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损伤病人膀胱康复的护理体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脊髓损伤(spinalsordinjury,SCI)通过损伤脊髓初级排尿中枢或损害其神经通路,引起膀胱尿道功能障碍,致使尿潴留或排尿困难。
传统的治疗方法靠导尿管排尿。
长期使用导尿管不利于膀胱功能恢复,甚至加速膀胱纤维化进程[1]。
也不可避免地导致泌尿系感染、结石和肾功能衰竭。
据国内外有关脊髓损伤12~15年随访的报道,泌尿系感染和肾功能衰竭是SCI患者晚期死亡的主要原因(43%~75%)[2,3]。
尽快拔除导尿管,利用生理尿路排尿,避免并发症是SCI膀胱恢复的最终目的。
本文总结了15例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住院期间加强尿路管理,尽早训练,建立反射性膀胱自行解尿,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3年10月~2005年5月,湖州市中心医院骨科收治脊髓损伤患者15例,其中男性11例,女性4例,年龄33~58岁。
包括颈椎损伤4例,胸椎损伤5例,腰椎损伤6例;其中四肢瘫3例,下肢瘫8例,不全瘫4例。
手术治疗12例,其中2例合并颅脑外伤,行开颅术;牵引治疗3例,2例颅骨牵引,1例颈颌牵引。
1.2方法损伤一周内尿管持续开放引流,一周后夹管,4~5h放尿一次,定时放尿期间训练皮肤―膀胱反射,刺激患者大腿内侧后放尿,夹管训练2~3周后,检查膀胱功能。
方法①肛门收缩反应,即牵拉气囊导尿管时,已伸入肛门戴手套的手指能感应到肛门收缩;或刺激肛门皮肤与黏膜交界处,肛门出现收缩反应;②膀胱排尿试验,60ml无菌0.9%氯化纳溶液由导尿管注入膀胱内,然后将夹住的导尿管突然放开,如果1min内排出即表示膀胱功能开始恢复,可试行拔管。
拔管后如果不能自行解尿,予CREDE氏压迫法[1]协助排尿。
手法:手掌触摸胀大的膀胱,将双手重叠放于膀胱上慢慢向耻骨后下方挤压膀胱,手法由轻到重直到排出尿液,待尿液不再流出时,松手再毫秒加压1次,力求排尽。
此方法忌用于膀胱过度充盈,以免膀胱破裂。
2结果
本组病人留置尿管为16F双腔气囊硅胶导尿管,时间14~36d,2周内拔管4例,3周内拔管6例,4周内拔管3例,5周内拔管2例。
插管期间每周采中段尿培养,其中2例病人三周后尿培养细菌阳性,经使用庆大霉素冲洗、口服呋喃坦啶0.1克每日三次,4d后复查尿培养阴性拔管。
拔管后,6例病人能感觉尿意自行解尿,8例病人经Crede氏压迫法协助排尿数次后,尿液能自行流出,残余尿液在按压后解出;1例病人经按压膀胱后仍未解出,重新留置导尿2d,再次拔管后经按摩能解出小便。
本组病例在拔除尿管自行排尿或按压排尿后,插入尿管,检查残余尿量在100~160ml。
本组中1例因出院后自我护理不当,出现龟头炎症,再次入院,予灭滴灵纱布外敷,抗炎治疗一周后好转出院。
另一例在留管期间(32d)出现右肾区疼痛,经B超检查提示右肾小结石,予解痉对症治疗后好转。
3讨论
3.1心理护理由于脊髓损伤为突发性事件造成,在急性期,病情重,容易产生恐惧、焦虑等不良反应,应及时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和生活护理。
在康复期,患者对残疾的现实感到悲观、绝望,会反复出现心理波动。
