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第六章古诗鉴赏从表达技巧角度鉴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心打破三从表达技巧角度鉴赏
——妙在何?“法〞“情〞合一
表达技巧也称手法,是指作者了化某种收效,在塑造形象、境地、表情达意所采
用的各种极手段,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手法、表达方式、构思立意等方面的技巧。
四者特别
是前三者的分界其实不明,局部技巧或手法有着属上的交织。
一、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包括两个要点:一是辨出修辞手法,二是出表完收效。
古常用的修辞手法
主要有:比、比、借代、夸、偶、、双关、互文等。
1.比
“以彼物此物也。
〞比平时有明、暗、借三。
主要作用是:化平凡生,化抽象
详尽,化高妙浅。
答复不用分清是哪比,但在判断要专心辨。
明很好判断,暗、借两种需要
合意判断。
析,抓住本体与体的关,扣住相似解析,可用“将⋯⋯比作⋯⋯〞的句式。
2.比
比分人和物两种,古主要使用前者。
(1)人。
人是指予事物以人的行特色,使被描述的象更加活,意更加丰富。
析,注意指明事物是被作了人的何种特色,合歌原句尽量详尽答复,可用“ 予了⋯⋯以人
的⋯⋯〞的句式。
(2)物。
物是指把人看作物,或把此物看作彼物写,使被描述象人以形象感、奇异感。
答复比手法能够不分人、物,直接答“比〞,但我上是要分的,如是“ 人〞就
答成“ 人〞。
3.借代
借代俗称“ 名〞,指不直接出要的事物,而借用与它亲近相关的人或物来代替。
借代的主要
方式有: (1) 局部代整体 ( 如用“帆〞代指船) 。
(2) 特色代本体 ( 如用“旌旗〞代指) 。
(3) 详尽代抽
象 ( 如用“烽烟〞代指争 ) 。
借代能够使形象突出、特色明,化事物的某一方面的特色。
析能够采用“用
⋯⋯代指⋯⋯〞的句式。
古常的借代物
杜康——酒尺素、双——信兵戈——争
——唐樵——逸生活汗青——史
吴——宝刀、利——船天狼——入侵的外族楼——疆之
柳——山村——居
鼓玉——利禄青衫——下官吏、兔——光
4.夸
夸是指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客的基上有目的地放大或小事物的形象特色,以增
表完收效,也叫夸或。
其作用是突出、化某种事物或感情,衬托气氛。
析,点明被作者夸的事物原来的面目与修辞后的状的差,可用“作者夸张/小了⋯⋯
的状况 / 感情,来了⋯⋯的收效〞的句式。
5.偶
偶是指用两个构同样、字数相等、意称的或句子来表达相反、相似或相关意思。
它
在古中常,特别是律,中两必仗( 偶 ) 。
其作用从形式看,言,整称;
从内容看,意集中宛转。
析,注意律中两一般不宜判断偶,其他合只若是偶,就可以答成偶;
详尽指出偶的双方是什么,并明其在表达作用上的好。
6.双关
某一字、,依赖其自己拥有的音或意的条件,在特定的言境中得双重意就是双关。
种修辞手法能够使言宛转、趣。
析,指出其两意思,可用“一指⋯⋯另指⋯⋯〞的句式。
7.互文
互文也叫互辞,是古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手法。
古它的解是:“参互成文,含而文。
〞详尽地,它是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中的两个局部,看似各一件事,是相互呼,
相互,相互充,的是一件事。
如“烟寒水月沙〞( 杜牧?泊秦淮?) ,我理解:烟
罩着寒水也罩着沙,月光罩着沙也罩着寒水。
其作用是文存意省。
析,注意点明互文的两个主体各是什么,并指出其说明的。
(1)出以下句所用的修辞手法。
①明月不离恨苦,斜光到穿朱。
( 人 )
②此情无可除掉,才下眉,却上心。
( 物、夸 )
③ 不竹声。
(借代)
④忽如一夜春来,千万梨花开。
( 比、夸 )
⑤君不高堂明悲白,朝如青暮成雪。
( 比、夸 )
⑥座中泣下最多?江州司青衫湿。
( 、借代 )
⑦春蚕到死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 偶、双关 )
⑧主人下客在船。
(互文)
⑨朱酒肉臭,路有死骨。
( 比、借代 )
⑩白三千丈,愁似个。
( 比、夸 )
(2)杜甫?登高?一,四全用仗 ( 偶 ) ,可谓“七律第一〞。
以首、例,你的领悟。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比方 ) 首、都属于工。
首每句均有三意思,每一种事物的状( 包括声、色、形、作等方面) ,合起来成一幅画。
“无〞“不尽〞,的境地得广深。
落叶的“
〞之声江“ 〞而来的气,更人得气象万千。
二、表手法
