主宰着有机体的生活,而且在有机体的智力活动中,这种力量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如今的网络时代,群体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缺乏理性思考的言论四处滋生,群体跟风的大量转发使得各种网络平台充斥着垃圾信息,也使得处于群体中的人更难以辨别各种信息。
如20xx 年3 月份因日本核辐射事件从温州等地刮起的“抢盐风波”透过微博、短信的匿名转发迅速传播,广东、浙江、福建等省市的盐价瞬间飙升,超市络绎不绝的抢盐人,货架之上食盐的颗粒残存,集体无意识透过网络平台演化成了一场社会危机。
仔细揣度,发现抢购者往往抱着这样几种心态:有的担心日本核电站爆炸对人体有影响,买点碘盐回去吃防辐射;有的担心海水被放射性物质污染,无法提炼盐;有的是看到微博这么传、别人这么抢生怕落后而跟着抢。
如此简单的逻辑经过微博的转发摧毁了大众的理性。
对于“微博心理群体”中的个体而言,他们可能并未意识到自己已然成为了某一特定“心理群体”中的一份子。
乌合之众读后感(精选10篇)
![乌合之众读后感(精选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35a7f11f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95.png)
乌合之众读后感(精选10篇)乌合之众读后感1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备感安全的归属感。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是法国社会学家勒庞创作的社会心理学著作,对于学习大众传播学专业的人来说,这是一本研究大众心理学的鼻祖之作,它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最近浅读了这本名著,这本书因为理论和专业术语很多,很难坚持完整读下去,找了中译版本研读了,一点心得体会分享一下。
这本书可以说是群体心理学研究的开山之作,书中的某些理论的确跨越了时代的束缚,直到现在也能从社会的一些事件找到与之对应的现象,堪称经典之作!书中的一些理论都是可以印证在社会实践的方方面面。
不得不说,勒庞先生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的各个方面深度剖析,极尽看似平淡之词,实则抽丝剥茧,透过现象看事物本质,直指惨淡的人性特点,这个确实在社会心理学领域树立起来一座大众心理研究的里程碑!这本书里的几个观点现在来看还是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其中:群体作用导致个体智商下降。
俗话说“人多力量大”,那是不是当群体聚合的时候,群体的智力会高于每一个个体,不是的;那是不是就是他们智力的一个平均值?答案是不会的,特定时间和背景下,群体智商的智力会远远低于个体智力水平。
群体心理学的创始人古斯塔夫·勒庞所说:“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为了获得认同,个体愿意抛弃个人观点和是非,用所谓的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备感安全的归属感。
”为什么有的犯罪团伙里面的成员最后为了利益不惜内讧自残,那些平日里的手足之情,兄弟之义为什么会不复存在,其实说到底都是为了利益,内有手足之情,他们就是一群典型的乌合之众。
还有一些职场上面的人士,如果没有个人强烈的主见意识和是非观点,一旦自己的观点或者建议与群体意见相碰撞或者抵触,个人就会收回自己的观点或者意见,从而屈服于群体的意见,不管这种意见是错还是对,这时候个人的智商就会降到最低,强势一方的观点就会越来越强势,弱势一方个体就会沉默不语,呈现出螺旋状的下降趋势,这个观点和沉默的螺旋理论有点类似。
读《乌合之众》有感6篇
![读《乌合之众》有感6篇](https://img.taocdn.com/s3/m/f2e2446b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e7.png)
读《乌合之众》有感6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心得体会、工作报告、工作总结、工作计划、申请书、读后感、作文大全、合同范本、演讲稿、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insights, work report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application forms, post reading reviews, essay summaries, contract templates, speech draft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读《乌合之众》有感6篇本文主题为读《乌合之众》,路遇他人有困难主动伸出你的手,情况就会截然相反,这就要求我们时刻提醒自己擦亮双眼做正确的选择。
乌合之众阅读心得(优秀6篇)
![乌合之众阅读心得(优秀6篇)](https://img.taocdn.com/s3/m/b7be03eb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fa.png)
乌合之众阅读心得(优秀6篇)乌合之众阅读心得篇1很久以前,勒庞就预言了今日群体中的大部分特征:智商低于群体中的任意个体,换句话说就是智商无下限。
