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广安市第二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一诊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安二中高2020级“一诊”模拟考试
语文能力测试
注意事项:
1.本次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2.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填写在答题卡上规定的位置上。
3.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劳动是文学表达和叙事的重要内容之一。
普通人的日常劳动生活及其经验本身有其自足的价值和意义,并成为文学叙事的中心。
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具有也具备独立的审美特性,因此劳动作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了文学叙事的视野。
古代的劳动与其说是社会分工的结果,不如说是自然分工的结果。
当时的劳动指的是身体劳动,其过程是身体与自然能量交换的过程,目的是换取所需要的生活材料,在这个过程中,人与自然几乎融为一体,人的大部分的遭遇都源于自然,艺术层面的表达即人对自然的模仿。
古代的劳动时间和休闲时间有明显的界限,农民没有时间观只有时令观(春耕、夏种、秋收、冬藏)。
人们遵循的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产规律。
劳动经验大部分是源自田间地头、山水田园的自然经验。
《诗经·芣苢》中的“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描写出了劳动的真实场景,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
对古代劳动经验的文学表达是人企图融入自然的冲动,因而文学更多的依靠抒情主体的情感情绪变动来提升整体的意义,带有浓郁的抒情性。
社会发展使古代的劳动形态、劳动时间、劳动经验、劳动意义都发生了变化。
人不仅可以认识自然,还可以掌握理性从而抵达真理,实现对人精神内部的改造。
劳动的目的也变为为了消灭剥削、消除阶级性,因此文学叙事和想象就围绕革命展开。
现代文学《三里湾》、当代文学《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等,是为了对人精神世界的改造。
反抗资产阶级劳动异化的方式除了劳动在肉体上予以消灭之外,还包括精神上予以改造。
文学叙事试图把劳动有关政治经济学的问题转化为积极斗争中的伦理学或者道德哲学的问题。
劳动全面渗透日常生活,它重塑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同时也重新建构劳动价值感。
新的劳动经验的诞生为文学叙事的想象提供新的情感体验,为美学范式提供可能性,人们赋予劳动以意义是为了在劳动中寻找人的终极价值。
劳动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对于《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而言,它可以表达个人尊严和价值;是因为对于《白毛女》中的喜儿及其整个时代而言,劳动够把“鬼”变成“人”。
新时代的劳动,也同样重要,它为叙事注入了鲜活的经验,是当下人们为实现幸福与安逸日常生活的总体理想。
互联网技术改变了传统劳动形式,尽管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体力劳动形式依然存在,但是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劳动形式变异为“日出而作,日落不息”或者“日出不作,日落不息”的脑力劳动成为城市劳动群体的主流形式,它尤其盛行于当下城市的青年群体之中。
