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安徽专用)梯级巩固+课后落实:第十二单元第一讲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下图是甘肃省以某种自然指标划分出来的四大区域图。

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

1.这四大区域的划分指标是()
A.积温的大小B.年降水量的大小
C.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关系D.年太阳辐射量的大小
2.有关这四大区域的叙述,错误的是()
A.区域界线是明确的B.区域内部整体性突出
C.区域之间差异性突出D.四大区域是相互联系的
解析:第1题,结合中国地理相关知识考查区域划分的指标。

干湿区的划分指标为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关系。

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地区为湿润和半湿润地区,反之为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第2题,主要考查区域的特点。

干湿区的界线具有过渡性。

答案:1.C 2.A
(2013·宿州高三检测)读我国东部沿海某区域生态功能分区图,回答3~4题。

3.下列关于图中甲、乙、丙三个生态功能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丙区在三区域中水质最好
B.丙区城市有色冶金工业发达
C.甲区域的湖泊对乙区域生态环境无明显影响
D.乙区位于河流下游平原,夏季易发生洪涝灾害
4.图中城市今后的发展方向与理由正确的是()
A.向北发展——矿产资源丰富
B.向南发展——地形平坦开阔
C.向东发展——海陆交通便利
D.向西发展——气候温暖湿润
解析: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丙区是城区,水质不是很好,A错误;图中没有有色金属资源,B错误;甲区域的湖泊位于河流的上游,对河流下游起到调蓄作用,C错误;乙区位于河流的下游,地势平坦,排水不畅,易发生洪涝灾害,故D正确。

第4题,城市应向河流的下游发展,因为地形平坦,便于城镇建设,靠近沿海,海洋资源丰富,海运交通便利,故B 正确。

答案:3.D 4.B
(2013·阜阳颍河中学高三检测)下图是我国东部季风区的某区域图。

读图回答5~8题。

5.城市①②③的规模由大到小排序正确的是()
A.①②③B.①③②
C.②③①D.②①③
解析:选A。

一般而言,城市规模大小与其交通通达度呈正相关,从图中可以看出①城市的交通最发达,其城市规模应最大;②城市的交通次发达,其城市规模应小于①城市;③城市的交通最不发达,其城市规模最小。

6.影响图中北部地区城市分布特点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和气候B.地形和河流
C.气候和河流D.矿产和交通
解析:选B。

从图中可以明显看出,该区域北部城市沿交通线路呈条带状密集分布,而其他区域城市分布较少,由此可以判断该城市带以外的其他地区受某种因素影响,不易形成城市,结合题目所给信息“我国东部季风区”可以判断该因素为地形,即该地区以低山丘陵为主,地表崎岖,不适合城市发展,因而城市多沿地势平坦的河流沿岸发展。

7.经过③城市的交通干线在修建时的主要限制条件是()
A.沿线河网密布B.沿线冰川广布
C.沿线地势起伏大D.沿线多沙漠
解析:选C。

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该地区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势起伏大,这是经过③城市的交通干线在修建时的主要限制条件。

8.①城市和④城市的气候差异是()
A.①城市的1月均温比④城市的高,①城市的年降水量比④城市的大
B.①城市的1月均温比④城市的高,①城市的年降水量比④城市的小
C.①城市的1月均温比④城市的低,①城市的年降水量比④城市的大
D.①城市的1月均温比④城市的低,①城市的年降水量比④城市的小
解析:选D。

从图中①④两城市的位置可以看出,①城市位于④城市以北,纬度差较大,则结合我国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特征(我国气温从南向北递减,我国降水从东南向西北递减)即可判断①城市的1月均温比④城市的低,①城市的年降水量比④城市的小。

综合发展指数是衡量区域发展系统结构和功能状态的综合指标。

该指数综合反映了特定区域在评价期内区域发展的总体能力和水平,用来描述和评价区域发展的水平状况和发展速度。

读江苏省各县市综合发展指数空间分布图,回答9~10题。

9.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江苏省各县市综合发展水平空间差异显著
B.苏南地区综合发展水平最高
C.综合发展指数越小越好
D.东部沿海县市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解析:选C。

根据图示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综合发展指数数值越大,代表发展水平越高。

10.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
A.区域发展离不开人类的参与和自然界资源环境条件的支持
B.区域发展目标是在资源环境条件改善的情况下,实现区域经济的进步与发展
C.区域发展可以科技支持为中心,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三方面进行诠释
D.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资源,以满足当前的发展需要
解析:选D。

D选项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不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

1.(2013·银川高三模拟)读2007~2008年中部六省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对比表,关于
A.
B.山西省产品质量竞争力最低
C.2008年湖北省产品质量最高
D.六省2008年产品质量均高于2007年
解析:选D。

根据表中的信息可知,这六个省都位于中部经济地带,其中山西省的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最低,说明其产品质量竞争力最低;2008年湖北省质量竞争力指数最高,即湖北省产品质量最高;六省中的湖南、河南2008年指数有所下降,说明这两个省产品质量低于2007年。