从广上来,表手法是指作者行家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所使用的特其他表情达意的方
式,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之有交集。
常用的表手法主要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虚合、
比、托、想一想象、用典等。
1.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是指借助客光景的描述来抒作者的主感情,它经常使感情抒得含而不露,藉
悠,深切人。
它有三种形式。
①寄情( 融情 ) 于景:只写景,不直接抒情,以光景描述代替感情抒。
②状况交融:抒情与写景交互共生、相映成趣,如“ 君能有若干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流〞。
③触景生情 ( 景明情 ) :从景下手,借写景来抒作者内心的感情,最后点明作者的思想。
判断种手法要注意三点:一是所写光景需景,若是写虚景,一般叫想象;二是当状况一致
才叫“借景抒情〞,当用景写哀情或用哀景写情,一般不叫“借景抒情〞,而叫“ 景写哀〞
或“哀景写〞,也许干脆叫“反〞;三是“借景抒情〞有三种形式,那是角,在平的
析、考中称“借景抒情〞。
析注意区分用何景抒何情,可用“借⋯⋯光景( 抓住特色 ) 的描述抒了⋯⋯的感情,⋯⋯光景与⋯⋯感情订交融〞的句式。
辛弃疾?水吟·登建康心亭?上,尔后答复。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
遥岑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斜阳楼,断声里,江南
游子。
把吴看了,杆拍遍,无人会,登意。
上主要运用了什么表手法?要解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借景抒情。
人借秋天里的青天、流水、山、斜阳、征等自然光景的描述,抒了登
心亭北望而生的无法收复失地的恨、家的想念以及无人理解的孤单感。
2.托物言志 ( 托物言情 )
托物言志是指通描述客事物寄望、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和志趣。
将个人之“志〞依赖
在某个详尽之“物〞上,“物〞便拥有了某种象征意,成作者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望者,进而收
到情物中、物涵情志的收效。
也可叫作象征。
析,指出物自己的特色与作者感情之的系,可用“作者借⋯⋯(物品)的⋯⋯ (特色)表达了自己的感情〞的句式。
下面首宋,尔后答复。
卜算子·咏梅
游
没心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外断,孤单开无主。
已经是夜晚单独愁,更著和雨。
成泥碾作,只有香如故。
此以梅花自况,咏梅的悲凉以泄胸中的抑郁,感人生的失意曲折;梅的精神又表达了青
春无悔的信念以及自己国情操及高人格的自。
的上片着力衬着梅的落寞凄清、受雨之苦的状况。
游曾称梅花“雪虐饕愈凛然,花中
气最高〞( ?落梅? ) 。
梅花这样清静俗,出于众花之上,但是现在竟开在野外的站外面,
着破不堪的“断〞,自然是人迹罕至、寥寂荒寒、受冷漠、令人同情了。
无人照看与理,其
生死荣枯全凭自己。
“断〞已失去沟通两岸的功能,惟有断木石,更是人迹罕至之。
由于些原
因,它只能“孤单开无主〞了,“无主〞既指无人照顾,又指梅花无人,不得与人近沟通而只能
孤芳自,单独走完自己的生命程而已。
“已经是夜晚单独愁〞采用人手法,写梅花的精神状,身
荒僻之境的野梅,无人栽种,无人关心,但它依赖自己的生命力也于成开花了。
但是,
由于地使然,野梅磨而独具清芬,却无人能会,无人略其风范。
野梅偏在夜晚分单独
愁,是因白天,它尚剩余着一被人的梦想,而一到夜晚,些渺小的梦想也底破了。
不
这样,夜晚又是阴阳交替,气温冷而易生雨的辰,所以,除了心灵的悲伤之外,有肢体上
的伤害,“更著和雨〞。
内外交困、身心俱的状况将梅花之不幸推到了极,野梅的遭到也是作
者过去人生的写照,注了作者的心血。
“孤单开无主〞一句,作者将自己的感情注在客光景之
中,首句是景,句已经是情了。
上片集中写了梅花的困境,它也确实有“愁〞。
从手法,写愁作者没适用人、人
那套用的比手法,把愁写得像像那,而是用境、光和自然象来衬托。
上片四句能够是
“状况双〞,者能够从一系列光景中感觉到作者在特定境下的心——愁,也能够逐踏入作者
的心境。
下片写梅花的灵魂及生死。
梅花生在世上,没心于炫耀自己的花容月貌,也不肯媚俗于招蜂引蝶,
所以在上得的,既不与争奇斗妍的百花争春色,也不与菊花分享秋光,而是孤单地在冰
天雪地里开放。
