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鲁番农牧业概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吐鲁番农牧业概况
第一篇:吐鲁番农牧业概况
吐鲁番农牧业概况
由于北部天山的屏障作用, 吐鲁番的无霜期平均每年达到268.6 天 , 最长的年份达到 324 天 , 是我国长城以北无霜期最长的地方十分有利于葡萄、棉花、瓜果和蔬菜的生长。
吐鲁番人利用这一优势 , 大力发展温室果菜栽培 , 是乌鲁木齐春菜生产基地。
以建设“精品绿洲”为重点,地区大力发展特色、精品、优质、高效绿洲农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以葡萄产业化为重点,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大幅度提高。
目前,全地区葡萄总面积39.05万亩,围绕葡萄产业已形成了楼兰酒业、红柳河葡萄开发公司等一批龙头企业,推出了楼兰、驼铃等一批名牌产品。
吐鲁番葡萄是酿制上好葡萄酒的原料。
全地区四大葡萄酒厂, 年生产 50 多种葡萄酒 , 总产量在 5 万吨以上。
“ 葡萄美酒夜光杯 , 欲饮琵琶马上催”。
吐鲁番葡萄酒自古有名。
如今走俏市场的无核干白葡萄酒, 称得上“ 酒中之王”。
其它的“ 玫瑰香”、“ 无醇葡萄酒”, 也为广大消费者青睐。
葡萄汁利乐包畅销国内 , 是夏天清热怯暑的饮料。
吐鲁番的葡萄干饮誉海内外。
吐鲁番葡萄干年产量为 1 万吨,占全国的 75%。
特别是由无核白葡萄晾制而成的绿葡萄干 , 更是享有世界声誉。
鄯善县与日方合作生产的巧克力葡萄干, 为葡萄干的市场开辟了新途径。
进入 90 年代 , 呈棕黑色的马奶子等大葡萄干 , 以物美价廉走俏市场。
吐鲁番是中国长绒棉基地, 县县乡乡村村都种植棉花。
但是吐鲁番种植长绒棉的时间却不长 , 直到 1954 年才从国外引进。
吐鲁番长绒棉产量 , 占我国总产量的 95% 以上 , 其特点是纤维长、含糖度低、生育期短 , 是世界棉花市场上的佼佼者。
加快发展农区畜牧业和城郊养殖业和大畜牧业。
全地区牛羊育肥2002年达到212万头只,仅此一项人均增收78元。
积极引导组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工
业、运输业,创办服务业、建筑业、采矿业、旅游业和流通服务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广大农牧民增收开辟更多的渠道。
预计2002年二、三产业总收入占农业总收入的30.5%。
全地区劳务输出总收入达到2509万元,人均65元,同比增加30元。
第二篇:呼和浩特市农牧业概况
呼和浩特市农牧业概况
呼和浩特是内蒙古自治区首府,中国特大城市和新二线城市,是内蒙古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教和金融中心,呼包银城市群核心城市,呼包鄂城市群中心城市。
呼和浩特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文化,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旧称为归绥,原为绥远省省会,蒙绥合并后,自治区首府由乌兰浩特迁入呼和浩特。
呼和浩特是蒙古语,意为“青色的城市”。
呼和浩特是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多数,回、满、达斡尔、鄂温克等41个民族聚居的城市。
呼和浩特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中国经济实力百强城市,被誉为“中国乳都”。
呼和浩特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
东经110°46′--112°10′,北纬40°51′--41°8‘,市区位于北纬40.48东经111.41。
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大青山南侧,西与包头市、鄂尔多斯市接壤,东邻乌兰察布市,南抵山西省。
全市总面积17,224平方公里。
河流有大黑河、小黑河、什万立米水磨沟,流域面积1380.9平方公里,沟长68.2公里,年平均径流量4972万立米。
1958年在沟口兴建红领巾水库1座,库容1650万立米,灌溉面积11万亩。
哈拉沁沟,沟长55.6公里,流域面积708.7平方公里,年均径流量2622万立米。
全市河流总长度1075.8公里,河网密度为0.177公里/平方公里。
