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宜春市铜鼓中学高考化学三模试卷(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年江西省宜春市铜鼓中学高考化学三模试卷
一、选择题
1.电子计算器中所用纽扣式电池为银锌电池,其电极分别为Ag2O和Zn,电解质溶液为KOH
溶液,电极反应为Zn+2OH﹣﹣2e﹣═Zn(OH)2,Ag2O+H2O+2e﹣═2Ag+2OH﹣,总反应式为
Ag2O+H2O+Zn═Zn(OH)2+2Ag.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电子由锌经外电路流向氧化银
B.该电池可实现化学能和电能的相互转化
C.锌是负极,氧化银是正极
D.工作时,负极区溶液pH减小,正极区pH增大
2.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①热稳定性:H2O>HF>H2S
②熔点:Al>Na>K
③ⅠA、ⅡA族元素的阳离子与同周期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具有相同的核外电子排布
④元素周期表中从ⅢB族到ⅡB族10个纵行的元素都是金属元素
⑤多电子原子中,在离核较近的区域内运动的电子能量较高
⑥盐酸可以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CO2气体,说明盐酸比碳酸强,Cl 比S的非金属性强
⑦SiCl4、PCl3分子中各原子最外层均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
A.①③⑤⑥ B.②④⑥C.②③④⑦ D.①⑤⑥
3.FeCl3、CuCl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铁粉,充分应后仍有固体存在,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A.加入KSCN溶液一定不变红色B.溶液中一定含Fe2+
C.溶液中一定含Cu2+D.剩余固体中一定含铜
4.“塑料袋﹣﹣想说爱你不容易!”自1902年10月24 奥地利科学家马克斯•舒施尼发明它以来,也只有短短的一百多年时间.这些花花绿绿、大大小小的塑料袋,不仅破坏城市景观,对环境的危害也是极惊人的.2008年6月1日起,根据国务院要求,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聚丙烯塑料的结构简式为
B.聚氯乙烯塑料单体的电子式为
C.塑料购物袋的生产原料需要消耗大量木材
D.聚乙烯中含碳质量分数与其单体的含碳质量分数相同
5.10mL NO、CO2的混合气体通过足量的Na2O2后,气体的体积变为5mL(相同状况),则CO2和NO的体积比不可能为()
A.1:1 B.2:1 C.3:2 D.1:2
6.瑞典ASES公司设计的曾用于驱动潜艇的液氨﹣液氧燃料电池示意图如图,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电池总反应为:4NH3+3O2=2N2+6H2O
B.电池工作时,OH﹣向正极移动
C.电极2发生的电极反应为:O2+4H++4e﹣=2H2O
D.电流由电极1经外电路流向电极2
7.一定条件下,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CO和H2反应生成甲醇:CO(g)+2H2(g)⇌CH3OH(g).如图是该反应在不同温度下CO的转化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T1>T2
B.该反应的△H>0
C.T1时的平衡常数K1>T2时的平衡常数K2
D.T1时的平衡常数K1<T2时的平衡常数K2
8.人体血液里存在重要的酸碱平衡:CO2+H2O⇌H2CO3HCO3﹣,使人体血液pH保持在7.35~7.45,否则就会发生酸中毒或碱中毒.其pH随c(HCO3﹣):c(H2CO3)变化关系如下表: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正常人体血液中,HCO3﹣的水解程度大于电离程度
B.人体血液酸中毒时,可注射NaHCO3溶液缓解
C.pH=7.00的血液中,c(H2CO3)<c(HCO3﹣)
D.pH=7.40的血液中,HCO3﹣的水解程度一定大于H2CO3的电离程度
二、解答题(共3小题,满分28分)
9.六种主族元素A、B、C、D、X、Y,其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均小于54;常温下A2B呈液态,是食物中主要营养物质之一;高纯C单质具有良好的半导体性能;D、X、Y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均为7;过渡元素Z与B可形成多种化合物,其中红棕色粉末Z2B3常用作外墙涂料.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将D2水溶液滴入浅绿色的ZD2溶液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①学生甲认为X2和Y2都可能将Z2+氧化为Z3+,他推理的依据是.
②而学生乙认为X2和Y2都不能将Z2+氧化为Z3+;学生丙认为X2能将Z2+氧化为Z3+而Y2不能.学生乙、丙推理的依据是.
