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一轮专题训练【专题19】古代诗歌鉴赏(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十九古代诗歌鉴赏
训练一鉴赏形象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邹明府游灵武①
贾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
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
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释】①明府:对县令的尊称。
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做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
【注释】①商风:秋风。
②怆悢(liàng):悲伤。
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 怎样的品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歌者米嘉荣①
(唐)刘禹锡
唱得《凉州②》意外声,旧人唯数米嘉荣。
近来时世轻先辈,好染髭须事后生。
【注释】①米嘉荣:中唐著名的歌唱家。
②凉州:是具有奇特之调的曲子。
概括米嘉荣的形象,并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渡江
(明)张弼
扬子江头几问津,风波如旧客愁新。
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
孤枕不胜乡国梦,敝裘犹带帝京尘。
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对沙鸥一怆神。
指出“吟对沙鸥一怆神”中“沙鸥”意象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训练二鉴赏语言
1.阅读训练一第1题唐诗《送邹明府游灵武》,然后回答问题。
贾岛注重用字的推敲,请对第三联中的“藏”“透”二字做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骤雨
(宋)华岳
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
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
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溪北。
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
颔联中“卷”“吼”两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答张十一
韩愈①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②竞长纤纤笋,踯躅③闲开艳艳花。
未报恩波④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⑤觉霜毛一半加。
【注释】①韩愈一生中两次遭贬,《答张十一》是他第一次被贬到广东阳山后的第二年春天作的。
张十一,
名署,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年)与韩愈同为监察御史,一起被贬。
张署到郴州临武令任上曾有诗赠韩愈,韩愈写此诗作答。
②筼筜(yún dānɡ):竹名,生长于水边。
③踯躅:羊踯躅花,花红黄色,可供观赏。
④恩波:皇帝的恩泽。
⑤斗:通“陡”。
诗的颔联最生动传神的字是哪两个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踏莎行
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下片中“砌”字用得精巧,历来为人称道,请从炼字的角度加以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训练三鉴赏表达技巧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塞下曲
(明)苏佑
将军营外月轮高,猎猎西风吹战袍。
觱篥①无声河汉转,露华霜气满弓刀。
【注释】①觱篥(bì lì):古代的一种管乐器,形似喇叭。
诗的前两句写景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说出一种并做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山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岁暮①
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注释】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
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
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加以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训练四评价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梦中作①
欧阳修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③无奈客思家。