但是仍脱不了百花的忌妒,可能会被“自命傲慢〞“ 有专心〞,甚至是“出洋相〞。
正像梅花“没心苦争春〞一,他物的侮辱、解也一概不予理睬,而是“一任群芳妒〞,放任自流。
同,不外界怎样,梅花以不万,只求灵魂的升与,即便花落了,化
成泥土了,成埃了,它的品德仍像它的香气一永人。
精神正是作者回首往事不知悔、
勇向前不的人格宣言。
两句表出游性格高傲、决不与争邀媚、阿逢迎之徒伍的品德
和不畏、自守的崚傲骨。
最后几句,把梅花的“独高格〞,再推一:“零落成泥碾作,只有香如故。
〞前句承上片的孤单无主、夜晚日落、雨交侵等悲惨境遇,七个字四次挫:“零落〞,不堪雨狂的伤害,梅花凋零了,是第一;落花委地,与泥水混,不辨何者是花,
何者是泥了,是第二;“碾〞字示出伤害者的无情,被伤害者蒙受的力之大,是第三;
果,梅花被伤害、被践踏而化作灰了,是第四。
梅花的命运特别悲惨,令人不忍卒。
但作者
的目的决不是写梅花的悲惨遭到,惹起人的同情;从写作手法,仍是,是蓄,是了
把下句的意推向最顶峰。
梅花凋零了,被践踏成泥土了,被碾成灰了,看,“只有香如故〞,它那“ 有韵〞的香味,却永如故,一一毫也改不了。
末句拥有扛鼎之力,它振起全篇,把前面梅花的不幸境,雨侵凌,凋残零落,成泥作的悲凉、
衰、悲戚,一股儿地抛到销声匿迹去了。
“零落成泥碾作,只有香如故。
〞作者从民族国家的利
益出,做出生命的表白,悲中显出一种的自信。
作者借梅言志,曲折地写出了宦途中
持的高志行:不媚俗,不信服,清真俗,忠不渝的情与抱。
首咏梅,通篇未“梅〞
字,却出“梅〞的风范,且作者以梅自,物我融一。
梅的咏中,示出作者身困境而
矢志不渝的崇拜品德。
是一首咏梅志之作。
想一想作品描述了梅花的哪些特色,说了然怎的君子人格。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特色:独立荒野、无人、争春没心、成泥作、香好像故。
君子人格:不屑媚俗邀、性格傲岸,即便境,哪怕出生入死也要持气、操守。
3.虚合 ( 虚相生 )
虚合是指把抽象的述与详尽的描述合起来,也许是把眼前生活的描述与回、想象
合起来。
“ 〞是指客世界中存在的象、景、境;“虚〞是指假之象、想象之景、回之境。
虚合,能够使虚景与景得以充映、相辅相成,使形象明,并使歌的容量增大,内
涵丰富。
析注意指出“ 〞的是什么,“虚〞的又是什么,两者构成了怎的比托收效。
回一下 ?念奴·赤壁古?的下,它是怎样运用虚合手法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下先写虚景虚境,通想象,展周瑜流倜、指假设定、立下不朽功的英雄形象;再
写景境,作者由想象入,自嘲多情,感想人生如梦。
虚合,用回中的周瑜反了
中自己的壮志酬。
4.比
比是指了充足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事物的本特色,加歌的表完收效和感染力,
把拥有明差异、矛盾和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行照比的表手法。
其作用是突出,使
事物更加明。
析指出比的双方及比的目的,可用“把⋯⋯与⋯⋯比,突出了⋯⋯〞的句式。
下面首唐,尔后答复。
咏古迹五首( 其三 )
杜甫
群山万壑赴,生明妃还有村。
一去紫台朔漠,独留青冢向夜晚。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清楚怨恨曲中论。
鉴赏这是组诗?咏怀古迹五首?中的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想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诗
人有感于王昭君的遭到,寄望了自己深切的同情,同时表现了昭君对故国的想念与怨恨,并赞美了昭
君虽死,魂魄还要回来的精神,从中寄望了诗人自己的出身及爱国之情。
全诗叙事明确,形象突出,
寓意深刻。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还有村。
〞诗的发端两句,第一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
据?一统志?说:
“昭君村,在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
〞其地址,即在今湖北秭归县的香溪。
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正
住在夔州白帝城。
这是三峡的西头,地势较高。
他站在白帝城高处,东望三峡东口外的荆门山及其附
近的昭君村。
远隔数百里,原来是望不到的,但他发挥想象力,由近及远,设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