这种劳动形式将古代的体力劳动转化为现代的脑力劳动,劳动时间的规定性转化为模糊性、导致劳动空间的单一性转化为多样性、劳动经验的熟悉性转化为陌生性。
这也成为文学表达的困境之一。
劳动的发展某种程度上催生了文学的变化,也或隐或显地透露了时代的精神特征。
(摘选自林芳毅《劳动经验与文学叙事》,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普通人的日常生产劳动,可以满足其自身的生活需要,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成为文学叙事的内容。
B.古代艺术作品中的劳动其实是人们模仿自然的活动,那时候,人与自然几乎融为一体,人的大部分遭遇都源于自然。
C.在现当代文学的劳动叙事中,作家的创作理念只是改造人们思想,突显伦理学或道德哲学问题,使思想性得以提高。
D.随着互联网发展,脑力劳动时间模糊、劳动空间单一、劳动经验陌生,这就造成了当今劳动叙事文学表达的困境。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宗明义,将劳动这一文学常见母题,放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分析论述,认识深刻。
B.文章从劳动形态、劳动时间、劳动目的等几方面,阐释了劳动经验与文学叙事之间的关系。
C.文章多处采用举例论证,例举《芣首》直接说明了劳动与自然几乎融为一体,作品只是对自然的模仿。
D.文章第4段先写劳动在生活中的意义,再述新的劳动经验的价值,最后以具体的事实予以佐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代劳动看似是社会分工的结果,实际上应是自然分工的结果,用自己的体力换取需要的生活物资。
B.“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晋人陶渊明躬耕垄亩,他的文学表达融入了自然,带有浓郁抒情性。
C.文学来源于生活,透露出时代精神,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当代的劳动叙写都以现实生活情景为基础。
D.文章赞赏古代劳动和休闲有明显界限,联系现实,批评了当今“日出不作,日落不息”的劳动形式。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气象资料显示,森林火灾一般发生在当天最高气温的前后两小时左右。
气温高,森林可燃物温度亦升高,相对湿度减小,水分易蒸发,导致可燃物干燥,易于点燃,火灾容易蔓延成灾。
气温变化包括日变化、月变化、年变化等。
统计分析表明:月平均气温在-10℃以下时发生森林火灾几率最小;-10-0℃时,发生森林火灾几率较大;0-10℃时森林火灾发生几率最大;而11-15℃时相对而言火灾减少;15℃以上时森林火灾发生几率最小。
降水量大小也是决定森
林火灾是否蔓延的重要因素。
降水量直接影响空气相对湿度、干燥程度。
干旱季,植被含水量显著下降,相对湿度较低,容易导致大火发生,也会造成森林火险期延长,森林火情更严重。
另外,风力风速是诱导森林火灾发生率提升的关键因素,也是导致森林火灾蔓延、火灾发展的重要气象因子。
研究表明,大风不仅能加速地表水分蒸发,促使植被干燥,还会让森林火灾燃烧氧气供给充足,导致火速加快,蔓延加剧。
平均风速愈大,大气乱流就越强,正在燃烧的枯枝落叶被卷起,成为新火源,造成飞火。
此外,空气强烈上升,还可把火焰带到高处,形成树冠火,带给消防人员较大安全隐患。
(摘自魏书精《气候变化背景下森林火灾发生规律研究》,有删改)材料二:森林火灾等起因复杂,应对手段也应多元。
森林灭火消防车与空中扑救力量、地面扑救力量联合作战的一体化灭火技术是森林火灾扑救的重要手段。
目前国内消防车普遍以小吨位水罐消防车为主,原因是小型化消防车车身较小,机动性强,可适应复杂地形。
北方地区,也部分配备有大型履带式消防车。
总体而言,我国森林灭火消防车种类还较单一,只有部分消防车具备泡沫灭火功能。
森林灭火剂一般分为长效灭火剂、水添加剂和A类泡沫灭火剂。
长效灭火剂通常施加至未燃烧可燃物表面,间接阻止火势蔓延,即使水完全蒸发后,灭火剂也可通过抑制火焰燃烧,改变燃烧过程来发挥作用,亦被称为长效阻燃剂,其效果通常可维持数月,在国内森林火灾扑救中应用较多。