呼和浩特属典型的蒙古高原大陆性气候,四季气候变化明显,年温差大,日温差也大。
其特点:春季干燥多风,冷暖变化剧烈;夏季短暂、炎热、少雨;秋季降温迅速,常有霜冻;冬季漫长、严寒、少雪。
年平均气温:北低南高,北部大青山区仅2℃左右,南部为6.7℃。
最冷月气温-12.7~-16.1℃;最热月平均气温17-22.9℃。
平均年较差为34.4-35.7℃,平均日较差为13.5-13.7℃。
极端最高气温38.5℃,最低-41.5℃。
无霜期:北部山区为75天,低山丘陵区110天,南部平原区为113-134天。
日照时间:年均1600小时。
降水量:年平均降水量为335.2-534.6毫米,且主要集中在7-8月。
其地域分布是西南最少,年均降水量仅350毫米;平原区在400毫米左右;大青山区在430-500毫米;最多是大青山乡一前响村,年均降水达到534.6毫米;其次是井乡,年均降水量为489.3毫米;最少是在南坪乡、黑城乡、新营镇一带,年均降水量仅为335.2-362.8毫米。
野生植物主要有种于植物和蕨类植雉、半翅、雕,鹰等100多种。
其中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动物有青羊、云豹:鸟类有金雕、雀鹰、松雀鹰、燕鹰、灰背鹰、猫鹰、红鹰、小鹤、长耳鹤、短耳鹤,雕鹤、红角鹤等10多种。
呼和浩特有“中国乳都”之称,拥有“伊利”、“蒙牛”两大国内知名乳业品牌,已形成了呼市最具活力的乳业产业链条。
奶牛头数、奶产量、人均占有量、人均消费量等均居全国之冠。
2005年8月28日呼和浩特市被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命名为“中国乳都”。
到目前为止全市乳品加工企业超过13家,乳品加工企业从业人员1.7万人,相关从业人员达60万人,获绿色食品标志的乳产品达30多个。
2009年,奶牛存栏达到70万头,鲜奶产量达到305.4万吨,乳业实现销售收入超过500亿元。
2013年,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458.14千公顷,比上年增长3.2%,其中粮食播种面积326.67千公顷,比上年增长0.5%。
全年粮食产量136.90万吨,比上年增长12.3%。
2013年末家畜存栏252.36万头(只),比上年下降3.3%。
第三篇:内蒙古农牧业基本概况
内蒙古农业基本概况
一、基本状况
内蒙古位于北纬37°—53°之间,是全国最佳的奶牛、绒山羊养殖带,玉米、杂粮杂豆、马铃薯种植带,农畜产品资源多样性特征明显,纯天然、无污染的绿色农畜产品资源丰富。
全区人均耕地面积0.24公顷,是全国人均耕地面积的3倍,居全国第一位,2005年全区第一产业国内生产总值为589.56亿元,占全区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5.1%;农牧业人口1436.1万人,占全区总人口60.18%。
河套、土默川、西辽河平原有“谷仓”和“塞外米粮川”之称,不仅是内蒙古粮食和经济作物的主要产区,也是国家农业开发的重点地区。
目前全区马铃薯、向日葵播种面积、产量均居全国第一位;玉米产量居第五位;莜麦、荞麦、绿豆等杂粮杂豆品质优良,是全国小杂粮三大产区之一。
可利用草场面积6818万公顷,占全国可利用草场面积1/5以上,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居全国五大牧区之首。
畜种资源丰富多样,乌珠穆沁肥尾羊、阿尔巴斯白绒山羊等优良品种在国内外闻名遐迩,在质量、规模等各方面都具备了产业化开发的基础和条件。
牛奶产量居全国第一位,羊肉产量居全国第二位,牛肉产量居全国第十位。
内蒙古充分发挥农畜产品资源优势,大力实施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加大了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步伐,使内蒙古农牧业产业化经营走进了全国前列。
乳产业、绒产业在全国都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2004年
牛奶产量占全国的比重达到22%,羊绒产量占全国的比重达到41%,鲜奶加工能力和羊绒加工能力都居全国第一位。
二、存在问题
内蒙古农牧业产业化仍处于初始阶段,农牧业产业化经营还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1、科技水平和加工增值率低
内蒙古农畜产品资源十分丰富,但资源优势远未发挥出来。
由于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仍不健全,科研成果转化率低,农牧业产业化科技含量不高,产业链条短,加工转化率低。