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
他以这个图景作为这首诗的首句,起势很不平凡。
但是,诗
的下一句,却落到一个小小的昭君村上,很有点出乎不测,所以惹起讨论家一些不同样的讨论。
明人胡
震亨评注的?杜诗通?就说:“群山万壑赴荆门,当适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也。
〞意思是这样气象雄伟的起句,只适用在生长英雄的地刚才适合,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
清人吴瞻泰的?杜
诗纲要?那么又是另一种看法,他说:“发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谓山川逶迤,地灵人杰,始产
一明妃。
说得窈窕红颜,惊天动地。
〞意思是说,杜甫正是为了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所以才借顶峰大川的雄伟气象来衬托她。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夜晚。
〞前两句写昭君村,这两句才写到昭君自己。
诗人只用这样简短
而雄浑有力的两句诗,就写尽了昭君一世的悲剧。
清人朱瀚 ?杜诗解意? 说:“‘连’ 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
〞说得很对。
但是,有神的其实不仅这两个字。
读者只看上句的“紫台〞和“朔漠〞,自然就会想到分别汉宫、远嫁匈奴的昭君在万里之外,在异国殊俗的环境中,一辈子所过的生活。
而下句写昭君死葬塞外,诗人用“青冢〞“夜晚〞这两个最简单而现成的词汇,特别拥有大巧假设拙的艺
术匠心。
在平时的语言里,“夜晚〞二字都是指时间,而在这里,它忧如更主若是指空间了,它指的是
那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夜晚的天幕,它是那样地大,忧如能够吞食所有,消化所有,
但是,独有一个墓草长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
这句诗就给人一种天地无情、青冢有恨的
特别广阔而深重之感。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这是紧接着前两句,更进一步写昭君的出身家国之情。
“画图〞句承前第三句,“环珮〞句承前第四句。
“画图〞句是说,由于汉元帝的昏庸,对后妃宫人们,只看图
画不看人,把她们的命运完满交给画工们来摆布。
“省识〞,是“略识〞之意。
说元帝从图画里略识昭
君,实质上就是根本不识昭君,所以就造成了昭君葬身塞外的悲剧。
“环珮〞句是写昭君想念故国之心,
永远不变,虽骨留青冢,魂灵还会在月夜回到生长她的父亲母亲之邦。
“千载琵琶作胡语,清楚怨恨曲中论。
〞这是此诗的结尾,借千载作胡音的琵琶曲调,点明全诗写昭君
“怨恨〞的主题。
琵琶本是从胡人传入中国的乐器,经常弹奏的是胡音胡调的塞外之曲,今后好多人
同情昭君,又写了?昭君怨??王明君?等琵琶乐曲,于是琵琶和昭君在诗歌里就亲近难分了。
昭君的
“怨恨〞尽管也包括着“恨帝始不见遇〞的“怨思〞,但更主要的,仍是一个远嫁异域的女子永远想念
乡土、想念故土的怨恨忧思,它是千百年中世代积累和坚固起来的对乡土和祖国的最深沉的共同的感
情。
杜甫的诗题叫“咏怀古迹〞,他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望了他的出身家国之情的。
杜甫当时正“漂泊西南天地间〞,远离故土,处境和昭君相似。
诚然他在夔州,距故土洛阳偃师一带不像昭君出塞那样
远隔万里,但是“书信中原阔,兵戈北斗深〞,洛阳对他来说,依旧是可望不能即的地方。
他寓居在昭
君的故土,正好借昭君当年想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望他自己想念故土的心情。
颔联和颈联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解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对照 ( 答反衬也可 ) 。
颔联有去与留的对照——走开了不该走开的故国,留在了不该留的荒漠;
颈联有生与死的对照——生时能够“识〞却没能“识〞,死了不能够归魂魄却回来。
经过这些对照,反衬
了昭君出塞的悲惨命运。
5.衬托
衬托又称“映衬〞“衬托〞。
为了表现、突出主要的人或物,作者经常用另一种或另一些与之相似、
相关或相反的次要事物作背景来衬托,分为正衬、反衬两种。
正衬,就是用次要内容从正面衬托主要
内容,也叫“衬托〞“旁衬〞,如李白?赠汪伦?中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用“桃花潭水〞形象地衬托出汪伦对诗人的深沉友谊。