水添加剂主要指水凝胶灭火剂,其灭火效能取决于附于燃料表面的厚度,通常水凝胶层越厚,其抗烧性能和阻火能越优异,在国内森林消防教援队伍中配备较广泛。
部分教援队伍还配备进口水凝胶灭火剂。
这类灭火剂能吸收100-1000倍自质量的水,各种性能更为优越。
A类泡沫灭火剂在国外已广泛用于固体火灾扑救,作为森林灭火剂只是其众多用途之一。
其特点是通过改变水的物理形态,形成灭火泡沫,提高水的黏附力,达到冷却降温灭火的目的。
国内森林消防救援,这类灭火剂配备不多,应用效果也有待明确。
(摘编自李岩泉等《森林化学灭火机理与灭火药剂种类》等资料,有删
改)材料三:
森林灭火消防车方面,美国研制的“奥什科什·不死鸟”重达20t,几乎可以在任何路面行驶;法国研发的最大爬坡60°的高机动多功能森林泡沫消防车,可在1.2m深水中行驶;乌克兰研制出一种坦克底盘多管灭火车,其可装栽液态、胶状、黏稠、糊状、粉状或颗粒状等不同形态的灭火剂。
森林灭火剂方面,20世纪60年代,陶氏化学就生产了一种新聚合物,该粉末能吸收100-1000倍自质量的水从而形成凝胶,广泛应用于美国森林火灾扑救;时至今日,美国农业部林业局合格产品清单中,已有8种长效阻燃剂产品、15种泡沫产品和13种水凝胶类灭火剂产品,技术非常成熟,应用极为广泛。
(摘自余威等《我国森林灭火技术装备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有删改)
4.下列对材料一有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气温高、降水少、风力大极易引起森林火险,针对起因复杂的森林火情,我们的应对手段也应该注重多元。
B.森林灭火消防车的设计与制造,需要综合考虑适用地形、灭火设施装备的安装、适用地气候特征等诸多因素。
C.我国部分森林救援队还配备了陶氏化学灭火凝胶,这种灭火剂吸水量大,可以广泛应用于森林火灾的扑救。
D.长效阻燃剂产品被列入美国官方公布的产品清单,可以间接阻止森林火势的蔓延,应对飞火、树冠火等火险。
6.在森林消防装备方面,我国还需要作出哪些努力?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文本一
深造
白龙涛
义盛泰,虞城最大的百货行。
老板任蕴清有件宝物,是努尔哈赤戴过的一枚鹿骨扳指。
上海双线胶鞋厂老板朱友航用五万双胶鞋来换,任蕴清眼皮未抬:“祖传之物,岂可交易!”朱友航笑哂:“侬这个门槛精①,当成命根子了?”
任蕴清真正的命根子是独子任志明。
明少爷原在河南大学就读,因参加反日游行,被任蕴清拉回家中,专事经商。
初见明少爷,他身穿英国呢料西装,脚蹬德国爱顿皮鞋,修长的手指将算盘拨拉得噼啪作响。
朱友航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个俊朗的少爷。
“我认作干儿如何?侬亏不了。
我在教育部里有相熟的,可为小赤佬②申请官费留学。
”朱友航将茶饮尽,“去国外留学深造,以明世界大势。
”
“外寇纵横,夷族错落,还是伏处深居,经商置业为好。
”任蕴清叹息一声,关掉了留声机。
“虞城仄狭地界能做甚大事?”朱友航鼓凸双眼,“做生意也要到上海滩闹腾闹腾。
”任蕴清闭了眼,不再理会。
晚饭后,两位故交杀完一盘棋,夜幕就拉上了。
任蕴清将一把铜锁交与管家,继续下棋。
不大会儿,楼上传来茶盏破碎的声音。
管家下楼,将一把钥匙
交给任蕴清,附耳道:“老爷,明少爷歌了。
”朱友航一脸骇然,将棋盘拨拉到地上,骂道:“任老胖,侬腐朽愚钝至极!”说罢拂袖而去。
虞城沦陷,市民和溃军潮水般南逃。
任蕴清竖起门板,关门歌业,几十号人躲在商行里屏声敛气,听风望雨。
一日,明少爷立窗前南望,目睹日伪罪行,旋即回到柜台,一把将算盘摔得珠子四散。
任蕴清将茶盏用力一蹾,瞥向儿子,却碰到了两道寒光。
晚上,他亲自给儿子的卧房上了锁。
日伪给义盛泰摊派了一万双胶鞋两千匹洋布的任务,一个月期限。
自虞城沦陷,朱友航就一次也没来过,任蕴清愁得满嘴燎泡。
明少爷自荐到上海购买胶鞋和布匹。
是夜,任蕴清向楼上走去。
儿子房间里灯火忽闪,任蕴清愣了一下神,推门进去,明少爷慌忙将一卷《中华民国现势图》塞到枕下。
“走哪条线?”