“群体总是受着无意识因素的支配”,“大脑活动的消失和脊髓运动的得势”??最后“群体既易于英勇无畏也易于犯罪“这一切描述是不是很眼熟?...事实就是这是一个群体的时代,要取得别人的认同那么必须先认同一个群体,无论你是否知道人格和智慧都将被磨灭。
无论这个群体对某事是认同还是反对,这都是一个个的群体和阵营。
对某一群体的认同取决于群体的言论和发布的消息——至少我认为现在是这样的——诸如微博等等,而事实告诉我们群体的观察往往是失真的。
正像书中所讲,群体的情绪是单纯的,夸张的。
而群体又是易受暗示的,于是这就催生了种.种阴谋论,因为你不知道他们到底是不是被煽动了,是不是被暗示了。
因为前面说到真实已经被群体糟糕的观察和分析能力磨灭掉了...如果你不进入某个群体,你又很难知道他们的运作过程,而你一旦进入那么就不能保证你自己还有智商这个东西的存在??而我们总会在一个群体中,不是吗?因为我们都有一个阵营,无论你是赞同还是反对,除非你对此事不闻不问不去选阵营。
那么好吧,又一个阵营出现了,人总是要有一个立足点来生存。
群体可以成就,也可以毁灭。
好吧,这只是一个开头,不想再继续复述,所以我不爱写读后感....鉴于越来越感觉周围的人们普遍都不淡定了,都看看《乌合之众》吧,应该看看这本书,至少现在都应该看看,群体到底是一个什么情况。
乌合之众阅读心得篇2《乌合之众》是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群体心理学创始人古斯塔夫?勒庞的名著,初次出版于1895年。
该书深入浅出地剖析了群体的诸种特点及其成因。
全书分为三卷(群体心理、群体的意见与信念、不一样群体的分类及?特点),依次分析了“群体的感情和道德观”,“群体的观念、推理与想象力”,“群体的意见”,“群体领袖”等,深入透视了社会服从和过度服从、趣味单一、群众的反叛、大众文化、受别人支配的自我、群众户外、人的自我异化、官僚化过程、以及无意识在社会行为中的作用。
《乌合之众》读后感精选10篇
![《乌合之众》读后感精选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6ed6051a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80f7257.png)
《乌合之众》读后感精选10篇读完一本书以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乌合之众》读后感精选10篇,供大家参考。
《乌合之众》读后感1《乌合之众》是一本研究大众心理学的著作,在书中,作者勒庞阐述了群体及群体心理的特征,分析了人们在群聚状态下的道德和行为特征。
群体无意识,群体不需要真理,是《乌合之众》中的最基本观点。
我们常常以为感情都是源于内心,一举一动都极其有道理,其实不然。
一个人的绝大多数行动,都是跟着感觉走的,都受到情感、本能、欲望这些“无意识因素”的支配。
正如“网络暴力”在这个信息庞杂的时代如不褪的浪潮,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以秋风扫落叶之势,无情席卷过你我的生活,压出一片碎纸废墟。
犹记当初,一当红流量艺人受邀成为某篮球运动的贺岁形象大使,此后很长一段时间,网络上的每个角落几乎都充斥着这个艺人的“黑粉”,躲到哪里都逃不开关于他演唱歌曲的恶意调侃,逃不开以他为主角的恶意视频。
这场浩浩荡荡的网暴狂欢,最初或许只是热爱篮球的人群对于一个技术不受认可的流量小生的排斥,可到了最后,那些言论化作乱剑,乱剑迷作烟尘,烟尘蒙住理智,太多人都不知不觉地随波逐流。
别说是明星,普通人也逃不开被网络暴力的命运。
日光本该明亮,我却看见被无良家长污蔑说把孩子打到吐血的小学女老师遭人肉到不敢出门;河水本该清澈,我却看见被服装店主造谣是小偷的女孩绝望跳楼自杀;发声的权利人人本该都有,我却看见因为发表了不同观点的普通网友收到成千上万条的私信辱骂。
网民们怕被时代汹涌的浪潮远远甩至后面,便争先恐后把“异类”踩进尘埃,却不知以这般方式进入群体,就是一群理性丧失、智力全无的“乌合之众”。
而我们在生活中,也常常无意识做了“乌合之众”。
我们常常无意识地不渴求真理,只需要符合我们设想的真理,否则,便拂袖而去。
假如谬论更有诱惑力,我们就会无意识地再从那些流言蜚语中挑选我们愿意相信的,同时不忘倒上五彩斑斓的染料,晕染假象,酿成谣言,满天乱飞。
乌合之众的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
![乌合之众的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https://img.taocdn.com/s3/m/22adbc3a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a1.png)
乌合之众的读后感乌合之众的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乌合之众的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乌合之众的读后感1读勒庞在一个世纪前写的这本《乌合之众》,就像是在读一本二十世纪的人类史。
他以先知一般的洞见,察觉了群体——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单元——的各种特点及影响,并预见到,群体在一个愈加明主的社会中必将扮演愈加重要的角色,但也因此必将造成更大的危害。
勒庞该是个种族主义者。
恕我可能对西方大众文化批判无知,但纵览全本书,“种族”这个词出现得最多次。
勒庞认为:种族是决定人类行为最深层的因素。
正是种族保留下来的“生理解剖学的”因素,决定了人类的无意识动机,而无意识动机又是群体行为的动因。