【注释】①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
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束,斧已烂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
③酒阑:酒尽。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雨
陈与义①
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②归。
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
一凉恩到骨,四壁③事多违。
衮衮繁华地④,西风吹客衣。
【注释】①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
这首诗作于政和八年(1118),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
②祝融:火神,这里指夏季。
③四壁:家徒四壁,指穷困。
④衮衮:众多,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
繁华地:指京城。
颔联的两句诗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释】①周朴: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
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
萦纡:旋绕曲折。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关河令
周邦彦①
秋阴时晴渐向暝。
变一庭凄冷。
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
但照壁孤灯相映。
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注释】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
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入秦川界
(唐)卢照邻
陇阪长无极,苍山望不穷。
石径萦疑断,回流映似空。
花开绿野雾,莺啭紫岩风。
春芳勿遽尽,留赏故人同。
(1)颈联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尾联使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技巧?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思
(唐)皇甫冉
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
家住层城临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
机中锦字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
为问元戎窦车骑,何时返旆勒燕然。
(1)颈联有两个字用得精妙传神,请指出来并简析其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表达了主人公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杂兴
(南宋)陆游
夜夜燃薪暖絮衾①,禺中②一饭直千金。
身为野老已无责,路有流民③终动心。
【注释】①絮衾:棉被。
②禺中:通“隅中”,将近中午。
③流民:逃难的平民百姓。
(1)诗歌刻画了“流民”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牧牛词
(明)高启
尔牛角弯环,我牛尾秃速,
共拈短笛与长鞭,南陇东冈去相逐。
日斜草远牛行迟,牛劳牛饥唯我知;
牛上唱歌牛下坐,夜归还向牛边卧。
长年牧牛百不忧,但恐输租卖我牛。
(1)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最后两句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归雁
(唐)钱起
潇湘①何事等闲②回?水碧沙明两岸苔。
二十五弦③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
【注释】①潇湘:泛指湖南地区。
②等闲:随随便便,轻易。
③二十五弦:指瑟这种乐器。
(1)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哪种表达技巧?请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柳枝①·江南岸
(宋)朱敦儒
江南岸②,柳枝;江北岸③,柳枝;折送行人无尽时。
恨分离,柳枝。
酒一杯,柳枝;泪双垂,柳枝;君到长安百事违。
几时归?柳枝。
【注释】①柳枝:即“杨柳枝”,词牌名。
②江南岸:女子送别的地方。
③江北岸:丈夫要去的地方。
(1)本词多次提到“柳枝”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般来说,妻子都希望丈夫一帆风顺,春风得意,可词中女主人公反而希望丈夫到京城百事不利,事与
愿违。
这合情理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题十九古代诗歌鉴赏
【题型对练】
训练一鉴赏形象
1.诗中邹明府形象的特点是:清正廉洁。
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