目前农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牧业产值比仅为0.6:1,与全国平均1:1的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与
发达国家3:1的水平更是相差甚远。
如果内蒙古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程度达到全国平均水平,2003年农畜产品加工业产值将达到666亿元,比实际水平高75%。
从各行业的发展情况看,乳制品主要以超高温灭菌奶、奶粉、酸奶、冰淇淋为主,产品细分程度低,花色品种少,深加工产品更少。
肉类加工绝大多数都停留在传统的简单初加工上,精深加工水平低,新产品开发能力弱,尚未形成品牌优势。
粮油产业大多以原粮、油料等初级产品进入市场,竞争力弱、附加值低。
以玉米产业为例,目前内蒙古玉米的加工转化率仅为17.2%,而吉林省已达到36.7%;内蒙古加工转化品种还不到10种,而全国有200多种,发达国家已达到2000多种。
种植的牧草大多处于自产自用阶段,还没有形成规模化种植、专业化生产,加工转化和商品率不高。
沙产业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加工转化严重滞后。
2、龙头企业规模小,带动能力低
内蒙古农畜产品加工企业组织结构大群体、小规模的特征十分明显,与发达国家和我国发达地区相比,龙头企业的规模、实力、科技水平和产品质量等综合竞争力仍然较低,难以对一体化生产形成持久而强有力的支持,辐射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2003年居于世界食品加工业首位的美国菲利普〃莫里斯公司年销售收入达729亿美元,我国最大的龙头企业河南双汇集团销售收入达120亿元,内蒙古销售收入最高的伊利集团只有63亿元。
3、基地建设滞后,专业化水平低
农牧业生产的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水平不高,农畜产品的专用程度和品质不能充分满足现代加工业发展的需要。
奶牛品种落后,饲养管理粗放,平均单产水平仅为3吨,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2吨,仅为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1/3,难以适应乳业持续发展的需要。
肉源基地建设滞后,畜种改良慢,出栏率和商品率较低,2003年肉羊平均胴体重15.7公斤,而世界平均为20公斤,澳大利亚为21公斤,美国为29公斤;肉牛平均胴体重160公斤,而世界平均为212公斤,美国为327公斤,加拿大为334公斤。
绒山羊养殖基地基础设施薄弱,不适应舍饲圈养的要求,使加工业生产能力闲置与原料不足的矛盾更
4、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农牧民组织化程度低产业化内部结构松散,龙头企业、基地、农牧户之间缺乏稳定、健全、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没有真正结成“利益
共享、风险共担”的共同体。
除乳、肉等产业外,其它产业基本处于农牧户自发生产阶段,组织化、规模化程度低,企业与基地、农牧户之间仍然是最初级的买卖关系,原料生产的规模、质量很难满足加工需求,导致一方面农畜产品加工不足,加工转化水平低,另一方面部分企业生产能力闲置,这说明大部分地区仍处于自发生产阶段,很难适应产业化经营的需要。
5、服务组织不健全,社会化水平低
围绕产业化经营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滞后,科技、信息、金融、购销、储运等服务组织和中介组织不健全,人员素质低,服务功能差,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很难适应产业化经营的需求和市场变化。
全区参加各种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农牧户只占总户数的3%,低于全国平均4%的水平,也远远低于日本等发达国家80%的水平。
农村牧区合作组织薄弱、广大农牧户分散经营、农畜产品交易成本过高,既制约了农牧民参与市场竞争,也制约了农牧业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
6、发展不均衡
一是地区不均衡。
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等龙头企业集中,且竞争优势明显的地区农牧业产业化程度要相对高一些;而巴彦淖尔、乌兰察布、锡林郭勒等龙头企业发展滞后的地区农牧业产业化水平也相对滞后。