所以,即使群体一律的无知、多变、冲动……但表现出来的方式又因种族而有所不同。
勒庞应该也是个精英主义者。
在书中,他毫不掩饰对安德鲁撒克逊民族的崇拜,深为认同后者个人主义的民族特性。
而他却多次地将法国大革命归结于本民族群体意识的主导,失望之情可见一斑。
看书时不时被他武断、不加推导的结论所烦,认为其要是放在当代,可能连出版的机会都没有,或是很快就销声匿迹。
然而,这本书之所以面世百年之后,还能被人所关注,被许多社会学家尊为“研究社会心理影响力最大的一本书”,必然有其独到之处。
依本人拙见,还应归功其对于未来强大的预见能力。
二十世纪世界的两次大战,不都是群体行为被诱导出、传染、放大后的结果吗?在看我们中国解放后的那场浩劫,不也是一场群体的狂欢吗?尽管勒庞的论证缺乏依据,但他仍能不无预见力地指出:“那些领袖们,杜撰一个模棱两可的词汇,描述一个伟大的图景,鼓动群体……而这些新东西不过是过去的专制换了张面孔……”正是群体最深层的无意识动机的稳定,人类一切看似美好的革命都像反复过去——看看半个世纪前的中国,和封建社会有什么区别?就写这些吧,大多数感想还是要边看书边才能蹦出来的。
读《乌合之众》心得五篇
![读《乌合之众》心得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b7911906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4bbdb51.png)
读《乌合之众》心得五篇细细品尝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肯定有许多感想,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
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读《乌合之众》心得”,以供大家参考!读《乌合之众》心得1《乌合之众》是一本心理学类读物,读起来有些生涩,通篇都是基于某些历史现象或者对民众有较大影响的历史名人来发表自己的看法。
将这些看法总结起来就成了这本书——《乌合之众》。
行文结构先是部分提纲类的提要,随后基于这些提要,开头具体解说与阐述,这之间夹杂着部分例子。
书中通过三个群体特征来统筹全书:群体心理,群体的意见与信念,不同群体的分类及其特点。
在眼中,群体是一群“乌合之众”,只是由于这个社会是由数量众多的乌合之众所构建的,因此群体才会被需要,才会被重视。
群体就像洪流,任何处在洪流中的个人,无论品性,才智如何,只要处在群体中都只能任由洪流裹挟,难以自主。
只对群体思维与行为进行解剖犹如医生通过手术将病人的病变的部分展现出来却没有治疗手段。
书中部分观点个人觉得有所偏颇,这些偏颇符合西方世界看待事物的价值观以及对一些体制或制度的潜在看法。
作为西方人这个群体的一员,对一些问题的熟悉有所偏颇也能有理解。
看完本书,内心想法与心情都有些简单。
不行否认揭示的群体特征在当下的世界的确存在,甚至有时觉得自己就是其中一员。
比如网络这个群体,就像是茶余饭后无所事事的闲人,聚在一起八卦。
部分媒体为吸引眼球,不调查真相,只是顺势推波助澜,然后网络暴力,诬陷等等层出不穷。
更有甚者网络公关都能成为一种职业,只要给钱就能颠倒黑白。
网络之外,现实中的事实如何都抵不过网络上大众所认同的事实。
任何社会都应当有一个正确的进展方向,任何现实都应当可以更好。
这种正确与更好应当是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结果。
不能由于追求民主或者自由,然后多元进展。
社会的正确进展是客观的,与标榜民主和自由无关,与个人意愿也无关,所以不应当被民主和自由所绑架。
每个人所认同的民主与自由的边界不同,这可以求同存异,但对一件事的正确看法可以达成共识,这便是和而不同。
乌合之众读后感(精选5篇)
![乌合之众读后感(精选5篇)](https://img.taocdn.com/s3/m/d9352b31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0a.png)
乌合之众读后感(精选5篇)乌合之众篇1《乌合之众》是一本研究社会心理学的著作,书中札记似的向我们阐释了群体的众多特点及其构成的因素。
他分析了群体心理的种种特征,在整本书中,每一卷都有清晰的分析条理和较为严密的逻辑顺序,依次分析了“群体的感情和道德观”,“群体的观念、推理与想象力”,“群体的意见”,“群体领袖”等概念,不仅仅发出了与世俗不一样的观念,而且对自己的见解怀有百分百的自信心,在精彩的分析下立刻插入鲜活的例子,使得分析更加贴合逻辑,让人信服。
但是书中有些观点,我们也不能盲目的推崇,例如:群体就是有这种“脊髓中的本能”,而妇女、儿童和原始人都是不用大脑而用脊髓思考的动物,他们盲目、轻信、缺乏理智,感情丰富而毫无用处。
对于勒庞如此偏激的论证,我们也就应理性的思考,对妇女儿童的歧视的观点是就应得到批判的。
书中还存在意识形态和种族主义的错误观点。
但是抛去它的错误观点不看,《乌合之众》对大众心理细致入微的剖析,还是具有很强的借鉴好处的,《乌合之众》在这天仍不失现实好处。
日本民众为何会在战争中沦为统治者的战争工具?我国时期为何民众泯灭良心,失去理智?在当今中国为什么会出现超多的网络暴民,如果你与他们的观点不一致,那么你就会被一批人被一个群体骂的体无完肤,甚至人肉搜索你,让你祖宗八代不得好死?个人到群体的心理变化看似难以明白、难以置信,实则有迹可寻,《乌合之众》在书中都做出了深刻的剖析。
勒庞在书中充分的表达了他对群体的悲观态度,群体在书中被描述成狂热易变、容易轻信的动物。
他们很容易做出刽子手的举动,同样也很容易慷慨就义,既会随意烧杀抢掠,却也同样表现得极其无私。
群体在智力上总是低于孤立的个体,而在情感情绪以及由此引发的行动上,群体可能比个人表现的更好也可能更坏。