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的寒风,正是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
解析:要了解诗歌中人物的形象,就要抓住诗中人物的言行举止、心理、外貌等特征。
此诗首联说,邹明府曾经在西畿县做了三年县令,勤于政务,衣食节俭,以至于马都没有长出来肥膘,更说明人没有贪污腐败,非常清廉。
颔联是说,为偿还高筑的债台,邹明府只好把佩剑卖了。
这两句也说明他为官清廉,两袖清风。
后两联是作者的推测与想象,也说明他深居简出,向往宁静,清远脱俗。
2.诗中通过对凤凰的生活习性、声音及神态动作的描写,体现了凤凰立身高洁,志向远大的品性。
解析:醴泉,又名甘泉,气味甘、平、无毒;山冈,言其高,远离污泥浊淖;从凤凰这些生活习性中可看出其清高、超然脱俗的品性;“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九州、八荒,都是从范围上指天下、国家,声音响彻九州,伸长脖子遥望天下,这都能看出志向远大、心怀天下的品性。
3.米嘉荣是技艺高超、出类拔萃却遭人冷落的老艺人形象。
用《凉州》曲调的不同寻常,衬托米嘉荣高超技艺。
“旧人唯数”,又从正面突出米嘉荣,更能获得人们对他被冷落的同情。
解析:此诗语言诙谐,写久负盛名的老歌手米嘉荣年老了不受年轻一代重视的境遇,以染胡须来迎合时尚戏之,隐含了诗人对朝中先辈受新贵排挤的激愤之意。
“唱得《凉州》意外声,旧人唯数米嘉荣。
”《凉州》曲调的不寻常,衬托着米嘉荣出乎其类、拔乎其萃的技艺。
“旧人唯数”,又从正面突出米嘉荣。
因为,米嘉荣的技艺越高超,就越能赢得人们对他被冷落的同情。
“近来时世轻先辈,好染髭须事后生。
”笔锋一转,米嘉荣一身绝技,理当受人敬重,可社会上流行的风气是轻先辈重后生。
末句说:时世如此,您还是将就点,将白了的胡子染染黑,去伺候那些年轻人吧。
劝慰之中,暗含着无限辛酸和诗人自己的愤世之情。
4.以到处飞翔的沙鸥衬托作者的孤单漂泊。
解析:沙鸥,是诗人们常常用来抒发内心因漂泊无依而伤感的意象。
如杜甫《旅夜书怀》:“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诗人即景自况以抒悲怀,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
本诗也是如此,用沙鸥的到处飞翔衬托作者的孤单漂泊。
训练二鉴赏语言
1.①“藏”字,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人行之迹很快被大雪覆盖的景象,写景生动,颇有画意;一个“藏”字,已包含大雪纷飞、道路莫辨、行人稀少等多重意蕴。
②“透”字,极为传神地展现了林间朔风砭人肌骨的穿透力,同时还隐含风急、天寒、衣单等内容,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
解析:鉴赏诗歌用字的技巧,首先要理解字义,然后结合诗句归纳答案。
贾岛注重用字推敲,此诗也体现了这个特点。
“藏”,即“埋藏”,大雪埋藏大路,说明雪大;“透”,即“穿透”,风穿透衣服,说明衣单。
2.“卷”从视觉角度,写出了骤雨来时的迅猛态势;“吼”从听觉角度,写出骤雨声势之大。
解析:此诗写夏日暴雨景象,以三个场面突出描写雨势之骤。
第二句说乌云尚在牛身后,但大雨已经打翻了牛前的水车车轴。
此种雨在云先的奇特景象,表明雨势之急猛,有急促突发之感。
第四句写山洪暴发的情景。
用“十万军声”写大雨中山洪倾泻奔吼的声势,创意颇新。
第六、第七句由牛引出牧童,在溪流猛涨时骑牛过溪,又急又慌。
末句写山雨骤歇,雨后日出,周围山色更加苍翠。
全诗多用口语,笔势雄健,富有生活气息,显示其诗风的粗犷豪放,在宋代诗人中,颇有特色。
3.最生动传神的是“竞”“闲”这两个字,上句的“竞”字同下句的“闲”字,不但对仗工稳,而且生动传神。
“竞”字把嫩笋争相滋生的蓬勃景象写活了;“闲”字则把羊踯躅花随处开放、清闲自得的意态揭示了出来。
解析:诗的前半段写景抒情。
首联勾勒了阳山地区的全景。
春山明净,春江空阔,还传达出一种人烟稀少的空寂。
颈联是两组近景特写。
筼筜是一种粗大的竹子。
踯躅即羊踯躅,开红黄色的花,生在山谷间,二月花发时,耀眼如火,月余不歇。
这一联为荒僻的野景增添了春天的生气。
“竞”字把嫩笋争相滋生的蓬勃景象写活了;“闲”字则把羊踯躅随处开放、清闲自得的意态揭示了出来。
这四句诗,写了远景,又写了近景,层次分明。
有淡墨涂抹的山和水,又有色彩艳丽的绿竹和红花,浓淡相宜,形象突出。
诗的下半段叙事抒情。
颔联意谓皇帝的深恩我尚未报答,死所也未可得知,但求不要在南方炎热的瘴气中虚度余生而已。
这两句是全诗的关键,蕴含着作者内心深处许多矛盾着的隐微之情:有无辜被贬的愤怨与悲愁,又有对自己从此消沉下去的担心;有自己被贬南荒回归无望的叹息,又有对未来建功立业的憧憬。
4.“砌”化无形之愁为具体可感之“砖石”,化抽象为具体(或:化虚为实),生动表现了愁绪之多、浓、不可化解。
解析:上片写谪居中寂寞凄冷的环境。
开头三句,缘情写景,劈面推开一幅凄楚迷茫、黯然销魂的画面,贴切地写出了作者无限凄迷的意绪。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渲染这个贬所的凄清冷寞。
下片由叙事开始,写远方友人殷勤致意、安慰。
身为被贬谪的词人,北归无望,每一封裹寄着亲友慰安的书信,触动的总是词人那根敏感的心弦,奏响的是对往昔生活的追忆和痛省今时困苦处境的一曲曲凄伤哀婉的歌。
第三句急转,“砌成此恨无重数”,一切安慰均无济于事,离恨犹如“恨”墙高砌,使人不胜负担。
训练三鉴赏表达技巧
1.示例一:动静结合。
明月高悬,清辉洒边关,此为静。
西风劲吹,战袍随风拂起,此为动。
二相结合,再现边地旷远,戍边将士风餐露宿的情景。
示例二:融情于景。
塞外明月高悬,突显塞外风光的壮阔。
寒夜西风吹,战袍猎猎作响,则是再现戍边将士的生活艰辛。
更传达出诗人对戍边生活的复杂心态。
既有钦佩赞叹之情,亦有同情慨叹之感。