对此,除了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说明膀胱训练的重要性外,还要尽全力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取得家属的支持,通过亲人的配合与关怀,让病人树立战胜伤残的信心,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多饮水,避免不良心理导致泌尿系并发症发生。
本组1例病人拨管未成功,主要原因是病人缺乏信心,心理疏导不到位所致。
3.2防止感染留置导尿期间,每日两次用温水清洗会阴后,用0.5%碘伏棉球消毒尿道口并擦净近尿道口尿管上的污垢。
每周监测尿常规、尿培养。
鼓励病人多饮水,要达到3000ml/d,以利于增加尿量,稀释尿液,减少细菌进入尿道机会,达到生理性膀胱冲洗[4]的目的。
急性期补足液体量,病情稳定后根据病人习惯和口味,饮用开水、淡盐水或果汁。
本组2例尿细菌培养阳性病人,无尿路刺激症状,体温在38.2℃以下,根据药敏试验结果,于0.9%氯化纳溶液50ml加庆大霉素针16万u每天冲洗三次,并口服呋喃坦啶0.1g每日三次,四天后尿培养阴性,体温正常,停冲洗。
3.3保持引流通畅留置导尿期,男性病人卧位时,导尿管方向应朝向腹部,防止导尿管压迫尿道内壁而造成黏膜损伤引起感染。
定时放尿期间,要注意根据进水量观察膀胱充盈情况,及时放尿,适
当变换体位,可采取侧卧位,尽可能放尽尿液,减少残余尿,防止感染。
引流管妥善固定,不可高于尿道口,防止尿液返流。
引流袋每周更换2次。
放尿后及时将尿袋内尿液弃去,不可让尿袋胀满,防止尿液返流入尿道。
3.4换管本组病例为减少尿道刺激,均采用纯硅胶导尿管,每3周换管一次。
笔者认为反复插入导尿管,也会损伤尿道黏膜,引起感染。
根据损伤平面及膀胱功能康复检查,估计拔管时间。
预计3周内能拔管者不予换管,估计超过3周者,予更换导尿管。
换管时让尿道休息4~6h再插入。
本组有6例病人未更换导尿管,尿培养阴性,无尿路感染症状出现。
3.5尽早建立反射性膀胱节律损伤一周后,导尿管定时开放,每4~5h放尿一次,放尿时配合刺激大腿内侧皮肤,男病人做抓尿动作。
并注意观察膀胱充盈时病人的先兆表现,如出汗、心跳加快、面色潮红等。
定时放尿2~3周后,检查膀胱功能试验,试验阳性者可试行拔管。
拔管前一周服用溴吡斯的明片60mg,每日四次,男病人加服坦索罗辛(哈乐胶囊)0.2g,每日一次。
另外配合针灸治疗,增强逼尿肌收缩,松弛内括约肌。
拨管在膀胱开始充盈时进行,拔管后用热毛巾湿敷,刺激大腿内侧皮肤或会阴部,安慰鼓励病人。
不能自解者,用Crede氏压迫法协助排尿。
注意膀胱不能过度充盈,以免膀胱破裂。
3.6健康指导脊髓损伤病人的泌尿系管理不只限于住院期间,出院后也需加强护理。
护士应指导病人和家属学会保持会阴部清洁的方法和膀胱按摩方法,尽量减少残余尿,防止感染。
鼓励病人定时定量饮水。
每月复查尿常规,根据尿液pH、尿生化,指导病人饮食和合理补钙,防止尿路结石发生。
3.7拔管失败的处理本组1例病人拔管后不能解出尿液,经Crede氏法按压也无效。
主要原因是缺乏心理准备,反射性训练时间不够,损伤部位在脊髓圆锥以下,另外病人怕疼痛,按压时不合作。
对于此类病人,应加强心理疏导,让其与已康复病人同住一室交流感受,增加信心。
损伤平面在脊髓圆锥以下者适当延长反射性训练时间。
按压时注意手法轻柔,鼓励病人积极配合拔管。
脊髓损伤病人经排尿功能训练,都有条件形成反射性膀胱,不能随意放弃排尿功能恢复时机。
医护人员应根据病人具体情况,制定膀胱康复计划,力求达到使病人在以后的生活中不用导尿管,能有规律地排尿,没有残余尿和尿失禁。