(2)A与B可形成既含极性键又含非极性键的化合物W.W的水溶液呈弱酸性,常用作无公害的消毒杀菌剂等.
①W的电子式为,W第一步电离方程式为.
②如果配制W溶液的水中含有Z3+,会削弱W的消毒杀菌能力,甚至会完全失去杀菌作用.试用化学方程式分析其原因:.
(3)铅(Pb)、锡(Sn)、锗(Ge)与元素C同主族,原子核外电子层数均小于7;常温下其单质,在空气中锡、锗不反应,而铅表面会生成一层氧化铅,锗与盐酸不反应,而锡与盐酸反应.由此可得出以下结论:
①锗的原子序数为;
②它们+4价氢氧化物的碱性由强到弱顺序为(填化学式).
10.在化学反应中,只有极少数能量比平均能量高得多的反应物分子发生碰撞时才可能发生化学反应,这些分子被称为活化分子.使普通分子变成活化分子所需提供的最低限度的能量叫活化能,其单位通常用kJ•mol﹣1表示.请认真观察下图,然后回答问题.
(1)图中所示反应是(填“吸热”或“放热”)反应.
(2)已知拆开1mol H﹣H键、1mol I﹣I、1mol H﹣I键分别需要吸收的能量为436kJ、151kJ、299kJ.则由1mol氢气和1mol碘反应生成HI会(填“放出”或“吸收”)
kJ的热量.在化学反应过程中,是将转化为.
(3)下列反应中,属于放热反应的是,属于吸热反应的是.
①物质燃烧②炸药爆炸③酸碱中和反应④二氧化碳通过炽热的碳
⑤Ba(OH)2•8H2O与NH4Cl反应⑥铁粉与稀盐酸反应.
11.铁矿石是工业炼铁的主要原料之一,其主要成分为铁的氧化物(设杂质中不含铁元素和氧元素,且杂质不与H2SO4反应).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对某铁矿石中铁的氧化物的化学式进行探究.
(1)Ⅰ.铁矿石中含氧量的测定
①按上图组装仪器,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将5.0 g铁矿石放入硬质玻璃管中,装置B、C中的药品如图所示(夹持仪器均省略);
③从左端导气管口处不断地缓缓通入H2,待C装置出口处H2验纯后,点燃A处酒精灯
④充分反应后,撤掉酒精灯,再持续通入氢气至完全冷却.
(1)装置C的作用为.
(2)测的反应后装置B增重1.35 g,则铁矿石中氧的百分含量为.
Ⅱ.铁矿石中含铁量的测定
(1)步骤④中煮沸的作用是.
(2)步骤⑤中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胶头滴管、.
(3)下列有关步骤⑥的操作中说法正确的是.
a.因为碘水为黄色,所以滴定过程中不需加指示剂
b.滴定过程中可利用淀粉溶液作为指示剂
c.滴定管用蒸馏水洗涤后可以直接装液
d.锥形瓶不需要用待测液润洗
e.滴定过程中,眼睛注视滴定管中液面变化
f.滴定结束后,30s内溶液不恢复原来的颜色再读数
(4)若滴定过程中消耗﹣1KI溶液20.00mL,则铁矿石中铁的百分含量
为.
Ⅲ.由Ⅰ、Ⅱ可以推算出该铁矿石中铁的氧化物的化学式为.
【化学--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
12.抗甲流感药物达菲(Tamiflu)是以莽草酸(A)为原料,经过十步反应合成制得.莽草酸可以从常用的烹调香料“八角”中提取.达菲及A(莽草酸)、B的结构简式如图甲:
已知:
化合物A、B、C、D存在如图乙所示的转化关系:
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达菲中含氧官能团的名称:;
(2)写出A→C的反应类型:;
(3)写出B→E的化学方程式:;
(4)写出D的结构简式:;
(5)已知B有多种同分异构体,写出一种符合下列性质的B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
①与FeCl3溶液作用显紫色;
②与新制Cu(OH)2悬浊液作用产生红色沉淀;
③苯环上的一卤代物有2种.
(6)设计A生成C的目的.