示例三:视听结合。
月洒清辉遍军营,风吹战袍猎猎声。
一视觉一听觉,形象再现边关特有的自然风光、军营情境。
解析:诗歌前两句写的是边关的自然风光和战士的生活情景。
“月”和“风”是我们要注意的意象,明月高悬,西风劲吹,一静一动,一个可听,一个可见,都出现在守关将士的身旁。
2.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
山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
飞流而下时,水石相击,如风雨之声。
山泉虽然无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
这两句与前两句先抑后扬。
前两句写山泉的平淡无名,为抑;这两句彰显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
为诗歌最后两句赞美山泉做了铺垫。
解析:这是一首山水诗。
首联叙事点题,紧扣“泉”字,起得平和自然。
静寂的深山里,一股清泉徐徐流动,给这僻远之所平添一丝活气;面对此景,诗人真想问山泉有无一个让人记得住的名字,可是无从知晓。
其既惊喜又遗憾的心情充溢于字里行间。
颔联承接上文,从正面立意,描绘山泉的出俗形象。
诗人从广阔的立体空间着笔,生动地摹绘出山泉的澄澈与灵动:它流淌在平地之时,恰似一面明亮的镜子,将蔚蓝的天宇尽映水底;它飞泻于山下之际,又如潇潇春雨般泼洒半空,煞是壮观。
此联取景清晰,摹象精致,对仗谨严,通过大胆的想象,细腻的刻画,把飘逸的山泉的形象描绘得生动可感。
颈联从反面立意,转写山泉遭遇冷落的境况:尽管山泉清净而鲜活,可是当它流入深涧,水满溢出,分引到小池的时候,山泉原先的那种清澄、灵气,被这窒息的环境遮盖了。
这些描写,意在为后文蓄势。
尾联关合全诗,由叙而议,点明诗旨:山泉的“恬淡”无人
关注,可它仍然年复一年,自洁自清,保持着一尘不染的秉性。
3.示例:①借代,如“烟尘”代边境战争,与后文“鼓角”相应,从视角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
②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解析:首句带给我们一种凄凉之意:岁尾年末,不能跟家人团聚,漂泊在异乡。
边隅还在用兵,一个“还”字,多少无奈忧愤尽含其中。
颔联紧承首联,具体写吐蕃兵势的浩大,“烟尘”和“鼓角”来借代战争,“犯”“动”写出敌人来犯的气势,给人们内心带来的冲击。
颈联先写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天天在流血,真是惨不忍睹,再发出自己的忧叹“朝廷谁请缨”,这里用汉代终军请缨的故事,也让我们感受到当时朝廷中并没有能奋不顾身、以身殉国难的人。
尾联先用反问“济时敢爱死”,如果于国有济,我敢吝惜一死吗?暗示自己渴望能赴难报国的决心,最后一句“寂寞壮心惊”,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报国无门的志士的无奈和悲愤。
训练四评价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
1.①因仕途失意而对前途忧虑和无可奈何的心情;②希望脱离官场返回家乡的心情。
解析:“路暗花迷”表现了作者对前途的迷茫,结合注释可知这是因为仕途失意所致,“无奈”“思家”等词语则表现了无可奈何之情和渴望回家之情。
2.秋已来临,燕子将要南归,一年恍若一梦。
梧桐经一场雨打,已与昨晚的不同了。
作者借燕子、梧桐在雨中的感受,表达了自己怀旧、失落的感情。
解析:颔联主要是借景抒情,明确传统意象燕子、梧桐的含义是答题关键。
“燕子经年梦”较难理解。
由“稳送祝融归”一句,可以判断出本诗所写为秋景,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因为秋天来临,所以燕子即将南飞;“经年”即指一年,恍若一梦,自有流连失落之情。
“非”字带出比较,自与昨夜不同,唯今更见萧索之感,失落之情已经寓于其中。
赏析思想内容之题,关键是先从整体上把握全诗的思想情感,然后抓住诗中的关键意象或重点词语,深入分析即可。
3.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
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解析:这是一首怀古诗,首句统摄全篇点明作者的情感极其哀愁,这哀愁是由荒郊中看到的景色引起的:泾水弯弯曲曲靠在遥远的村子旁边;因为过多的放牧牛马,春天的草已经看不到多少了;原野上的田地没有人耕种,只有秦朝时的古碑还在,还能证明这里曾经的兴盛;天色已晚,云彩与积雪一道围绕在苍山上,几缕炊烟伴着残阳,绿树显得格外昏暗,行客之路尽是黄沙。
看到这荒凉的景色,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再回想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4.作者在词中表现了思家、孤寂的心情。
上阕写作者站在庭院等候亲人的消息,但盼来的只是“无雁影”;下阕写作者本想借酒浇愁,酒醒之后,却愁上加愁,于是感叹不已,使孤栖之愁更深一层。
解析:此词开篇就推出了一个阴雨连绵,偶尔放晴,却已薄暮昏暝的凄清的秋景,这样的环境中,孤独的旅客,默立客舍庭中,承受着一庭凄冷的浸润,思念着亲朋。
忽然,一声长鸣隐约地从云际传来,似乎是鸿雁声声;然而,四望苍穹,暮云四合,并无大雁的踪影。
下片“更深人去寂静”把上下片很自然地衔接起来,而且将词境更推进了一步。
“人去”二字突兀而出,正写出旅途的旅伴聚散无常,也就愈能衬托出远离亲人的凄苦。
同时“人去”二字也呼应了下文孤灯、酒醒。
临时的聚会酒阑人散了,只有一盏孤灯摇曳的微光把自己的影子投射在粉壁上。
此时此刻,人多么希望自己尚在酣醉之中呵。
可悲的是,偏偏酒已都醒,清醒的人是最难熬过漫漫长夜的,旅思乡愁一并袭来,此情此景,人何以堪!