(2013·蚌埠一中期末)下图为我国某地区农业土地利用变迁过程图。

读图,回答2~4题。

2.该地区位于()
A.珠江三角洲B.宁夏平原
C.黄河三角洲D.三江平原
解析:选A。

甘蔗、水稻种植都位于高温多雨地区,该地种植甘蔗、水稻以及花卉,由此可知此地区位于珠江三角洲。

3.该地区土地利用变迁的最主要原因是()
A.市场需求的变化
B.劳动力素质的提升
C.灌溉技术的提高
D.农作物品种的改良
解析:选A。

从图中可知,水稻、甘蔗等作物种植面积逐渐减小,而面向市场的蔬菜和花卉种植面积逐渐增大,说明该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市场需求的变化。

4.发展到第Ⅲ阶段时,该地区最有可能()
A.自然灾害多发
B.农业人口比重上升
C.农业投入不足
D.商品率大幅度提高
解析:选D。

发展到第Ⅲ阶段时,只有蔬菜和花卉,而蔬菜和花卉主要是面向市场的,所以该地区最有可能商品率大幅度提高。

5.(2013·阜阳市调研)读我国南方某河流中下游地区不同发展阶段的示意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从阶段一到阶段二,甲地农业生产方向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请说明最可能的变化是什么,并分析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2)从阶段一到阶段二,该地工业结构和工业布局发生了哪些变化?
(3)乙、丙两个工业区形成的区位条件分别有哪些?
(4)从阶段一到阶段二,该地交通发生了哪些变化?
(5)分析城市工业用地的变化趋势,并分析主要原因。

(6)从阶段一到阶段二,该地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保护环境?
解析:第(1)题,阶段二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大,农业由种植业向城郊农业不断转变;市场需求及交通运输的发展,利润也更高。

第(2)题,工业结构和工业布局从图例和注记中可以得到充分体现,正确表述是关键。

第(3)题,乙为传统工业区,要考虑环境因素、交通等;丙为高新技术产业区,要考虑科技水平及人员素质、环境、高速公路和航空运输等。

第(4)题,仔细对比左右两幅图可知,该地交通布局更加合理,运输方式增加,线路密度增大等。

第(5)题,工业生产对土地的需求大,对环境影响明显,城市外缘地租低,环境污染小,因此现代城市发展使工业不断向城市外缘移动。

第(6)题,从阶段一到阶段二,可以从图中看出具体措施。

答案:(1)变化:由水稻种植业为主变为城郊农业为主。

原因:甲地变成了城市近郊,城市的市场需求起主要作用;生产蔬菜、花卉等农作物的利润更高;高速公路的建成使运输更为便捷。

(2)工业结构:传统工业数量减少,出现新兴电子工业。

工业布局:传统工业向东北方向的河流下游地区移动、集中,电子工业在西北方向的高校密集区聚集。

(3)乙:位于城区河流下游和垂直于盛行风向的远邻,有河流作隔离带,对城区污染小;交通便利;工业用水方便。

丙:靠近高等院校,科技发达;接近高速公路并与机场相连;位于城区河流上游,环境优美。

(4)交通运输方式增加,交通运输线路更密集,交通布局更合理,铁路移出城区,出现环城公路。

(5)向城市外缘移动,沿交通线集中分布。

原因:地价相对低,降低成本,改善城区环境。

(6)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和绿化带,优化了产业结构,减少对煤炭资源的开采,城市功能区合理调整。

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新出台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指出,长江三角洲地区包括上海、江苏和浙江,区域面积21.07万平方千米,是全国发展基础最好、体制环境最优、整体竞争力最强的地区之一。

材料2:环渤海经济圈,指以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冀为主的环渤海滨海经济带,同时延伸辐射到山西、辽宁、山东及内蒙古中东部。

(1)试分析长三角区域的扩大对苏北区域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

(2)简述苏北中小城市的发展对沪宁杭大城市发展的积极意义。

(3)比较环渤海和新长三角地区的区位,从位置、资源、交通等方面分析其共同点和不同点。

环渤海新长三角
相同点位置资源交通
不同点位置资源交通
解析:第(1)
展,城区的范围扩大;苏北出台优惠政策,可使投资规模增大,促进工业化发展,进而带动城市化发展。

第(2)题,区域内中小城市的建设可分散大城市的职能,缓解大城市的土地、交通压力,有利于保护和改善大城市环境,促进城市合理化发展。

第(3)题,比较环渤海地区和
长三角地区在区位方面的异同点,要求从位置、资源、交通等方面分析,可从海陆位置、资源类型和交通方式等方面考虑。

答案:(1)增加交通便利度,带来物流和旅客,促进城市第三产业发展,提升商业地位和中心城区土地价格,扩大城区的范围;伴随优惠政策的出台,投资规模增大,促进工业化发展,进而带动城市化发展;促进会展、旅游、商贸、物流业的发展,促进区域的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地区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2)分散大城市职能;缓解大城市的土地、交通压力;有利于保护和改善大城市环境;促进城市合理化发展。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