反衬,就是用次要内容从反面衬托主体。
一般包括美丑
相衬、乐哀相衬、动静相衬、明暗相衬、有无相衬等。
其作用是突出、明显。
析的关点在于点明两个事物的托与被托的关系,可用“将⋯⋯与⋯⋯相比,托
出⋯⋯〞的句式。
解析 ?念奴·赤壁古?中托手法的运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托是运用的主要手法之一,有正与反两种。
正:一是用“千古流人物〞“一多少豪杰〞托“周郎〞的英雄形象;二是用“小初嫁了〞托“周郎〞的春愉悦。
反:用“早
生〞的人自己反“雄姿英〞的周郎;也许用“年有〞的周瑜反“中年失意〞的
人自己。
6.想一想象
想、想象是两种重要的思方式,也是歌作的重要手法。
想是由甲事物想到乙事物,
它属于“ 〞的范围。
如“碧玉成一高,万条垂下〞,人由柳枝的披下垂、婀娜多姿
想到翠的。
想象是依赖形象而造出新的形象。
它比想更重要,没有想象,
就没有歌的魅力,如李白的“ 流直下三千尺,疑是河落九天〞就是一个想落天外的典型例句。
想、想象常与夸用,境地,拓展内容,深入主旨,表达异乎常的感情,多浪漫主
人所用,如李白、李等。
判断种技巧,不宜把想、想象分开,有也可叫“虚写〞手法。
析注意指出想一想象
什么事物、境地,有什么表完收效,可用“作者由此想( 想象 ) 到⋯⋯,表达了⋯⋯〞的句式。
(1) “ 想〞就是因一事物而想起与之相关的其他事物。
以下句中,没有运用想的一是() A.姑城外寒山寺,夜半声到客船。
( ? 夜泊?)
B.昨年今日此中,人面桃花相映。
( 崔 ? 国都南庄?)
C.何当共剪西窗,却巴山夜雨。
( 李商 ?夜雨寄北?)
D.心下春波,曾是惊照影来。
( 游?沈园二首?)
答案A
解析所有是实写。
(2)与李白同时代的诗评家殷璠称?蜀道难? “奇之又奇〞,试以第一段为例,说说诗人张开了哪些艺术想
象,奇在哪处。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
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能够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尔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
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依附。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
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在第一段中,诗人张开的艺术想象有对蜀王开国的遥想,有对“五丁开山〞的表达,有对蜀道
山高水急的描述。
诗人善于借助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张开想象,给“蜀道难〞的命题增添了奇异色彩;
还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夸张险情,令人提心吊胆;其他,还用飞鸟猿猱来衬托,写它们的力所不及,
来反衬人行的困难。
丰富的想象和独到的写法创立出了一个“奇之又奇〞的艺术世界。
7.用典
用典也叫用事,是中国诗歌创作的传统特色之一,分事典和语典两种。
事典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
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说明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梦想等,属于借古
抒情。
语典是指引用或化用先人的诗文名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境地,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其他,依照用典的目的,可分为正用典( 表意与典成心一致) 和反用典 ( 表意与典成心相反) ;依照用典的形式,可分为明用典与暗用典( 多指语典 ) 。
使用典故,能够使表情达意宛转宛转,意味深长;充足
内容,美化词句。
赏析时应熟悉常有的历史文化典故,要正确点明运用的是什么典故,用典的真切妄图是什么。
(1) 以下诗句中,没有运用典故的一项为哪
一项()
A.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
[ 李白?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其二)?]