2016年江西省宜春市铜鼓中学高考化学三模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
1.电子计算器中所用纽扣式电池为银锌电池,其电极分别为Ag2O和Zn,电解质溶液为KOH
溶液,电极反应为Zn+2OH﹣﹣2e﹣═Zn(OH)2,Ag2O+H2O+2e﹣═2Ag+2OH﹣,总反应式为
Ag2O+H2O+Zn═Zn(OH)2+2Ag.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电子由锌经外电路流向氧化银
B.该电池可实现化学能和电能的相互转化
C.锌是负极,氧化银是正极
D.工作时,负极区溶液pH减小,正极区pH增大
【考点】化学电源新型电池.
【专题】电化学专题.
【分析】A、根据化合价变化确定电极材料,结合电流从正极流向负极,电子流向与其相反来回答;
B、干电池实现化学能向电能的转化;
C、发生氧化反应的电极应为原电池的负极,发生还原反应的电极是正极;
D、原电池工作时,负极发生反应Zn+2OH﹣﹣2e﹣=ZnO+H2O,正极上发生反应:Ag2O+H2O+2e﹣
═2Ag+2OH﹣,据此回答.
【解答】解:A、根据化合价变化可知Zn被氧化,应为原电池的负极,则正极为Ag2O,电流从正极流向负极,电子由锌经外电路流向氧化银,故A正确;
B、该干电池只能实现化学能向电能的转化,故B错误;
C、根据化合价变化可知Zn被氧化,应为原电池的负极,则正极为Ag2O,故C正确;
D、原电池工作时,负极发生反应Zn+2OH﹣﹣2e﹣=ZnO+H2O,溶液pH值减小,正极上发生反应:Ag2O+H2O+2e﹣═2Ag+2OH﹣,溶液pH值增大,故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原电池工作原理以及电极反应式的书写知识,题目难度不大,注意知识的迁移应用是关键.
2.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①热稳定性:H2O>HF>H2S
②熔点:Al>Na>K
③ⅠA、ⅡA族元素的阳离子与同周期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具有相同的核外电子排布
④元素周期表中从ⅢB族到ⅡB族10个纵行的元素都是金属元素
⑤多电子原子中,在离核较近的区域内运动的电子能量较高
⑥盐酸可以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CO2气体,说明盐酸比碳酸强,Cl 比S的非金属性强
⑦SiCl4、PCl3分子中各原子最外层均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
A.①③⑤⑥ B.②④⑥C.②③④⑦ D.①⑤⑥
【考点】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递变的规律;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递变的规律.
【专题】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专题.
【分析】①原子的得电子能力越强,氢化物的热稳定性越大;
②碱金属元素单质的熔点逐渐降低;
③ⅠA、ⅡA族元素的阳离子比同周期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少一个电子层;
④过渡元素都是金属元素;
⑤核外电子中,离核较近的区域内运动的电子能量较低;
⑥根据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来判断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
⑦|化合物中该元素的化合价|+最外层电子数=8,则原子最外层即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解答】解:①原子的得电子能力F>O>S,氢化物的热稳定性HF>H2O>H2S,故错误;
②碱金属元素单质的熔点逐渐降低,即Na>K,铝是高熔点的金属,所以熔点:Al>Na>K,故正确;
③ⅠA、ⅡA族元素的阳离子比同周期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少一个电子层,核外电子排布不一样,故错误;
④从ⅢB族到ⅡB族10个纵行的元素都是过渡元素,都是金属元素,故正确;
⑤核外电子中,离核较近的区域内运动的电子能量较低,离核较远的区域内运动的电子能量较高,故错误;
⑥Cl、S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高氯酸强于硫酸,所以元素的非金属性Cl>S,故错误;
⑦SiCl4、PCl3分子中各原子,|化合物中该元素的化合价|+最外层电子数=8,则各个原子最外层即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故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涉及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知识的综合应用方面的知识,注意知识的归纳和整理是解题的关键,难度不大.
3.FeCl3、CuCl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铁粉,充分应后仍有固体存在,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A.加入KSCN溶液一定不变红色B.溶液中一定含Fe2+
C.溶液中一定含Cu2+D.剩余固体中一定含铜
【考点】铁的化学性质;铁盐和亚铁盐的相互转变.
【专题】几种重要的金属及其化合物.