总之勒庞是十分排斥群体,以及厌恶群体所带来的冲动,暴力,乃至低智的倾向。
个体不论什么原因被吸纳到了群体之中,无论个体的智商有多高,情操多么高尚,一旦他成为群体的一员之时,群体心理就削弱了个体智慧,还减弱了个体本身的特征,异质因素泯没在同质因素中,无意识的力量占据制高点。
2023最新-《乌合之众》读书心得【优秀7篇】
![2023最新-《乌合之众》读书心得【优秀7篇】](https://img.taocdn.com/s3/m/117ccb06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00eaf6b.png)
《乌合之众》读书心得【优秀7篇】某些事情让我们心里有了一些心得后,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
你想好怎么写心得体会了吗?下面是为大伙儿带来的7篇《《乌合之众》读书心得》,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乌合之众读后感1400字篇一时常发现,其实我们不比百年(甚至更久以前)的人聪明,他们说的那些事情,那些原因,那些问题……现在直到将来都会不断重复,只不过换了一个外壳而已。
《乌合之众》对群体心理的洞悉,就是这样,我们都早已知道问题所在,但也只能遵循某种人类尚未理解的力量,不断再犯。
“知道”与“做到”的差距,整个人类如此,何况个人。
不知为何,中文版书名《乌合之众》,直接有了如此明确的贬义,而英文的《TheCrowd》是明显中性的,虽然内容依然……全书虽有其时代局限性,但总体十分精彩,凭我短短的社会阅历,深感不能完全领会,直接摘录一些作者的观点,加上一些自己的想法,记录如下:个体与群体,就好比细胞与生物体,生物体虽由细胞组成,但具有很多细胞没有的特性,而我们作为个体来研究群体,有一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无奈,是研究不清楚的。
个体融入群体之后,个性会有一定程度的消失,情感和思想会转向群体所有的公共方向,甚至和自己原有的相反。
群体冲动、易变、轻信、急躁、偏执、专横、感性、极端化、不允许怀疑和不确定存在,好比生物的低等状态……这与组成群体的个体素质无关,这时候其决定作用的是本能和情感,是一种“无意识”的层面,而不是理性,所以高端人士与凡夫俗子组成的群里,差别不大。
群体不善推理,却急于行动。
时势造英雄,其实英雄只是一个被动的产物,英雄的出现是必然的,但具体是谁成了英雄,是偶然的。
高深的观念必须经过简化才能被群众接受,这和做产品很像,普适的产品一定是非常简单通用的。
群体的道德,会比个人的更好或更坏。
群体可以杀人放火,无恶不作,但是也能表现出极崇高的献身、牺牲和不计名利的举动,即孤立的个人根本做不到的极崇高的行为。
乌合之众读后感(精选10篇)
![乌合之众读后感(精选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821807ef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6d.png)
乌合之众读后感《乌合之众》是法国社会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在1895年发表的一本著名的作品。
该书讲述了社会群体中“乌合之众”的行为和心理特点,认为群众思想容易受到媒体和领袖的操控,容易陷入极端主义和狂热状态。
该书在当时引起了轰动,被誉为社会学、心理学和政治学的经典之作。
在阅读《乌合之众》这本书时,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性,人类社会的演变与每个人自身的行为,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本书以描绘群众的特性、形象,使我了解到群众心理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巨大影响,并且在当今这个社会大环境中,群众性事件愈发频繁,需着重关注和研究,避免因个别因素而导致的社会动荡和民不聊生的局面。
我对其中的“群体心理”这一环节颇感兴趣,阅读该书时,“群体心理”对于个人思想行为,集体行为运动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十分深刻地体现出来。
书中举的例子诸如锄奸运动、女权运动、宗教集体和暴力革命等,讲述的这些事件中愤怒、激动、压抑和忧郁等基本情绪在群体之中的传递,进而酿成了一系列群体行为,并最终促成了社会文化的变革。
实际上,在人的行为当中,我们往往很难做出独立的判断,总是会受到周围大众的情绪所影响,相信这个道理大家应该不会陌生。
这种群体行为能够产生如此的力量,对我来说是非常震撼的。
因为,在更加微观的层面来看,群体的主体特点即是多人的情绪集合,这种状态下能够发生的行动和情绪,是无法用一个人的思维和行动准则来描述的,群体行为是一种新的思维形态和生理动作的集合。
各类群体行为都是由生态环境、文化价值、思维观念组成的社会共识而产生的,理解这个问题则意味着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的变化和人的行为模式。
在书中,作者也分享了一份“更好地管理群体”的建议。
勒庞建议群体管理者遵守客观、公正、明智、超然的原则,以及关注群体的精神健康和教育意义,这是依据群体心理学研究得出的一些重要原则和策略。
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在群体行为中不被自我意识的瞌睡所笼罩?在一个组织、团队或政治群体中,发现自己处在群体意识中时,反思自身的思想、行动有时是非常必要的。
《乌合之众》的读书心得(4篇)