“…....”
“去时,可走陇海线到连云港,再乘船到吴淞口,购货后原路返回,万不可走南京、芜湖水路途经皖南地界,那里正闹新四军哩。
”
“......”
“切记!”
任蕴清被儿子凌厉的目光蜇了一下,他稍作踌躇,从袖简里拿出一个紫檀木盒,递给儿子。
明少爷迟疑了一下,接过来,打开,一枚包浆浑厚的鹿骨扳指静静地躺在盒底。
他扑通跪地,泪流恣肆,重重地磕了两个响头。
“交与朱友航。
”任蕴清喉结耸动一下,“可换五万双胶鞋和若干布匹。
”
言罢,任蕴清起身向门外走去。
在门口,他犹豫了一下,抓起铜锁向楼下走去。
翌日一早,明少爷带领管家出城而去。
任蕴清站在窗前,眼望南方,倏然,两滴清泪夺眶而出。
半月后的一个傍晚,管家踉踉跄跄奔进义盛泰,长跪不起。
“老爷,明少爷他-”管家头在地上磕得咚咚作响。
“莫慌,细细说来。
”任蕴清将管家搀起。
“前日途经芜湖,明少爷让我去操办饭食。
回来,明少爷和货都不见了。
”
任蕴清身子晃了一下,立住,眼里亮光闪闪,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爬上嘴角。
他招呼来众人,分发了银两和物什,携老伴儿出城而去。
1965年劳动节,虞城西大街的供销社家属院里来了一个干瘦的上海老头儿。
他打听到了任蕴清的家,小心翼翼地敲门。
门开,任蕴清仔细打量眼前的不速之客。
“任老胖,我是朱友航。
”
“朱猴子?”任蕴清一把抓住客人的手,急忙吩咐老伴儿沽酒备肴。
饭桌上,任蕴清给朱友航斟满酒,说:“朱兄,多年未见,来,干一杯。
”
朱友航环顾一周,说:“明少爷呢?快让干儿过来陪我喝酒。
”
任蕴清岔开话说:“这些年,朱兄一直在上海?”
“No,no,上海沦陷后,我随儿子去了美国,他在麻省理工学院任教。
五年前,我们举家回国,儿子去了大西北搞科研-去年那朵蘑菇云,就有儿子的功劳。
”朱友航一脸得意。
“儿子有出息!”任蕴清挑起大拇指。
朱友航转身从包里拿出了一个紫檀木盒,推到任蕴清面前,说:“物归原主。
”任蕴清打开盒子,鹿骨扳指的光让任蕴清眼里霎时起了雾。
“明少爷到上海第一天就认我做了干爸,我可是给了干儿双倍的货哟,他几时从上海回的虞城?”
任蕴清身子晃了一下:“在芜湖,他带着胶鞋和布匹奔了新四军.....”
朱友航一脸惊讶地说:“哎哟,那可不得了了,干儿现在在哪里高就?”
“……”
“最小是个团长了吧?侬赶快让他过来陪我喝酒。
”
任蕴清端起一杯酒,站起来,走到身后的一个拉了宝石蓝慢子的橱窗前,哗一下拉开幔子:一帧黑白照片里,身着戎装的明少爷笑得很灿烂,鲜红的烈士证将他的脸映衬得红彤彤的。
“留在朝鲜了。
”任蕴清将酒泼洒在地上。
朱友航泪水夺眶而出,浑身颤抖不已,他颤颤巍巍地站起来,挺直腰板,举起右手,庄重地敬了一个军礼。
(注)①门槛精:精于算计之人。
②小赤佬:上海方言,小子,是长辈对晚辈的爱称。
文本二
在太行山上①
红日照遍了东方,
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
看吧,
千山万壑,铜壁铁墙;
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气焰千万丈!
听吧,
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
我们在太行山上,我们在太行山上;
山高林又密,兵强马又壮!