【分析】根据FeCl3、CuCl2的氧化性强弱判断反应先后顺序,从而确定固体的成分、溶液的成分;有固体铜剩余,则一定无三价铁离子存在,一定存在亚铁离子,可能含有铜离子;若有铁剩余,一定有铜生成,三价铁离子和二价铜离子无剩余.
【解答】解:①当固体为铁、铜时,溶液中的Fe3+、Cu2+全部参加反应生成Fe2+和Cu,反应的反应方程式为:2FeCl3+Fe=3FeCl2、
CuCl2+Fe=Cu+FeCl2,所以溶液中一定没有Fe3+、Cu2+,一定含有Fe2+;
②当固体为铜时,溶液中一定没有Fe3+,Cu2+恰好全部参加反应或部分反应生成Fe2+和Cu,
所以溶液中一定没有Fe3+,可能含有Cu2+,一定含有Fe2+;
A、溶液中一定不含Fe3+,所以加入KSCN溶液不变红色,故A正确;
B、通过以上分析知,溶液中一定含有Fe2+,故B正确;
C、通过以上分析知,溶液中可能含有Cu2+,故C错误;
D、通过以上分析知,剩余固体中一定含Cu,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Fe3+、Cu2+的氧化能力大小的比较,能正确判断固体的成分是解本题的关键,根据固体的成分了解反应的先后顺序,从而确定溶液的成分.
4.“塑料袋﹣﹣想说爱你不容易!”自1902年10月24 奥地利科学家马克斯•舒施尼发明它以来,也只有短短的一百多年时间.这些花花绿绿、大大小小的塑料袋,不仅破坏城市景观,
对环境的危害也是极惊人的.2008年6月1日起,根据国务院要求,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聚丙烯塑料的结构简式为
B.聚氯乙烯塑料单体的电子式为
C.塑料购物袋的生产原料需要消耗大量木材
D.聚乙烯中含碳质量分数与其单体的含碳质量分数相同
【考点】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
【专题】有机物的化学性质及推断.
【分析】A.聚丙烯的单体为丙烯,结构简式为:CH3﹣CH=CH2,丙烯发生加聚反应,双键断开,相连形成高分子化合物;
B.聚氯乙烯塑料单体为氯乙烯;
C.塑料购物袋的生产原料是乙烯;
D.聚乙烯和乙烯的最简式相同.
【解答】解:A.丙烯发生加成聚成反应生成聚丙烯,聚丙烯的结构简式为
,故A错误;
B.聚氯乙烯塑料单体为氯乙烯,电子式为,故B
错误;
C.塑料购物袋的生产原料是乙烯从,乙烯可从石油中获取,故C错误;
D.聚乙烯和乙烯的最简式相同,C、H的质量分数相等,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常用合成高分子材料的化学成分及其性能,比较基础,侧重对基础知识的巩固,注意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
5.10mL NO、CO2的混合气体通过足量的Na2O2后,气体的体积变为5mL(相同状况),则CO2和NO的体积比不可能为()
A.1:1 B.2:1 C.3:2 D.1:2
【考点】有关混合物反应的计算.
【专题】计算题.
【分析】发生反应有:①2Na2O2+2CO2═2Na2CO3+O2,②2NO+O2═2NO2,问题的关键在于NO与氧气反应存在着三种可能性,一种情况是恰好反应,一种情况是NO过量,另一种情况可能是O2过量,据此讨论计算.
【解答】解:发生反应有:①2Na2O2+2CO2═2Na2CO3+O2,②2NO+O2═2NO2,
假设参加反应的CO2为x mL,NO为y mL,则x+y=10,
2CO2 +2Na2O2 =2Na2CO3 +O2…①
2mL 1mL
xmL mL
2NO+O2=2NO2 …②
2mL 1mL 2mL
ymL mL
(1)当反应②恰好反应时,即当y=x时(此时x、y都等于5),生成的NO2的体积为5mL,显然符合题意,所以选项A正确;
(2)当y>x时,NO有过量,O2反应完,此时反应掉的NO为xmL,则剩余的NO为(ymL﹣xmL),生成的NO2气体为xmL,因此,反应最后得到的混合气体为NO和NO2,其体积和为:(ymL﹣xmL)+xmL=ymL,结合x+y=10,再根据NO过量的前提条件:y>x,可以得出结论:y>5.这与题意“气体体积缩小为5mL”不符,这种情况不可能符合题意,所以选项D错误;
(3)当y<x时,NO不足,O2过量,此时反应掉的O2为mL,剩余的O2为(mL﹣mL),
生成的NO2气体为ymL.因此,反应最后得到的混合气体为O2和NO2,其体积和为:( mL
﹣mL)+ymL=mL+mL=5mL,这与题意“气体体积缩小为5mL”符合,这表明如果y<x,这种情况都能符合题意,所以选项B、C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混合物的有关计算,属于讨论型计算,难度较大,侧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确定可能的情况是关键.