二是结构不均衡。
农产品的加工转化明显落后于畜产品的加工转化,在全区11个驰名品牌中,农产品加工业只占3个。
第四篇:包头市农牧业概况
包头市农牧业概况
包头是内蒙古自治区下辖市、特大城市、拥有地方立法权的较大的市,是内蒙古的制造业、工业中心及最大城市[1],呼包银经济带、呼包鄂城市群的中心城市之一,中国新二线城市[2],是中国重要的基础工业基地和全球轻稀土产业中心,被誉称“草原钢城”、“稀土之
包头地处环渤海经济圈和沿黄经济带的腹地,位于蒙古高原的南端,华北地区北部、内蒙古中部,南濒黄河,阴山山脉横贯该市中部,形成北部高原、中部山地、南部平原三个地形区域。
包头地处渤海经济区与黄河上游资源富集区交汇处,北部与蒙古国东戈壁省接壤,南临黄河,东西接土默川平原和河套平原,阴山山脉横贯中部。
包头地理坐标东经109度50分至111度25分、北纬41度20分至42度40分,面积为27691平方公里。
包头属半干旱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这里景色宜人,气温适度。
据《包头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全年平均气温为7.2℃,年平均风速
1.2米/秒,年降水总量421.8毫米,年日照时数288
2.2小时。
全年空气质量二级以上良好天数达到324天,比上年增加3天。
黄河流经包头境内214公里,水面宽130米到458米,水深1.6米到9.3米,平均流速为每秒1.4米,最大流量每秒6400立方米,年平均径流量为260亿立方米,是包头地区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主要水源。
此外,艾不盖河、哈德门沟、昆都仑河、五当沟、水涧沟、美岱沟等河流,水流量可观,也是可以利用的重要水资源。
包头可利用地表水总量为0.9亿立方米(不包括黄河过境水)。
地下水补给量为8.6亿立方米。
从50年代起,包头就开始了大规模的水资源开发,先后修建了黄河水源地多处,以及奥陶窑子、团结渠、民生渠、磴口扬水站(包头市东河区一村庄,不同于巴彦淖尔市磴口县)、画匠营水源地等较大的黄河提水工程,先后构筑了昆都仑、刘宝窑、水涧沟等中小型水库,进行了大规模的水资源开发。
包头地区的生活、工业及农业用水设施已经能够满足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包头市山地占14.49%,丘陵草原占75.51%,平原占10%。
已开发和利用的土地中,耕地面积占土地面积比重14.3%;森林面积149.2千公顷,草原面积2086.5千公顷。
[18]
北部丘陵地区大都种植干旱作物,主要有莜麦、荞麦、马铃薯、
胡麻、菜籽等。
北部草原盛产绵羊、山羊、牛、马、骆驼等牲畜。
南部平原区土质肥沃,有引黄(河)灌溉系统和地下水浇灌设施,旱涝保收,盛产小麦、糜黍、甜菜、向日葵、玉米、高粱及蔬菜、瓜果。
[18]
中部山岳,据初步考察,野生植物共有88科,302属,601种。
列入国家重要保护的稀有物种有黄耆,蒙古扁桃。
常用的重要药材有甘草、黄芪、麻黄、赤芍、防风、柴胡、桔梗、远志、知母、党参、枸杞等200多种。
[18]
在山岳中的次生林带和草原地区,是野生禽兽栖息、繁衍之地。
有兽类21
种,其中青羊、雪豹是国家二级保护珍稀动物;狍子、毛皮兽、赤狐、獾、豹、野猫、蒙古兔等是内蒙古自治区级的保护动物。
鸟类繁多,有留鸟25种,夏候鸟18种,旅鸟80种,冬候鸟7种。
其中属国家保护的珍稀鸟类有:雀鹰、大鹫、金雕、红隼、松雀鹰等13种。
2012年农作物播种面积31.2万公顷,比上年下降0.2%。
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2.8万公顷,增长0.5%。
年末全市牲畜存栏达254.2万头(只),下降0.7%,其中大牲畜存栏37.5万头,下降5.5%;羊存栏189.2万只;猪存栏27.1万口。
全市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5.8%,较上年提高5.5个百分点。
第五篇:吐鲁番葡萄沟导游词
各位游客:
新疆是我国最大的葡萄产区,也是我国栽培葡萄的发源地。
据调查,新疆葡萄共有50多个品种。
尤其在吐鲁番,到处种植着葡萄,占全疆葡萄种植面积的90%以上,简直成了“葡萄的王国”。
吐鲁番的葡萄勾起了我们无限遐想。
在新疆各族人民中传唱的“吐鲁番的葡萄熟了,阿娜尔罕的心儿醉了”的美妙歌词,就充分表达了人们对葡萄的赞美之情。
葡萄被人们誉为“珍珠和玛瑙”,成了新疆“瓜果之乡”的象征。
下面就让我们前往吐鲁番最美丽的地方葡萄沟,去体会一下阿娜尔罕陶醉的心情吧!
