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中考化学知识点过关培优训练∶化学溶液的形成附详细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备战中考化学知识点过关培优训练∶化学溶液的形成附详细答案
一、初中化学溶液的形成
1.对多数固体物质,使其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时,一般可采取的办法是()A.增加压强B.升高温度
C.加溶质或减少溶剂D.降低温度
【答案】C
【解析】
【详解】
增加溶质或蒸发溶剂,都可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常用方法);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降温也可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

故选C。

2.如图是固体物质a、b、c的溶解度曲线。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t1℃时,a、b、c溶解度的大小顺序是:a>b>c
B.t2℃时,a、b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C.t2℃时,将40g 的c加到100g水中,制得的溶液不饱和
D.欲使c从溶液中结晶,可以采用降温结晶或蒸发溶剂的方法
【答案】B
【解析】A、由溶解度曲线可知,t1℃时,a、b、c溶解度的大小顺序是: c>b>a,错误;B、t2℃时,a、b的溶解度相等,那么它们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正确;
C、t2℃时,C的溶解度为40g,即该温度时40gC溶解在100g水中恰好形成饱和溶液,错误;
D、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故欲使c从溶液中结晶,可以采用升温的方法,错误。

故选B。

点睛: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的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的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

3.已知NH4NO3和KH2PO4固体混合物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4%,则混合物中KH2PO4的质量分数为
A.80% B.60% C.40% D.20%
【答案】B
【解析】14%=﹙1-x﹚×35%,x=60%.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有关质量分数的计算。

4.厨房中的下列物质放入足量的水中,充分搅拌,能形成溶液的是()
A.面粉 B.食盐 C.冰块 D.花生油
【答案】B
【解析】充分搅拌,能形成溶液的是 B. 食盐。

A. 面粉,D. 花生油,均形成浊液。

C. 冰块,只有一种物质。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溶液和浊液的概念。

5.农药波尔多液是苹果、葡萄等生长过程中经常使用的杀灭霉菌的药剂,该农药配制方法是将石灰乳和硫酸铜溶液按一定比例混合即可。

据此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硫酸铜属于盐类 B.石灰乳pH <7
C.配制过程中不发生化学反应 D.波尔多液属于溶液
【答案】A
【解析】根据物质的性质进行分析,石灰乳的成分为氢氧化钙,能与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用于配制农药波尔多液。

解:A、硫酸铜属于盐类,故A正确;
B、石灰乳为氢氧化钙,属于碱类物质,其PH大于7,故B错误;
C、石灰乳的成分为氢氧化钙,能与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故C错误;
D、配得的波尔多液中含有氢氧化铜沉淀,不属于溶液,故D错误,
故选A。

6.如下图为氯化铵和硫酸钠的溶解度曲线。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30℃时,氯化铵、硫酸钠的溶解度相等
B.氯化铵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C.40℃时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硫酸钠的质量分数较大
D.将60℃ 的硫酸钠饱和溶液降温至40℃,有晶体析出
【答案】D
【解析】A、由氯化铵和硫酸钠的溶解度曲线可知,30℃时氯化铵、硫酸钠的溶解度曲线交于一点,它们的溶解度相同,正确;B、由溶解度曲线图可知,氯化铵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正确;C、由氯化铵和硫酸钠的溶解度曲线可知,在40℃,硫酸钠的溶解度大于氯化铵的溶解度,40℃时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硫酸钠的质量分数较大,正确;D、由溶解度曲线图可知,将60℃的硫酸钠饱和溶液降温至40℃时,硫酸钠的溶解度变大,溶液由饱和变成了不饱和溶液,没有晶体析出,错误。

故选D。

7.取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后能形成溶液的是
A.石蜡B.面粉C.蔗糖D.植物油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故选C。

考点:溶液
8.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t2℃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B.t2℃时,将30g甲物质加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后得到75g饱和溶液
C.t1℃时,甲、乙两种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D.t2℃时甲、乙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时,析出晶体的质量甲一定大于乙
【答案】D
【解析】A、根据溶解度曲线,t2℃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正确;B、t2℃时,甲的溶解度是50g,t2℃时,100g的水中最多溶解50g的甲,将30g甲放入50g水中,只能够溶解25g,得到溶液的质量为75g,正确;C、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100%。

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正确;
D、t2℃时,甲、乙饱和溶液的质量不能确定,降低温度后,析出晶体的质量也不能确定,错误。