![《乌合之众》的读书心得(4篇)](https://img.taocdn.com/s3/m/0281a4ac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ad.png)
《乌合之众》的读书心得(4篇)《乌合之众》的读书心得篇一:中国有句老话,叫“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而勒庞这本书正是分析了三个和尚所代表的“群体”表现。
《乌合之众》法文原名为《psychologiefoules》(《群体心理学》),中文翻译很妙——乌合之众。
因为在勒庞的对群体的研究中,几乎看不到赞美之词。
他所研究的群体——智商低、轻信、极端、情绪化。
而且他还用了类犯罪群体(我自创的词,例如某年3月群众砸抢家乐福,或新疆地区的各种群众事件)、议会、选民、陪审团等特殊团体来分类分析。
当然,值得强调的是,将群体分为两个部分:一.异质化群体1.无名称的群体(如街头群体)2.有名称的群体(如陪审团、议会等)二、同质性群体1.派别(政治、宗教等)2.身份团体(军人、僧侣、劳工等)3. 阶级(中产阶级,农民阶级等)全书研究的都是异质化群体,正是令我失望的点,本是抱着学习营销社会群体的心理去的。
因为之前对于这本书有太多的赞誉,口口相传,等到我认真看后,发现由于年代(法国大革命时期)和涉及领域(主要是政治)的限制。
只能说对于当今微博上的各种民众事件或政治观点看得更透彻。
营销的启发却没想象中那么好。
关于营销的启发,大概就觉得应该制造一些氛围去影响群众(围观)。
比如大家排队买东西的心理,商店人多人少的心理、或者在产品上造成消费者很多的感觉。
在政治方面,有个很有趣的观点。
勒庞认为,无论是受过的选民还是没有受过教育的,其投票结果不会有太大影响。
(陪审团群体也成立)。
这让我想起之前听刘瑜老师《民主的细节》讲座时,也涉及到民众素质与投票结果正相关的担忧。
如果有勒庞的理论作为支撑,那么这就不存在了吧。
关于演讲方面,勒庞也提到了,在演讲中,演讲人的名望比很重要。
这让我脑海里总是浮现出新东方各种讲座,老师们都是模板化的一套套,学生们津津有味的听着会不会也与老师先塑造好的名望有关。
当然,这本书确实是本不错的书。
《乌合之众》读后感
![《乌合之众》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3e62b770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29.png)
《乌合之众》读后感《乌合之众》读后感(通用35篇)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乌合之众》读后感(通用3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乌合之众》读后感篇1《乌合之众》的作者古斯塔夫·勒庞是法国人,说到法国是绕不过去革命的,全书的观察基点就建立在大革命之后的过渡时代,群体的意志逐渐进入国家政治生活,慢慢成为统治阶层,这个背景也让群体心理学变得更值得被研究。
心理学定义中的群体,最显著的特征是个体的消失,群体中个体的思想何感情会全部朝着一个方面迈进,这使群体具有无人可挡的巨大力量。
由于受到更为强大的无意识因素影响,群体存在几种基本特征:一是冲动、易变和急躁,原因在于群体中个体缺少了对刺激反应的加工能力,社会对个体的约束在群体的庇护下消失了;二是易受暗示和轻信,从这个角度看,历史也变得不可信了;三是感情的夸大和简单化;四是偏狭、装横和保守,自大但有渴望被奴役;五是群体的道德水平无论是低下还是高尚,都十分极端。
此外,群体没有理性的推理能力,只是把表面上相似的事物搅在一起,但有丰富的想象力,容易受到暗示的影响。
群体的基本特征让他们的一切信念都具有宗教形式,被某个群体拥戴的领袖,在这个群体看来就是真正的神。
因此,成为群体的领袖,首先要通过个人魅力或者社会地位、财富获取声望,用坚信的意志不断成功保住声望,再通过断言、重复、传染三类手段驱动群体。
但这种驱动往往不会长久,因为群体观念虽然呈现了表面的多变性,但内核顽固,产生漫长,改变困难,领袖一旦与群体的普遍信念和情感背道而驰,便不会持久。
群体观念主要受到积蓄因素和即时因素的决定,前者是深层次因素。
积蓄因素有种族、传统、时间、政治和社会制度、制度和教育,其中种族是最强大的因素;即时因素包括形象、词语和套话,幻觉,经验的无用和理性的缺位。
全书最后对犯罪群体、陪审团群体、选民群体、议会群体四个涵盖来自各种特点、职业、智力水平的个体的异质性群体进行了分析,并重点就文明进化的共同阶段进行了总结:文明诞生之初,一群来自四面八方的个体聚集在一起,自然形成的法律结成整体的唯一纽带,漫长的时间和一致的环境造就了一个种族,种族获得某种理想般的基本观念,一种包含制度、信念和艺术的文明围绕这个理想开始诞生,但当文明达到一定程度后就是不可避免的破坏,作为民族支持的理想开始衰弱,宗教、政治和社会结构开始动摇,人群最终变成了缺乏团结一致的个体,文明只徒有其表,国家开始发挥引人注目的影响,等到所有文明的积累消耗殆尽,乌合之众开始执行历史使命,革命开始,摧毁文明,终结信念。
《乌合之众》的读书心得(通用12篇)
![《乌合之众》的读书心得(通用12篇)](https://img.taocdn.com/s3/m/cf7e7f38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f8.png)
《乌合之众》的读书心得(通用12篇)《乌合之众》的读书心得篇1中国有句老话,叫“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而勒庞这本书正是分析了三个和尚所代表的“群体”表现。
《乌合之众》法文原名为《psychologiefoules》(《群体心理学》),中文翻译很妙——乌合之众。