6.瑞典ASES公司设计的曾用于驱动潜艇的液氨﹣液氧燃料电池示意图如图,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电池总反应为:4NH3+3O2=2N2+6H2O
B.电池工作时,OH﹣向正极移动
C.电极2发生的电极反应为:O2+4H++4e﹣=2H2O
D.电流由电极1经外电路流向电极2
【考点】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
【专题】电化学专题.
【分析】A、燃料电池的总反应是燃料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B、原电池中,阴离子向负极移动;
C、碱性条件下,氧气生成氢氧根离子;
D、电流从正极流向负极.
【解答】解:A、燃料电池的总反应是燃料燃烧的化学方程式:4NH3+3O2=2N2+6H2O,故A正确;
B、原电池中,阴离子向负极移动,则OH﹣向负极移动,故B错误;
C、碱性条件下,氧气在正极生成氢氧根离子,其电极反应为:O2+2H2O+4e﹣=4OH﹣,故C错误;
D、电流从正极流向负极,即电流由电极2经外电路流向电极1,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原电池原理,注意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和规律:负极上是燃料失电子的氧化反应,在正极上氧气发生得电子的还原反应,题目难度不大.
7.一定条件下,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CO和H2反应生成甲醇:CO(g)+2H2(g)⇌CH3OH(g).如图是该反应在不同温度下CO的转化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T1>T2
B.该反应的△H>0
C.T1时的平衡常数K1>T2时的平衡常数K2
D.T1时的平衡常数K1<T2时的平衡常数K2
【考点】转化率随温度、压强的变化曲线.
【专题】化学平衡专题.
【分析】根据先拐先平数值大原则,由图可知,温度T1<T2,平衡时,温度越高CO的转化率越小,说明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移动,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反应移动,据此判断反应热、K1与K2关系.
【解答】解:A.由图可知,温度T2先到达平衡,反应速率较快,故温度T1<T2,故A错误;B.温度T1<T2,平衡时,温度越高CO的转化率越小,说明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移动,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反应移动,则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即△H<0,故B错误;
C.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移动,所以K1>K2,故C正确;
D.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移动,所以K1>K2,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化学平衡图象、化学平衡移动及平衡常数影响因素等,难度中等,注意根据先拐先平数值大原则判断温度高低,再结合CO的转化率判断反应热.
8.人体血液里存在重要的酸碱平衡:CO2+H2O⇌H2CO3HCO3﹣,使人体血液pH保持在7.35~7.45,否则就会发生酸中毒或碱中毒.其pH随c(HCO3﹣):c(H2CO3)变化关系如下表: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正常人体血液中,HCO3﹣的水解程度大于电离程度
B.人体血液酸中毒时,可注射NaHCO3溶液缓解
C.pH=7.00的血液中,c(H2CO3)<c(HCO3﹣)
D.pH=7.40的血液中,HCO3﹣的水解程度一定大于H2CO3的电离程度
【考点】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
【专题】电离平衡与溶液的pH专题.
【分析】A.根据人体血液的酸碱性确定碳酸氢根离子的电离和水解程度相对大小;
B.发生酸中毒时,应用碱性物质缓解;
C.pH=7.00的血液中,c(H2CO3)<c(HCO3﹣);
D.pH=7.40的血液中,HCO3﹣的水解程度不一定大于H2CO3的电离程度.