故选D。

点睛: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100%。

9.t1℃时,将等质量的硝酸钾和氯化钾分别加入到各盛有100 g水的两个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1所示,硝酸钾和氯化钾的溶解度曲线如图2所示。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烧杯①的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B.烧杯①的溶液是硝酸钾溶液
C.t1℃时烧杯②的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5 %
D.若烧杯①和烧杯②的溶液都升温到t2℃时,两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答案】D
【解析】A、烧杯①的底部没有固体剩余,剩余溶液可能是不饱和溶液,也可能是饱和溶液,错误;
B、t1℃时,将等质量的硝酸钾和氯化钾分别加入到各盛有100g水的两个烧杯中,充分搅拌后,①的底部没有固体剩余,②的底部有固体剩余,说明在t1℃时,①的溶解度大于②的溶解度,所以烧杯①的溶液是氯化钾溶液,烧杯②的溶液是饱和的硝酸钾溶液,错误;
C、根据B选项的分析可知,烧杯②的溶液是饱和的硝酸钾溶液,t1℃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25g,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100%,烧杯②的溶液的溶质质量分
数=×100%=20%,错误;D、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t2℃时烧杯②物质的溶解度大于t1℃时烧杯①物质的溶解度,烧杯①中的物质在t1℃时完全溶解,所以在t2℃时,两烧杯中的物质全部溶解,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正确。

故选D。

10.X、Y 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下列说话中不正确的是
A.t1℃时 X 的溶解度比 Y 的小
B.t2℃时 X、Y 的饱和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
C.t1℃100 g X 的饱和溶液中 X 的质量是 50 g
D.X 中含有少量的 Y,可以通过降温结晶来提纯 X
【答案】C
【解析】A、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t1℃时X的溶解度比Y的小,正确;B、t2℃时X 和Y的溶解度最大,所以饱和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正确;C、t3℃时,X物质的溶解度是50g,所以150gX的饱和溶液中X的质量是50g,错误;D、X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所以X中含有少量的Y,可以通过降温结晶来提纯X,正确。

故选C。

点睛: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11.鉴别下列各组物质所用的试剂或方法,错误的是
A.硝酸铵和氯化钠——水
B.硬水和软水——肥皂水
C.纯铝和硬铝——互相刻划
D.氢氧化钠和碳酸钠——酚酞溶液
【答案】D
【解析】A、硝酸铵溶于水温度降低,氯化钠溶于水温度不变,可以鉴别,正确;B、硬水与肥皂水混合能生成浮渣,软水与肥皂水混合产生泡沫,现象不同,可以鉴别,正确;C、硬铝的硬度比纯铝的硬度大,互相刻划,纯铝上会留有痕迹,可以鉴别,正确;D、氢氧化钠和碳酸钠遇酚酞溶液都变红,无法鉴别,错误。

故选D。

点睛:在进行物质鉴别时,所选择的试剂或操作方法应出现明显不同的实验现象,才能把欲鉴别的物质区分开来。

12.请根据如图的溶解度曲线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t1℃时,甲、乙的两种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B.t2℃时,将甲、乙饱和溶液降温至t1℃,析出晶体的质量甲大于乙
C.甲中含有少量乙,可以用蒸发溶剂的方法提纯甲
D.t1℃时,在50g水中加入30g的甲固体,可得到甲的饱和溶液
【答案】D
【解析】
【详解】
A、t1℃时,甲、乙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所以两种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故A错误;
B、t2℃时,将甲、乙饱和溶液降温至t1℃,溶液的质量不能确定,析出晶体的质量也不能确定,故B错误;
C、甲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所以甲中含有少量乙,可以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故C错误;
D、t1℃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30g,所以在50g水中加入30g的甲固体,可得到甲的饱和溶液,故D正确。

故选D。

【点睛】
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13.将下列物质加入水中充分搅拌,能形成溶液的是()
A.泥沙B.面粉C.酒精D.植物油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泥沙、面粉以固体颗粒和水分子混合,植物油以液滴的形式和水分子混合,形成的都不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都不是溶液。