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
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
(注)①《在太行山上》,合唱歌曲,桂涛声词,冼星海曲,作于“七七事变”爆发后。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或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个文本的背景都设置在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特殊时期,都有中华儿女在国家的紧要关头深明大义、报效祖国的事迹。
B.小说中有两次特写明少爷的眼神,“两道寒光”“凌厉的目光”,这目光中有他对父亲当时不问国事、只顾一己安危的不满。
C.任蕴清和朱友航虽为好友,却在对孩子的教育理念上有很大不同,但最终二人因共同的家国情怀和民族大义而冰释前嫌。
D.谈扳指一换物资一还扳指,“扳指”串连故事情节。
结尾处对话交代人物的结局,使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明,凸显了小说的主题。
8.小说的标题“深造”内蕴丰富,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6分)
9.两个文本表达家国情怀有相似的地方,但因文体不同而有差异。
请从文体特征、表达方式、艺术手法方面比较并简要分析。
(6分)
二、古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七年,郑与晋盟鄢陵。
八年,楚庄王以郑与晋盟,来伐,围郑三月,郑以城降楚。
楚王入自皇门,郑襄公肉袒掔羊以迎,曰:“孤不能事边邑,使君王怀怒以及弊邑,孤之罪也。
敢不惟命是听?君王迁之江南,及以赐诸侯,亦惟命是听。
若君王不忘厉、宣王,桓、武公,哀不忍绝其社稷,锡不毛之地,使复得改事君王,孤之愿也,然非所敢望也。
敢布腹心,惟命是听。
”庄王为却三十里而后舍.。
楚群臣曰:“自郢至此,士大夫亦久劳矣。
今得国舍之,何如?”庄王曰:“所为伐,伐不服也。
今已服,尚何求乎?”卒去。
晋闻楚之伐郑发兵救郑其来持两端故迟比至河楚兵已去晋将率或欲渡或欲还卒渡河。
庄王闻,还击晋。
郑反助楚,大破晋军于河上。
十年,晋来伐郑,以其反晋而亲楚也。
十一年,楚庄王伐宋,宋告急于晋。
晋景公欲发兵救宋,伯宗谏晋君曰:“天方开楚,未可伐也。
”乃求壮士得霍人解扬,字子虎,诓楚,令宋毋降。
过郑,郑与楚亲,乃执解扬而献楚。
楚王厚赐与约,使反其言,令宋趣.降,三要.乃许。
于是楚登解扬楼车,令呼宋。
遂负楚约而致其晋君命曰:“晋方悉国兵以救宋,宋虽急,慎毋降楚,晋兵今至矣!”楚庄王大怒,将杀之。
解扬曰:“君能制命为义,臣能承命为信。
受吾君命以出,有死无陨。
”庄王曰:“若.之许我,已而背之,其信安在?”解扬曰:“所以许王,欲以成吾君命也。
”将死,顾谓楚军曰:“为人臣无忘尽忠得死者!”楚王诸弟皆谏王赦之,于是赦解扬使归。
晋爵之为上卿。
(取材于《史记·郑世家》)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晋闻楚之伐郑/发兵救郑/其来持两端/故迟比/至河/楚兵已去晋/将率或欲渡/或欲还/卒渡河
B.晋闻楚之伐郑/发兵/救郑其来持两端/故迟比/至河/楚兵已去/晋将率或欲渡/或欲还/卒渡河
C.晋闻楚之伐郑/发兵救郑/其来持两端/故迟/比至河/楚兵已去/晋将率或欲渡/或欲还/卒渡河
D.晋闻楚之伐郑/发兵/救郑其来持两端/故迟/比至河/楚兵已去晋/将率或欲渡/或欲还/卒渡河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却三十里而后舍”中的“舍”字与成语“退避三舍”中的“舍”字含义相同。
B.“令宋趣降”与“虽趣舍万殊”(《兰亭集序》)两句中的“趣”字含义不同。
C.“三要乃许”与“虽与府君要”(《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要”字含义不同。
D.“若之许我”与“若入前为寿”(《鸿门宴》)两句中的“若”字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楚庄王围困郑国三个月,郑以城降楚,郑襄公肉袒掔羊出迎并表达了自己的诚意。
