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胡同文化》课件冀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胡同游”作为一个旅游项目于1994年开展,时至今日,它已经与长 城游、故宫游一起成为北京旅游业的拳头产品。“胡同游”尤其受老外的 青睐。


汪 曾 祺
文 化
汪曾祺(1920—1998), 江苏高邮人,作家。1939年考 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此后 当过教师、编辑等。不平凡的 生活经历,使之对社会、对人 生有深刻独到的见解,尤其给 人深刻印象的是汪先生对市井 民居的熟悉,经他的描述,那 一方水土中鲜明特色的生活, 就像一幅幅立体感强的油画, 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难以忘 怀。其人有“短篇圣手”之称, 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和《大 淖nào记事》等。
课堂思考
北京的胡同有哪 些特点?请大家用简 练的语句概括出来。
方正(方位意识极强) 取名来源(计数、物件、行
胡同的 业、人物、形状等) 特点 宽窄(区分阶层)
网络(方便、安静)
和四合院是一个整体
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 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
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堂讨论:
胡同文化与北京人性格
封闭 安土重迁 易于满足 要求不高 独门独院 过往不多 爱瞧热闹 不爱管闲事 忍 安分守已 逆来顺受
胡同之没落 北京的胡同在衰败,没落 这是无可奈何的事 “再见吧,胡同”
全文结构布局:
➢胡同的建筑及环境特点(1-4段) ➢北京市民心态表现(5-12段) 作者对正在没落的胡同文化的 情感态度(13-17段)
忍安
毫无生气 日趋消失 衰败没落
作者对北京胡同文化的感情
喜爱、留恋 怀旧、伤感
理智上知道它必然走向终结(即:理性——没落的必然) 感情上难以接受(即:感性——依恋、无可奈何)
课文结构与内容要点
胡同特点
四方四正 像一块大豆腐(这使北京人的方位意识强) 取名源于生活 俗 胡同的宽窄大小、数量 胡同是贯穿大街的网络 方便而安静(影响生活) 胡同与四合院是一体 形成文化 影响思想
胡同与胡同文化的关系:
方位:自大自足;
四合院:不多往来; 住几辈子:安土重迁; 运动频繁:爱瞧热闹,不爱管闲事;
环境因素 历史积淀
天子脚下:安分守己。(暗)
文章的题目是胡同文化,作者为什么不 把1—4段删除,直接写胡同文化?
人们按照自己的思想文化观念建造 居住环境,居住环境又反过来制约和支 配人们的生活“胡同文化”这一 部分才有了依托。
建筑 ,是石刻的史书,是凝固的音 乐,它无声地传达着各种思想。
走进一座座建筑,你会陡然觉得这空间依 然存在着先人们的灵魂和他们的鲜明个性。
北 京 胡 同 (hú tònɡ)
小喇叭胡同
福顺胡同
新街口七条胡同
油漆作胡同
四合院 香串胡同
四 合 院 鸟 瞰 图 胡同鸟瞰图
老城区鸟瞰图
总结
通过对北京胡同的介绍,以及它所蕴 含着的独特的市民文化的揭示,表达了作 者对胡同文化的复杂的思想感情,使人们 对居住在北京的市民文化心态有了生动, 深刻的理解。
学好考好 快乐就好
胡同在经课济堂大思潮考冲击下呈现出怎 样的景象?
明确
北京在前进
胡同在衰败
北京胡同在衰败没落, 因而毫无生气,胡同文化也 将随着胡同消失而逐渐消失

课堂讨论
作者对胡同文化持什 么态度?面对胡同和胡同 文化的衰败、没落,他怀 着怎样一种情感?
胡同
胡同文化
大潮席卷
方正、取名、 宽窄、网络
封闭 易满足 不爱管闲事
长期生活在这样 方正而又安静的胡同 里的居民又形成怎样 的胡同文化(即生活 习惯和精神状态)呢?
胡同文化内涵
安土重迁 封闭 渴望独门独院
各人自扫门前雪 易满足,物质要求不高
爱瞧热闹,不爱管闲事
忍(安分守己 逆来顺受)
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
作者通过哪些事例来体现?
{《八月骄阳》-----“易忍”、“易满足” 电梯事件 ----- 精义“忍”
作者赋予胡同文化哪些内涵?
作者对此怀着什么感情?
封闭、忍推耐崇、:自知足足常、乐安分守反思己:、封逆闭文化
随遇来而顺安受
“闹学生”
安分守己
“过学生”
忍、逆来顺受
胡同(文化)的特点:
❖ 方正
封闭(自❖ 安私静):各人自扫门❖ 前易雪于满足
❖ 封闭
❖冷漠(冷眼旁观)
❖独门独院 (盒子)
❖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