【一线原创】
1.(1)描绘了一幅风光旖旎、生机盎然、万物欣欣向荣的秦川春色图。
作者把烂漫开放的山花布置在雾气缭绕的绿野背景中,将黄莺巧啭的形象映衬于山风徐拂的紫岩画面上,意象密迭,色彩鲜丽、丰富,展示出诗人山行时优游自得、赏心悦目的情趣。
(2)寓情于景(或:情景交融),作者由周围的山水花鸟等自然美景,很自然地过渡到对友人的思念。
诗人潜意识地感受到流光荏苒,美好的春天景色不可能长在久驻,从而为不能和自己一同登临赏景的友人深致惋惜之情。
解析:全诗描写了西北高原暮春季节雄奇壮观的自然景色。
首联总写由蜀入陕、登上陇山所见,颔联突出刻画了迤逦盘亘于群山万壑间石路的崎岖、曲折,以及由于山间丛林花草的掩映而时显时隐的现象。
颈联写出山花烂漫,雾气缭绕,黄莺巧啭的美好画面。
尾联很自然地过渡到对友人的思念。
2.(1)“论”和“笑”。
两个字都是拟人化的写法。
锦字回文诗的内容,无非离情别恨,锦字诗有多长,恨便有多长,锦字诗无穷,恨也无穷。
楼上花枝本无情,然而在诗人眼中,那花团锦簇的样子,像是在嘲笑独眠之人。
形象地写出了女主人公的离情别恨和孤寂之感。
(2)诗中通过对春天景物的渲染,烘托出少妇对丈夫的深情及内心痛切的呼声。
全诗流露非战情绪,借汉咏唐,讽刺统治者穷兵黩武。
解析:这首诗写一个少妇新春时节触景伤情,流露对出征边塞的丈夫的思念之情。
诗的首联点明题意,首句点“春”,次句点路遥“相思”。
颔联写少妇和征人所在之地,一在汉,一在胡,相隔千里。
颈联写离恨,写春情。
末联故作问语,问征夫何时功成返乡。
3.(1)刻画了一个饥寒交迫、居无定所、生活艰苦的“流民”形象。
他们在夜里睡觉时用以御寒的是“絮衾”,在“春日”(当为早春之际)还“夜夜”烧柴取暖,可见“絮衾”之薄、御寒效果之差,也可见他们是无屋可卧而流宿野外。
“流民”在近中午之时吃一顿饭价值千金,极言其食之昂贵,可见是吃了上顿没下顿,饱一顿饿一顿。
(2)表达了诗人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流亡的百姓的深切同情。
正是黑暗的社会现实造成了“流民”的艰辛,诗人身为“野老”,已无为官之责任,但看到路边流亡的平民百姓也为之而痛心。
解析:首句写“流民”在夜里烧柴取暖,其实是写其“寒”。
次句写其“饥”。
“一饭直千金”,身为难民,又怎能顿顿吃得上呢?开篇两句,如此着墨,也就将难民饥寒交迫的生活逼真地反映了出来,并使人不禁要问:“是谁造成了这些令人寒心的景象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
当时诗人已退休不在朝廷,但看到路边流亡的平民百姓也为之而痛心。
4.(1)描绘了一幅牧童与牛愉快相处的欢乐图画。
牧童们清晨相约外出放牛,他们手里拿着短笛与长鞭,驱赶着牛,在山冈上相互追逐、嬉戏。
他们在放牛时,或骑在牛背上唱歌,或坐在牛身边休憩。
诗歌将牧童与牛的相得之乐生动地摹写了出来。
(2)①渲染、反衬(或:乐景写哀情)。
此诗前文着力营造乐景,浓墨渲染牧童之乐,只是为了反衬结句的牧童之忧。
全诗凭借牧童嬉戏之乐景,牧童与牛相得之乐趣,写深写透了牧童之忧,进而淋漓尽致地揭露了封建剥削的残酷性。
②表达了诗人对繁重的租税的不满和对农家命运的担忧、同情。
解析:此诗主旨在于揭示租税繁重给农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但却采取了与众不同的表达方式。
全诗除结尾两句点明这一主旨外,其余诗句均集中叙述农家牧牛的情形,体现了农家对牛的深厚感情。
结尾两句与前面略带轻松情调的叙述,构成强烈的对比。
5.(1)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从诗人跟归雁这个南方来客的问答中,可以体察到诗人身羁北方而怀念南方家乡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