酒精以分子形式和水分子混合,形成的是均以稳定,是溶液。

故选C。

考点:溶液
14.下图是A、B两种物质在不同温度下溶解于水形成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t1温度下,等质量的A.B两种溶液中所含的溶质质量一定相等
B.A中混有少量B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A
C.t2温度下A的溶解度一定大于B,且A的溶解度为40克
D.在t2温度下能分别配制25%的A,B两种溶液
【答案】B
【解析】A、t1温度下,A、B物质的溶液不知是否饱和,无法判断A、B物质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否相等,所以等质量的A、B两种溶液中所含的溶质质量不一定相等,故A错误;
B、A物质的溶质质量分数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溶解度也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B物质的溶质质量分数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所以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所以A中混有少量B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A,故B正确;
C、t2温度下A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B,A的溶质质量分数是40%,溶解度不一定为40克,故C错误;
D、在t2温度下,B物质的溶质质量分数小于25%,所以不能配制25%B溶液,故D错误。

15.下列反应完毕后的混合物不是溶液的是()
A.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恰好完全反应
B.纯净的碳酸钙粉末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
C.锌粒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
D.二氧化碳通入足量的水中
【答案】A
【解析】
A、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不溶于水的碳酸钙和水,不能得到溶液;
B、碳酸钙与足量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氯化钙易溶于水,得到的是溶液;
C、锌粒与足量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硫酸锌溶于水,得到的是溶液;
D、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溶于水,得到的是溶液。

故选A。

16.小军同学需要快速配制一杯可口的白糖溶液,下列措施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
A.用冰水溶解B.用热水溶解
C.把白糖碾成粉末后溶解D.溶解时用筷子搅拌
【答案】A
【解析】
A、温度越低,分子的运动速度越慢,即蔗糖的溶解速度越慢,用冰水溶解不能达到目的,符合题意;
B、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度越快,即蔗糖的溶解速度越快,用热水溶解能达到目的,不符合题意;
C、白糖碾成粉末增加蔗糖与水的接触面积,能加快蔗糖的溶解速度,把白糖碾成粉末后溶解能达到目的,不符合题意;
D、用筷子不断搅拌,能加快分子运动速度,能加快固体物质的溶解速度,溶解时用筷子搅拌能达到目的,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睛:只要能改变固体与水的接触机会就能改变固体的溶解速率;加快固体物质溶解速度的方法主要有:搅拌、加热、磨成粉末等,其中研成粉末状是为了增加溶质溶剂的接触面积。

17.下列物质中属于溶液的是
A.碘酒B.牛奶C.米粥D.豆浆
【答案】A
【解析】
【分析】
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溶液的本质特征是均一性、稳定性,属于混合物;据此结合物质的组成进行分析判断
【详解】
A、碘酒是碘溶于酒精形成的,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
B、牛奶是不溶性的小液滴等分散到液体中形成的,不均一、不稳定,不属于溶液;
C、米粥不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不属于溶液;
D、豆浆中的营养物质有的溶于水,有的不溶于水,豆浆不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不属于溶液。

故选:A。

18.已知:20℃时,NaCl和NaNO3的溶解度分别为36 g和88 g。

序号①②③④⑤
固体种类NaCl NaCl NaNO3NaNO3NaNO3
固体的质量/g3060306090
水的质量/g100100100100100
上表是20℃时实验得出的数据,根据该数据,则下列关于①~⑤所得溶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溶质质量:②=④B.溶液质量:①<②
C.溶质质量分数:①=③D.⑤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22:25
【答案】A
【解析】
【分析】
已知20℃时,NaCl和NaNO3的溶解度分别为36g和88g,所以①③④能完全溶解,且为不饱和溶液;而②中只能溶解36g氯化钠形成饱和溶液,⑤中只能溶解88g硝酸钠形成饱和溶液。

【详解】
A、溶液②中溶质的质量为36g,④中溶质的质量为60g,故错误,符合题意;
B、溶液①的质量为:30g+100g=130g;溶液②的质量为:36g+100g=136g,溶液质量:①<
②,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C、溶液①和③均是在100g水中溶解了30g溶质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D、溶液⑤是在100g水中溶解了88g硝酸钠,所以⑤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88:
100=22:25,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睛】
解题时要根据溶解度做出判断,哪种溶液中的溶质能完全溶解,哪一个有剩余,然后再根据选项要求解答。

19.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50℃时A B 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A>B>C
B.50℃时把50gA放入100g水中能得到A的不饱和溶液
C.将C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降温方法
D.可以通过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得到A的晶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溶解度曲线图可知: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或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判断结晶的方法。

