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政治第一次月考试卷讲评课件人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关键词是:最新
2、用排除法
就是通过对备选选项的 一种筛选,淘汰与题目要求不 一致的选项,保留符合题意的 选项,做到选项与题目要求相 统一。
运用排除法解答选择题 时,应做到二个排除
一是排除观点本身错误或包含着部分 错误观点的选项,此谓排错法;
例如本次月考第5、7、13、14题
二是排除观点虽然正确,但与题目 规定性无关的选项,此谓排异法。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下列选项能 直接说明这一成就的是( D ) ①香港、澳门顺利回归 ②中国正式加 入WTO ③中共中央印发《公民道德 建设实施纲要》 ④“神舟”六号载人飞 船上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二、简答题解题思路
材料类简答题 (1)材料装饰型:答题无须结合材料,直接运用 书本相关知识回答问题。(本次月考16、17题) (2)材料提炼型 要求从所提供的材料中提炼出所蕴涵的教材 的观点。试题只提供材料,不明确书本观点。 (近年来中考热点题型) (3)材料结合型 要求有层次、有条理地将材料中相关内容与 教材有关基本观点存在的对应关系揭示出来。 试题既提供材料,又明确知识主题。设问方式: 某知识在材料中是如何体现的?
答题技巧:
1、语言要凝练。说话紧扣知识点,忌空 洞无物。 2、逻辑要严密。表述要由点到面、由浅 到深,忌杂乱无章,语无伦次。 3、层次要分明。分点作答,条理清晰, 忌模糊不清,言语混乱,意思不明。 4、答题要完整。归纳要自成一局,忌点 而不透,讲而不全。
本次月考分析说明题答案
(1).宁夏繁荣发展的原因有:坚持党的基本路 线(根本原因);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坚持党 的领导;宁夏人民的艰苦创业;国家对宁夏的 扶持等. (2)解决的根本途径是大力发展生产力. (3)为了祖国的繁荣发展,作为青少年的我们要 关注国家发展,努力学习,增长才干,准备将来 投身到现代化建设中去,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 量.(开放性问题,言之有理即可)
关键词:根本 采用排异法
走进中考——练习题: 2、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 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理想 ( B ) ①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②表达了各 族人民的共同愿望③是我国21世纪头1 0年的奋斗目标④符合各族人民的根本利 益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要解答好这类辨析题首先要详审材料 和辨析的观点。(1)抓住辨点是解答辨 析题的前提。存在收入差距就不是走共 同富裕道路观点是对实现共同富裕的错 误理解。(2)处理好“析”是关键。在 说理中要有观点,有理论,有结论,注 意联系材料,有自己的语言,不应一味 照抄原理。
(1)观点错误。(2)共同富裕是社会主 义的根本原则,是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 但是共同富裕不是同时富裕、同步富裕; (3)实现共同富裕有一个过程,必然存 在先富后富问题。材料中反映的各种收入 差距,正是先富和后富的表现。只有通过 先富带动和帮助后富,才能逐步实现共同 富裕。 (4)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水平比较 低,暂不能实现共同富裕。国家已采取各 种措施,推动先富起来的地区和人民发展 经济,提高收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简答题解题方法及要求:
⑴.问什么则答什么,不必小题大作、画蛇
添足,更不能"韩信点兵"。 ⑵.一问一答且一问一段;格式规范,切忌 列清单。 ⑶.观点齐全、准确、简要。 ⑷.有首语或小结则该概括或小结。 ⑸.切忌含糊其词和口语化,注意运用专用 术语。
三、辨析题的解题技巧:
这种题型灵活多变,是考查分析、 判断能力及对知识理解的深度和准确性 的一种很好的试题形式。考试一般给一 些观点和论据,这些观点和论据可能是 正确的,可能是错误的,也可能是正误 混杂的,往往又是学生思想中的热点问 题。解答这类试题既要有辨别,又要分 析,辨析要结合。
解题思路例谈
一、选择题的解题思路: 1、 抓关键词。
做选择题时,首先要弄清题目 的规定性(要求选正确还是错误 选项),特别要注意关键词。
例如试卷单选题第3题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着伟大 的实践,其中最新的理论成果是( C ) A.马列主义 B.邓小平理论 C.科学发展观 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答题时没有思维的过程,拿到题目就写,没有 完整的答题思路。 2、不按题目的要求去做,审题不清,随意性大。 3、基础知识薄弱,答案不准确,概念型问题丢分 严重。 4、回答问题角度单一,重复,不能多角度、多层 次、辩证地分析问题。 5、说话不完整,语句不通顺,表达不明确,条理 不清晰,学科术语缺乏,答案口语化严重。 6、不能将观点和材料有机地结合,答题时忽略材 料的作用,不能深入地理解分析材料。
例如本次月考第1、4、13、15题
走进中考——练习题:
1、细数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十六大以来的十 三年间的变化,老百姓高兴地说:钱包鼓了,通 讯快了,住房靓了,寿命长了…… 发生这些变化 的根本原因是( )
C
A、中国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结果
B、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的结果
C、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结果 D、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入世贸组织的结果
月考试题解析