【解答】解:A.人体血液pH小于7.35时碳酸会转化成碳酸氢根,使酸性降低,当人体血液pH大于7.45,碳酸氢根会转化成碳酸增大酸度,所以正常人体血液中,HCO3﹣的水解程度大于电离程度,故A正确;
B.人体血液酸中毒时,只要增加碳酸氢根即可缓解,所以可注射NaHCO3溶液当然可以缓解酸中毒,故B正确;
C.从pH随c(HCO3﹣):c(H2CO3)变化关系表知,pH=7.00的血液中,c(H2CO3)<c(HCO3﹣),故C正确;
D.pH=7.40的血液中,c(HCO3﹣):c(H2CO3)=20.0,只能说明血液中的HCO3﹣远大于H2CO3
但并不能说明HCO3﹣的水解程度一定大于H2CO3的电离程度,所以D错误;
故选D.
【点评】根据人体的酸碱平衡:CO2+H2O⇌H2CO3HCO3﹣和pH随c(HCO3﹣):c(H2CO3)变化关系表的数据信息,考查了学生对给定条件平衡的分析、数据信息的分析能力,难度中等.
二、解答题(共3小题,满分28分)
9.六种主族元素A、B、C、D、X、Y,其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均小于54;常温下A2B呈液态,是食物中主要营养物质之一;高纯C单质具有良好的半导体性能;D、X、Y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均为7;过渡元素Z与B可形成多种化合物,其中红棕色粉末Z2B3常用作外墙涂料.请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将D2水溶液滴入浅绿色的ZD2溶液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l2+2Fe2+=2Cl﹣+2Fe3+.①学生甲认为X2和Y2都可能将Z2+氧化为Z3+,他推理的依据是Cl、Br、I均是第ⅦA族元素,其单质的氧化性均较强.
②而学生乙认为X2和Y2都不能将Z2+氧化为Z3+;学生丙认为X2能将Z2+氧化为Z3+而Y2不能.学生乙、丙推理的依据是Cl、Br、I均是第ⅦA族元素,自上而下非金属性减弱,其单质的氧化性减弱.
(2)A与B可形成既含极性键又含非极性键的化合物W.W的水溶液呈弱酸性,常用作无公害的消毒杀菌剂等.
①W的电子式为,W第一步电离方程式为H2O2⇌H++HO2﹣.
②如果配制W溶液的水中含有Z3+,会削弱W的消毒杀菌能力,甚至会完全失去杀菌作用.试
用化学方程式分析其原因:2H2O22H2O+O2↑.
(3)铅(Pb)、锡(Sn)、锗(Ge)与元素C同主族,原子核外电子层数均小于7;常温下其单质,在空气中锡、锗不反应,而铅表面会生成一层氧化铅,锗与盐酸不反应,而锡与盐酸反应.由此可得出以下结论:
①锗的原子序数为32 ;
②它们+4价氢氧化物的碱性由强到弱顺序为(填化学式)Pb(OH)4>Sn(OH)4>Ge(OH)
.
4
【考点】位置结构性质的相互关系应用.
【专题】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专题;元素及其化合物.
【分析】六种主族元素A、B、C、D、X、Y,其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均小于54;常温下A2B呈液态,是食物中主要营养物质,A2B是H2O,故A为氢元素,B为氧元素;高纯C单质具有良好的半导体性能,C为Si元素;D、X、Y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均为7,处于第ⅦA族,D与氧元素不相邻,且Y的原子序数小于54,故D为Cl元素、X为Br元素、Y为I元素;过渡元素Z与B可形成多种化合物,其中红棕色粉末Z2B3常用作外墙涂料,Z为Fe元素,据此解答.【解答】解:六种主族元素A、B、C、D、X、Y,其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均小于54;常温下A2B 呈液态,是食物中主要营养物质,A2B是H2O,故A为氢元素,B为氧元素;高纯C单质具有良好的半导体性能,C为Si元素;D、X、Y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均为7,处于第ⅦA族,D与氧元素不相邻,且Y的原子序数小于54,故D为Cl元素、X为Br元素、Y为I元素;过渡元素Z与B可形成多种化合物,其中红棕色粉末Z2B3常用作外墙涂料,Z为Fe元素,