【详解】
A、50℃时A、
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A>B>C,故A正确;
B、50℃时A的溶解度为50g,固体溶解度表示在一定温度下,100g溶剂中溶解的溶质的质量,所以50gA放入100g水中能得到A的饱和溶液,故B不正确;
C、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所以将C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采取降温的方法,也可以采用加溶质的方法,故C正确;
D、A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则可以通过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得到A的晶体,故D正确;故选B。

【点睛】
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的溶液,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结晶(降温结晶),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变化不大的溶液,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

20.推理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列推理合理的是()
A.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因此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的物质都是催化剂
B.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则只含一种元素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
C.中和反应有盐和水生成,则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D.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则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答案】B
【解析】
【分析】
催化剂在反应前后的质量不变,化学性质也不变,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中和反应是酸和碱生成盐和水,溶液是溶质溶解在溶剂里面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

【详解】
A、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的物质可能没有参加反应,也可能是催化剂,故A不正确;
B、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则只含一种元素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故B正确;
C、中和反应有盐和水生成,则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可能是金属氧化物和酸的反应,也可能是非金属氧化物和碱的反应,也可以是酸碱中和反应;故C不正确;
D、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则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例如:水,故D不正确。

故选B。

【点睛】
中和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但是复分解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

21.配制一定溶质量分数的氯化钠溶液,可导致所配制的溶液浓度一定偏小的操作是
()
A.用固体氯化钠配制6%的氯化钠溶液,量水时俯视刻度
B.用固体氯化钠配制6%的氯化钠溶液,称量时右盘忘记放纸片
C.用固体氯化钠配制6%的氯化钠溶液,搅拌溶解时有液体溅出
D.用6%的氯化钠溶液稀释为3%的氯化钠溶液,量6%氯化钠溶液时仰视刻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
A、溶质质量分数变小,则可能是溶质质量偏小或溶剂质量偏大。

量水时俯视刻度,读数比实际液体体积大,会造成实际量取的水的体积偏小,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大,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B、用固体氯化钠配制6%的氯化钠溶液,称量时右盘忘记放纸片,会造成实际所取的溶质的质量偏小,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小,此选项符合题意;
C、用固体氯化钠配制6%的氯化钠溶液,搅拌溶解时有液体溅出,因为溶液具有均一性,所以溶质质量分数不变,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D、用6%的氯化钠溶液稀释为3%的氯化钠溶液,量6%氯化钠溶液时仰视刻度,读数比实际液体体积小,会造成实际量取的6%氯化钠溶液的体积偏大,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大,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2.将下列四种物质分别放入水中,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A.纯碱B.葡萄糖C.大豆油D.苛性钠
【答案】C
【解析】
【详解】
A、纯碱是碳酸钠,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A选项错误;
B、葡萄糖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B选项错误;
C、大豆油不溶于水,不能和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即不能够形成溶液,故C选项正确。

D、苛性钠是氢氧化钠,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D选项错误。

23.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硝酸铵固体溶于水放出热量,使溶液温度明显升高
B.蔗糖溶液上半部分的甜度比下半部分的甜度低
C.稀硫酸能导电,因为溶液中有较多自由移动的离子
D.硝酸钾饱和溶液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再溶解硝酸钾
【答案】C
【解析】
【详解】
A、硝酸铵溶于水吸热,溶液温度降低,故选项说法错误;
B、溶液具有均一性,蔗糖溶液上半部分溶液的甜度等于下半部分溶液的甜度,故选项说法错误;
C、稀硫酸能导电,因为溶液中有较多自由移动的硫酸根离子和氢离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D、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只是在条件不变时不能再溶解该物质,在升高温度时硝酸钾饱和溶液能再溶解少量硝酸钾,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24.下列关于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只有水才可以作溶剂
B.一瓶溶液里各部分的性质都相同
C.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
D.凡是无色透明的液体都是溶液
【答案】B
【解析】
【详解】
A项,水是常见的溶剂,但并不是只有水可作溶剂,如碘酒中的溶剂是酒精,错误;
B项,溶液具有均一性、稳定性,一瓶溶液里各部分的性质都相同,正确
;C项,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如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就是稀溶液,错误;
D项,无色透明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是无色透明的液体,但是纯净物,错误。