为什么失分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怎样才能不失分 本次月考失分严重的几道题:
一、选择题
第5、7、8、12、13、14题等 二、辨析题 三、分析说明题 第1、2问

选择题失分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
概念相混 (如试卷第8题)
这种错误是由于相近易混概念的干扰 而造成的。如果同学们对教材中的相似概 念或观点(如我国的根本制度、我国的根 本政治制度、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等等)之间的关系理解不透,或理解有误, 未真正把握,那么,这些相似的概念或观 点就会对解题产生一定的干扰作用,从而 造成解题失误。
例题:我国目前城乡收入之比是3:1;西部
地区面积占全国的56%,而国内生产总值仅占 全国的17%,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相当于全国 平均水平的67%和东部地区的40%。同时城市 居民见也存在收入差距。
根据上述材料辨析: 存在收入差距,就不是走共同富 裕道路;走共同富裕道路就不能存在 收入差距。
存在收入差距,就不是走共同富裕道路; 走共同富裕道路就不能存在收入差距。
(2)坚持对外开放,发展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引 进先进技术,利用国外市场和资源,能极大的促进 我国社会的发展,对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有重要 作用. (3)要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还必须坚持经济、 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改革,坚持科学发展观,以经 济建设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调动 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同时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四:分析说明题的解题思路:
题型特点: 背景一般由2—3则材料(或图表)构成,大多设 置3—4个设问。设问难度会依次递进,第一问大 多从对材料解读上考查,中间设问重在问题的具 体分析(从本质上),最后一问一般联系实际, 大多联系学生实际,设置开放性问题。
1.读材料:看清有几则材料,每一则 材料有几层意思,把握材料的中心 思想。 2.审问题:看清有几问,明确每一问 的关键词,明确答题方向和要求 3.找根据:找到问题与教材的结合 点,并列出答题提纲 4.写答案:按答题提纲,条理清晰地 组织答案
解题思路:
一你为什么 2.题中观点错误 那样断的理由,这主要从 课本找再结合题中观点作 3.题中观点片面
简单说明。本部分是答案 的中心、重点。
本次月考的辨析题:只要坚持对外开 放就可以在本世纪头20年实现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答:(1)这个观点是不正确的.
粗心大意(如试卷第7题)
三、
思维定势(如试卷第 12题)
同学们在处理信息时,在做题、 讨论、评价时习惯于正向思维,久 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如 只善于从正面看问题,不善于从反 面看问题;只善于从他人的角度看 问题等。如果解题时不能突破这一 定势,势必造成误选。
非选择题失分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本次月考经验总结:
1、强化对基础知识的巩固,概念 型知识记忆要准确,灵活利用。 2、重视课本知识与社会时政热点 的结合,教材知识点与考试材料 的结合,理论联系实际。 3、重视解答试题的训练,培养良 好的解题习惯,积累答题经验。
2、右图是我国各种经 80 国有经济 70 集体经济 60 非公有制经济 济成分比重变化示意图, 50 40 该图表明( D ) 30 A、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20 10 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 0 1978年 1996年 2003年 B、我国生产力发展不平衡,东西部差 距大 C、我国正在形成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 分配制度 D、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发展个体 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
选择题答题经验积累:
1、选项观点正确,符合题意,但教 材没有涉及,应该选择 2、注意备选选项用词的妥当性,带 有绝对语气地选项应酌情考虑 (如第5、6、7题) 3、基础知识掌握一定要准确(如8、 9、12、15题等)
巩固练习
1、下列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认识正 确的有( B ) ①这一阶段是指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 基本实现现代化 ②这一论断的两层含义指明了我国的社会 性质和发展阶段 ③这是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必然要经 历的历史阶段 ④这一阶段我国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和发 展不平衡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④ D、 ①④
二、
一些同学在思考、判断和推理中粗心大意, 对题目中使用的限定词或关键词熟视无睹, 常常只看到问题的一面,而忽视问题的另 一面,丢三落西,顾此失彼,思维缺乏缜 密性。初看题,似曾相识,好像与自己做 过的题目有联系或相似之处,暗自庆幸, 却忽略了题干的所有要求,特别是顾在的 本质差别。这种轻率,侥幸心理使思维缺 乏严密性,造成偏题离旨。也有些是组合 式选择题,数字选项的组合没理清,也容 易发生失误,这要引起同学们的注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