B.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C.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 苏轼?初到黄州? )
D.宜将剩勇追穷寇,不能沽名学霸王。
( 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据有南京?)
答案C
解析A 项运用了谢安的典故。
B 项“燕然未勒〞运用了霍去病的典故。
D 项运用了楚霸王项羽的典故。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助宋武帝刘裕和宋文帝刘义隆这两个历史人物,分别表达
了什么情思?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作者借助刘裕为了恢复中原鼎力北伐的业绩,既表达了对英雄的仰募,又表达了自己人到老年
依旧壮心不已。
作者借用刘义隆好大喜功、贸然出兵而匆促败阵的史实,借古喻今,警告当局要有备
而战,反对草率出兵。
常有典故含义
投笔——弃文从武楼兰——边境之敌折腰——屈身事人,常反其意用之化碧—
—志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受冤枉五柳——隐者的代称三径——代指隐士居住的地方
长亭——送别地的代称杜鹃——衬着哀怨悲惨的气氛或思归的心情鹧鸪——衬托
处境的困难或心情的悲伤采薇——隐居避世黍离——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
之情折桂——科举及第桑榆——年老之年后庭花——代指靡靡之音顶峰流水
——知音或高雅的乐曲击楫——信心报效祖国,收复失地青鸟——传信的使者
请缨——杀敌报国抱柱——坚守信约射天狼——打击入侵的外族
古诗词中次常用的表现手法
1.借古讽今 ( 借古喻今、借古伤今)
借古讽今在咏史诗、怀古诗中是最常有的,借对历史上的人、事的讨论来讽喻时事,表达感情,向当权者提出忠告等。
比方杜牧的?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面对赤壁之战怀古,实那么是预示觉唐朝将亡,发出叹息。
诗中含一哲
理:兴旺与衰灭,有着历史的必然,但是谁成谁败,何时成何时败,也有有时性。
2.比兴
比兴是中国诗歌中一种传统的表现手法,平时地讲,“比〞就是譬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色更加鲜亮突出。
有的诗歌是个别地方采用比,而有的那么是
整个形象都是比,就像后辈的咏物诗。
“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惹起所要歌唱的内容。
有的“兴〞兼有发端与比喻的双重作用,所以今后“比兴〞
二字常连用,专用以指诗有寄望之意。
如?孔雀东南飞?开头用“孔雀东南飞,五里
一徘徊〞起兴,用详尽的形象来激发读者的想象,不由得让人从美禽恋偶联想到夫妻
分别,这样就给全诗笼罩上一种悲剧气氛,起到统摄全诗、惹起下面故事的作用。
3.对写法 ( 对面落笔、一笔两面)
对写法是指诗人在写人叙事时不从自己角度着笔,而从对方角度下手,进行悬想推测,进而曲折达意,收到宛转旁衬的艺术收效。
这种表达技巧常有于表现亲情的作
品中。
一方面写思乡念亲,可是一层意思。
若是变换角度,写出两地的想念,感情的
表现将更加细腻感人,回味无量。
如柳永?八声甘州?的下片:“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
归舟。
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由于思归心切,联想到自己的妻子也必然是同样期望自己回家,想象着妻子会经常在妆楼上痴痴地凝望远处的归船,多少次误以为
丈夫坐船回来了,但是船到近前带来的倒是无尽的无望,此时的妻子必然会产生埋怨
之情,怨丈夫长久滞留在外不想家。
至此,词人由联想又回到现实,道出自己也这样
的愁苦。
本是自己望乡怀人,却说“佳人〞切盼自己回去;本是自己倚栏凝愁,却说
“佳人〞不知自己的愁苦。
由于对写法主若是悬想,所以也叫“折绕联想〞。
三、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主要指记述、描述、讨论、抒情,其中最主要的是描述和抒情。
这两种表达方式与表现手法有交织、重合之处。
(一)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