25.如图为甲乙两种固体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t2℃时,将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低至t1℃,仍为饱和溶液
B.t1℃时,甲乙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20%
C.甲物质中混有少量乙,可采用蒸发溶剂方法提纯甲
D.t2℃时,N点表示乙物质的不饱和溶液
【答案】B
【解析】A、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故温度由t2℃降低到t1℃时,甲物质仍然是饱和溶液,乙物质变为不饱和溶液,故错误。

B、t1℃时甲乙物质的溶解度相等,都是25g,故甲乙物质的饱和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20%,故正确;
C、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甲物质中混有少量乙,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物质,故错误;
D、t2℃时,乙物质的溶解度小于25g,故t2℃时N点表示乙物质的饱和溶液,故错误。

故选B。

26.溶液是一种重要的混合物。

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因为溶液中的各种粒子保持静止不动
B.饱和溶液是一定温度下不能再溶解该物质的溶液
C.不饱和溶液通过降低温度一定能变成饱和溶液
D.一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一定能形成溶液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溶液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但溶液中的各种粒子都在不断运动,错误,
B、饱和溶液是一定温度下不能再溶解该物质的溶液,正确,
C、对于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的物质而言,不饱和溶液通过降低温度一定能变成饱和溶液,但有的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错误,
D、一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才是溶液,错误,故选B
27.如图是采用膜分离技术的海水淡化装置,对海水加压后,只有水分子可以通过淡化膜,离子等其他粒子不能通过淡化膜.加压后,装置右侧海水中增加的是()
A.溶质质量分数B.溶剂质量
C.溶液质量D.溶质质量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海水加压,右侧水分子通过淡化膜,进入左侧,溶剂质量减少,而海水中溶质质量不变,溶液质量减少,溶质质量分数增大,故选A。

28.下列利用了乳化原理的是
A.用汽油除去衣服上的油污B.用稀硫酸除铁锈
C.用洗洁精除去餐具上的油污D.用盐酸除去水垢
【答案】C
【解析】
A、用汽油清洗油污不是利用乳化原理,是溶解.故选项错误;
B、用稀硫酸清除铁锈不是利用乳化原理,是利用稀硫酸能和铁锈反应.故选项错误;
C、用洗洁精清洗餐具上的油污是利用了洗涤剂对油污的乳化作用.故选项正确;
D、盐酸除去水垢,是盐酸和水垢反应,故选项错误.答案: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物质具有多种性质,解答时应该理解物质的用途是由物质的哪种性质决定的.
29.为了达到相应的实验目的,下列实验设计不合理的是
A.分离H2O2和MnO2制O2后的固液混合物
B.除去CO中的CO2气体
C.区分NaCl、NH4NO3、NaOH三种固体
D.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二氧化锰是催化剂,那么溶于水,分离固体和液体采用过滤的方法,正确;
B、将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会将一氧化碳除去,不能将二氧化碳除去,错误;
C、氯化钠溶于水后温度不变,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后溶液的温度升高,硝酸铵溶于水后溶液的温度降低,正确;
D、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铜片上的白磷燃烧、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氧气,正确。

故选B。

30.对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的分析合理的是
A.通过闻气味区别厨房中的醋和白酒
B.往溶液中滴加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该沉淀一定是BaSO4
C.加入足量稀盐酸可以除去硫酸镁溶液中混有少量的氧化镁
D.降温某溶液有晶体析出,该原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答案】A
【解析】
分析:A、白醋与酒气味不同.
B、溶液中加入氯化钡生成白色沉淀,并不一定说明是硫酸钡,也可能是碳酸钡氯化银等沉淀.
C、加入足量稀盐酸可以除去硫酸镁溶液中混有少量的氧化镁,确实能除掉氧化镁,但同时又引入了新的杂质.
D、降温某溶液有晶体析出,不一定说明原溶液饱和,即使原溶液不饱和降温溶液照样会析出晶体.
解答:解:A、白醋与酒气味不同,闻气味可以区分,故此选项正确.
B、溶液中加入氯化钡生成白色沉淀,可说明有可能生成了硫酸钡、碳酸钡、氯化银等沉淀,故此选项错误.
C、加入足量稀盐酸可以除去硫酸镁溶液中混有少量的氧化镁,确实能除掉氧化镁,但同时又引入了氯化镁的杂质,正确的做法是加入稀硫酸除掉氧化镁,故此选项错误.
D、降温某溶液有晶体析出,不一定说明原溶液饱和,即使原溶液不饱和降温溶液照样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