(1)将Cl2水溶液滴入浅绿色的FeCl2溶液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l2+2Fe2+=2Cl﹣+2Fe3+,故答案为:Cl2+2Fe2+=2Cl﹣+2Fe3+;
①学生甲认为X2和Y2都可能将Z2+氧化为Z3+,他推理的依据应是:Cl、Br、I均是第ⅦA族元素,其单质的氧化性均较强,
故答案为:Cl、Br、I均是第ⅦA族元素,其单质的氧化性均较强;
②而学生乙认为X2和Y2都不能将Z2+氧化为Z3+;学生丙认为X2能将氧化Z2+为Z3+,而Y2不能.学生乙、丙推理的依据是:Cl、Br、I均是第ⅦA族元素,自上而下非金属性减弱,其单质的氧化性减弱,
故答案为:Cl、Br、I均是第ⅦA族元素,自上而下非金属性减弱,其单质的氧化性减弱;(2)A与B可形成既含极性键又含非极性键的化合物W.W的水溶液呈弱酸性,常用作无公害的消毒杀菌剂等,W为H2O2,
①H2O2中氢原子与氧原子之间形成一对共用电子对,氧原子之间形成1对共用电子对,故电子
式为,其水溶液呈弱酸性,为弱电解质,电离出H+、HO2﹣,故W第一步电离方程式为H2O2⇌H++HO2﹣,
故答案为:;H2O2⇌H++HO2﹣;
②如果配制W溶液的水中含有Fe3+,Fe3+对H2O2的分解其催化剂作用,发生反应
2H2O22H2O+O2↑,会削弱H2O2的消毒杀菌能力,甚至会完全失去杀菌作用,
故答案为:2H2O22H2O+O2↑;
(3)①锗再硅元素的下一周期,二者原子序数形成18,故锗的原子序数为14+18=32,故答案为:32;
②同主族自上而下金属性增强,金属性越强,它们+4价氢氧化物的碱性越强,故碱性由强到弱顺序为:Pb(OH)4>Sn(OH)4>Ge(OH)4,
故答案为:Pb(OH)4>Sn(OH)4>Ge(OH)4.
【点评】本题考查位置结构性质关系、元素周期律、常用化学用语等,难度中等,推断元素是解题的关键,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需要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与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0.在化学反应中,只有极少数能量比平均能量高得多的反应物分子发生碰撞时才可能发生化学反应,这些分子被称为活化分子.使普通分子变成活化分子所需提供的最低限度的能量叫活化能,其单位通常用kJ•mol﹣1表示.请认真观察下图,然后回答问题.
(1)图中所示反应是放热(填“吸热”或“放热”)反应.
(2)已知拆开1mol H﹣H键、1mol I﹣I、1mol H﹣I键分别需要吸收的能量为436kJ、151kJ、299kJ.则由1mol氢气和1mol碘反应生成HI会放出(填“放出”或“吸收”)11 kJ 的热量.在化学反应过程中,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
(3)下列反应中,属于放热反应的是①②③⑥,属于吸热反应的是④⑤.
①物质燃烧②炸药爆炸③酸碱中和反应④二氧化碳通过炽热的碳
⑤Ba(OH)2•8H2O与NH4Cl反应⑥铁粉与稀盐酸反应.
【考点】反应热和焓变.
【专题】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分析】(1)依据图象分析反应物的能量大于生成物的能量,反应放热;反应的焓变=生成物的能量﹣反应物的能量;
(2)化学反应中,化学键断裂吸收能量,形成新化学键放出能量,根据方程式计算分别吸收和放出的能量,以此计算反应热并判断吸热还是放热;
(3)根据常见的放热反应有:所有的物质燃烧、所有金属与酸反应、金属与水反应,所有中和反应;绝大多数化合反应和铝热反应;
常见的吸热反应有:绝大数分解反应,个别的化合反应(如C和CO2),少数分解置换以及某些复分解(如铵盐和强碱).
【解答】解:(1)依据图象分析反应物的能量大于生成物的能量,反应放热,故答案为:放热;
(2)在反应H2+I2⇌2HI中,断裂1molH﹣H键,1molI﹣I键共吸收的能量为:
1×436kJ+151kJ=587kJ,生成2molHI,共形成2molH﹣I键,放出的能量为:2×299kJ=598kJ,吸收的能量少,放出的能量多,所以该反应为放热反应,放出的热量为:598kJ﹣587kJ=11kJ,化学能转化为热能,故答案为:放出;11;化学能;热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