因为在勒庞的对群体的研究中,几乎看不到赞美之词。
他所研究的群体——智商低、轻信、极端、情绪化。
而且他还用了类犯罪群体(我自创的词,例如某年3月群众砸抢家乐福,或新疆地区的各种群众事件)、议会、选民、陪审团等特殊团体来分类分析。
当然,值得强调的是,作者将群体分为两个部分:一.异质化群体1.无名称的群体(如街头群体)2.有名称的群体(如陪审团、议会等)二、同质性群体1.派别(政治、宗教等)2.身份团体(军人、僧侣、劳工等)3. 阶级(中产阶级,农民阶级等)作者全书研究的都是异质化群体,正是令我失望的点,本是抱着学习营销社会群体的心理去的。
因为之前对于这本书有太多的赞誉,口口相传,等到我认真看后,发现由于作者年代(法国大革命时期)和涉及领域(主要是政治)的限制。
只能说对于当今微博上的各种民众事件或政治观点看得更透彻。
营销的启发却没想象中那么好。
关于营销的启发,大概就觉得应该制造一些氛围去影响群众(围观)。
比如大家排队买东西的心理,商店人多人少的心理、或者在产品上造成消费者很多的感觉。
在政治方面,作者有个很有趣的观点。
勒庞认为,无论是受过教育的选民还是没有受过教育的,其投票结果不会有太大影响。
(陪审团群体也成立)。
这让我想起之前听刘瑜老师《民主的细节》讲座时,也涉及到民众素质与投票结果正相关的担忧。
如果有勒庞的理论作为支撑,那么这就不存在了吧。
关于演讲方面,勒庞也提到了,在演讲中,演讲人的名望比很重要。
这让我脑海里总是浮现出新东方各种讲座,老师们都是模板化的一套套故事,学生们津津有味的听着会不会也与老师先塑造好的名望有关。
乌合之众的心得(优秀10篇)
![乌合之众的心得(优秀10篇)](https://img.taocdn.com/s3/m/8743dd1b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37.png)
乌合之众的心得(优秀10篇)乌合之众的心得篇1《乌合之众》这本书,作者从书名开始就已对世人警示:谨慎从众,否则乌合之众便是下场。
仔细想想,作者说的很有道理。
人这种动物太缺乏安全感了。
为了获得认同,愿意抛弃是非,仅为了换取让其倍感安全的归属感。
事事都有两面性。
从众与否亦然。
人从众,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我们就要进入的时代,千真万确将是一个群体的时代。
”举例来说,编报纸的人对群众意见的影响。
他们先是迎合群众的感情,然后把这些感情引入特定的行为渠道。
当我们意识到这一点后,对于新闻媒体的报道应加以自我理性的判断,而并非欣然接受思维的同化。
另一方面,对于媒体人应清醒的意识到,他们对于群众的感情引导,群众意见的形成,将会拨动时代的冰弦。
也就是说,当有人牵动的时候,群体很容易被集体带动,这也就引出从众的弊端——“群体中的人日益被大众文化所湮没,这种文化把平庸低俗当作最有价值的东西。
”与过去的社会相比,群众更易于接受自己周围的人的判断和爱好,也让我们想到今天人们对所谓当代人失去自我判断能力的关切。
人不从众,首先要忍受的便是孤独和孤立,因为你与我们不一样——“数量及正义。
”这也是作者痛斥也无奈的一点。
作为独立个体的人能能好的将个体文化展现,但人总是向往群体的,而一旦进入群体,个体文化便很容易泯灭。
这要求我们对事物的思考应有自我辨别的能力,在大众文化的环境下形成个体文化的升华,突破和创新产生新的文化价值,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
人寰处处有争执,总是纷纭难解,何况是人内心所想要归属,更难抉择。
事无绝对,从众的好与不好无人能给出答案。
就比如《乌合之众》这本书。
人人都说它写的精彩,直至内心,那你是否要从众地看它一看,再拍案叫绝?乌合之众的心得篇2看这本书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就像被剥皮的洋葱,一层层的,作者把那些粗糙的外皮剥了之后露出了内里真正的心。
这本书还常常让我产生一种“自己这么蠢过啊”的感觉,然后,有时候会被书里作者无情地揭露逼得咬牙切齿,想大吼一声:你是怎么知道的?再看看他在书中是怎么评价女人的:“群体的某些特点,如冲动、急躁、缺乏理性、没有判断力和批判精神、夸大感情等等,几乎总是可以在低级进化形态的生命中看到,例如妇女、野蛮人和儿童。
《乌合之众》的读后感(精选6篇)
![《乌合之众》的读后感(精选6篇)](https://img.taocdn.com/s3/m/8506516c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01.png)
《乌合之众》的读后感(精选6篇)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
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乌合之众》的读后感(精选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乌合之众》的读后感1看这本书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就像被剥皮的洋葱,一层层的,作者把那些粗糙的外皮剥了之后露出了内里真正的心。
这本书还常常让我产生一种“自己这么蠢过啊”的感觉,然后,有时候会被书里作者无情地揭露逼得咬牙切齿,想大吼一声:你是怎么知道的?再看看他在书中是怎么评价女人的:“群体的某些特点,如冲动、急躁、缺乏理性、没有判断力和批判精神、夸大感情等等,几乎总是可以在低级进化形态的生命中看到,例如妇女、野蛮人和儿童。
”“产生这种误认的经常是妇女和儿童——即最没有主见的人”“它就像女人一样,一下子变会陷入极端”。