游客们,我们的汽车行驶在火焰山旁,山的西端就是葡萄沟。
葡萄沟是火焰山山脉中一块呈南北走向的河谷地,全长7公里,最宽处约2公里。
其间布满了葡萄园,居住着维吾尔、回、汉等民族的果农。
倘若您走进葡萄沟,就会看到源于天山的人民渠水穿谷而过,树木繁茂,空气湿润,气候凉爽宜人,与炽热的火焰山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举目望火山,低头看绿地,真不愧是炎夏避暑的好地方。
葡萄园→无核白葡萄→葡萄干晾房我们现在来到了葡萄园内,只见这里的葡萄似遮天的绿云、铺地的绿毯,片片相接,架架相连,绿阴蔽日,硕果累累。
葡萄沟内的葡萄园占地约400多公顷,主要品种有无核白葡萄和马奶子葡萄,还有玫瑰红、喀什哈尔、比夹干、黑葡萄、索索葡萄等。
此外,还有从国外引进的京早晶、艾麦纳、无核紫、无核红、玫瑰香等优良葡萄品种。
其果形各异,有球形、卵形、圆柱形、椭圆形等,有的鲜艳似玛瑙,有的晶莹如珍珠,而有的碧绿若翡翠。
这里年产葡萄逾6000吨,晾制葡萄干300余吨,堪称是“世界葡萄植物园”。
新疆葡萄中的佼佼者是无核白葡萄,葡萄沟内就普遍种植着这种葡萄。
瞧!那一串串挂在葡萄架上的果粒椭圆、果呈浅黄绿色的“绿色珍珠”就是无核白。
它皮薄肉脆,汁多味甜,鲜果含糖量达24%以上,超过了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葡萄的含糖量,成为世界上最甜的葡萄。
由于它没有籽,最适合晾制葡萄干,晾干后其含糖量可达75%以上,并含有蛋白质、有机酸等多种养分,是营养丰富的干果佳品。
晶莹如玉的无核白葡萄干,色泽碧绿鲜艳,食之酸甜可口,被称为“中国绿珍珠”。
葡萄沟中栽培面积居第二位的是马奶子葡萄,它果粒呈长柱形或纺锤形,果皮薄而韧,汁多而肉质松脆,没有香味,但特别甜。
值得一提的是,吐鲁番盆地由于具有地势低洼、气温高、降水少、太阳辐射强等独的自然条件,因此所有葡萄都没有病虫害,更不需喷洒农药,从而使新疆葡萄干这一品牌名扬海内外,成为难得的天然无毒果品。
游客们,漫步在绿色长廊之中,望着这诱人的葡萄,真是无比地惬意!刚才有的游客问道:葡萄干是怎样制成的?瞧!前方那平顶、长方形、土木结构的小房子就是专门为晾制葡萄干而盖的晾房。
晾房墙壁
是由土块砌成的有孔花墙,长方形的小孔主要起到自由通风的作用。
晾房的门多设在北边或东边,这样一方面可减少阳光的射入,另一方面在运输葡萄时,如晾房一时容纳不下,可暂时放在晾房外北墙边,数小时内不会被阳光照到,制干后的品质不变。
在吐鲁番,这样的晾房随处可见,但多数建造在山坡高处或沟岸上地形开阔平坦、通风和干燥等条件良好的地方。
说到这里,游客们或许已经明白了吐鲁番的葡萄干制作方法也有独特之处,它既不同于其他国家利用阳光曝晒,也不是利用人工加温烘干,而完全是凭借干燥温暖的气候自然风干的。
这样完全保存了葡萄果实中的叶绿素,使葡萄呈干绿色,这在世界年产约印万吨的葡萄干中,也可算是一种独占望头的佳品了。
吐鲁番除了葡萄干外,葡萄酒也非常有名,色香味俱佳,而且酿制历史十分悠久,唐代诗人王翰曾有诗赞道:“葡萄美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诗人的名句,将葡萄美酒的神韵与驰骋疆场的将军的豪迈气概描述得出神入化。
游客们,现在我们来到了葡萄沟的北部,前面一块大理石碑上写着“葡萄沟”三字,这是前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彭真同志的手迹,大家可在此摄影留念。
这里流水潺潺,葡萄满架。
我们漫步在葡萄长廊,宛若畅游江南园林,浑然不知身处烈日炎炎的火焰山中。
穿过石桥,置身在葡萄王国中,只见悬崖绝壁的砂砾层中渗出的泉水,汇流成池,池中游鱼,仿佛也和游人一样,怡然自乐,鱼乐人亦乐,泉清心更清。
游客们,现在我们在葡萄沟长廊下憩息片刻,大家围坐一起,一边欣赏周围的景观,一边品尝色彩各异、大小有别、味道不同的各种现摘葡萄和瓜果,尽情地过把吃葡萄瘾。
顺便介绍一下,从1990年开始,每年的8月20日至26 日,“中国丝绸之路吐鲁番葡萄节”都要在吐鲁番隆重举行。
吐鲁番的葡萄已突破了自身的界限,成为一种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经济贸易往来的纽带。
旅游区内还有葡萄博物馆、葡萄酒品尝点、民俗馆等其他参观设施,以及维吾尔族民乐表演,休息片刻后我们再去参观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