B.楚群臣不满庄王“得国舍之”,楚庄王解释讨伐郑国是为了使不驯服的国君屈服。
C.解扬答应庄王的要求,登上楼车叫宋国投降是为了让楚王放松警惕,迂回完成任务。
D.解扬理解的“信”,即想尽办法完成君王的命令,与庄王理解的“信”是相同的。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孤不能事边邑,使君王怀怒以及弊邑,孤之罪也。
敢不惟命是听?(5分)
(2)遂负楚约而致其晋君命曰:“晋方悉国兵以救宋,宋虽急,慎毋降楚,晋兵今至矣!”(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寒食①
陈与义②
草草随时事③,萧萧傍水门。
浓阴花照野,寒食柳围村。
客袂空佳节,莺声忽故园。
不知何处笛,吹恨满清樽。
[注]①寒食:旧俗清明前一日或二日为“寒食”。
禁生火,吃冷食;到水边袚除不祥。
②陈与义:号简斋,洛阳人;宣和六年冬,因受牵连被贬陈留酒监,次年写下此诗。
③时事:时俗。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以事起笔,寒食到来,诗人也随俗过节,将酒席摆在门外水边来祛灾消祸。
B.“草草”描写了诗人随性过节的悠闲形态,“萧萧”表现了诗人的心情冷瑟落寞。
C.颈联写诗人客居他乡,佳节孤寂,倍感心酸;黄莺婉转,引发了故园之思。
D.尾联化用了李白《春夜洛城闻笛》的诗意,意蕴丰厚,含蓄寄托了诗人浓浓的感情。
15.本诗颔联与“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在抒情方式上颇有相似之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写自己任凭一叶扁舟飘荡,在辽阔江面来去自由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摹了潮平江阔,风浪潜踪的江景,表现了作者乐观豪迈的气概。
(3)“桥”作为一个经典意象,在初高中语文课本中屡见不鲜,写桥的名句不胜枚举,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李延国、王秀丽的报告文学《张桂梅》是一部奋斗者的信仰之书,作品内容丰富,__①__流露出崇高的师德大爱。
读者能从作品中领悟到,这个因忘我而大半辈子匆忙得近乎踉跄的人,是因为灵魂里有“真金白银”,有闪光的信仰和目标,才得以成就伟大的事业。
她舍弃现实世界浮躁、实惠的诱惑,把认准的事情做到底。
她带着满身的病痛为山区女孩教育成长__②__,为贫困儿童健康成长鞠躬尽瘁,是一个有坚定信仰的楷模。
书中谈到,张桂梅在工作中发现:教育落差、资源有限扩大了教育不公,而消除这种不公的利器就是公平普惠的教育。
她把爱护尊重每一个学生作为教育的出发点,指导教师不断矫正个人好恶,秉持公平公正之心,对所有学生__③__。
她决心知识改变山村孩子的命运,隔离贫困代际传递,让更多大山深处的孩子沐浴在文化教育恩泽之中。
她是一棵树,扎根在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校园里,用自己的浓荫为孩子们遮风挡雨,用文明、感恩、自强的乳汁哺育下一代,通过改变农村女孩去改变山村,泽被后代。
张桂梅的故事是当代中国故事的一部分,两位作者围绕张桂梅的信仰大爱与生命尊严来书写呈现,将她燃烧自己为山区贫困女孩点亮人生之路的故事__④__,为读者奉献了一部弘扬崇高、传递大爱、感人至深的优秀作品。
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4分)
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4分)
19.下列句子中的引号与文中加点字词“真金白银”处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在扑灭山火的现场,背上背篓,向火而行的“烈火骑士”成了最美志愿者。
B.“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这是屈原吟唱出的动人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