这种觉得“他说得好有道理可是为什么我就是很抓狂想出一记左勾拳”的感觉,在看这本书的过程中一直折磨着我。
这位十九世纪的法国作家古斯塔夫勒庞,写出的这本《乌合之众》即使里面有以上那些关于妇女和儿童的描述,但是它仍然被社会接受并成为世界名著广为流传,是因为它确实是一本让人们看清真相的书。
作者用犀利的语言,对群体行为的分析鞭辟入里,入木三分,让阅读的人感觉酣畅淋漓。
所以,《乌合之众》才会成为社会心理学领域中最具影响力的著作。
在书中,作者告诉我们:个人一旦进入群体中,他的个性便湮没了,群体的思想占据统冶地位,而群体的行为表现为无异议,情绪化和低智商。
如果有人想真切了解自己在群体中处于怎样一种状态,就读这本书吧。
我相信,它一定会虐到你的。
《乌合之众》的读后感2如果我们承认马克思关于“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的论断是对的,同时承认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关于“群体在心理学上是幼稚、无知、无理性且容易被利用的”。
那么我们就能够轻易的明白为什么某些人总是强调“这是人民的选取”或者说“这是历史的选取”了。
乌合之众读后感最新5篇
![乌合之众读后感最新5篇](https://img.taocdn.com/s3/m/c7ffc4a9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a5.png)
乌合之众读后感最新5篇不厚的一本书却因为可能是因为是外文翻译过来的原因,读起来生涩难懂,论述的道理性很强,说教的成分很大。
接下来给大家带来乌合之众名著读后感,希望能给您大家带来帮助。
乌合之众名著读后感1《乌合之众》是由法国古斯塔夫—勒庞的经典著作,也是一部影响世界的群体心理学奠基之作。
书中讲述了群体的心理所受到哪里因素的影响,群体与个体的差别,群体与领袖的关系等;本书有很多例子讲述了群体心理学的特征,并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庞勒说“一个群体中的个人,也不过就是沙漠中的一粒细沙,可以被风吹到任何地方。
”我觉得这个比喻非常的恰当,生动形象的体现了个人被群体化后的表现。
这也是为何如今随波逐流现象愈发强烈的原因。
在之前所说的网络暴力的例子中,体现的不仅仅是群体易冲动,易急躁、易变的特征,还有的是他们易受暗示、易轻信他人以及具有非常偏执,且强烈的道德感的特征,在网络上便会形成所谓的道德绑架。
群体往往不善于思考,他们只会单纯认定一种真理或缪误。
因为他们具有太多的“脑子”了,而这么多脑子中只有一种思维,便是群体的思维。
这是庞勒口中的群体积累在一起,只有愚蠢,而不是聪明。
这是个人意识在群体中不断缺失的体现,这样一种有意识人格的消失,无意识人格的得势,会让人完全完全服从于使之有意识人格消失的人,甚至在暗示下做出一些有违常理或者与他性格矛盾的事情。
人们会因为自己强烈而偏执的道德感去迫使他人做一些满足他们道德感的事情,例如在一场灾害中强迫富豪捐款、公交车上不考虑他人身体原因便强迫其让座等等,倘若你选择了拒绝,便会有一群人蜂拥而至对你加以指责。
这些举动在群体看来是替天行道。
然而现实是人们在不明真相下的指指点点,或许对于当事人而言才是最为痛苦的,那些顶着道德光环的人或许才是真正的施暴者。
所以在社会进步层面上而言,对于个人,有意识人格的保留就会显得非常重要了。
不盲目轻信他人言论,不盲目选择被迫社交。
作为个人我们能做到的,只有让自己的思想不成为他人的跑马场。
乌合之众读后感范文五篇
![乌合之众读后感范文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5c642465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ff.png)
乌合之众读后感范文五篇《乌合之众》是法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群体心理学创始人古斯塔夫?勒庞的名著,初次出版于1895年。
下面有小编来给大家分享乌合之众读后感,欢迎大家来参阅。
乌合之众读后感1很久以前,勒庞就预言了今日群体中的大部分特征:智商低于群体中的任意个体,换句话说就是智商无下限。
“群体总是受着无意识因素的支配”,“大脑活动的消失和脊髓运动的得势”最后“群体既易于英勇无畏也易于犯罪“这一切描述是不是很眼熟?...事实就是这是一个群体的时代,要取得别人的认同那么必须先认同一个群体,无论你是否知道人格和智慧都将被磨灭。
无论这个群体对某事是认同还是反对,这都是一个个的群体和阵营。
对某一群体的认同取决于群体的言论和发布的消息——至少我认为现在是这样的——诸如微博等等,而事实告诉我们群体的观察往往是失真的。
正像书中所讲,群体的情绪是单纯的,夸张的。
而群体又是易受暗示的,于是这就催生了种种阴谋论,因为你不知道他们到底是不是被煽动了,是不是被暗示了。
因为前面说到真实已经被群体糟糕的观察和分析能力磨灭掉了...如果你不进入某个群体,你又很难知道他们的运作过程,而你一旦进入那么就不能保证你自己还有智商这个东西的存在而我们总会在一个群体中,不是吗?因为我们都有一个阵营,无论你是赞同还是反对,除非你对此事不闻不问不去选阵营。
那么好吧,又一个阵营出现了,人总是要有一个立足点来生存。
群体可以成就,也可以毁灭。
好吧,这只是一个开头,不想再继续复述,所以我不爱写读后感....鉴于越来越感觉周围的人们普遍都不淡定了,都看看《乌合之众》吧,应该看看这本书,至少现在都应该看看,群体到底是一个什么情况。
乌合之众读后感2如果我们承认马克思关于“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的论断是对的,同时承认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关于“群体在心理学上是幼稚、无知、无理性且容易被利用的”。
那么我们就可以轻易的明白为什么某些人总是强调“这是人民的选择”或者说“这是历史的选择”了。
《乌合之众》读后感(精选21篇)
![《乌合之众》读后感(精选21篇)](https://img.taocdn.com/s3/m/dbe0e91f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3d32179.png)
《乌合之众》读后感《乌合之众》读后感(精选21篇)读完一本名著以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乌合之众》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乌合之众》读后感篇1看这本书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就像被剥皮的洋葱,一层层的,作者把那些粗糙的外皮剥了之后露出了内里真正的心。
这本书还常常让我产生一种“自己这么蠢过啊”的感觉,然后,有时候会被书里作者无情地揭露逼得咬牙切齿,想大吼一声:你是怎么知道的?再看看他在书中是怎么评价女人的:“群体的某些特点,如冲动、急躁、缺乏理性、没有判断力和批判精神、夸大感情等等,几乎总是可以在低级进化形态的生命中看到,例如妇女、野蛮人和儿童。
”“产生这种误认的经常是妇女和儿童——即最没有主见的人”“它就像女人一样,一下子变会陷入极端”。
这种觉得“他说得好有道理可是为什么我就是很抓狂想出一记左勾拳”的感觉,在看这本书的过程中一直折磨着我。
这位十九世纪的法国作家古斯塔夫勒庞,写出的这本《乌合之众》即使里面有以上那些关于妇女和儿童的描述,但是它仍然被社会接受并成为世界名著广为流传,是因为它确实是一本让人们看清真相的书。
作者用犀利的语言,对群体行为的分析鞭辟入里,入木三分,让阅读的人感觉酣畅淋漓。
所以,《乌合之众》才会成为社会心理学领域中最具影响力的著作。
在书中,作者告诉我们:个人一旦进入群体中,他的个性便湮没了,群体的思想占据统冶地位,而群体的行为表现为无异议,情绪化和低智商。
如果有人想真切了解自己在群体中处于怎样一种状态,就读这本书吧。
我相信,它一定会虐到你的。
《乌合之众》读后感篇2学完国学再读西方一百年前的名著,对于我这种书虫有点烧脑。
读这种纯理论书,过程艰辛苦涩,极容易走神,需逐字逐句揪着读,否则一不留神就要重读。
好在篇幅不长,初读下来,作者很多观念刷新了我的认知。
尽管书中的一些理论前后有些矛盾,有些观点过于极端和消极,但这本书问世一百多年了,有些观点放在当下仍然适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能为己所用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乌合之众》读书心得
人为何一抱团就会变傻
——《乌合之众》读书心得
初次涉及这类书籍,不亚于听一场高深的讲座,必须全神贯注,还要努力把晦涩学术的“鬼话”翻译成通俗易懂的“人话”。
期间数次读不下去而放下,猛然想起老师讲的汉语与外语的区别:汉语表达灵活,具有柔性,适合写诗;外语句法严谨,具有刚性,更适合搞研究、说理。
在这部书中,庞勒先生向我们表达了自己对“群众”的看法——他们是一群乌合之众。
透过字里行间,我仿佛看到了作家正用嘲鄙又无奈的眼神注视着这帮“群众”。
他不留余地的批评群众,辛辣的指出他们那“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以及盲目狂热的情感,对群众心理的看法十分透彻。
他想用千言万语点醒梦中人,也许“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他最想要的座右铭。
首先,他对群众的盲从心理感到痛心疾首,的确,群众总是以一种服从欲望旺盛的心态去随大流,欠缺理智又热情澎湃,他们成了一群仅用脊椎去支配躯壳的人,被用大脑思考的领袖呼来唤去。
就像书中提到的,只要布朗热将军一声令下,他的那群政治乌合之众就会为他的事业牺牲生命。
的确,在各民族的生活中,群众的无意识行为会代替个人的有意识行为,是目前这个时代的主要特征。
我们常说群众的力量是伟大的,但在政客眼中,只分两种人,垫脚石和绊脚石,如果群众能依附于他,被他的口号支配,可以省很多劲,最怕的是他们人多势众,被某种狂热的信仰冲昏头脑时,很难挡住他们声讨的步伐,而政客也会寸步难行。
构成群众的主体,既有卓越不凡的人,也有平凡普通的人,在作为个体时,会自觉为自己制定一套最佳方案,但人一抱团就变傻,当他们构成群体时,就只有接受与拒绝,没有思考和推理。
人们常说,没办法让每一个人都心悦臣服。
但对某群众的领袖而言,似乎是轻而易举的事,对此,庞勒解释道:
知道如何操纵群体的人,给他们提供的也是这种论证,即群众是把彼此不同,只在表面相似的事情搅在一起,并立刻将具体的事物普遍化。
由此可见,群众并未看清事物的本质,他们对事情的理解仅是停留在表面的幻想,但是只有潜入湖底,才能看清水下涌动的暗潮,只有蛰伏在水滩,才能等到潮水退去,水落石出的真相。
对于盲目的群众来说,却不是这样,在他们看来,既然选择了从众,就必须为自己的跟随找一个说服自己的借口,尽管这个借口十分牵强,但却十分有效,能迅速让他们理智悬置,与大家一样,做了领袖的垫脚石。
融入群体,也要保持个性,才能不随波逐流。
庞勒在分析构成群体一切信念与意见的基础因素时,提到了种族、传统、时代、各种典章制度和教育。
令我稍有印象的,便是他反对书本教育,提倡实践经验。
他认为,只有经验这位人民的好老师,才能证明,必须废除那些可恶的教科书和可悲的考试,代之以勤肯的劳动,让那些听从一切乌托邦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